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字是我的亲人/安徽电视台新安读书月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蒙//麦家//陈丹青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安徽电视台品牌栏目《新安大讲堂》的“读书论坛”专辑,收有名家麦家、苏童、陈丹青、毕淑敏、王蒙、唐浩明、邱震海、韩秀云、华生等人的专访与讲座。名人们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平易亲切地畅谈了各自的读书、写作经历与体验,能与读者互动、分享,很有价值。还配有对每位嘉宾的专访,很有可读性。

内容推荐

时下,全民阅读风潮正起,2009年5月,安徽电视台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正是为了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精神而创建的。活动邀请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门类的名家大师开坛演讲,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推出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文坛常青树”王蒙,著名作家苏童、麦家、毕淑敏,画家陈丹青,经济学家华生、韩秀云,国际问题专家邱震海,历史小说家唐浩明和历史学家刘申宁等等,这些在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受邀积极参与这场公益性读书论坛,演讲并举办新书签售活动,和读者朋友们面对面交流互动,一次次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目录

阅读的乐趣与意义(代序)

一、我的私人阅读

 苏童专访

二、文字是我的亲人

 麦家专访

三、丹青生涯

 陈丹青专访

四、幸福密码

 毕淑敏专访

五、金融危机的影响

 邱震海专访

 韩秀云专访

六、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华生专访

七、文学的方式

 王蒙专访

八、湘军与淮军

 唐浩明专访

试读章节

苏童: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一个非常容易瞌睡的时间,来听一个比较容易让人瞌睡的文学报告。刚才季宇先生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他说我是靠文字说话的,我非常感谢他的这个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铺垫也让我找到了某些借口:我既然是用文字说话的,我用嘴说话有可能不好。所以说得不好,请大家一定要谅解。

我的私人阅读这个方面,其实涉及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这个主题貌似跟作家的创作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在考虑今天该说什么的时候,脑子里首先想起来的是多年以前发生在我生活当中的一件事。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是我在一次签名售书时碰到的。

我那次是去苏中地区的一个小城市。那个时候参加签名售书活动的读者远比现在要踊跃,因为读者对作家都特别好奇,想看看他长什么样,所以来了很多很多的读者。我在那儿签名,其实我是没有时间去看那些读者的,但是签着签着我突然发现,队伍当中出现一位很奇怪的读者——我伸手去拿书,拿了个空,他没有书。我抬头一看,是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长得很白净,戴一副眼镜。因为他没有书,我一愣,我想他肯定会有张纸,让我在纸上签名。这时候他说:“苏童老师,你的书我家里都有,你的每一本书我都有。今天我不是来买书的,今天我来跟你说一句话。”我就洗耳恭听了,我说:“说什么话?”他说的那句话是:“苏童老师,我对你很失望!”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我愣在那里,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这个读者的意思,然后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他站在队伍的外面,跟两三个可能是他朋友的人说着什么。再过了一阵,我抬头往那边一看,人没有了。

这件事过去以后,我有很长时间缓不过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因为这不是一次恶搞,那不是一个恶搞的时代,那也不是一个拍板砖的时代,而是一个无比真诚的时代。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怎么得罪他了,我到底怎么对不起他了。在一种难以解开心中这么一个疙瘩的情况下,我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叫《虚拟这个读者的对象》,我说我对你的失望很失望。大致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我是在为自己做一种设定,设定我作为一个作者,与读者的这种无辜的关系。因为我从来不知道我的读者是谁,见了面才知道,可是见了面的时候,我是从哪方面让你失望?寻求出来的结论,我认为我是无辜的。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以后,我又碰到了个另外一位读者,这位读者身份比较特别。大家知道我国台湾地区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女作家叫李昂,写过《杀夫》,她的姐姐也是很有名的作家,叫施叔青。施叔青认识我的一位画画的朋友,那时候她在经营一家画廊,常去我朋友那儿收画。有一次,收完画以后,她就问我那个朋友认识不认识苏童。我那个朋友说,我们关系很好。于是叫我来一起吃饭,在胜利饭店。大家都知道,在新街口那边有一家胜利饭店。施叔青一看见我就大惊失色,她说:“你怎么是这样呢?”她说我怎么会长得这么健康,还虎头虎脑的。她说她是在《中国时报》上看到我的《妻妾成群》的连载。她说:“我对你做过种种想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你长得这样健康,你长这样健康干什么呢?”当然她有点开玩笑。

这件事情加上我第一次碰到的小城读者对我的失望,使我突然发现,以前被我忽略的一个作者的生物圈或者说是生态圈,它不仅是由作者个人和他的作品构成,这生态圈当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被遮蔽的元素就是读者。我是写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写到了三十多岁,才真正用很多时间考虑写作延伸出来的意义。

所以到了后来,当我碰到施叔青,她同样在向我表明这么一个信息。实际上,文学当中有一个非常奇特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我后来觉得很像英文字母“V”,我觉得一个读者和一个作者就是V字形的这两个点,而作品是V字形的那个底部,那一个点。很多时候,在一种正常的阅读模式中,作者和读者并不相交,他们遥遥相望。V字的两个点在遥遥相望,它们是不连接的,通过V字的第三点,它们才产生一种精神的联系。但是,我想在很多时候,当一个作者出现在读者面前,其实这个V字在摇晃。我觉得一种很奇特的变化出现了,一个读者对于作家,有他种种的想象。这些想象出于他情感的需要,或者是出于他自己非常个人化的需要。而作家的出现,很容易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原来浪漫的V字的关系受到破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那个小城读者也好,施叔青也好,对我的失望其实都是我造的孽,说实在的,我不该出现。

一个作者通过作品去分析、想象一个作家,我认为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尤其适合19世纪、18世纪,那些拿鹅毛笔写作的时代。那时候一个作家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通常是一张素描,这张素描是寥寥几笔,非常模糊,它把一个作家的面目模糊化、神秘化了。因为模糊,因为神秘,其实它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我突然发现,现代社会已经远远不是一个作家的鹅毛笔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作家在某种意义上,被卷入经济生活当中。所以如今的作家,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跟读者在一起生活、一起生存,面对很多很多的问题。

其实我脑子里有了这个V字以后,在后来的整个写作生活中,在对待V字平衡上面,我觉得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今天首先说的是我的一点点思考而已,今天更大的主题还是要谈阅读。

说到私人阅读,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私人记忆,而私人记忆是什么?我觉得就像一个孩子的百宝箱。百宝箱里头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值钱的,但都是那个孩子珍爱的、珍惜的。我觉得当我在谈我的私人阅读的时候,我就是把百宝箱拖出来给大家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谈我私人的阅读,谈我感兴趣的一些书目、一些故事、一些细节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在用我的记忆,绑架别人的阅读时间。所以这件事情,恐怕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原谅的绑架。

我于1963年出生,我们那一代人是比较特殊的。如果说我们这个共和国有记忆的话,几乎可以说是两种记忆,我们正好是在两个记忆过渡的那个地带当中成长着。所以我自己最初的阅读跟现在这些孩子的阅读,完全不同。我最初的阅读记忆跟文学无关,跟小说无关,跟诗歌无关,我觉得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阅读,是标语阅读——我阅读的是标语。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小时候大概还是蛮聪明的,因为我发现我字认得很早。我们家在苏州北部的一条街上——小时候我舅舅家的墙上有一面砌了水泥,非常光滑,经常被附近一些造反派用来做标语的阵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个莫名其妙的名字,一个叫柳林,一个叫李直忠,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他们被打倒了,打倒柳林、打倒李直忠。两个名字是倒过来写的,两个大叉叉,充满暴力的字体,气势汹汹的。

我真是到了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他们都是省级的老干部。但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当中,他们的名字都是倒过来的,他们的名字上都带着大叉叉,所以我最初的所谓私人阅读的记忆,带有强烈的时代痕迹和烙印。我们家对面有一个水泥厂,水泥厂门口有一块大空地,空地上新铺了水泥,孩子都到那里玩。小时候的我因为觉得自己早慧,就带了个粉笔在上面写字,我写的第一排字是“革命委员会好”。如今的孩子都不知道这“革命委员会”是干吗的,其实我也并不清楚,但是这个是我记忆当中特别深刻的。我人生中写下的第一行字是这么六个字,跟我的生命无关,跟我的生命内在的东西无关,只是时代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折射。

那个时代,如今看起来是一个非常荒唐的时代,一个孩子的真正精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压抑的。我小时候,有一次小小的不幸:我到了十岁那一年,得过一次病,很重的病。虽然看起来是肾炎,但是由于并发症它变成血液病,很有可能变成白血病。所以小时候很多孩子在街头顽皮、上学的时候,我坐在我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我要去看病。我在路上经常会碰到我的那些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同学,我就把脸藏在父亲背后,不想让他们看见。因为我跟他们逆向,他们奔向知识与学堂,我奔向医院。

那时候父母有工作,家里没人照顾。那时的孩子不像如今的孩子那么娇贵,我们家四个孩子,有个孩子生病了,父母很放不下,但是也只能把他留在家里。所以有整整一年时间,我不能上街玩。而且这个病很奇怪的,不能累,还不能吃盐,有种种的限制。因为受到限制,所以我整天就躺在竹榻上。在竹榻上实在无聊,这样的孤独不是一个孩子能忍受的,我就从竹榻上爬起来,把家里所有能读的东西都读了。其实我们家里当时有非常好的文学书《三国演义》《红楼梦》,那是我父亲常备的书,他只看这种书。但是很可惜,我那时候读小学三年级,九岁十岁的样子,我父亲的书是竖排本的,20世纪50年代出的,还是繁体字,我看不懂,所以我就放弃了这两本书。那么我看什么呢?实在没的看,我就看贴在我家弄堂里的报纸,那些报纸都是发黄的,有的很烂了。那时候的报纸有什么好看的呢?当然没什么好看的,所以我现在也了无记忆。但是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动作:我得把我家对着一条河的后门打开,让光线进来,借着河上那些反光阅读。因为报纸是倒过来贴的,所以看了半天脖子很酸,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我的童年时代的阅读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始的,阅读的东西跟文学几乎没有关系。

有两次例外。我二姐比我大好几岁,因为作文写得非常好,老师给她的作文画无数的红圈,所以她暗示自己应该热爱文学,所以很长时间,她特别喜欢看小说。那个年代的小说书,因为有特殊的限制,好多被列为禁书,比如说《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书在当时都是禁书,是不可以看的。但是我姐姐进入了一个很奇怪的圈子,他们有这些书,很奇怪的是这些书封面都被撕掉了。因为封面被撕掉了,别人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书。所以我就看了好几本没有封面的、没头没脑的书,看半天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有一本书我觉得很好看,因为我觉得里头有很神秘的关于男女知识的一些浅尝辄止的描述,所以印象很深,但是我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书。到后来上了大学,我才知道是《复活》。这是我小时候唯一一次接触名著,记忆特别深刻。当然我还看过一些我姐姐带回来的书,现在我都不知道作者是谁。那时候就是这样一种阅读环境。P3-6

序言

读书是人一生的事业,也是补充精神养料的最佳方法。

人的一生只有通过不懈的读书、学习,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对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兴致。阅读是思想的保健操,让人聪慧,让人清醒,也让人变得厚重。

好书是人生的营养品。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心底都保存着对某本书的深刻记忆,从一本书中读到的经验与教诲、乐趣与技艺,让人难忘。

读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男女老少人人皆宜。好读书,读好书,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能帮他们学习到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哪怕是赋闲在家提笼逗鸟的老人,也可以从一本书里找到心有灵犀的快乐。

读书如远行。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形容诗人在创作中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一种读书的境界,也是读书的收获。读书和求知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不断地求知,人类才有机会留存先辈创造的经验,继续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和文化。世界每一天前进的原动力,都来自读书和求知。今人的经验无不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与古人对话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只有通过文字,我们才能触摸并接近那些圣洁的灵魂,与先贤圣者促膝谈心。

当下社会技术进步,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但是,少数人的精神世界却日渐浮躁与空虚,缺少充实感,这就是缺少文化信仰的表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物质生活带给人的快乐总归是短暂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才是持久而永恒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有胸中充实,才会气宇轩昂、神清气爽。

文化是经济的原动力,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安徽山多水秀、人杰地灵,长江、淮河横跨境内,孕育出了灿烂的江淮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最耀眼的一部分。老庄哲学在淮河萌芽,桐城文派在安庆生根,徽文化在皖南诞生。这些,都是我们安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藏与资源。

近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亮点纷呈,尤其是宣传文化战线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到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好;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走出去”成绩突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步伐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作为文化皖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电视台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电视业界关注的对象。安徽卫视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在所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落地入网的省级卫视。在全国所有的省级卫视中,安徽卫视全天收视份额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安徽电视台被业内称作“电视淮军”。发展壮大之后的安徽电视台,也必将为安徽文化强省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为形象生动、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电视阅读栏目近几年方兴未艾,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读书类栏目吸引了一大批中高端观众,并形成品牌性节目。一个节目,不但是一个面向观众的文化广场,更是分享人文思想的大讲堂。

时下,全民阅读风潮正起,2009年5月,安徽电视台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正是为了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精神而创建的。活动邀请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门类的名家大师开坛演讲,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推出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文坛常青树”王蒙,著名作家苏童、麦家、毕淑敏,画家陈丹青,经济学家华生、韩秀云,国际问题专家邱震海,历史小说家唐浩明和历史学家刘申宁等等,这些在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受邀积极参与这场公益性读书论坛,演讲并举办新书签售活动,和读者朋友们面对面交流互动,一次次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这次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的活动,举办了八场“新安读书论坛”,制作并播出了五十期电视读书栏目《天天读》,最终从一百种推荐图书中评选出本届“新安读书月”十本推荐图书。由电视媒体举办这样的大型读书活动,在安徽尚属首次,活动取得了强烈反响,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这样的活动对于安徽电视台来说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创新。把嘉宾演讲的内容结集出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让知识再一次传播,也让活动影响得到持续。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让阅读变得有趣,让活动变得更有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