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亦武和李树芬编著的《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谁说历史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老学究式的照本宣科?《中国历史报》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会带你穿越到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傅亦武和李树芬编著的《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编辑、记者既有王侯将相、文化名流,又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有材料均来自第一现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评书、快板、戏剧、广告、诗歌,不一而足。这里的文章篇篇风趣幽默,保准让你耳目一新,带你在开怀大笑中神游历史,轻轻忪松把握历史脉络。
刘备和涿县民兵
在战场上,要找到刘备很容易,耳朵大得几乎要碰到肩膀的那个人一定是。而且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打仗,他总是跟关羽、张飞在一起。在他的带领下,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民兵大队在和黄巾军的战斗中取得了多次胜利。
刘备是我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很早就死了父亲,因为家里很穷,一直跟着妈妈以打草鞋、编草席维持生活。他从小志向远大,曾经在亲戚的资助下,跟着大学者卢植读了几年书。长大后他喜欢结交朋友,和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内)人关羽、涿县肉铺老板张飞关系最为要好。在看到朝廷招募民兵的布告后,三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就召集了几百个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民兵队伍。刘备的两个老朋友——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给他们提供了资金、马匹和兵器方面的赞助,使这支队伍有了比较好的装备。
涿县民兵大队成立后,在当地军事长官的统一指挥下,和黄巾军打了好几次仗。因为刘、关、张三人武艺高强,又很勇猛,打了不少胜仗,受到了上级官府的表扬和嘉奖。
当记者询问刘备打胜仗的秘诀时,他非常谦虚地说:“这完全是天生的优势。”记者仔细观察后才明白他这句话的含义。原来,刘备除了耳朵大,胳膊还特别长,手垂下来可以超过膝盖。如果和别人打架,往往是对手还没碰到他,他的拳头已经打到对手身上了。有了这个先天条件,战场上当然会占便宜啦!
黄巾军的失败
汉中平元年(184年)八月,接替卢植职务的董卓因为连续打败仗,被皇帝刘宏撤了职。讨伐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的任务落在了皇甫嵩的身上。
正在这个时候,张角生了重病,不久就病死了。黄巾军在人公将军张梁的领导下,继续在广宗和政府军战斗,政府军大将皇甫嵩一直不能取胜。
到了十月份,皇甫嵩为了迷惑对手,一直躲在营寨里不出来。黄巾军连续打了很多天的仗,已筋疲力竭,看到官军不出战,就放松了警惕。皇甫嵩侦察到这个情况之后,连夜部署军队,在清晨发起攻击。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黄昏时分,张梁阵亡,黄巾军大乱,被杀被俘的有三万多人,还有五万多人被官军逼进河水里淹死。
皇甫嵩占领了广宗,把张角的坟墓挖开,剖开棺木,砍下了他的头,送到京城洛阳示众。
十一月,皇甫嵩又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杀死了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地公将军张宝,消灭了黄巾军十多万人。
黄巾起义坚持了半年多,最终失败了。此后,各地的小股黄巾军虽然还在继续斗争,但再也没有对东汉王朝构成威胁。
(军事评论员程昱) 一年为何只有两天
184年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光和”,因为这一年是刘宏光和七年。当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为了庆祝黄巾起义被镇压,刘宏下令大赦天下,玫年号为“中平”。这时再过两天就是新年,也就是中平二年了,所以,中平元年一共只有两天时间。不过,在后世的史书上,184年一直被称为“中平元年”,而不是“光和七年”。在这场年号的较量中,两天战胜了三百六十三天。
为什么宦官来回折腾这些木料?
编辑同志:
你好!
写信给你们,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件非常令人气愤的事情。
我是一个负责给京城运送物资的小官,中平二年(185年)二月,我的长官收到了朝廷下发的文件,说皇宫里失火烧坏了房子,要各地送木料到京城洛阳进行维修。接到命令后,长官赶紧采购了一批最好的木料,派我送到洛阳。皇帝派来验收物资的宦官非常挑剔,好好的一根木料都能找出几十个毛病来,然后拒绝验收。即使是验收通过的木料,也只按原价的十分之一付钱。
特别气人的是,一个宦官还悄悄找到我的长官,说他手上有好木料,只要买下来再送到皇宫,就一定能交差。长官也想早点儿把事情了结,就花了很大的价钱买了一批木材。等这些木料送到我手中的时候,我气得差点儿吐血——这明明就是前几天我送去刚刚验收入库的那些嘛!长官听了我的汇报,也只能摇头叹气,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
过了几天,我把手中这批木料再次送去验收,宦官们还是挑三拣四,又把价钱压得很低才让搬进库房。
现在好几年过去了,同样的木料在我和皇宫之间不知道走了几个来回,有的都腐烂了,只好又增加了采购数量,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好多其他地方的同事,他们也都经历过同样的事。
我就想不明白了,从中平二年开始,朝廷经把每亩地的捐税提高了十钱,说是宫殿的维修费用,几年下来,怎么木料都烂了,宫殿还没修好呢?只怕是皇宫里失了一次火,倒给宦官们种下了一棵摇钱树吧?假如皇帝还由着宦官们瞎折腾,大汉朝的江山恐怕都要被他们搞坏了。
我只是一个小官,说得再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发发牢骚。给你们写信,连名字都不敢写,怕被宦官们知道后跟我过不去。很可笑是吧?我自己也觉得可笑,可是怎么又很想哭呢?
一个读者
中平五年八月三日P12-1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报纸品种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现代人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很多,反倒不觉得新鲜了。不过,古代发生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事儿,现代人没有亲历过,如果从当事人的嘴里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有趣呢?
其实,古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新闻”。那时的调皮小孩也会逃学、打架、捉迷藏、玩游戏。只是那些事情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少有人对现在的你讲起。历史课上,老师要我们背诵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年代、数字、人名和名词解释,诸如唐朝于618年建立,在907年灭亡,老师只关心我们能否把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背得滚瓜烂熟,在答卷上得个高分。可有谁知道那些好玩儿的事儿呢?例如,在唐朝,唐太宗最爱“照镜子”、第一大美女竟胖得像水桶、皇帝有个野蛮女友;在明朝,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有私人警察——锦衣卫、太监竞把皇上卖给了敌国……
现在,这些趣事都作为新闻登在了《中国历史报》上。
《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每份都报道名人的趣事,历史上发生的新鲜事儿、皇帝鲜为人知的家长里短、宫廷里的钩,心斗角,以及一些令人难解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报》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栏目:“新闻快报”“记者述评”“娱乐八卦”“广而告之”“百姓生活”……
可不要小瞧《中国历史报》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们都是每个朝代的名人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详尽的新闻和报道。当然,《中国历史报》也会刊登小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来稿。所有的新闻都来自“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资料”得来。这些新闻每一则都风趣幽默,能引得读者开怀大笑,因为《中国历史报》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就是:把历史事件写成好玩儿的故事,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以唤起小读者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都汇集在《中国历史报》中,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令人惊奇又发人深思的历史世界,你将感到无穷的快乐。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有趣可不是《中国历史报》的唯一好处,它的第二个好处是可靠i,就像我们今天看新闻,谁都知道负责任的媒体和娱乐小报大不相同,看古代的新闻,更是容不得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在可信度上,《中国历史报》绝对属于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它一共八本,按时代先后分成先秦、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八部分,每本书里讲什么,怎么讲,可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安排。怎么安排呢?第一原则是突出时代主题,比如秦朝这一本,它由七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变法图强,第二部分合纵连横,第三部分横扫六合;第四部分千古一帝,第五部分竿起义,第六和第七部分都是楚汉争雄。把目录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吗?变法图强让秦国强大,合纵连横则是因为秦国强势而产生的激烈外交斗争,横扫六合是秦国的统一历程,千古一帝则对应着秦国变为秦朝这一千;古变局和秦始皇的巨大成就,揭竿起义是秦末危机,而楚汉争雄则对应着在诸侯灭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翻开书目,历史大势就已经跃然纸上,时代特质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历史读物,可比那些专讲奇闻,异事的书籍强多了。
除了突出时代主题之外,《中国历史报》还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风貌。以往的历史书不都是政治主导吗?《中国历史报》的眼光可要开阔得多。就拿第一章变法图强举例子吧,除了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之外,竟然把河伯娶媳妇、扁鹊见齐桓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也都写了进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它对应着地方治理,医学进步和谋臣纵横这样的大主题。举重若轻,让人在妙趣横生之中长了见识。
每种书当然都有它的预期读者。《中国历史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定位清晰。一什么定位呢?中小学生。价值导向考虑中小学生,表达方式贴近中小学生。栏目设置向中小学生倾斜,还有知识测试来检查中小学生们的读报成果……不拔高,不降低,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如量身定做。有了这种量身定做的态度,中小学生读者们就不至于有阅读成人读物的违和感啦。确实,如今严肃的历史书不大讨中小学生喜欢,通俗的历史读物又往往是写给成年人的,虽然好看;但是内容设定、写作风格乃至价值判断都未必适合末成年人,这样的读物拿给孩子看,家长们难免惴惴不安吧。如今,《中国历史报》回应社会需求,专门打造一套适合青少年阅世纪读的历史普及读物,算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贴心的感觉?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它永远面向未来。孩子当然是不折不扣属于未来的。但他们和她们,也都继承着来自祖先的古老、基因,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历史是主壤,孩子是花朵。土壤是花朵生存的养料,花朵是土壤存在的意义。那《中国历史报》呢?希望它成为花朵和土壤联系的纽带吧!
蒙曼
2015年4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报》通过读“报纸”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是一套很好看的历史趣昧读物。这套书有史料依据,文字清新,好看好读,青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孙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