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旷世刘勰/长篇历史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正立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以情为心的人,一个用心雕龙的人。

他在家庭变故中励精图治,他在世事沉浮里审视时代。一代文家,旷世刘勰。政治风云诡秘多变的齐粱。他走过了坎坷的仕途,他经历了多舛的人生。一生历任数职,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流芳千古他的思想、性格注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他的前途和命运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旷世刘勰》是唐正立以刘勰为主人公创作一部的长篇历史小说。

内容推荐

刘勰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主要生活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一生历任多种官职,其名尤以文显,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唐正立是通过研究《文心雕龙》,进而结识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思想深邃,文采弘丽,深深地吸引了唐正立,多少年来手不释卷,以至朗读成诵。于是潜心钻研,并把他的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写成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使这部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学珠宝,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进学校、深入课堂,重新焕发它的生机与活力。后仍觉得意犹未尽,由对刘勰文学理论的研究,转入到关注他的生平事迹,走进他的思想天地和内心世界。像这样一位旷世英才,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平凡的,如果把他的人生经历形象化地介绍出来,也为当今文坛增添一点砖瓦,于是便产生了这部以刘勰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旷世刘勰》。

目录

第一章 彩梦

第二章 道歉

第三章 密信

第四章 签名

第五章 暗器

第六章 遗嘱

第七章 言志

第八章 束修

第九章 七夕

第十章 宫变

第十一章 说情

第十二章 尽忠

第十三章 借光

第十四章 纳税

第十五章 芦荻

第十六章 越制

第十七章 守丧

第十八章 人寺

第十九章 冤情

第二十章 黜职

第二十一章 拜师

第二十二章 学佛

第二十三章 获罪

第二十四章 震怒

第二十五章 礼器

第二十六章 惊雷

第二十七章 扶手

第二十八章 侍疾

第二十九章 死路

第三十章 御酒

第三十一章 超度

第三十二章 诛杀

第三十三章 护经

第三十四章 射僧

第三十五章 兴兵

第三十六章 易暴

第三十七章 惩恶

第三十八章 爽约

第三十九章 美色

第四十章 访旧

第四十一章 纳士

第四十二章 献书

第四十三章 知音

第四十四章 拜官

第四十五章 婚事

第四十六章 出仕

第四十七章 北伐

第四十八章 钱礼

第四十九章 书礼

第五十章 溃败

第五十一章 崇佛

第五十二章 辩难

第五十三章 士庶

第五十四章 补缺

第五十五章 赴任

第五十六章 下乡

第五十七章 修堤

第五十八章 断案

第五十九章 隐户

第六十章 暗箭

第六十一章 断肉

第六十二章 清绩

第六十三章 荣归

第六十四章 哭灵

第六十五章 塑佛

第六十六章 剪爱

第六十七章 惊驾

第六十八章 上表

第六十九章 王法

第七十章 释疑

第七十一章 受戒

第七十二章 清音

第七十三章 孽情

第七十四章 死谏

第七十五章 斋戒

第七十六章 杀机

第七十七章 见驾

第七十八章 腊鹅

第七十九章 道术

第八十章 立储

第八十一章 蝉鸣

第八十二章 燔发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472年,刘宋王朝的京师建康。

二月兰在郊外的田间地头悄悄开放,那一片片淡紫的花瓣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可人们无心赏花,成群结队的百姓牵儿携女,呼号着四散逃命。

皇帝刘或觉得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为保住刘昱的太子之位,变着法儿剪除自己的兄弟侄儿和有功之臣。王公大臣们提心吊胆地活着,说不定哪一天一不小心脑袋就得搬家。

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刘或躺在景福殿的龙榻之上,想到唯一幸存的弟弟桂阳王刘休范,从小就迟钝木讷,料他没有反叛之心,更没有反叛之能,就敕命他为司空,也算是太子将来的一个依靠,又在上气不接下气中安排了顾命大臣,面带猜疑顾忌的神情,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十岁的太子刘昱登基。仁寿殿装扮一新,刘昱头顶华盖,身后跟着长长的侍卫仪仗,伴随着庄重的乐曲,缓缓向殿内走去。龙椅安放在台阶之上,刘昱迈那高高的台阶有些吃力,两个太监走过来,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了上去。

按照规定,京师诸王和五品以上官员都要来朝贺,大臣们跪在大殿之下,齐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尚是越骑校尉,职位较低,只能跪在后排,他回头往后看,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往前看,全是人的后背,顺着人缝使劲向前张望,只见刘昱高高地坐在御座上,御座是那么大,他还是个孩子,身材又这么小,显得极不协调。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刘勰,勰儿已经长成一个聪明懂事的少年,什么时候有空回家,要好好教育他,让他勤奋读书,将来有一天也来朝中做官,要做大官,不要再像自己,做了个越骑校尉,处处有人管着,即使有再大的抱负和才能,也不能自由地施展出来,甩开膀子建立一番功业。

刘昱的童音在殿内回旋着:“朕初登皇位,年纪尚小,还望诸位爱卿全力辅佐。”

大臣们齐喊:“皇上英武,天下太平!皇上英武,天下太平!”

刘昱两手摊开,对台下的臣子们说:“众卿平身。”

众位大臣依次站了起来,刘尚看到了袁粲,他今天穿着全新的朝服,显得神态清爽;看到了褚渊,褚渊也显得意气风发;看见了萧道成,他倒是一脸的平静,看不出心中在想些什么。

刘昱说:“宣朕诏书!”

太监添福用平缓语调读着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朕以昧钝,嗣承宝业。思仰先圣,勉弘仁道。举士兴言,揽才治国。故敕骠骑大将军、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进位司空,尚书右仆射褚渊晋升护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袁粲晋升尚书令,郢州刺史沈攸之晋升安西将军,以慰勋功。敕令袁粲、褚渊共辅朝政。其余人等,各有封赏。钦此。”

几位大臣复又跪下谢恩:“谢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休范的脸色由晴转阴,跨出一步,不满地说:“皇上,臣有话说。”

刘昱试探着问:“皇叔,你有何话说?”

刘休范说:“这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老臣是你的父辈,愿意与袁大人和褚大人一起辅理朝政。”

刘昱犹豫起来,看一眼袁粲,袁粲把目光移开,不说话;又看一眼褚渊,褚渊把头低下,也不说话。

刘昱咽了口唾沫,难为情地说:“皇叔,你不要为难朕,朕刚登基,第一次下旨,不好再改了。”

刘休范说:“本王不能眼看着朝政大权旁落到异姓人手中,小心他们把持朝政,弄不好要江山易姓。”

刘昱咬了咬牙,发恨道:“谁敢,先皇临终遗训,谁要是谋反就杀死谁,绝不留情。”又看看跪着的大臣说,“诸位爱卿,都起来吧。”

袁粲站起来说:“老臣与褚大人共同辅理朝政,这是先皇遗旨,岂有再改之理?”

褚渊方形白净的脸上显出从容之色,他很优雅地跨出一步,手持笏板说:“臣附议,先皇遗诏,不可更改。”

刘昱说:“谁还有话说……”大殿内竟然鸦雀无声,刘昱扫视了一下四周,“既然诸位大臣意见一致,就按旨行事吧。”

朝廷的权力之争暂时平息下来,就像石投水中,一阵浊浪翻腾,波纹辐射过后,水面渐渐恢复了平静。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盛夏。此时的京口,人们热传了一阵京师的动荡、年幼的皇帝之后,就各忙各的生计去了。刘勰正在学馆里读书,高先生授完课,扫视了一遍座位上的学童,说:“到目前为止,大家读了一些书,也懂得了一些道理。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谁提出来的,你怎么看这句话?”

学堂内静悄悄的,学童们都屏住呼吸,静等别的同窗起来回答。见没人说话,先生说:“大家都不想说,那我就点名了,王盛,你先来说说。”

王盛看了看先生,犹豫着站起来,有些语无伦次地说:“这句话是孔子……不是,应该是孟子说的。它告诉我们,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志向就管不了自己、管不了家,更别说管国、管天下了……”还想说什么,但又没的可说了,不住地搔着头皮。

先生和气地说:“就这些吗?未免过于粗浅了些,且多有谬误。刘勰,你来谈谈这个问题。”

刘勰站起来,沉着地说:“这句话不是出自《论语》,也不是孟子说。它是《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意思是说,人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志,这是人生崇高的理想。它告诉我们,首先要从大处着眼,要胸怀国家、放眼天下,然后再去修养自己的身心;同时,要治理好天下,又必须从小处着手,端正心思,研究事理,修养品行,这以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有一句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也就是要修养自己的身心,为将来建功立业打基础。我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身处逆境之中,就要静心读书,专心著述,仕途顺利时就要驰骋自己的才能去建功立业,做国家的栋梁。”

学馆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先生激动地说:“好呀,少有大志!你书读得多,读得好,且有自己的理解,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出息的。”

王盛低下了头,表情由羡慕变成了嫉妒。P1-3

后记

刘勰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主要生活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一生历任多种官职,其名尤以文显,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我是通过研究《文心雕龙》,进而结识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思想深邃,文采弘丽,深深地吸引了我,多少年来手不释卷,以至朗读成诵。于是潜心钻研,并把他的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写成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使这部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学珠宝,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进学校、深入课堂,重新焕发它的生机与活力。但我仍觉得意犹未尽,由对刘勰文学理论的研究,转入到关注他的生平事迹,走进他的思想天地和内心世界。像这样一位旷世英才,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平凡的,如果把他的人生经历形象化地介绍出来,也为当今文坛增添一点砖瓦,于是我便产生了创作一部以刘勰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念头。

可是,要将刘勰的事迹推演成长篇小说并非易事,主要是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太少,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五缘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林其锬先生给朱文民先生《刘勰传》所做《序》中说:“虽然他在《梁书》《南史》中均有传,但是《梁书》本传仅1116字,除去其中引述《文心雕龙·序志》的777字,而真正记述传主生平事迹的只有339字。《南史》本传则更少,全文仅367字,除去其中引述《文心雕龙·序志》118字,记其平生事迹者只有248字。所以,刘勰生平事迹文字遗留下来的真可谓是寥寥无几。”后人虽然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显学“龙学”,但多注重版本的考证、文本的译注和理论本身的阐释等方面;也有学者对刘勰生平进行了考证,绘制出刘勰年谱,但也很难具体地展示出他的人生轨迹。唯有朱文民先生潜心研究十余年,一部《刘勰传》赫然面世,书中的人物生平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有力的证据,勾勒出刘勰的人生轮廓,对其人生的重要阶段多有描述,成为一部难得的重要参考资料。我还深入阅读了南朝史学家沈约的《宋书》,梁代史学家萧子显的《南齐书》,唐代史学家姚思廉的《梁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刘勰所处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状况、宫廷生活、官场形态、百姓疾苦等有了具体的认识。南朝时期,佛道斗争尖锐,尤其到了梁朝,梁武帝萧衍舍道事佛,以佛治国,因此,了解佛教理论,熟悉佛教历史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又详细阅读了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等佛教史书,认识到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历史研究要讲究真实,要实有其人,实有其事,通过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历史小说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行创造,而这些加工创造,应当是对整个历史进行思考、分析、提炼,进而由此及彼,运用我们的艺术思维,创作出艺术作品,而作品中的故事又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是符合历史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因此,这个加工创造不能任意地“穿越”,随意地“戏说”,那样就脱离了历史现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造典型的环境,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所谓艺术的真实。理想的状态是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完美地结合起来,给历史赋予生命,给人物赋予感情,让历史鲜活起来,使人物生动起来,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历史,审视现实,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历史上的刘勰不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有重要影响,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子新论》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部子书范本,他的贡献是卓然超群的,而他的人生命运却是多舛的。小说中的刘勰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生活在南北分裂分治的时代,主要活动在南朝齐梁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朝政混乱污浊,士庶对立突出,佛道斗争尖锐,作为一介寒士,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困惑和无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本书就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齐梁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波谲云诡的官场形态,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形象地描绘了刘勰曲折多难而叉不懈奋进的一生,充分展示了他的思想、命运和性格。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勰的人生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促我们深思,催我们警醒。

刘勰是积极进取的,奋发有为的,虽然历经艰难困苦,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倒下去,就像一粒种子,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即使落入了人生的低谷,被冷落于寺院,他也没有沉沦下去,而是静心校经,悉心撰经,又成就了一位佛教文献学家。在构思和撰写这部小说的日日夜夜里,他的遭遇,他的抗争,我感同身受,他的品行就像一盏明灯,高悬于我的眼前,使我心中鼓着一口气,身上聚着一股劲,克服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压力,克服个人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困惑,以一位现代文人的心态与中古时期一代文家的心灵进行着交流和交融,来演绎他那不懈追求、努力奋争的人生,体味他在艰难时世下坎坷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感悟他的理想、前途和命运。

有专家相伴是幸运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刘勰研究专家、文献学家朱文民先生的热情帮助,每当创作中遇到疑惑时,他就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他的细心指导化解了我不少重大历史疑问,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感染,也成为我坚持写作的动力源。当代作家、校园文学研究专家王世龙先生非常关心本书的写作,在审稿、编辑、出版等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真诚地感谢众多同事、朋友对我的关怀和支持。一路贵人相伴,前途风光无限。

唐正立

2014年6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