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彩色图文本)
分类
作者 黄朴民等编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次出版的《孙子兵法》为彩色读文本,原文选自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每篇卷首付提示,指出该篇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和基本特色。译文在忠实愿意的基础上,力求作到通畅、生动,体现《孙子兵法》全书文采绚丽的基本特色。按照十三篇各篇的主题思想,选用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十三则战例,分别置于各篇之末。同时,遴选了与内容相关的图片约170幅,精心编排,帮助读者朋友加深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也增加阅读品赏的轻松愉悦之感。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法的杰出代表,它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目录

计篇 

战例 秦晋淝水之战

作战篇

战例 秦赵邯郸之战

谋攻篇 

战例 晋楚城濮之战

形篇

战例 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

势篇

战例 秦赵长平之战

虚实篇

战例 齐魏桂陵之战

军争篇

战例 秦赵瘀与之战

九变篇

战例 吴蜀彝陵之战

行军篇

战例 李唐败窦建德虎牢之战

地形篇

战例 魏灭蜀汉之战

九地篇

战例 韩信破赵之战

火攻篇

战例 赤壁之战

用间篇

战例 朱元璋破陈友谅应天之战

附录一 孙子传略

附录二 吴王孙武问对

试读章节

计篇

【提示】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主要论述战争指导者在战前正确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实施高明作战指挥的问题。孙子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着重强调通过对敌我双方现有客观条件——五事七计的考察比较,以期对战争的胜负趋势作出正确的估计,并据此制定己方的战略决策。同时孙子主张在把握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天时、地利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在作战中遵循和贯彻以“利”为宗旨的“诡道十二法”原则。主张积极“造势”以确保己方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克敌制胜,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造势”的核心,便是那条为后世军事家推崇备至的作战原则——“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由此可见,本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孙子军事思想的概述。

   

本篇篇题,《武经七书》作“始计第一”,“始”字殆系后人所附增。计:预计、计算的意思,《说文解字》释“计”云:“计,会也,算也。”这里系指战前的战略谋划。《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这是对本篇主旨最早而又十分准确的概括。

  【原文】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仔细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材,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晦、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广阔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害。所谓将材,就是说将帅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于律己等品质。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身为将帅者不能不了解。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必须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贯彻法令?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负谁胜。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就一定会取胜,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就必败无疑,我就告辞离去。

筹划的方略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一种态势,用来辅佐战略计划的实现。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己的条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奇谲的行为,因此必须做到: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实际要向远处,却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卒强锐,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设法挑逗扰乱他;敌人卑怯谨慎,就设法使他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分化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正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精髓,是不可预先传授说明的。

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到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的就无法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因素来观察分析,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战例】

秦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爆发于公元383年,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利用前秦最高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计篇》基本精神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P1-4

序言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博深邃,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泽,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活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孙子兵法》堪称古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构筑了古典军事理论的框架,使后世兵学家难以逾越。后世的军事理论建树,多是在《孙子兵法》基本精神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后世兵学著作,大多袭用和征引了《孙子兵法》文字和句意,作为自己兵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孙子兵法》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范畴,诸如虚实、奇正、主客、形势、攻守、远近、迂直等等。后世兵学家在构筑自己的兵学体系的过程中,无不借用这些基本军事范畴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兵书,不但精神上是《孙子兵法》的孳乳,而且在外貌上也打上了《孙子兵法》的烙印。

《孙子兵法》对后世军事的深远影响也表现在战争实践之中。中国古代历史上创造的众多以弱胜强、以少克多的战例,有不少是人们活用和暗用《孙子兵法》的结果。像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马陵之战,显然是孙膑借鉴运用孙武“避实击虚”、“用而示之不用”诸原则的杰作;像秦汉之际韩信背水布阵攻灭赵国,即系灵活运用孙武“陷之死地然后生”思想的手笔;像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汉之举,可视为对孙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理论淋漓尽致的发挥;像努尔哈赤对明军的萨尔浒之战,则无疑是孙子集中兵力“并敌一向”用兵艺术的实战诠释。唐代杜牧在其《孙子注序》中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几千载,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无差跌。”

我社本次出版的《孙子兵法》彩色图文本,原文选自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每篇卷首附提示,指出该篇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和基本特色。译文在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通畅、生动,体现《孙子兵法》全书文采绚丽、风骨遒劲的基本特色。为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孙子兵法》的基本理论及其作战指导原则的认识和体会,按照十三篇各篇的主题思想,选用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十三则战例,分别置于备篇之末。同时,我们遴选了《孙子兵法》珍贵版本书影、古代战具模型、相关历史人物、相关战争遗址、相关战争示意图、出土文物、壁画等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图片约1 70幅,精心编排,帮助读者朋友加深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同时也增加阅读品赏的轻松愉悦之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