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战局的演变,使蒋介石筹建了多年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工事,丝毫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前进的作用,出乎意外地迫使他急于解决南京防守的问题。蒋为解决这个问题,十一月中旬连续在他的陵园官邸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第一次会议只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和我等几个人参加,当时我认为上海会战后期没有贯彻持久消耗战略精神,没有适时调整战线保存部队有生力量,不应该在敌海陆空军便于协同作战的长江三角洲胶着太久,且依靠九国公约,把战略作了政略的牺牲品,致自陷于被动。我军应坚持持久消耗战略原则,不应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敌人展开全面而持久的战争。如果拖到日本对占领我国的每个县要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战地,即使它在战术上有某些胜利,但在整个战争上它非垮台不可。
对于南京的防守问题,我认为日军利用它在上海会战后的有利形势,以优势的海陆空军和重装备,沿长江和沪宁、京杭同道(宁杭公路)等有利的水陆文通线前进,机动性大,后方联络线也很便利。而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故可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以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在立体包围的形势下,守是守不住的。我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太大,又经过混乱的长途退却,已无战斗力,非在远后方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补充整训不能恢复战斗能力。基于我军当前的战斗任务,为贯彻持久抗战方针,应避免在初期被敌强迫决战。故应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争取时间,掩护后方部队的整补及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争取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力的打击。针对以上的情况判断,我认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地撤退。对兵力使用上,以用十二个团,顶多十八个团就够了,部队太多将不便于机动。
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我的意见,说应该这样做。何应钦和徐永昌也说有道理。蒋介石虽说我的看法很对,但又说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守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虑,当时他没作明确的决定。对上海作战中损失大的部队,他则说应一律调到后方整补。
蒋这次的决定,虽然是模棱两可的,但决定上海作战损失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则同对南京只作象征性防守的方针还是符合的。因当时估计吴福线站不住脚,已指令在吴福线的部队尽力掩护占领锡澄线之后,即向苏皖边境的广德、安吉、孝丰等地转移。只有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是调到南京整补的。胡宗南的第一军则在镇江附近整补,在掩护南京防守部队占领阵地后,即向长江北岸转移。
过了两天,大约是十一月的十五六日,接着开第二次高级幕僚会议。参加的人比上次多一点,除了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和我之外,还有唐生智、谷正伦,另外还有一个人,姓名记不清了。谈到守南京的问题时,唐生智主张南京非固守不可。他的理由是: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但我仍主张只用十二至十八个团的兵力,作象征性的防守,并把当时敌我形势又谈了一通。实际当时主力部队已下令向广德、安吉、宁国一带退却,连陈诚、顾祝同都已到皖南一带去部署部队的整补工作去了。蒋在这次会上既没有作肯定的决定,也没有改变以前的部署,只说:“孟潇(唐生智的号)的意见很对,值得考虑,我们再研究研究罢!”
又过了一天的晚上,接着开第三次幕僚会议。唐生智仍坚持固守南京,蒋介石明确地同意他的意见。蒋问:“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这时没有一个人做声。最后唐生智打破了一时的沉寂,坚决地说:“委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蒋说:“很好,就由孟潇负责。”蒋并望着何应钦说:“就这么办,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事,命令随即发表。”
蒋在决定固守南京的方针后,就决定迁都重庆。那时日本空军已对南京进行过三次空袭,中央机关各部门都已纷纷迁往武汉,只有很少数的人还在南京。蒋为避免敌机轰炸,住在中山门外树林荫蔽的四方城旁边的一幢极小的房屋里,全部只有两间小房。蒋吃饭、会客、办公,都在一幢小房里。汪精卫却住在中山陵园他自己的别墅里,当他得悉前线部队已撤离乍(浦)嘉(善)吴福线,日军已沿太湖南岸西进向南浔压迫等情况后,就乘船去汉口了。
蒋介石决定了南京防守方针后,唐生智在十一月二十日先行到职(命令二十四日才发表),组织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首先把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由第三战区预备序列调归卫戍军序列,并准备调第六一十六军叶肇部也参加防守南京。此外参加防守的还有原在南京的教导总队、宪兵团等。防守计划大体分作两线配备。即一部占领自京芜路上的大胜关起,至淳化镇、汤水镇(汤山)、龙潭这一弧形线的前进阵地。主力占领复廓阵地,就原有永久工事增强成为闭锁式或半闭锁式阵地。在防御方针上则已改为永久性防御了。大约是二十七八日左右,日军已经越过锡澄线继续西进一两天的样子,蒋介石以计划已定,让作战组的人先走,他说他准备坐飞机走,缓些时没关系。后来蒋介石在南京又大大增加了防守南京的部队,就地由东战场第三战区序列抓去的不算,连在武汉的第二军团徐源泉部也正在向南京输送中。P11-14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十一月八日,日军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之第九、十三、十六师团主力尾随我军左翼部队沿沪宁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之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和国崎支队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企图切断我军退路。
十一月中旬,我第二十三集团军刘湘部共五个师,两个独立旅奉命千里迢迢由四川赶赴广德、泗安,长兴一线,迎击侵略军。与此同时,第五十七军缪激流部从河南直赴前线,该部第一一二师和由上海撤下来的第一○三师奉命固守江阴,以江阴要塞为依托,阻敌继续西进。
十一月三十日,广德失守,日军逆向南京右侧背迂回,形成对南京东南至西南面的包围。十二月一日,江阴要塞失守。四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东面的包围。这样,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暴露在敌军的面前。
我军自决定固守南京后,将在宁的教导总队、首都警备部队和由上海战场调回南京正在整补的第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军以及第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编成卫戍军战斗序列,同时又命第二军团徐源泉部由湖北旦夜兼程开赴南京。我军投入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共十余万人。在南京第一线阵地开战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向我猛扑,数以万计的炮弹、炸弹袭我阵地。我军将士殊死抵抗,给敌人以重创。就连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所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对此也记载有“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等语。
十二月八日晚,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第一线守军退守复廓、城垣阵地继续抵抗,同时采取措施,决心背水一战。九日起,敌军以第十六师团主力攻打紫金山各要点;以第十三师团之山田支队攻打栖霞山、乌龙山之线,以第九师团攻打光华门、通济门,以第六、一一四师团各一部攻打雨花台、中华门、水西门一线。光华门城垣首先告急,敌军两次突入,但都被驻守在那里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第八十七师一部和第——五六师敢死队消灭。我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殉国。敌军在光华门受挫,便于十一日将主力集中于雨花台和中华门,并对该地区昼夜轰炸。我第八十八师官兵英勇抵抗,旅长朱赤、高致嵩和团长韩宪元、李杰、华品章等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团以上指挥官还有:肖山令、饶国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少霞、程智、罗熠斌、谢承瑞等。战至十二日暮,紫金山第二峰和各城门均告失守。唐生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向守城各部队下达了突围和撤退的命令。当时,南京城内已呈混乱状态,事先又没有准备,北渡长江船只奇缺,加之通讯中断,联络困难,除第六十六、八十三军少数部队突围外,绝大部分涌入下关,造成了严重失控和极度拥塞局面。
十三日,日军侵占南京,开始了对我无辜百姓和徒手官兵为期两个月的灭绝人性的残酷杀戮,被害者达三十五万人之多,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在方圆数十里的南京展开的这场为期八天的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光华门及其附近城垣被夷为平地,战况之激烈可窥一斑。我守卫部队中大部分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在装备劣、素质差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凶残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存亡,他们浴血奋战,在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由于我们征集的史料还不够全面,加之编辑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希望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