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潜养(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好性格)/金师起点超级讲师精品书系
分类
作者 郑延芳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真正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是一种潜教育,相对于“显教育”而言,“潜教育”囊括了除“显教育”以外乃至“显教育”背后的所有能够影响人发展的教育因素。它既表现为对孩子内在性、决定性、连续性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对孩子最微小的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个性的改变。

郑延芳著的《潜养(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好性格)》是将介绍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潜教育。

内容推荐

潜养就是指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通过相对隐蔽的、间接的方式使孩子受到影响、熏陶、感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郑延芳著的《潜养(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好性格)》是将介绍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潜养。

目录

第一章 潜养——养的是孩子的性格

 第一节 聪明不意味成功

 第二节 性格才决定命运

 第三节 性格教育的最大失误

第二章 潜养可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好性格

 第二节 母爱似水

 第三节 父爱如山

 第四节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很优秀

 第五节 纠正四种不正当的亲子关系

第三章 潜养是顺其自然

 第一节 教育就是让生命享受成长的快乐

 第二节 别“逼”子成才

 第三节 顺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

 第四节 有一种教育叫“不教育”

 第五节 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第四章 潜养是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遗传是孩子性格发展的生物基础

 第二节 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第三节 教育是塑造人类性格的唯一方法

 第四节 只有人才能教育人

 第五节 只有社会才能造就人

第五章 潜养就是潜移默化

 第一节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第二节 大爱无痕

 第三节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长处

 第四节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六章 潜养是习惯养成

 第一节 性格是一种行为习惯

 第二节 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第三节 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错

 第四节 不良习惯是可以改善的

 第五节 管用的“家规”

第七章 性格的力量:坚强、勇气、乐观决定孩子未来

 第一节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力

 第二节 勇敢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

 第三节 乐观不悲观

 第四节 快乐不难过

第八章 孩子的独立比成才更重要

 第一节 自立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自律是孩子处世的基础

 第三节 领导力就是孩子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培养孩子的社交性格

 第一节 培养孩子的合群心理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迫在眉睫

 第三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四节 成功与财富总与善良相伴

第十章 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性格

 第一节 谦受益,满招损

 第二节 培养好学的品质

第十一章 健康情绪的性格塑造

 第一节 虚荣心是扭曲的自尊

 第二节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三节 培养孩子幽默品质

 第四节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

附件 书伴我成长

不言之教(代跋)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幼年时期在智力方面显现出超人的天赋,但成年之后,难以取得与其智力相对应的骄人成绩,其主要原因是过度地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神童在成年后并不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发展的双翼,任何一方的缺乏都会导致孩子的非正常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神童犹如一只折翅的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第一个培养出神童的是德国的老卡尔·威特,他的代表作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他通过自己独创的教育方法,把一个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各方面都很卓越的天才。

然而,小卡尔·威特成年后却相当自闭,不善言谈与交流,虽然当了大学老师,可是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他的课,穷得叮当响。第二个培养出神童的是美国的斯托夫人,她的代表作是《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斯托夫人通过对她的女儿维尼弗雷特的早期教育,同样将一个普通的孩子造就成了举世瞩目、各方面都很优异的天才。

而调查显示,这个天才28岁时便因承受不了社会压力逃之夭夭,隐居遁世,一个天才就此夭折。她在逃走前曾反思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第三个培养出神童的是美国的鲍里斯·塞德兹,他的代表作是《俗物与天才》一书,鲍里斯·塞德兹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成就了一个天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鲍里斯的教育还是有欠缺的。

他的儿子小塞德兹的功课成绩卓著,可是精神生活却是很贫乏的。他不擅长和别人交往,不太打理自己的生活,好像他只是在学习知识,而忘了自己还是一个活在社会里的人。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

对此,杜拜尔夫人在《早熟儿童》一文中写道:“鲍里斯给他儿子的教育似乎造就了一个智力非凡的儿童,但是,这个儿童却没有能力把这种智力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个神童是韩国金雄镐,他2岁就已会读写2500个汉字,10岁时IQ高达210。当时他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我以后会当总统。”但是据跟踪报道:作为成年人的他是一个很平凡的青年。

第五个神童是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铂,他如今已出家。宁铂的前妻回忆了宁铂用自己的心血总结出来的教子教训:“绝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

第六个神童是湖南华容县魏永康,13岁考取大学,17岁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与人交往困难,读了一年之后便被迫辍学回家。

古语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明了IQ测试的阿尔弗雷德·比奈也认为“那些开始最聪明的人,未必到最后还最聪明”。如果说智力因素是神童的一只翅膀,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神童的另一只翅膀。光有一只翅膀是不能飞翔的。

P001-003

序言

别用“爱”剥夺孩子的本能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孩子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爱孩子。

很多父母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习惯用自己的体验来代替孩子的思考,并且觉得这样做,完全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让孩子多穿一点,就是为了不让孩子感冒;让孩子多吃一点,就是想让孩子长高一点……

父母却不曾想过,这种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越俎代庖的行为会让孩子对父母感到厌烦。别看孩子小,可是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反抗意识,因为他有自我,你越是要他去做,他就越会抗拒。就像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放学就立马强硬地要求他们写作业,写完之后才能玩,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业,甚至讨厌爸爸妈妈了。

其次,如果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为成为习惯,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凡事听父母的,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乖,可离了父母什么都不会。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逐渐在丧失自我意识。最后,他会失去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无法累积经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判断是经验之谈,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孩子的判断则是切身的感受。如果父母不懂这个道理,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孩子的判断,无异于把经验凌驾在事实之上。久而久之,坑害的还是孩子,孩子的判断力慢慢消失,而且会对父母形成依赖,从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许多父母对孩子不是“推”,就是“拉”,甚至是“引诱”和“威逼”,其实,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是父母在用“爱”剥夺孩子的本能。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在郑延芳先生看来,正确的做法是潜养。潜养就是引导和熏陶,帮助与支持,而不是单向的灌输、片面的强制,而是让孩子自然、自由、简单地成长。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与孩子各干各的事,孩子学习,父母工作,只有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比如,学习上不顺心,父母才会出手相助。这种需要教育的时间越少的亲子关系,往往越健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当孩子根本不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教育就成功了。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通过游戏、活动、学习、做事、工作等方式促进自我的成长。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有一些不移的阶段,这些阶段所处的年龄跨度和发展顺序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意志和精神,他的成长是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任何别的人都是无法代劳的,任何外部环境都不能彻底改变他,我们只能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只能满足他,顺应他,引导他,发展他。

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在风雨中历练。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因为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自然简单地生长。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这种“放养”孩子的教育方法,并不是让父母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放任自流,而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知识是可以教的,技能也是可以训练的,但性格的培养却是一个精神和灵魂发育、成熟与提升的过程,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孩子的性格,过程更加复杂,更加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爱心和信心。

最高的教育是无形的。在家里,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学习了知识,发挥了潜能,增长了才干,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教育是用来改变世界最威猛的武器。”这句话很好,只要我们用对方法,肯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孩子,我们一定也可以把孩子教好。

有为者亦若是,且看今朝!

张振鹏

2014年5月25日于北京

后记

无为而教

前些年,柘荣县方志委主任陈起兴送我一本《夜读老子》的书,书中讲到的“无为而治”等哲学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无为而教”的教育思想。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孩子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教育必须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按孩子自身的生长规律培养,既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拔苗助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以人育人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的地。孩子永远是站在家长肩膀上的,孩子的高度是由家长决定的。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当家长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会变好。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大都是家长的问题。因此,要纠正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正如银幕上的瑕疵要在投影仪的镜头上找原因一样。

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只有品格才能塑造品格。家长要学会用历史人物、身边榜样的高尚风格去感染、感化孩子,使孩子学有榜样,习有对象,使孩子的知觉、感觉、体验等心理动力在学习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出现所期望的情绪体验,并长久地保持下去,从而出现榜样的样子。

生活育人

我经常回忆起父亲对我的教育,希望能总结出什么真理,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

但多年来,无论我怎么回忆,我实在总结不出什么道理,我似乎觉得父母亲从来都没有教育过我。我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近年来读了大量教育的书,我终于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完善。

父亲是一位农民,他一生都在自家的几亩地里劳作,他经常跟我讲,种庄稼首先要让牛耕地,疏松土壤,地耕得越深,庄稼的根系就越发达,庄稼长得就越茂盛。教育和种庄稼一样,应当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由生长。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地无三尺平,出门就是山,能走出这座大山,是我最大的希望。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从小就非常羡慕那些干部家庭的孩子,能有一本小人书读。而如今,这一切都有了之后,我倒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苦难童年,这些苦难如今都磨成了老茧,造就我百折不挠的个性,成为我身上最坚强的部分。

我很庆幸我的童年家庭穷困。“不读书就回家放牛。”这是父亲留给我的唯一出路。富裕使孩子颓废,贫穷使孩子奋起,我必须早早地就学会独立,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各种能力,不断地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我很庆幸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我就像我父亲地里的庄稼一样疯长,我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那里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水和泥巴是我最好的玩具。

我很庆幸我的童年是自由的。没有人会来管理我的学习,没有人强迫我的学习,我们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自己探索,自己体验,自己实践,甚至犯错和失败。自由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由让我学会了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管理自己。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材。教育在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上,在家长的每一个举动中,在家庭的一切事物中。学习始于模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身边的事物,开始了模仿,开始了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教育因素,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每一个声音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一句赞扬就是孩子的一条光明道路,一个默许就是孩子的一剂良药。

生活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教育也由此展开,家庭中丰富的家庭生活、和谐的亲子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乃至孩子所接触到的任何一切事物,都在陶冶孩子情操,锻炼孩子心智,净化孩子灵魂,熏陶孩子的健全人格。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给孩子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促使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活。孩子的有些能力可以来自书本,来自家长的讲教,而相当一部分能力却难以从书本中获得,必须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社会的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环境造人

对比我父亲对我的教育以及我对我儿子的教育,竟有天壤之别:我不吃饭,父亲就让我饿上几天,儿子不吃饭,老婆想方设法,哄着他吃;我的玩具是沙子和泥巴,儿子的玩具是电视和电脑;我小时候没书,到处找书看,儿子有书仍然喜欢上网找材料,有事问“百度”;我小时候可以在村里到处跑,邻居都是自家人,而为了儿子的安全,对面单元房的邻居也不认识,儿子在自身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这种家庭环境,不是谁刻意为之,而是与生俱来,是孩子潜在的生存环境,也是教育中最大的教育因素。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从孩子一获得生命和运动能力的时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模仿与追随是人的天性,于是他们的真正老师,其实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点、意识、习惯、性情……都是从这些教导者之中得来的。”教育不是谁在教育谁,而是每个人在教育着每个人。教孩子读书,只是教育中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犹如冰山藏于水下,它比露出水面的部分多得多。

性格是环境的产物。孩子的出生并无善恶好坏的观念,最终形成的善恶观念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孩子的成长就是与环境不断融合、不断适应的过程。如果不适应,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甚至无法生存,可能会天天挨揍。如果不融合,孩子就无法应用旧经验来处理新问题。孩子只有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同化、适应、融合中,思维才能发展,知识才能增长,性格才能养成。这种融合是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是家长、教师、同伴,甚至一切环境因素,通过熏陶、感染和渗透等作用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孩子的思想观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同的环境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性格来源于环境的影响,并受制于环境。家长只有将教育渗透到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家庭文化、家庭生活的氛围中,让孩子去感受和体味,去理解和消化,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即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盛世出才子,乱世出英雄,不同的时代也造就孩子不同的个性。

“书香”养人

我始终把读书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始终坚持以书育人,以书养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我家被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福建省首届“书香之家”,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周末、暑假回家又要帮助家里放牛,贫穷无法改变我对知识的渴望,我从一位表哥那里,借到了一本成语字典,就一边放牛,一边背成语字典,以至于在牛背上背下一本成语字典,在当地成为佳话。至今我已离开故乡30多年,但一回到家里,许多大伯还会说起我当年勤奋读书,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并以此来劝导自家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像延芳一样用读书改变命运。”

由于我的勤奋刻苦读书,初中时以较好的成绩考入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这对喜欢读书的我来说,是如鱼得水。我在学校读书期间,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阅览室度过的,我喜欢那种在阅览室里静静地读书的感觉,我尤其喜欢阅读教育家所写的教育专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会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校三年,我作了10多本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先后在《闽东日报》开设了亲子、婚姻两个专栏,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微博,撰写了大量稿件,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慢慢喜欢上了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年龄阶段,他读了不同的书籍。他先后阅读了名著《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笑傲江湖》、《鹿鼎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再到《孔子》、《道德经》、《中庸做人之道》,并写了读书笔记。《书伴我成长》一文在《闽东日报》2008年9月26日刊发,诗歌《你生活在哪里》在《宁德晚报》2008年4月12日刊发,《找春天》、《我的奥运梦》也在学校的校刊刊发。

老婆也在我的影响下,经常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工具进行阅读,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不仅热爱读书,还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013年我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并到各地举办读书会,免费赠送15000多册,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50多场。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香是家庭最好的营养,最好的氛围,最好的潜养。读书的家庭不会学坏,读书的家庭追求上进。

郑延芳

201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