![]()
内容推荐 陈华文长期在高校工作,余闲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家国书事(来自南望山的阅读笔记)》是他继《最是书香》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评集。在武汉南望山下的大学校园里,他心怀家国,关注民生,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时而思索历史进程的潮起潮落,时而观察社会转型的风起云涌。根据内容的不同,共分为“历史进程的刚与柔”“近代中国的伤与痛”“社会发展的兴与衰”“转型时代的思与行”“科学精英的诚与爱”五个部分。在他看来,诸如政治秩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人文等,都可能成为时代变革的推手。这种立足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维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知识图谱。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阅读本书,就是历经一次思想的操练。 本书由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资助出版。 作者简介 陈华文,1976年生于湖北汉川,博士、副编审,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若干,曾获得首届“大地文学奖”等写作奖项,著有《大地文心:地学文化实践与探索》《最是书香》《家国书事:来自南望山的阅读笔记》等。 目录 历史进程的刚与柔 多维视角下的全球历史 英美崛起之秘密与反思 苏格兰对现代世界文明的贡献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铁路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从战后欧洲认识现代世界 政治病夫的生命选择 权力巅峰的人生风景 轮椅总统的治国之道 基辛格眼中的世界秩序 不可思议的文明古国 巴西足球背后的利益角逐 近代中国的伤与痛 寻找大国兴废的历史真相 从历史中汲取修身立德的智慧 古代官场的那些事儿 古代金融的生动呈现 清官曾国藩的日常收支 西方插图里的晚清屈辱史令人疼痛 历史影像的冲击力 德国地质学家笔下的晚清中国 流落海外的国宝何日把家还 1911年的革命烽火 乱世北洋的历史画卷 战乱年代的房地产图景 中国大学的人文丰碑 社会发展的兴与衰 现代经济的起源之谜与发展之困 破解现代资本运作的秘诀 迎接互联网新时代 挑战贫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为什么人们辛勤工作依然贫穷 “德意志制造”的成功基因 富国崛起的瑞士样板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 新加坡企业家眼中的儒家思想 美国私有银行的谋财之道 巴菲特家族的投资之道 商标背后的利益博弈 风云诡异的黄金游戏 巨富们的社会担当 “慕课”引爆学习的大变革 大学的气节与操守 转型时代的思与行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人民公仆的真实写照 真话实话的精神力量 感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来自传统经典名句的文化养分 我们需要怎样的 如何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谏言书” 审视中国经济改革的出路 寻找中国企业发展之魂 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揭开地方债的神秘面纱 乡土中国路在何方 迎战感官营销时代 感恩经济与品牌口碑 “场景时代”怎么玩? 企业创新永远在路上 以人为本的创新最有价值 科学精英的诚与爱 科学精英的家国情怀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一座桥与一颗爱国心 没有学位的数学大师 数学演绎人生之美 黄万里的卓识与勇气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 一位向饥饿发起挑战的科学家 修身立德乃科研之基 后记
序言 序言:阅读为民族复兴奠基 这是一个新媒体铺天盖地的新时代,人们可以利 用智能手机,轻轻松松地浏览五花八门的资讯。然而 ,若总是泛泛地浏览图文,想必一觉醒来,脑海里不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思 考、有感情。人类的文化结晶,不是在物象中体现, 就是在意象中留痕。无论是过去也好,现在也罢,或 者将来,阅读,尤其是深入的阅读,作为人之思想的 操练,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对于这一点,我相信 很多人都不会否认。 从我亲身的观察来看,当前整个社会的阅读现状 并不令人乐观。在很多公共场合,已经很少有人手捧 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更多的是带着耳机听音乐, 或者拿着手机看视频、打游戏。如果说还有人在津津 有味地阅读,那就是年幼的孩子们。阅读,不单是孩 子们的任务,作为成年人,也应该长期坚持阅读。中 国有句俗话:人不学,要落后。对于成年人而言,学 校教育完成之后,在社会上谋生、立足,要想取得更 长远的发展,坚持阅读其实就是一条捷径。我作为一 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的浅阅读或者不爱阅读 的现象深感担忧。 有的人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一种累赘,或者当 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推崇阅读的民族。仅仅围绕读书 ,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励志佳话和脍炙人口的成语, 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囊 萤映雪等等,每一个故事和成语的背后,都散发出岁 月的书香。我依然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整个社会 阅读风气之盛,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排长队的买书人 ,大学图书馆里也总是人满为患。三十多年过去了, 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下,这种阅读的风景已经成 为美好的留恋。 为什么阅读如此重要?我很赞同朱永新教授说过 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 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要 补充一句:唯有阅读才能学会独立思考、认清社会和 了解自我。如果从更高的层面看,阅读是为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奠基。也许有人觉得此言空泛,不过简单 想一想,其中道理自会了然。我们追求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复兴,同样也是文化的 复兴。民族的复兴,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全体社 会成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社会实践,前提则是 拥有和掌握各种先进知识。先进的知识在哪里?创新 的源头在何处?一句话:在优秀的书籍中。在一个大 力提倡创新的时代,若肚子里没有丁点墨水,匆匆忙 忙搞创新,显然是拍着脑袋想当然。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我在与大 学生、研究生的交流中,鼓励他们除了认真学习专业 知识,那些貌似和专业不沾边的书,也需要拿来一读 ,且读得越多越好。学文学理的学生交叉读一些书, 就如同荤素菜搭配着吃,体内所需的营养才会均衡。 同理,各领域的优秀书籍多看看,专业的视野就更加 开阔,真正的创新思维也就能孕育而出。我反对急功 近利的阅读,那种“差什么、补什么”的阅读方式, 最后只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人的思 想格局不可能真正放大。 作为高等学府而言,是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殿堂, 尽管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师生们的阅读,应该引 领整个社会的阅读风尚。在我所工作的这所大学里, 不乏“读闲书”的快活人,陈华文就是其中之一。十 五年前,他从位于武汉南望山下的中国地质大学毕业 留校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于工 作的关系,他常常阅读各类书籍。他不仅读中外经典 名著,那些刚刚上市的新书,他也颇为关注。工作之 余,他利用假期或者夜晚的时间,在南望山下写一些 读书评论。那些和文学文化相关的读书评论,已收录 于《最是书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那些与历史 、政治、社会、经济等相关的读书评论,汇编成为这 本《家国书事》,即将由九州出版社推出。对于所有 读书人而言,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一篇篇文章,能顺利 地集结出版,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我翻阅书稿《家国书事》,不难发现陈华文对于 中外历史和社会变迁格外关注。他撰写的一篇篇读书 评论,并未简单地就书论书,而是凝聚着个体性的思 考。从书稿五辑的各标题“历史进程的刚与柔”“近 代中国的伤与痛”“社会发展的兴与衰”“转型时代 的思与行”“科学精英的诚与爱”中,便能清楚地看 到这一点。本书书名,我觉得也耐人寻味,昭示着读 书人心怀家国的可贵情怀。我特别想说一点:无论是 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还是各个领域普普通通的从业 者,既要勤恳埋头本业,也要博览群书、心系天下, 自我的世界和共同的世界,才会更加璀璨夺目。 是为序。 丁振国 2017年1月
导语 陈华文著的《家国书事(来自南望山的阅读笔记)》是一本青年文学博士近几年的读书心得随笔集。在作者看来,诸如政治博弈、经济秩序、人文科技都会成为历史变革的推手。这种立足当下的多维度历史观,将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尤其是书中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等分析,对于我们清晰认识当前的国情、民情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后记 我至今依然记得,1992年我在江汉平原的一所乡 镇中学念初二,当时的语文老师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 世界文学名著,这让我感到好奇。当时,我住校读书 ,生活费勉强够用,根本就没有闲钱去买书。最后我 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攒了三元钱,到镇上唯一的新华 书店买了一本《茶花女》。很快,我就读得入迷,又 是很快,被母亲发现了,她觉得我读这些书没有用处 ,会影响中考。无奈之下,我把《茶花女》放到了箱 子里。课外阅读尽管戛然而止,可是阅读的种子算是 种下了。 上高中后,更是没有读闲书的机会,完全是在应 付高考的节奏中度过。1997年,我考入武汉南望山下 的大学,整个人的精神舒展起来,我第一次到图书馆 ,在一排排书架前,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之前从来没 有见过这么多书。书太多了,选择读什么书,成为一 个问题。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小说阅读起步。这一 次,我总算把《茶花女》大大方方地读完了。接着, 我读了一批中外文学作品,当然印象最深、最刻骨铭 心的则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那时我除了 阅读,再就是练笔。我写过几篇读书评论投给报刊, 其结果都被毙掉。经常写稿、投稿,但就是难以发表 ,这是很打击人的,特别考验人的定力。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依然留在南望山下。由于 职业的关系,我除了读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外,还 开始读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相关领域之书。我现 在发现,阅读就如同一个人发育成长,急不得,快不 得,需要慢慢来。很多人喜欢谈什么阅读的快捷之法 ,我对此很不以为然。人的教育程度不同、兴趣爱好 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决定了阅读与写作有着必然的 差异。我想老生常谈地说一句,勤奋和兴趣,可能最 终决定一个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2011年春天,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上学记》的书 之后,写了一篇阅读笔记,在我不抱任何希望的心态 下,投给了《科学时报》,岂料,文章很快发表。我 内心阵阵惊喜。在此之前,我虽然写过一些阅读笔记 ,但没有公开发表过。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往往难以 忘记,第一次发表阅读笔记就是如此。从此,我每读 一本书之后,兴致盎然之时就写出长长短短的阅读笔 记。然后投给东西南北的报刊。每次见到自己的文字 被印刷出来,并广泛地传播,内心很是惬意。 连续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在《光明日报》《中国 出版传媒商报》《深圳特区报》《上海证券报》等报 刊发表了几十万字的阅读笔记,这萌发了我出版的想 法。在九州出版社杨鑫垚先生的支持下,我将其中的 部分文字汇编成本书。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各大报刊 的编辑老师们,一篇篇读书笔记,都经过他们的精心 修改润色后得以顺利发表。其次要感谢丁振国、喻芒 清、曹南燕、刘国华、屠傲凌、唐小丽、徐燕、张地 珂、刘妍慧、庞伟红、张玉贤、路明等领导和同事们 ,他们对我坚持读书写作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再次要 感谢我的家人,妻子吴艳博士常常和我闲聊科学性的 话题,无形之中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年幼的女儿陈 书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惊喜快乐。最后要感谢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 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该中心的大 力支持。同时,本书也是我的研究课题《大学生理想 信念教育:基于书香社会建设的维度》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学识、笔力所限,这一阅读笔记中难免有疏漏 之处,有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陈华文 2017年2月
精彩页 多维视角下的全球历史 我们若想清晰地认识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有人说读哲学著作是捷径,对此我并不否认。问题是,哲学著作太抽象,专业术语晦涩拗口,一路读下来只会让人精神疲惫。我认为,读史书是一个更好的办法。优秀的史书,一般都有具体清晰的史料,并且有观点鲜明的点评。尽管读史使人明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选择史书也是一门学问。出色的中国历史之书并不少见,可是,若要在短时期尽快了解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说实话这类书并不好找。也许有人会推荐历史教科书,这类书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可教科书的面孔过于严肃,讲究学理,读起来并不轻松。而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所著的《世界史》,也许可以开启一扇独特的历史之门。 自司马迁开始,中国的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叙述历史时,长期以来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视角展开,很多人误以为历史就是政治的历史、伟人的历史或者战争的历史。这种狭隘和偏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得不合时宜。其实西方的很多史学家,也存在类似的毛病,西方史学家在进行世界史的宏大叙事时,重点还是欧美,很少把视野拓展到亚洲、非洲以外的区域,且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情有独钟,鲜有从人类史、自然史的视角切入。然而威廉·麦克尼尔就是其中的另类。 威廉·麦克尼尔是当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第一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拓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和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早在1963年,他就因出版《西方的兴起》而名满学界。1967年,《世界史》正式问世后,学界就对其评价极高,公认是“最权威简洁的全球通史开创之作”。本书叙述之流畅、语言之精练、视野之开阔,非一般史书所企及。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第四次修订后的《世界史》中文版引入中国,可谓姗姗来迟。 《世界史》的创新之处是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威廉·麦克尼尔特别致力于结合考古新发现,描述这四种文明之间的联系,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他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等,一一展现在本书之中。阅读本书,不难发现书中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令人耳目一新。威廉·麦克尼尔以这种高度综合性的方式阐述世界历史,需要莫大的学术勇气,同时也对他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一本书中若想深入、系统地叙述世界历史的各个角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他的这本书旨在告诉人们,历史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杂体,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战争的历史。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