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本书辑录的文章,主要是当年亲身参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对战役的起因、经过和战斗情况,各就所知,作了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睫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决献身于国难,几遭敌机袭击
八月九日以后,淞沪局势日益紧张。张治中电贺冯玉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并欢迎他早日履新。冯复电除表示钦佩之革命功业及学识外,有“此后共在一区,抗敌救国,互相策勉,尤愿一致在大元帅领导之下,牺牲小我,而谋民族复兴”等语。冯痛心国难,忧愤日深,决心不惜为国牺牲,写下遗嘱七条,留给家中。淞沪战起,冯于八月十五日由京率部分员兵进驻无锡。未几,据报白沟堡方面日舰及商轮百余艘企图登陆,仍欲演一二八的故伎。冯立即通知各警戒区域有关部队,令其注意防范。又闻日军在淞沪地区向我军猛烈进攻,冯极愤慨,决定亲往视察。
十六日,冯带长官部少数幕僚及随从人员赴南翔前线,十时许到昆山即闻炮声隆隆,震动大地。冯精神奋发地向左右说:“我年来奔走抗日工作,今日始听到我民族的怒吼声,何等痛快!”旋有敌机来袭,飞行很低,冯与左右分避树下,敌机去后,复乘车前进。甫出街,又有敌机二架疾飞而来,在上空盘旋不已。冯与左右下车避在一所茅屋里,只听到机声轧轧,震动屋壁。冯态度自若地安慰左右说:“当战事初起,我即抱定牺牲决心。现虽处危险环境,心情转觉舒畅。”敌机在周围投弹十余枚而去。冯于硝烟弥漫中冒险前进,行不多远,敌机又至。冯与左右至一瓜田里暂避。敌机飞行甚低,机上的人和枪都清晰可辨,盘旋了几分钟后逸去,冯等始乘车前进。行不久,张治中、张发奎、杨虎等来迎接。冯与张等同到一个小村里叙谈。冯说;“诸君为国拼命,至堪嘉尚,我故亲冒矢石到前方来看看诸君。”张治中说:“副委员长公忠为国,我们素所钦佩,决竭诚听副委员长指挥。”张发奎亦在图上将部署情形报告,并说虹口汇山码头之敌大举反攻,我警察总队不支,第八十七师正增援中。当即决定将戴民权一师归张发奎指挥,钱塘河以北地区归张负责,以南地区归刘建绪负责。是日下午,冯始遄返苏州,刚进街,有六架敌机来袭,大肆轰炸。冯等一行避于树下,敌机久不去,似有所察。冯不顾一切,命左右驱车前进,敌机跟踪而来,低飞几擦树梢,势极危殆。冯在车中从容不迫地对左右说:“敌机如果投弹,自难幸免,我当高呼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虽以身殉,必留这壮丽的口号作为我民族祈求解放的最后呼声。”幸天色渐晚,敌机遂去。其时,各处汉奸活动频繁,冯的行动当然是一个显著的目标。这一天四次遇到敌机来袭,均极危险。后来冯很不安地对当地官员说:“我对不起苏州老百姓,敌人因我在这里,屡来轰炸。”
十七日,冯玉祥乘汽车往嘉兴视察,抵双桥站,张发奎来迎接。相见之下,张陈述两事:一是前方事权不统一,恐误大事,深为忧虑;二是所部缺乏炮兵,如敌登陆,非至近距离则无法射击。其实说到前方的事权问题,冯何尝不具同感,不过现在他以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替部属说话,谋求解决,那还是可以的。当时,冯答应张一定向蒋介石商量,分别予以调整和补充。后来,张的要求均得以如愿,曾向冯表示感谢。是日夜间,冯回到无锡,始知下午三时许曾有敌机四架来袭,炸弹皆落于距冯住处二华里之小山上,山下的长寿桥被炸坏。当我去察看时,有数百尾被炸死的鱼漂浮于水面上。
不久,冯得到南京电话,说蒋介石已派陈诚为第十五集团总司令,参加第三战区作战。冯在华藏寺召集随员说话,发表此项消息,并对陈诚用好的言词介绍了一番。
蒋介石亲临前线,冯玉祥为部属解难
二十五日午后,蒋介石忽然来电话,约冯于当夜九时在南翔会晤。冯于四时许乘汽车前往,过灵岩时大雨倾盆,仍冒雨前进。九时赶到南翔附近徐公桥,蒋介石携宋美龄、顾祝同、陈诚、钱大钧等已在先。移时,张治中及各师长亦陆续来到。当即举行会议,首由各师报告战况,接着张治中亦缕陈各方面情形。蒋在听取各人汇报之后,目光向场内打量了一下,加以讲评说:“综观近日之战况,我军伤亡奇重。战争固不能免于伤亡,然指挥失当,致增伤亡,牺牲殊无价值。我军缺点在于攻击实施之先,未能充分考虑,率尔从事,牺牲遂大。今后应悉心研究,当攻则攻,当避则避。其次是炮兵分割使用,不能发挥威力,此点宜急改正。”夜半散会,冯回无锡锦园。
二十六日上午,冯玉祥携带幕僚多人在锦园湖滨柳荫下欣赏大自然景色,其时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次长熊斌(冯的老幕僚)亦在座。冯兴趣盎然地和大家闲话。他说:“我们只要能抗日,不必军队一定要听我的指挥。我们只要能救国,不必一定自己处很高的地位。此间军队,我都不甚熟悉。若必处处听我指挥,必致败了大事。故蒋先生亲临指挥时,时而嘲骂,时而激动,无不如意。这是历史关系,绝非编组的形式所能制约的。所以我前见二张(张治中、张发奎)时,曾向他们说,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困难,我可设法;我有什么意见就随时说给你们。必须这样处置,才算得体。现在我们的目的是怎样战胜敌人,怎样使国家转危为安,怎样使民众出诸水火。至于斤斤唯名义权位计者,应该引以为耻。”会后,有人说:“这两天先生(僚属称冯为先生)像有什么感触似的。”
是日傍晚,蒋介石由南京来电话请冯谈话。蒋说:“前方的将领都太年轻,勇敢有余,经验不足,望大哥多多指教,不要客气。”冯答:“绝不客气。曾记得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的大将乃木将所有的指挥计划的重要事务都委之于他的参谋长,自己却每天骑自行车和打猎。别人问他,你的任务是什么,怎么这样消闲?乃木说,我的任务有二,一是骑自行车和打猎,二是等着死啊!现在我们前方的各将领都是有血性、有良心、勇敢善战的革命青年。他们在前方拼命,流血,我在后头的任务也正和乃木大将相同,一是骑自行车和作几首歪诗,再一个就是等死罢了。”
蒋说:“大哥,无论如何,您不要客气,请尽量多加指导。”冯说:“当然的,我见到的就说,绝不客气,请您放心吧!”
冯虽以乃木大将的闲适生活自况,仍席不暇暖地出入前线各阵地。除给各指挥官一些指示外,并颁布破坏敌坦克车战法。一、在屋中布置炮位,俟坦克车过时,击其侧面。二、用麻袋包地雷,俟坦克车过时轰炸之。三、用长短铁轨埋插地下,作参差不齐状,使坦克车易于颠覆,甚至不能通过。四、用松香等易燃的药剂投掷车身,令其发火以燃之。此外,又拟订构筑工事的一些办法,决定战壕须有四丈宽、二丈深,每隔二十里筑一道,前后设置假阵地。本区第二、第三防线之构筑皆参照进行,并叫我到苏州协助构筑工事。适南京大本营的德国顾问富肯豪森来访冯,对一般军事部署设施多所建议。他的意思处处要标榜现代化以与日本较量。冯说:“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工业赶不上日本,因此战术等项应不同于敌人。如在喜峰口作战,第二十九军的大刀也能特别奏效。”富肯豪森又说,你亲自来前线,未免太危险了。冯说,我出入于前线,常以危险为娱乐。
的确,冯玉祥将军常不避艰险,奔走前沿。因此他了解情况,对战争中出现的问题能结合实际,提出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如给养方面,采用以煮饼为主,耐久适用;精神教育方面,颁发了《对日本作战特别办法》;作战方面,提出对日军阵地破坏办法,以及给各指挥官其他一些临时措施和指示,在当时都能行之有效,为各方所乐于接受。同时,前方将士激于民族义愤,莫不英勇作战,如张治中部攻击杨树浦,张发奎部肃清浦东敌人,均打得有声有色。再说到群众支持的热烈,亦属空前,各界爱国人士赴前线慰劳官兵者络绎不绝。
赤诚相见,痛陈利害
当时关心国家民族并对冯玉祥寄予厚望者颇不乏人。九月八日,郭沫若来访,赞冯为中国的兴登堡,并问冯有什么事需要他做。冯说:“先生有一枝生花的笔就够了。”郭说:“我有两事为我的日课,其一为吃饭,其二为写文章。”冯说:“我也有两件事,你晓得吗?”郭说不知,冯说:“其一待日本人之杀我,其二即用我的秃笔作几首骂日本人的诗。”言毕相视而笑。
未几,徐谦、李济深、柏文蔚等来访,倾谈之下,他们以蒋介石对孙科尚抱成见,其他可知,因而对大局前途表示忧虑。据闻,徐等回京后,向蒋痛陈利害,认为国难当头,各方非精诚团结不足以救亡,应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议冯到北方主持军事。适马厂失守,北方局势剧烈变化,这就促成了冯玉祥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新命。九月十二日,冯玉祥由锦园回到南京。P8-11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上海是我国首都南京的门户,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发展军工生产的巨大潜力。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打击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决心和能力,决计挑起战端,攻占上海,并在上海及其外围地区寻求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企图速战速胜,在短期内压迫我国政府作城下之盟。我国政府限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役后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只能由保安团队及警察维持地方秩序;但为了积极备战,遂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在苏州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主持京沪分区防御设施计划,构筑苏州——福山、无锡——江阴和嘉兴——乍浦的永久性国防工事,铺筑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七七事变后,又派正规军一个团化装保安团,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发生,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上海日军。
淞沪会战是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先后投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队十四个半师团的兵力,共约二十八万人,动用军舰三四十艘,飞机四百余架,战车三四百辆,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我国政府划京沪杭及浙江全省为第三战区,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团队,总计兵力约七十余师,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使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淞沪会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八月十三日至九月十七日,是我方按照预定计划,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后援部队沿江登陆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进行市街战,我方官兵奋勇争先,逐街逐屋攻击前进,一度攻占敌海军操场、汇山码头,压迫敌军于黄浦江左岸狭隘地区,并包围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等据点,予敌重创。八月二十三日,日军增援部队第三、第十一师团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在狮子林、川沙口登陆,与我方陈诚部遭遇,日军恃其武器精良,实施中央突破。我方不顾牺牲,先后在宝山县城、月浦、杨行、罗店一带几度逆袭,血战两周余。终因江岸地形有利于敌陆海空协同作战,同时敌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我方为减少损失,主动退守。
第二阶段,自九月十八日至十一月四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在刘(行)罗(店)公路、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展开激烈的战斗,一村一浜,往往经过反复争夺,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我方许多将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以身报国;有的部队誓与阵地共存亡,出现了全团全营殉国的壮烈情景;有的士兵腰捆手榴弹,宁与敌坦克同归于尽,也不让敌坦克前进一步;有的部队几经整补,斗志不衰。十月二十一日,我方还以广西增援部队为主,向蕴藻浜敌人发起反攻,敌人每占一地,都须付出极大代价。
第三阶段,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一月中旬,是我方转移阵地,撤离淞沪阶段。这时日军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趁金山卫一带中国军队防守薄弱之隙,偷袭登陆,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的威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于十一月八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转入南京保卫战。至此,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随之结束。
纵观这次战役,虽然在客观上,敌军装备精良,占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我方武器落后,海空力量薄弱,难以抵御,但失利主要原因是指挥失当。初期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未能积极实施进攻计划,失去战机;大场失守后,又未及时部署,予敌重创,转移至吴福线、锡澄线既设国防工事阵地组织防御,更造成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以致进攻受挫,退守困难,未能达到全歼日军,阻敌增援,坚守淞沪,巩固南京的目的。尽管如此,淞沪战役是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我国军队官兵,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抗敌,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上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短期内征服中国的迷梦。广大官兵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抵御外侮,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奋斗。
本书辑录的文章,主要是当年亲身参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对战役的起因、经过和战斗情况,各就所知,作了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由于时间匆促,水平所限,在编辑加工和史料核实方面,如有疏漏讹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