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识和现实的建构
想象力是创造的开端。你想象你所渴望的,你许愿你所想象的,然后最终你创造你所许愿的。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mard shaw)
玛莉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①。她聪明、迷人、有社会地位,一路走在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她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备受大人称赞,后来取得了一所知名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嫁了一个很棒的男人,生了两个很棒的女儿。在工作上她是超级明星,在家庭中她幸福安逸、经济无虞。然而,当她在中年获得终身成就奖时,她迷惑了,她发现自己抑郁又不快乐。其实她的苦闷是可以被理解的。她的生命里似乎少了点什么。
玛莉开始通过催眠对生命进行了一连串的深度探索。探索中,有眼泪和恐惧,也有惊喜和令人愉悦的意识觉醒。最重要的是,她认识到自己一直远离灵魂深处的梦想而活着。在此之前,她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梦想。而且,她还发现自己对那个梦想的渴望比对外在成就或是社会赞扬的渴望更强烈。她发现了自己对灵性发展的渴求,并想以此去指导那些同样身处高压力专业领域的年轻女性科学家。不仅如此,她和丈夫通过不同的心灵成长过程,开始了一系列有趣的“旅程”。
在做这一切改变时,她并没有放弃旧世界,只是不断深入探索,尝试一种更充实、更利于梦想实现的生活。她兴奋地发现,她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且有能力去过她想要的生活,创造她自己的独特人生。这个发现,让她感到无比喜悦。
当然,大家都渴望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很多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乡村生活”的召唤,想要他们的光灿烂又独特地照耀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这样的生命召唤被接受、被支持,可能就会有美丽的奇迹发生。生生不息催眠是一个用来支持这样旅程的伟大过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生生不息催眠的经验里,现实是被建构的,我们每个人要为创造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而负起责任。对创造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会对我们将要度过的旅程有所帮助。所以,在第一章我会提供一个总的蓝图来阐述现实建构如何发生,让你可以在旅程中与他人互相支持。
创造性意识会经过的三个不同世界:一是“纯粹意识”世界,充满了创造性之爱与光;二是创造性潜意识的“量子世界”,带着无限可能性和纯粹想象力;三是意识心智的传统世界,带着时间一空间的意识、物质和其他“现实”元素。创造意识需要在创造性之光、无限想象力和实际现实这三个世界之间流动。
接着,我聚焦于讯息/能量如何在这三个世界间流动。我认为三个不同世界间存在“意识过滤器”将讯息/能量转换并传送。“意识过滤器”就好像是彩绘玻璃窗,连续的光从中穿过,在另一边创造出一个有花纹图案的世界。书中聚焦于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些过滤器是打开的(创造性流动),还是关闭的(神经肌肉锁结)。神经肌肉锁结会将意识困在一个封闭且孤立的现实里,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问题。生生不息催眠启动了创造性流动,让转化、疗愈发生,并开展一段伟大的旅程。
意识的三个世界
你如何创造一个有意义并不断进步的人生?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不顺,你如何放手以便与整体和安宁重新连接,然后重新出发?你如何创造新现实来疗愈创伤并发展新的可能性?这些是生生不息催眠的核心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区分以下三个世界:
意识本身(“初心”);
量子世界(“创造性潜意识”);
传统世界(“意识心智”)。
P2-4
斯蒂芬·吉利根博士(Stephen Gilligan),靠前有名催眠治疗师,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代催眠疗法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嫡传弟子,美国催眠界奖项由艾瑞克森基金会召开的催眠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艾瑞克森基金会主要领导人,艾瑞克森式催眠首席讲师,被誉为当今世界催眠功力极高的心理治疗师。吉利根博士也是“自我关系”身心疗法、生生不息催眠法的创始人,从事专业催眠治疗与教学长达40年,有精熟的催眠技巧,丰富的治疗师、讲师经验,致力于催眠治疗更宽广、深远的传播。其启发式教学,跨越国界与文化,打动了无数人。2004年,斯蒂芬·吉利根博士以在专业领域的很好贡献获得美国催眠界奖项——终身成就奖。另著有《英雄的旅程》《爱与生存的勇气》《疗愈式催眠》等。
潜意识才是命运,其他都不是。
——心理学家,曾奇峰
吉利根老师善于运用身体的智慧,我也写过一本这方面的书《身体知道答案》。我上过吉利根老师三年的催眠课程,虽然催眠的技巧我没有很好地掌握,但我掌握了身体的智慧。
——心理学家,武志红
吉利根老师对人性的理解,对案主的慈悲、耐心,让我震撼。他是少有的集研究、咨询、授课培训为一体的导师,身上流动着生生不息的接纳、平和、创造力。他让我深刻感受到从事咨询工作的被滋养,他是值得一辈子跟随的老师。
——第三代生生不息催眠师,梁红
在本书中,我们看见生生不息催眠工作是通过相互关联概念的群集而显得特别的:
1.生命可以是意识的伟大冒险旅程。
2.现实和身份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个创造性过程流经过三个世界:一个无内容的初心光明意识,一个无限可能性的量子场域,一个具体实现的传统世界。
3.在这些世界之间的通道是过滤器,从一个世界转换到另一个世界,就像是光穿透彩绘玻璃窗。
4.流经过这些过滤器可以让我们看到双维度的现实建构。在第一个(量子)维度上,一个模式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和价值。当它穿越一个观察意识心智(比如,一个神经系统、一个社交场域、一个心理情感)的过滤器时,它就会产生一个特定具体的形相。
5.这些过滤器可能是半透明且打开的,让讯息/能量有创造性地在世界流动——比如,有无限可能性的量子世界以及具体实现的传统世界——产生了一个创造性潜意识;或者它们可能是不透明且通过神经肌肉锁结而关闭在冲突、逃跑、冻结或封闭的模式里,产生了一个静止、孤立的意识。
6.催眠是一个创造性流动的过程,在此,现实过滤器暂时被松开,如此一来,旧的心灵地图和受限制模式被释放,打开一个创造性量子场域。这允许了身份固定的子形式——身体图像、回忆、关于未来的信念、感知、空间和时间——产生变化,从而允许新的身份和现实被建构。
7.有很多种不同的催眠——有的正向,有的不是。
8.生生不息催眠是一种独特的正向催眠,在此,正念自我觉察交互运作,进入创造性潜意识里面,尤其是通过根本现实过滤器的转化工作,产生新的身份和现实。
9.生生不息催眠通过提升三个一般性心智过滤器——身体层面、认知层面和场域层面——而发展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意识。这个更高层面的意识添加了一个精妙正念的新维度,唤醒“身体中的身体”“场域中的场域”“心智中的心智”。
10.生生不息催眠的独特性在它的宇宙观COSMIC意识:回到中正、打开(对正念)、精妙觉察、音乐性、正向意图和创造眭参与。
11.这个生生不息意识的持久临在,可以用很多正向方法来转化生命,包括显著提升的幸福感、健康水平、对别人的帮助、疗愈自己和世界。
12.将这些放在一起,这些概念都指向一个创造性人生,在此,意识更深入地参与建构、解构、重组身份和现实——同时在个人意识及集体意识层面上。我们在书中讨论的,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
这有点像跆拳道,当你被授予你的第一条黑带时意味着你现在是初学者,拥有基本的能力,可以开始正式训练。本书里的原则和过程也类似,是用来作为发展生生不息意识的一个基本框架。
我们顶多可以这样说:
这些只是暗示和猜测,
随着猜测而来的是暗示;其他
是祈祷、观察、纪律、想法和行动。
——艾略特《干燥的萨尔维吉斯》出自《四个四重奏》
我热切地希望你持续练习书中对你有触动或是鼓励的部分,练习时尤其要持续运用以下原则来引导你:①生活在中正状态里;②向生生不息场域打开;③创造性地参与任何来到你面前的人、事、物。
这需要每天不懈怠地持续练习。我经常对我的来访者说,我们练习多少,生活质量就有多好。我们通常在工作和爱这两根台柱之间生活。它们很重要,也带来很多的责任,我们要对别人负责任。我们还需要第三个基础,一个“身体一心理”练习来产生自我觉察。有很多可能的练习,随便说几样——走路、静坐冥想、种花、听音乐、阅读。重要的是,找到一些有共振又对你有帮助的方法,然后有规律地练习。这会帮助我们进入一个必要的生生不息状态,可以用来面对每天的生活及人生旅途中出现的重大挑战。
当然,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借口:我没有时间。我们要理解,没有人会把时间送上门来,你必须自己找到时间。就算是非常忙碌的生活,花些时间去练习,会创造更多的时间,而且会有更高质量的表现。这些练习会帮你更好面对失败,以及日常生活里的突发状况。我们之前尝试过的大部分方法都失败了,所以很重要的是,与失败发展一种技巧性的关系,正向地去接纳失败,并被失败激励,而不是垂头丧气,像打败仗一般。
持续回到正向意图里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我们很容易迷失在问题里,将我们主要注意力放在无效的方法或是没发生的事上面。约瑟夫·C.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将这个称为用错误来修正错误。他提到,作为一个人,我们被多样化的“主要指令”引导,就像走路,每一步都带着一组次要过程——就像为了学会走路,我们必须学会爬行、站立、平衡、不平衡(一只脚向前跨出),以及传统家庭里最推崇的跌倒。
当然,小婴儿不会把跌倒当作是一种问题或失败。他们跌倒,站起来,然后继续走路。然而,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学会我们不应该跌倒,我们不应该做某件事,我们不应该这样或那样。皮尔斯说,我们的意识从主要的(正向意图)转换到次要的“不要跌倒”。我们掉入了“用错误来修正错误”里,尝试着去除问题,反而失去了更有力的正向观点。借由练习三步骤的掉到中正里、对场域打开、调频到正向意图,我们可以再次向前迈进。
这条前进的道路可以通过非暴力的誓言来获得支持。我们常对我们的失败和错误做出负面反应——带着自我批判、某种形式的放纵、向别人发泄情绪、放弃等。我们要认出是那个负面反应创造了绝大多数的伤害,而不是错误本身。我认为这些都是自我暴力的形式,所以我深切地鼓励我的来访者去许下誓言,不论他们做什么,或是没做什么,他们都不应该被暴力地对待,不管是来自自己或是来自他人。在学习理论里最有帮助的发现是,惩罚不会让学习变得容易,它只是暂时地压抑行为而已。(一旦你放松下来,旧模式又会回来。)认出和解除那些自我暴力的受限反应,使人们获得经验里更多创造性参与的正向形式变成可能。
创造性接纳也允许人们有技巧地使用生命里的种种意外。一个古老的谚语说得好,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我们孤立的自我意识无法精准地控制即将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参与任何来到我们面前的人、事、物。这个,当然是生生不息催眠工作的一个关键假设:创造力是一种意识心智(以及它的意图、期望、渴望等)和创造性潜意识之间的对话。
如果你回顾自己过去十年的人生,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预测太多的正向发展。所以实际点儿说,你的自我心智无法控制未来。但是,你可以训练自己保持在中正和正念里,设立目标和规划计划,为了成功而发展一个内在与外在的必要连接。然后你就可以有技巧地接纳和正向使用任何发生的事情,愿意永远愉快地接纳惊喜,学习如何最佳地与当下连接。这是一个“阴”和“阳”的结合,被动性和主动性的结合,这将让你创造性地活出意识的伟大旅程。
我在这本书里想要传达的信息是:除了我们个人的自我觉察之外,我们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实现的更伟大整体和智慧的一部分。亚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创造了一个词叫作“子全息”(holon),用它来描述一种生灵意识状态,在一个层面上它是完整的,同时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它是一个更伟大整体的一部分。这是对人类很棒的描述:我们在自身之内是完整的,同时又是一个更伟大的进化智慧的一部分。活在这个双层面的意识里,就是在生生不息自我的核心之中。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老犹太教拉比(rabbi),他穿着黑色长袍,手插在口袋里,在街上走来走去。有人问他在干吗,他伸出两手,双手各握着一张纸条。一张纸条上写着,我是神圣的,我是全部,我是爱;另一张纸条上写着,我不过是尘土,片刻即逝。就像我们在生生不息催眠里说的,知道你可以同时享受两者,真是一件太棒的事了!这就是我们在生生不息催眠工作里想要达成的。
鲁米带着赞赏的口吻说着如何在不同世界之间跨越:
黎明的微风要告诉我们一个秘密
不要回去睡觉
你一定要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回去睡觉
人们来来回回
穿越过门槛
在两个世界交会之处
门是圆的,打开的
不要回去睡觉
愿你每天都带着觉醒更全然地走向你最深刻的人生。
第一部分 生生不息催眠的架构
第一章 意识和现实的建构
意识的三个世界
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流动 vs 神经肌肉锁结
过滤器:不同世界之间的通路
创造性流动:当这些通路打开时
神经肌肉锁结:当这些通路关闭时
神经肌肉锁结的4个F
总结
第二章 催眠的众多面相
“顺其自然”:催眠作为创造性流动
不是所有的催眠都被平等地创造出来
催眠是自然的
催眠通过解除定向反应(orienting response)被发展
催眠是身份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催眠与人的关系决定它的形式和价值
总结
第三章 三种心智、三个层面:生生不息催眠模型
生生不息自我的三个心智
意识的三个层面
生生不息催眠的宇宙意识(COSMIC)
崩溃 vs 突破:问题和解答如何发展
总结
第四章 生生不息催眠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一个生生不息状态
第二步:邀请并编织不同的身份进入生生不息催眠里
第三步:整合和转化
第四步:将学习转化到日常生活里
总结
第二部 生生不息催眠的方法
第五章 “进入中正”:在生生不息催眠里身体调频
回到中正的生生不息原则
回到中正的价值
回到中正的方法
生生不息催眠的身体层面元素
身体层面的混搭模式
总结
第六章 “打开超越”:生生不息催眠里的精妙场域
对一个生生不息场域保持打开
第一个方法:能量球
第二个方法:能量球和原型能量
第三个方法:生生不息催眠作为一个量子场域
第四个方法:“第二层皮肤”作为一个生生不息场域
第五个方法:凯尔特十字架(Celtic Cross)
总结
第七章 创造性接纳的原则
创造性接纳的生生不息原则
第一个方法:创造性接纳的暗示循环
第二个方法:创造性实现的自我催眠过程
第三个方法:从经验性资源里展开催眠
第四个方法:关系咒语
第五个方法:问题模式的身体模型
总结
第八章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的生生不息催眠方法
第一个方法:互补性原则的暗示循环
第二个方法:互相催眠
第三个方法:“好自我/坏自我”
第四个方法:对立两极的和解
第五个方法:整合对立两极的身体催眠之舞
总结
第九章 无限可能性原则
第一种方法:多重可能性的暗示循环
第二种方法:产生新的选择
第三种方法:四方钻石
第四种方法:比喻式故事
第五种方法:资源委员会
总结
后记
附录1 吉利根与武志红巅峰对话: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解脱之道?
附录2 第三代生生不息催眠师黄仕明:走向性创造的生命之旅
参考文献
所有生命的目标是朝向超越,变得透明。
——卡尔弗立德·葛拉夫·杜尔克海姆
(Karlfried Graf Durchkam 1896—1988)
德国哲学教授及心理学家
这本书描述如何在你生命里活出意识的伟大旅程。书中强调我们创造现实并进行身份认同,催眠是一个用来创造新的现实的主要工具。我提出的催眠跟传统催眠里使一个人失去控制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专注于催眠的潜力,使用催眠将意识提升到创造力的更高层面。
我对催眠进行的探索是一条漫长又曲折的道路。我的童年几乎在催眠里度过。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好奇地观察人与人之间许多无法言喻的连接,尤其是观察我的家人之间的连接。我热衷于发现各种有魔法特性的东西的特质——爷爷闪亮的眼神,母亲爱的故事,小狗愉快地玩耍,甚至在睡前妈妈关掉房间的灯后,那个在一片漆黑中旋转着的“跳舞的点点”。这个快乐世界有相反的一面:我童年生活的另一部分是想象我从酗酒和家庭暴力的阴影里逃离出来的体验。我学会把催眠当作避难所,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逃离生活里非人性的那部分,我可以单独存在,而不受语言文字的混淆和欺骗。
我在旧金山度过青少年时期,那时大约是1960年代晚期,在那里传统的意识被大量的社会运动彻底颠覆:嬉皮士运动、黑豹运动、同性恋游行、女权运动,以及反战激进分子,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当时我就读耶稣会男校高中,一位治疗师带我参加了一个团体治疗。我平生第一次谈论我过去的经验,那些在以前我只能安静地目睹和经历的经验。在这段时期,我也学会一个静坐的方法,它是对那个时代流行的“性、毒品和摇滚乐”的一个重要平衡。
在19岁的时候,我遇见了伟大的精神科医师及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他改变了我的一生。他让我看到,催眠可以帮助人融入这个世界,而不是逃离这个世界,并且催眠可以用来照亮每个独特瞬间,每个独特个人,每段独特经历。遇见他后,我立志要做一个治疗师,运用催眠来帮助其他人创造性地应对许多自我破坏性的挑战,去直面他们的生命事件,包括出生、死亡、创伤、婚姻、离婚等等。催眠治疗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我的来访者,也是为了帮助我自己。我很感激艾瑞克森,他是我的榜样,他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持续学习、发展和改变。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学会欣赏人性深处的创造性意识,以及如何借由催眠碰触到它。我总是惊奇地发现催眠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疗愈创伤、获得转机,活出他们的生命召唤。这不是表面的催眠,也不是刻意操纵别人的催眠,而是一种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可以退一步,从僵化的现实身份中暂时抽离,开启一个创造性空间去创造新的局面。 在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如何开启更高的意识状态,帮助你活出超越恐惧、限制和负面信念的生命。我想描绘一种通过意识和创造性潜意识彼此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而产生的催眠。换句话说,你不是在“生生不息催眠”中睡着了,而是在更深层的创造性意识中苏醒。
创造性催眠的重点是个人在不同层次间与自己对话,这是它跟传统催眠假设的不同之处。每当个人身份认同开始松动时,催眠就会自然发生。除了催眠之外还有许多社交仪式也可以松动个人身份认同,用来展开潜意识。我认为传统催眠对于提升自我主宰及创造性转化的贡献有限,因为传统催眠总是试图绕过或“击倒”一个人的意识心智。我想要提供另一种方法,人们可以体验完整的自我,引导并产生创造性改变。
为了那些想要活出创造性生命旅程的人和那些帮助别人活出创造性生命旅程的专业人士,我写下这本书。我要强调,这本书不能取代基础医学或心理治疗,非专业人士也不应该以此来治疗严重疾病。这本书可以帮助你重新唤醒生命的惊奇,进而实现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对于深层转变的渴望经常与僵硬的“基本教义派”相冲突,造成一种“模棱两可,非此非彼”的状态,人们在无能为力的旧局面和尚未成熟的新局面中摇摆。这时候正是成长和转化的绝佳机会。不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希望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活出生命每个瞬间的创造性光芒。
这本《潜意识之门(生生不息催眠圣经)》描绘了一种通过意识和创造性潜意识彼此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而产生的催眠。换句话说,你不是在“生生不息催眠”中睡着了,而是在更深层的创造性意识中苏醒。
创造性催眠的重点是个人在不同层次间与自己对话,这是第三代催眠与传统催眠的不同之处。传统催眠总是试图绕过或“击倒”一个人的意识心智。
这里,斯蒂芬·吉利根博士为那些想要活出创造性生命旅程的人和那些想要帮助别人活出创造性生命旅程的人士提供一种方法,使人们可以体验完整的自我,引导并产生创造性改变。
生命所给予的一切都是礼物,无论那是什么,接纳它,允许它以正确的方式打开。
学习第三代催眠的唯一必备教程。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是艾瑞克森的嫡传弟子,他基于艾瑞克森催眠开创第三代催眠技术,《潜意识之门(生生不息催眠圣经)》阐述了第三代催眠的原理与运用技巧,是第三代催眠学习者的唯一必备教材。
作者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长期授课,拥有庞大的粉丝群。
慧真教育深度参与销售。慧真教育拥有众多学员,学员之中多为各种机构的授课老师,辐射人群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