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学热的兴起,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担心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其一是既然当代中国已经进人了世界的文化体系,普遍采用西方式的学科分类体系,那么国学经、史、子、集的分类系统会不会影响学术的国际交流;其二是传统国学产生于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其中某些内容会不会影响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以笔者的眼光来看,这些看法有些多虑了,因为国学本身并不能替代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而只是为中国人提供学习运用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动力;国学并不能替代现代民主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而只能为建设当代民主社会的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如同经过资本主义革命洗礼的基督教,成为当代西方人文化认同的依据,但并不会将欧美带回黑暗的中世纪。总而言之,国学热正是当代中国人重塑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上,国学是中国全部文化知识的总合,对于当代各门学术都有研究的价值。我们这里谈国学,不可能对其丰富的内容面面俱到,只能主要着眼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从构成国学精神文化主体的儒、释、道三教而言,它们将提供如下一些精神资源: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四点: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人世倾向。儒家文化从孔子开始,就确定了“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的宗教观,对彼岸世界给予了不可知的回答。所以后世的儒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现实世界里“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上,并不过分关注灵魂的安顿问题。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出世型的宗教都不会处于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次是“以和为贵”的群体和谐观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把社会群体的和谐当成是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经过儒家文化长期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和睦互助、荟萃精华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上下层相对稳定,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特点。再次是“以礼为序”的差等互动的观念。苟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富国》)儒家社会和谐的理想并不是墨子式的“兼爱”空想,在社会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下,与其鼓吹绝无实现可能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如搞“上下相恤,有无相助”的和谐社会。历史的实践一再证明,绝对平均主义只能制造破坏社会发展的“均贫”,而不会出现生产力大发展的“均富”。最后是“经世致用”实践精神。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精神的圆满,而是追求“博施济众”“经世治国”“利国利民”。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儒家“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造就了中国人反对空谈,重视实践的民族性格,对于当代中国人民在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极大精神导向作用。
道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民精神生活,至少可以提供以下三方面的精神资源:首先是“清静无为”的精神取向。当代人面对急剧发展的物质文明,难免就会产生急躁和焦虑,致使各种精神疾病高发。而道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这有助于人们摆脱一味追求金钱、权力或感官享乐等病态需要,保持健康人格。其次是“绝圣弃智”的心理防御机制。市场经济难免造成社会上的贫富两极分化,如何面对这一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全逆转的社会异己力量?心灵的平衡就成为维持社会和谐和个人精神稳定的关键。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道家的原意并非消灭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而是教人们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某些东西时,就在自己主观精神上否定这些东西的价值,把不可能变成无必要,从而减轻自己的失败感。最后是超越生死的精神自由。《庄子·至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亲人死了为什么还要鼓盆而歌呢?因为在庄子看来,人的一生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自然,不过只是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道家将个人微小的生死,放到宇宙、自然的大世界中来观察,就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广阔的视野,可以超越对于个体生死的依恋,来考虑人生的意义。
佛教至少可以为现代中国人提供如下一些精神资源:首先是“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中国佛教讲究“普度众生”,所以自古以来就成为重要的社会救济机构,济贫救灾、养老恤孤,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机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慈悲精神,也是调节社会贫富差异,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次是“重生戒杀”的和平思想。佛祖释迦牟尼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佛教的第一戒律就是“戒杀生”。佛祖在世就是非战主义者,是倡导世界和平的使者。他在《长阿含经·游行经》中说:“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这是佛陀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圣训。在当代文明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时代,佛教的和平思想可以成为各种宗教平和对话,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和平相处的重要文化资源。最后是“转世”“涅槃”的生命关怀思想。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疾病交加、容颜尽衰、生死无常。但是人的灵魂不灭,可以不断转世。而修佛之人,只要按照佛祖指引的“正道”修习,就可以获得“涅架”成佛。生死问题对于任何哲学都是一道难题,人类至今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绝对正确答案。尽管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转世”“涅槃”都是虚幻的,但是对于临终的病人,宗教的终极关怀可以给人一个安详体面的归宿。P8-11
在大约二十年前,笔者应台湾建安出版社之约,邀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了《国学三百题》的编写工作。该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当时大陆虽然已经开始出现国学热,但是远远未达到社会普及的程度,因此不能同时在大陆出版。但是笔者坚信,世界文明的进程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固然要与时俱进,但是它们文化中的某些深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变成欧罗巴民族。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当然要注重物质利益,但是还必须有某些超越物质利益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变成全民的物质至上,唯利是图。这种东西在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国家是宗教,在中国就是国学。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大陆地区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对精神家园的探求,国学越来越热。当代的国学热不仅表现在学术界的大声呼吁,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民众对国学的迫切需求。中国财富出版社的编辑宋宇女士独具慧眼,发现了这部二十年前的作品,建议重新出版。考虑到版权期已过,我们决定根据大陆的社会需要重新整合成《国学基础知识问答》。在本书再版编辑的过程中,考虑到大陆初学者的需求,我们对《国学三百题》中适应台湾读者需要的一些比较深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同时考虑到时过境迁,当时的一些论述也有不和当前社会需要的内容,笔者对此也进行了少量、局部的改编。为了表现文责自负,功劳自得的原则,我们在每一个词条下都标出了作者。经删定,现在书中仅保留了张践、王国元、汤泽林、马胜利、张健、张志英等几位作者的作品。笔者作为主编,对于其他作者的成果未能入选表示真诚的歉意。笔者自作主张对于少量内容进了改动,也请原作者谅解。
张践识于北京
2013年3月4日
绪论
1.什么是国学
2.当代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
3.国学将为现代中国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资源
4.国学典籍的基本分类有哪些
5.中国古籍知多少
第一编 经部——经学与经学家
1.什么是经学
2.《周易>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尚书》是怎样一部经典
4.《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周礼》是怎样一部经典
6.为什么说《仪礼》是一部记载古代习俗礼仪的经典
7.《礼记》为何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春秋公羊传》是怎样一部经典
9.《春秋谷梁传》是怎样一部经典
10.《春秋左氏传》是怎样一部经典
11.《论语》是怎样成书的,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12.《孟子》有何价值
13.《孝经》为何字数虽少却影响深远
14.为什么说《尔雅》是最早的一部词典
15.两汉经学的状况如何,今古文之争是怎么回事
16.魏晋南北朝的经学有何发展
17.唐宋明清经学有何成就
18.孔子
19.孟子
20.郑玄
21.陆德明
22.孔颖达
23.顾炎武
24.戴震
25.阮元
26.刘逢禄
第二编 史部一史学与史学家
1.何谓“史”,何谓史书,何谓史学
2.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3.经学与史学有何关系
4.历代先哲如何看待历史进程
5.历代先哲如何分析中国社会的治乱兴衰
6.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功能
7.历代先哲如何论述史家的修养
8.什么是纪传体,二十六史的特点有哪些
9.什么是编年体,何谓九通
10.什么是纪事本末,纪事本末的史书有哪些
11.什么是政书,政书的史书主要有哪些
12.左丘明
13.司马迁
14.班固
15.范晔
16.陈寿
17.刘知几
18.杜佑
19.郑樵
20.司马光
21.赵翼
22.章学诚
第三编子部——诸子学与思想家
1.子学的基本含义有哪些
2.诸子的流派和发展脉络如何
3.何为儒家,由何人所创
4.先秦儒家的分化与主脉如何
5.《荀子》一书有何价值
6.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上有何异同
7.什么是道家
8.《老子》一书的主旨何在
9.《庄子》一书有何特色
10.墨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1.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有哪些
12.《韩非子》一书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13.《管子》一书是否为管仲所作
14.什么是名家
15.什么是阴阳家
16.纵横家和杂家有何作为
17.农家和兵家的文化贡献有哪些
18.汉初黄老之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9.《淮南子》是怎样一本书
20.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如何论述天人感应学说
21.《盐铁论》中讨论了什么问题
22.王充的《论衡》如何以“疾虚妄”为宗旨
23.何晏与王弼代表的“玄论派”有何理论贡献
24.阮籍与嵇康代表的“旷达派”为何名垂千古
25.魏伯阳的《参同契》在道教史上有何重要影响
26.葛洪的《抱朴子》提出了哪些重要观念
27.什么是“格义”之学
28.三论宗以何为本
29.天台宗在理论上有何特色
30.何为法相宗
31.华严宗有哪些重要理论
32.为什么禅宗称为“教外别传”
33.律宗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34.为什么说净土宗是佛教中的“方便法门”
35.密宗有哪些主张
36.道教在唐宋时期有哪些重要发展
37.金元之际的“新道教”包括哪些主要派别
38.道教在明清时代有哪些重要派别
39.什么是理学
40.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如何强调“诚”的意义
41.张载所代表的“关学”有哪些特点
42.程颢、程颐所代表的“洛学”是怎样论述“性即理”学说的
43.朱熹所代表的“闽学”的主旨是什么
44.曾有“鹅湖之会”的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有何不同
45.王阳明如何把心性之学推至登峰造极
46.何谓朴学,有何重要成果
47.管仲
48.李耳
49.孙武
50.墨翟
51.庄周
52.公孙龙
53.荀况
54.韩非
55.李斯
56.董仲舒
57.王充
58.周敦颐
59.张载
60.程颢
61.程颐
62.朱熹
63.陆九渊
64.王守仁
第四编 集部——文学与文学家
1.中国文学的基本含义和文体分类有哪些
2.《诗经》中的风、雅、颂有何异同
3.《楚辞》是怎样一部书
4.为什么说汉赋的成就较高
5.什么是乐府诗
6.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7.盛唐浪漫派、写实派代表诗人有哪些
8.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有哪些
9.盛唐边塞派的代表诗人有哪些
10.中唐诗风如何,有哪些重要的诗人
11.晚唐时期的诗人有何佳作
12.什么是词
13.中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词家和作品
14.何谓“花间词人”
15.北宋词风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
16.南宋词有何发展
17.元曲兴盛的原因何在,元曲的样式主要有哪些
18.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脉络如何
19.什么是明代“五大传奇”
20.清代重要的传奇作家有哪些
21.《昭明文选》是怎样一部书
22.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何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巨著
23.什么是骈文,骈文与散文有何不同
24.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人物和主要观点有哪些
25.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谁
26.何谓“唐宋八大家”
27.笔记小说演变脉络如何
28.最早的话本有哪些
29.什么是明清章回小说的“四大部”
30.屈原
31.司马相如
32.曹植
33.陶渊明
34.王维
35.岑参
36.王昌龄
37.王之涣
38.李白
39.杜甫
40.韩愈
41.白居易
42.刘禹锡
43.柳宗元
44.杜牧
45.李商隐
46.温庭筠
47.李煜
48.欧阳修
49.王安石
50.苏轼
51.李清照
52.陆游
53.辛弃疾
54.关汉卿
55.施耐庵
56.罗贯中
57.冯梦龙
58.凌蒙初
59.曹雪芹
60.吴敬梓
后记
《国学基础知识问答》系“你必须知道的国学常识”丛书之一,以问答的形式介绍有关国学的基础知识,是国学爱好者的入门读本。
本书由中国财富出版社的编辑宋宇女士和张践一起重新出版整合成。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大陆地区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对精神家园的探求,国学越来越热。当代的国学热不仅表现在学术界的大声呼吁,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民众对国学的迫切需求。中国财富出版社的编辑宋宇女士独具慧眼,发现了这部二十年前的作品,和张践一起重新出版整合成这本《国学基础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