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札记》是著名波斯文化学者、翻译家穆宏燕所著的一本有关波斯文化的随笔集,主要讲述了波斯的从古至今的宗教、历史、文学以及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凭借其对波斯文化深入广博的研究和背景知识,广泛结合中西方文化及事件,特别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历史和现象,如美酒、诗歌,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对波斯丰富珍贵的文化宝库做了一次饶有生趣的概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波斯札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穆宏燕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波斯札记》是著名波斯文化学者、翻译家穆宏燕所著的一本有关波斯文化的随笔集,主要讲述了波斯的从古至今的宗教、历史、文学以及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凭借其对波斯文化深入广博的研究和背景知识,广泛结合中西方文化及事件,特别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历史和现象,如美酒、诗歌,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对波斯丰富珍贵的文化宝库做了一次饶有生趣的概览。 内容推荐 波斯波利斯高耸的柱石经历过怎样的沧桑?伊朗人怎样看待被西方人定性为“侵略”的希波战争?波斯的末代王族为何埋骨大唐的长安城?婀娜的水仙、嘹亮的唢呐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波斯札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穆宏燕研究员有关波斯(伊朗)文化的学术随笔集,作者娓娓道来,描绘了一个辉煌灿烂、影响深远的文明,她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正需要一支妙笔唤醒史书中沉睡的往事;她是一个西方之外的世界,至今承受着种种猜疑和误解……调整目光,破除习见,打开一张不再将西方置于“中心”的世界文明地图,要从理解波斯开始,这也是理解我们自身的必由之路。 目录 岔道里的胜景 ——记波斯语文学翻译家张鸿年先生 小昭的哀怨 迷惘的“卐” 《300壮士》与希波战争 波斯之城 漫嗟荣辱 渡尽劫波 兄弟成仇 侵略者为何千古流芳? 图兰朵怎么成了中国公主? 安息:丝绸之路那一端 佛从伊朗来 丝绸大战 葡萄美酒波斯情 “崇洋媚外”炼丹家 波斯帝国末代王族亡命丝路 造纸印刷西游记 失踪的波斯大军找到了? 好一朵传奇的茉莉花 藏红花的奇异旅程 异香 水仙三重奏 阿姆河畔 几度兴衰 纵横琵琶 胡乐当路 琴瑟绝音 亦喜亦悲话唢呐 家住波斯 久作长安旅 ——《苏幕遮》的来源与演变 舞破尘世 升上重霄 ——从旋转胡舞到苏非“萨摩”旋转舞 波斯细密画与《我的名字叫红》 波斯四行诗与唐绝句之比较及其可能联系 再谈波斯四行诗的产生 中波古典情诗中的喻托 波斯古典诗歌中的诗酒风流 ——以海亚姆、莫拉维、哈菲兹为例 福露格:改变伊朗离婚法的女诗人 飘过帕米尔的云——怀念萨罗希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之路漫漫,其间有着许多茅草丛生、貌似没什么值得一看风景的岔口。人多投之以藐视或不屑的眼光,然后向着自以为的阳光大道急急奔去。然而,一些人在无意中踏上某个岔路口,走进去,殊不知迎接自己的却是人生的另一条康庄大道,有着另一番的绚丽风景。 1956年,二十五岁的张鸿年先生从北京大学俄语系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当时尚是中苏关系蜜月时期,国家需要大量俄语翻译人才。年轻的张鸿年先生踌躇满志,准备在俄语讲坛上大展宏图,让俄语人才桃李满天下。岂知,命运之神却将他推向了一个岔路口。1957年秋天,季羡林先生创办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设立波斯语言文学专业,并招收第一届学生。当时虽然通过苏联的关系,请有三位伊朗的波斯语专家来教学,但因他们不懂中文,又没有懂波斯语的中国教师从中沟通,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因三位伊朗专家精通俄语,他们以俄语作为工作语言,来讲授波斯语。就这样,优秀的年轻俄语教师张鸿年先生从俄语系暂时借调到东语系,担任波斯语教学课堂翻译,借期一年。一同借调到波斯语专业任课堂翻译的还有另一位年轻俄语教师。课堂翻译工作之外,还要帮助伊朗专家做很多诸如打印、复写讲义之类的杂活、累活,比起课堂教授俄语来,显得“毫无意义”。并且,波斯语的字母、语音、语法体系与俄语大相径庭,翻译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位年轻教师觉得“没意思”,便申请回到俄语系去了。面对“没意思”的工作,先生却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坚持“暂时”留在波斯语的课堂上。 由于波斯语专业招收的首届学生主要是国家重要机关部门的调干生,都有自己原来的本职工作,面对“天书”一般的波斯语,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被调动起来,学生日渐稀少,伊朗专家便“强迫”张鸿年先生跟着一起学习波斯语。面对伊朗专家的“强迫”,张鸿年先生再次选择了服从,强打起精神来学习一门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语言,既当课堂翻译又当学生。回忆当年的情景,先生说:“连字母都分不清,根本听不懂。勉强学。”紧跟着,1958年,波斯语专业又招了第二届学生,主要是为外交部培养翻译人才,学员主要是从各高校英语专业已修完两年的学生中挑选而来。一年的借调期满了,先生本来可以选择回到俄语系。但这时的他已经“粗通”波斯语,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来任波斯语课堂教学翻译。面对组织的需要,先生又一次选择了服从。先生回忆说,这段时间,他的工作十分繁杂,身兼数职。课堂上,他既是课堂翻译,又是学生。课下,他又是勤杂工,帮助外籍专家备课,把外籍专家写的波斯语讲义,配上俄语释义,然后打印,送印刷厂,再上印刷厂取,分发给学生。甚至,还要照料三位外籍专家购买生活用品之类的日常琐事。对于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做这些工作这样的问题,先生坚决否认“积极主动”这样的赞语,他说实事求是地说就是“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1960年,首届波斯语专业的学员学习期满,包括张鸿年先生在内只有五名学员坚持到最后毕业。其中,三名学员回到各自原来的工作单位,另一人留在北大从事政务工作。同年,波斯语专业招收第三届学生。这是通过高考,正式招生的学生。这时,东语系面临两届(1958、1960届)波斯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谁来承担的迫切问题。张鸿年先生因为完整学习了三年的波斯语课程,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于是,他“被迫”留在东语系任教,并正式成为波斯语专业的中方教师,即我国第一位波斯语教师。当我们后辈波斯语专业学生都把张鸿年先生奉为中国波斯语的开山鼻祖之时,先生坚决否认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自己只是被安排进了波斯语专业。用现今的流行说法,他是“被波斯语”了。先生认为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这其中体现的是先生一贯低调、谦虚、淡泊的做人风格。倘若我们翻查北大东语系的有关档案资料,在波斯语专业首届学生名单中不会找到张鸿年先生的名字,因为他不是该届“正式”招收的学生。 后记 2006年夏天,我有幸结识了《北京青年报》“历史纵横版”编辑尚思伽(尚晓岚)女士,她约我给她主持的版面写一些有关波斯文化的系列文章。这一邀约使我在学院式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开拓了另一片天地。对此,我心存无边的感激。2012年夏,尚思伽女士另有高就,不再主持原来的版面,而我“波斯札记”栏日系列文章的写作也恰好可以告一个段落。因此,便计划将这些零散的文章汇集成书,方便感兴趣的读者集中阅读。十分感谢尚思伽女士积极引荐河南大学出版社,竭力促成本书的出版。 本书主要由《北京青年报》“历史纵横版”之“波斯札记”栏目的文章构成,主要讲述波斯(伊朗)的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中伊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外,还挑选了几篇关涉中伊文化交流的学术论文和纪念性文章,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因大多数文章是为报纸而写作,考虑到报纸的简约风格,这些文章采用的都是随文简注。笔者为写这些文章,参阅的书籍资料很多,无法一一列出,望读者海涵。这里,有三本参考书是我必须要提到的:一是张星娘先生编注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四卷本);二是美国学者劳费尔的学术研究专著《中国伊朗编》;三是美国学者谢弗的学术研究专著《唐代的外来文明》。这三部参考书给了我最大的学术启迪和帮助。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他们作了大量的考证,我的文章只是在他们考证之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翻查更多的资料,重新进行梳理和描述。 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多,笔者学识有限,错误难免,还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