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皖美如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学军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学军编著的《皖美如初》收录文章36篇,分为“皖江掠影”、“淮上采风”、“徽州寻梦”、“异乡拾痕”4个专辑。作者置身于江淮大地,或醉心于秀美景色,或沉缅于遗存古韵,或感怀于往事踪影,体会一个安徽人的骄傲和自豪。作者笔下的故乡,亲切但独具魅力,寻常却美不胜收。独特的审美视角,带给人新奇的感受;纵深的历史视野,触发出思绪万千的人生体会。

内容推荐

李学军编著的《皖美如初》为本土作家李学军解读安徽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系列散文作品集,收录文章36篇,分为“皖江掠影”、“淮上采风”、“徽州寻梦”、“异乡拾痕”4个专辑,约12万字。其中不少作品被相关报刊选载。于作者的文章,有人称其“凝练的文字蕴含哲理,不乏妙语锦句,发人深思;质朴的语言自然清新,不失诙谐幽默,让人轻松。开卷有益,值得一读。”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赵焰评论说:从中“很少看到矫揉造作,看到的,是质朴的思绪,以及一颗透明的心灵。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幽远而有趣,深刻而乐观。”文集中还配发了作者的30余幅摄影作品,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目录

闲读山水(自序)

【皖江掠影】

 齐山如书

 寻访繁昌窑

 东流怀陶公

 游铜山寺

 寻迹华阳洞

 见识桐城

 寻诗九华山

 浮山赏棋

 行吟五松山

【淮上呆风】

 涂山怀远

 流失的运河

 走进刘老圩

 颍州有西湖

 对联中的李鸿章

 垓下遗韵

 皖西古意

 风起涉故台

 聆听淮上脚步声

【徽州寻梦】

 万安老街

 秋游散记

 邂逅云岩湖

 徽州土楼

 踏春白际行

 民谣中的徽州

 闲寻桃花源

 难忘木梨碘

 借用慧眼看徽州

【异乡拾痕】

 感怀八大关

 夜游龙门山

 德天观瀑

 兰亭留忆

 在大佛湾观石刻

 珠江夜色

 徜徉在中央大街上

 走近孔子

 似曾相识三晋行

 曾经是“文青”(代后记)

试读章节

齐山如书

位于池州城南的齐山,高不过百米,方圆约5公里。虽不高大,但清幽古朴;看似寻常,却名胜众多、底蕴深厚。印象中,峰峦连绵的齐山,如同精美绝伦、内涵丰富的系列丛书。

齐山如书,如同一本水墨画册。

齐山三面环水,四周丘陵起伏。远眺湖光山色,“参差列岫似围屏,斜压湖天十里青”,分明就是自成一体的泼墨写意之作。近看山林之中,“无岩不是玲珑体,有石皆成皱瘦纹”,洞壑泉峡,星罗棋布,竹木藤蔓,点缀其间,颇具“文人画”神韵。

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是齐山的特色之一。据史志载,齐山有32洞、13岩、2峡谷、11泉,“齐山洞天”为古池州十景之首。山径两侧,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骧首石”酷似骏马,“玄武石”形同巨龟,惟妙惟肖,让人叫绝。“小九华”景区宛如一处硕大的天然盆景,把九华山“九峰竞秀,神采其异”的秀美风光浓缩其中。“齐山以石胜,更以洞奇”,散落山中的华盖洞、石燕洞、罗汉洞、左史洞等溶洞,或口敞宽大,或幽深曲折,或险不可探,各具特色。流连山间,移步换景,如行画中。

自唐代以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他们在齐山留下200多处石刻,至今尚有百余处清晰可见,其中有据可考的近60处。齐山摩崖石刻,多为阴刻,少则一两字,多则上百字,内容以记事题景为主。字体大在二尺余,小者仅半寸见方,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俱全,风格多样,极富韵致。有北宋至和二年郡守吴中复题写的篆书“寄隐岩”,明万历五年安徽道副使冯叔吉的楷书“华盖洞”和“左史洞”,清乾隆年间安徽巡抚赵国麟的楷书“万壑云涛”等。寄隐岩的石壁上,“齐山”二字赫然醒目,八分书体,似篆似隶,笔力遒劲,每字二尺见方,为宋时池州刺史包拯所题。其中的“齐”字,宛如大眼长须的京剧脸谱,颇有几分舞台上“包青天”的神采,别有意趣。

这些摩崖石刻,既是难得的书法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记忆。铭刻在山石上的文字,依稀是山水画中的题款和印记,与山林美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齐山如书,如同一本诗文总集。

翠微亭位于齐山西巅,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剌史时所建。亭成之后,诗人张祜来访,正逢重阳,二人同登齐山游翠微亭,杜牧即兴赋《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住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张祜作《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辉。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净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唱和之间,雅趣自现。  随后,历代游人纷纷题咏齐山美景。绣春台座落在齐山的最高处,宋宁登瀛游览时作《绣春台》:“绣春台上天光明,绣春台下湖水清。天光湖水互相映,人在齐山高处行。”明康范生赋诗《华盖洞》:“齐山片石总齐峰,此洞回环更几重。共叹神工难拟议,权将华盖想形容。云封谷背疑藏虎,水满湖头好卧龙。闲眺莫愁归路晚,长堤月下缓扶筇。”清胡镛《万壑云涛》诗日:“乱石如云叠浪高,分明万壑卷秋涛。游人叫绝心胸阔,欲向沧溟钓六鳌。”

有石刻记载,明正德年问,山中建有齐山书院和二老亭、上清岩亭、福寿岩亭等6座亭子。齐山还建有寺庙,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赋诗《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我来秋浦政逢秋,梦里曾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著州尼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然而,时光一去不回,很多昔日景观和情境已无法再现。值得庆幸的是,从诗文里我们还能找寻那些失落的踪影。

齐山不大,但点多面广,难以游遍。因“有待而游”,山中一岩壁被命名为“有待岩”。唐池州刺史李方玄《有待岩记》曾刻于石壁,记日:“秋浦千重岭,而水车岭为最奇;齐山之泉大小凡十一,而半岩为胜;岩壁之号凡十五,而有待为大;岩壑凡九,而上清为最;洞之号凡十四,而潜虬尤清幽。游者徜徉山间,穷日之力,不能犏览。”不足百字,高度凝练,齐山精髓,尽在文中。

如此佳作名句,不胜枚举,仅《齐山岩洞志》中收录的诗词、歌赋、铭文题记、游记等文学作品就有千余篇之多。

齐山如书,如同一部历史典籍。

齐山之名来历,说法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座山峦几乎等高,十分整齐,故而得名;另一说是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因“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P3-5

序言

闲读山水

(自序)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如此所云,潜心阅读无异于观赏一路风景,一路行走则如同品读佳作名篇。

在交通便捷的现代社会,“行万里路”早已不是难事。不少人把“走遍中国”甚至“走遍全球”作为自己的旅行目标,有人还尝试起“太空旅游”。陌生的远方,因为知之甚少,总是有些神秘,让人心生向往。

很是羡慕那些时常周游四方的远足者,能够观赏他乡风光,可以体验异域风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少有远行的机会,更多的时候,只是行走在江淮大地。然而,对于这片土地,关系密切但时常熟视无睹,非常亲近却往往知之不深。

一个职场上奔走的人,如果只是忙碌于稻粱之谋,极易因此而忽略身边的诸多精彩,就如同登山途中只顾埋头赶路,错过并辜负了一路美好风光。对于安身立命而言,工作和事业无疑非常重要。然而,一个缺乏人文情怀的人,终究难以安顿此心,有些愚昧可悲。多年已过,蓦然回首,自己一直处于迷茫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赖以立足的这方土地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具魅力;豪杰名流,出类拔萃;历史遗迹,灿若星辰。这一切,不仅让人着迷,而且令人敬重。

于是,得闲之时,逃离俗务,抽身置于近处山水,或醉心于山川秀色,或沉缅于遗存古韵,或感怀于往事踪影,行走之间,体会作为一个安徽人的骄傲和自豪。偶尔涉足他乡,也会下意识地与家乡联系起来,有时还会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其实,他乡与故乡未必能够截然分明。

更多的时候,独坐灯下,一卷在手,在字里行间神游前尘往事,享受借助文字穿越时空的畅快。从世事万象的变迁间,从风云人物的际遇里,从先贤前哲的点拨中,感受人世的无常,觉察人性的难测,体会人情的冷暖,领略人生的悲欣,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每当此时,现实生活里的所有烦扰总会淡然而去。每个寻常的日子,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变得富有情趣。

这样的内在体验,对于原本比较平庸的人生而言,应该属于一种虚拟化的自我超越吧。有点类似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玩家,更像是戏路宽广的影视演员,在另外的空间中成就幻化的自我,非凡而神奇。这种特别的感受,令人乐此不疲。

故园乡愁,时常萦绕在梦里;山水往事,则可尽兴揽人情怀。每当立足于俯瞰岁月沧桑、气象万千的历史制高点时,个人总是那样渺小,生命总是如此短暂,眼前的得失往往变得无关紧要,一些看似过不去的沟沟坎坎也终究能够跨越或绕过。天地悠悠,云淡风轻,人眼都是景色,一路风光无限。  有人说:思想和身体,总该有一个在路上。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人在旅途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所谓游览,虽说与外在的远近相关,但是更在于内心感知的多少与深浅。就像多维度的人生,除了时间轴的长度,还有思维轴的广度、学识轴的密度、境界轴的高度,以及健康指数、幸福指数,如此等等。人生旅程,独行在所难免。旅途中有时单调而无聊,孤寂且无助。然而,如果有山水相伴,有文章相随,这样的旅行也就不太乏味了,甚至还会渐人佳境。

无论山水,还是文章,贵在仔细品读。“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不涉及功利,只关乎自我。或许,这才是游览与读书真正的令人愉悦之处。

徽风皖韵,美不胜收;乡情故土,久读不倦。一方水土,不仅养育着我们身体,也滋养着我们心田。于是,不再刻意追寻那些传闻中的奇观异景,而是更加在意和珍惜每一段似乎是注定相遇的山水情缘,如同与各位良师挚友幸会相识的情分。行迹所及之处,兴致所起之时,每每情之所至,时而思之所发,点点滴滴的感受,随键盘的敲击声在指间流淌,汇聚成一行行文字,乐趣自在其中。

风景看不够,往事读不尽。边走边读,体会很多,于是就有了这本《皖美如初》。如初即如故,是追寻本真的回归;如初即如新,是有所收获的发现。皖美如初,美在朴实依然,美在常读常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或许,感受皖美如初,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

其实,不管何时,无论何地,初心若在,好梦就在,好运也会自然相随。虽说难以置信,往往的确如此。其中缘故,可能只有上苍知道。

限于学识和笔力,书中文字难免存有谬误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感谢刘政屏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的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刘超先生的辛勤付出。同时,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写作的家人和各位朋友。

碎语片言,东扯西拉,就此收起,聊以为序。

后记

曾经是“文青”

(代后记)

微信上有帖子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即使如此放宽标准,对我而言,别说被青春撞腰,就是揪一下青春尾巴也不可能。毕竟,已是年过半百的老男人了。

我的青年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文学青年”很受认可。因偶有散文诗见于当地小报,勉强算个“文青”的我不仅在单位得到器重,而且生活中受益匪浅。后来成为妻子的女友以及她的家人,大概也是因此看上我,没有嫌弃一个当时爬电杆的外线工。

45岁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始终求学上课。在职业余学习十多年,直到MBA毕业才告一段落。工作在通信企业,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大多带有“理科”色彩,文学气氛淡若似无。我从基层起步,后来走上管理岗位,近年又触及企业法律事务,除了“官司”缠身,“奔五”之际还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行业内快速的技术和业务更新、激烈的竞争态势以及充满挑战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等,诸多压力让人避之不及。身为凡夫俗子,养家糊口为第一要务,工作上容不得丝毫懈怠。换流行的说法就是: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

其实,人生的每次受“虐”,如同玉石成器的雕琢和打磨,是前行中必须经受的过程。

就个人经历和从业性质来说,我虽然算个“读书人”,却置身“文化圈”之外。迫于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我的文学写作时断时续,一度甚至荒废。虽说若即若离,但始终未曾割舍。

与朋友闲谈,自认为只能“与通信业人士说法律,与法律界人士聊文学,与文学类人士谈通信”。看似复合型人才,实为不伦不类。有同事问及,为何爱写散文?答日:形意散漫者,喜好散文;神情专注者,擅长公文。逗趣之言,彼此会意,相视而笑。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在一定层面上,很多事情存有相通之处。

如果把本职工作比作“责任田”,那么业余爱好就是一块专属个人的“自留地”,或者是独自拥有的“私家花园”。读书写作对于我,与其说是业余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休闲方式更为贴切。人总是要找些乐趣的,而需求的满足就会带来快乐。快乐想必也有强弱之分和长短之别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快乐还有高低之差。虽说传统的观念里,读书写作更有意义一些。但我觉得,与垂钓、下棋、打牌、玩网络游戏、跳广场舞、练太极拳、学书画等类似,业余时间的读书写作也是为了打发那些无聊的闲暇时光。

种瓜种豆,栽花栽草,选择不同,志趣各异,难说孰高孰低。不过,有点闲情,可以静下心看看书,动动笔(多为敲敲键盘),这样的日子还是值得珍惜的。因为,从中可以感受人生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

写作是件费心耗神的苦差事,虽说苦中有乐,但是真说不准自己还能够坚持多久。我清醒地知道,以自己“业余水平”笔力,这辈子写不出力作精品,成不了高手名家,只是如同热衷于戏曲的“票友”,偶尔客串一回,确切的身份不过是心目中那些偶像作家的铁杆粉丝。好在不必以文谋生,写多写少、写好写差没有外在压力,全在自己把握。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文青”,虽然已经“知天命”,却仍然不忍罢笔。抓得起、放不下、看不开,这种情境当属有些执迷吧。抑或,爱好文学原本就是一条不归之路?

当年的“文青”大多怀有“作家梦”,我也如此。这个梦想成为我坚持写作的重要动力。非常幸运的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一些“本色文字”散见于相关报刊与文集,出版了个人散文集,成为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些在行家眼中,虽说都属“小儿科”,但已超出我的预想。历练多年,趋于沉稳,人前故作镇定,刻意保持低调。内心却甚感欣慰,多少有些自得,一些人生缺憾随之淡然失色。而且,新的追求随之被激发。

虽然太多梦想败给了现实,被岁月瓦解风化。但是,确如某名人所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为此,更加感念支持与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

主业不耽误,副业小秋收。这样的生活虽说难比土豪一族的肆意任性,远不及“诗书人生”的洒脱惬意,但也是一种可以知足的“小康”日子吧。

关于“青年”的界定,标准并不严格。有位年长于我的文友,最近新书出版,媒体仍称其“青年作家”。偶尔,有人说我看上去比“生理年龄”年轻一些。作为崇尚老成持重的大老爷们,对于此类评说不免有些尴尬。于是,打着哈哈,很“文学”地调侃道:男人嘛,何必把沧桑刻写在脸上,应该把岁月铭记在心里。其实,没有人能够“逆生长”,我从不刻意且并不擅长保健养生。私下里寻思,莫非爱好文学能够使人年轻?

“笑一笑,十年少。”以上所云,皆为笑谈。茫茫人世间,一笑风云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