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汇集胡适翻译短篇小说21篇,汇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都德等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佳作。选自1919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一集》及1933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二集》,可谓胡适翻译小说全集。译文还原民国时期语言风格,未作改动。本书由王新禧编注,对各篇选入篇目的时间、出处等逐一加注说明。文前将插入胡适手稿影印资料等,具有史料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作者 | (法)莫泊桑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汇集胡适翻译短篇小说21篇,汇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都德等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佳作。选自1919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一集》及1933年出版之《短篇小说第二集》,可谓胡适翻译小说全集。译文还原民国时期语言风格,未作改动。本书由王新禧编注,对各篇选入篇目的时间、出处等逐一加注说明。文前将插入胡适手稿影印资料等,具有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骅,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也始终坚持弘扬自由民主的理想而不辍,影响深远。 翻译文学对白话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实践者,他笔下译介的名家,从都德、莫泊桑到契诃夫、高尔基、欧·亨利等,均是百代不朽的文豪。这本《《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以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1919)《短篇小说第二集》(1933)为底本,参校以《胡适全集》,合计二十一篇译作,并收录胡适《论短篇小说》,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将胡适翻译小说的全貌精确呈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别求新声于异邦,引来春水开先河(代序) 暴堪海舰之沉没 生死之交 国殇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百愁门 决斗 梅吕哀 二渔夫 杀父母的儿子 一件美术品 爱情与面包 一封未寄的信 他的情人 米格儿 扑克坦赶出的人 戒酒 洛斯奇尔的提琴 苦恼 楼梯上 心理 附录一 《短篇小说第一集》译者自序 附录二 《短篇小说第二集》译者自序 附录三 论短篇小说 试读章节 国殇 一千八百五十九年,郎巴德独立之战郎巴德为意大利北部之总称,法、意联军既胜奥军于曼狄罗山,那时正当六月。有一天,清晨的时候,有一位大佐,一位士官,带了一队骑兵,向敌军方面徐徐进发,一路巡查各处村镇有无奥军踪迹。那时全军的眼光都射着前面一带树林,深恐林内有敌军埋伏。正行的时候,忽见前面有一所小小的房屋,四围都是大树,绿叶扶疏,亭亭直上。那房子面前,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站着,手中拿着小刀子,正在削一根手杖。那房子的窗上,高高的悬着一面三色的国旗。那屋内却静悄悄地,寂无一人。因为那些乡民,虽悬着意大利国旗,心中又怕奥兵要来蹂躏,所以都逃到他处避兵去了。 那孩子看见兵队,忙丢下手杖,脱了帽子,行了一礼。孩子原来长得很可爱的,英气勃勃的,面庞黄金也似的,头发水也似的,蔚蓝的眼睛,穿一件小衫子,露着胸脯。那位大佐见了他,勒住了马,问道:“你这孩子,在那儿干什么?你为什么不和你家中一块儿逃走呢?”那孩子答道:“我是没有家的,我是一个弃儿。我因想看看打仗,所以没有逃走。”大佐道:“你看见有什么?奥兵经过这里么?”那孩子道:“三天没看见了。”大佐听了,想了一想,跳下马来,走进屋内,爬上了屋,四面眺望。不料这屋太低了,在这屋上仅可望见乡间小小部分,稍远一些便望不见了。大佐一面下来,一面说道:“这可要爬上树了。”恰好屋面前便有一株极高的槐树,随风摆动,萧飕作声。 这位大佐看看这树,又看看自己的兵,回头对孩子道:“小猴子,你的眼光可好?”孩子道:“我么,我能见一英里外的雀子。”大佐道:“你可会爬树?”孩子道:“这棵树么?我么?哈哈!我不消半分钟便到了树顶了。”大佐道:“你上去之后,可能把你所见告诉我么?什么奥兵哪!马哪!滚滚的尘头哪!闪灼的刀光哪!你都能告诉我么?”孩子道:“我一定能够的。”大佐又道:“你办这一趟差,你要什么赏赐呢?”孩子听了,微微一笑道:“你问我要什么吗?没有什么。这是很有趣的事。但是若使那些日耳曼人叫我做,随他怎么说,我是不去的。我是郎巴德人,今儿为的是咱们自己的事。”大佐喊道:“好!上去罢。” 孩子脱了鞋,系紧了裤带,把帽子丢在草地上,双手抱住树,猫也似的爬上去了。大佐回过头来,吩咐他的兵道:“留心前面罢。”那时这孩子已爬上树巅,两条腿盘住树身。他那黄金也似的头发映着日光,衬着绿叶,越显得黄澄澄的,分外可爱。只听得下面大佐喊道:“看前面!”孩子听了,伸出右手遮住日光,看了一会,回过头来把一只手放在口边,对大佐道:“那边路上有两个人骑在马上。”大佐道:“他们走动么?”答道:“站着不动。”大佐喊道:“你看右边有什么?”孩子向右边一看,喊道:“那义冢旁边好像有什么东西,光闪闪的,很像刀剑的样子。”大佐道:“有人吗?”答道:“没有。恐怕他们埋伏在稻田里面罢……”道犹未了,只听得“嗤”的一声,一弹飞起空中,落在屋子后去了。…… 大佐喊道:“我的孩子,你下来罢,他们看见你了,我不要你再看了,下来罢。”孩子答道:“我是不怕的。”大佐道:“下来罢。你再看看左边,可有什么?”孩子道:“左边么?”答道:“是的。”孩子回过头来正待看时,只听得半空中又是“嗤”的一声,一弹飞起,这一弹的声音更清锐了,落下的地方也更近了。孩子也吃了一惊,口中骂道:“魔鬼!他们当真朝我放枪了。”那大佐忙喊道:“下来罢。”答道:“我要下来了,但是我这里有树遮着,请你不要害怕罢。你不是要我看左边吗?”大佐道:“是的,左边。但是你还是下来罢。”那孩子把身子伸向左边,喊道:“那边礼拜堂后面我看见……”嗤的一声,第三弹丸空中飞来……只见那孩子急急下来,尚未到地,一个倒栽葱,跌下树来。大佐见了,喊一声嗳呀!赶上来,只见那孩子仰卧地上,四肢挺直,一缕热血自胸前流出。那时马上的士官和前面两个兵,也跳下马来。大佐鞠躬,解开孩子的汗衫,只见那弹丸深入左肺了。大佐喊道:“死了。”士官道:“还没有死。”大佐喊道:“唉!苦孩子,好孩子,勇敢!勇敢!”大佐喊到“勇敢”的时候,只见那孩子把眼一睁,便自瞑目长逝了。大佐面无人色,眼睁睁地看了一会,在地上捡起孩子的外衣,抱住尸身,徐徐放下。那下马的兵丁和那士官,也是惨惨相对。其余的兵,都朝敌人方面望着。 大佐一面喊着“苦孩子!”“勇敢的孩子!”一面走进屋内,取下那面三色国旗,盖在那死孩子的身上,当作丧服。那士官便捡起地上的鞋子、帽子、小刀子和那根小手杖,都放在孩子旁边。大众又默默无言的站了一会。那大佐对那个士官说道:“这个孩子死的和军人一般,应该我们军人来葬他。”大佐说着,低下头去,亲了死者的手,回过头来发令道:“上马!”大众都上了马,飞驰去了。 那天日落的时候,意大利的先行队全军向敌军方面进发,那条路上,密密层层的拥着一队大兵,这都是前几天把他们的血洗了曼狄罗山的好男子。那时这孩子为国而死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军。他们行到这条路上,第一队的人远远的望见那槐阴之下卧着那孩子的尸身,身上盖着三色的国旗。这一队的军人都朝着他举起枪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内中有一士官便向道旁小河的岸上采了两球花掷到孩子身上。全军的人便也都采了许多花掷到他身上。不上几分钟,那孩子已是满身都是花了。那些士官们,军人们,走过的时候,个个都朝着他行礼。口中喊着:“勇敢的郎巴德!永别了!我尊敬你,好孩子!呀!光荣!永别了!”有的人把自己的金牌掷到他身上,有的人走了上去亲亲他的额,那花朵便雨也似的掷到他脚下,掷到他那流血的胸前,掷到他那黄金也似的头上。那孩子睡在地上,脸上微微含笑,好像他心中觉得这为祖国而死是很快活的。 P6-9 序言 别求新声于异邦,引来春水开先河(代序) ——胡适和他的翻译小说 1910年盛夏,炎炎酷暑中,一位十九岁少年,在上海登上轮船,与朋友们依依惜别后,向着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乘风破浪而进。少年本名胡洪骍,因受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影响,自行改名为胡适。此刻,他的身份是“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留学生。 青衫磊落,负箧西行。这一去,令少年眼界大开。西方思想精华的灌溉孕育,为未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位掣旗驰骋的大将。他和同侪们引来滚滚域外春潮,为中国新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探索借鉴作用。 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国,皇朝已去,共和得立。社会新旧交缠,方死方生。已是满腹新思想,要求新变局的胡大博士,理所当然地站在革旧鼎新的前沿,出力鼓与呼。他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发起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既为领袖,自然要振聋发聩,身体力行。胡适认为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进行新文学建设是绝对必须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该当循序渐进。其次序有三步:工具、方法、创造。工具就是“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为此,他不但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指点新文学创作,自身更努力实践,为新文学拓荒。早期的《新青年》上,不少名家的作品仍是文言文,而胡适已大胆地尝试起白话诗来。尝试了三年,他的白话诗已积累了几十首,在1919年8月,编成了一本小集子,于次年出版。这便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然而胡适这个人,一心服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性格上过于理性,缺乏诗人应有的浪漫气息。《尝试集》中诸篇,大都是为了因应“诗体解放”这个目标,拘束困囿于文字的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格局狭小,境界平平。所以总体而言,胡适的白话诗成就并不高。 为了反对旧文学,使新文学现代化,胡适除了努力写白话诗外,在翻译外国小说方面耗费了更加巨大的心力。他在1916年4月的《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将小说捧至一流文学之列,认为小说亦能登大雅之堂。虽则如此,他自己却无力创作小说,难以作出示范,所以要“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而“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则是当务之急。“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人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这一观点,当他在美国攻读学业时已然形成。1912年,他即着手开始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从中吸收异域营养,务求能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文学创作的模范,进而改造中国文学。在此之前,他已译过三篇小说:不过《暴堪海舰之沉没》和《生死之交》,确切而言,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小说,只能看作介于札记与故事之间的“准小说”;而译《国殇》时,彼方十八岁,仍在中国公学。译此篇之目的,显然在于受严复、梁启超等人影响,以“救国图存”为期盼,心中尚不存新文学革命之思。 胡适为自己翻译西洋小说定了一个原则:“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故而由后世观之,胡适挑选名家名著的眼光还是颇高的。1912年9月26日,当他铺纸汲墨时,这起手第一篇,便是名振中西,迄今犹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杰作《最后一课》。 胡适赴美留学时,最初读的是农科,但他自身极爱文哲。出于对西方文史哲名著的渴慕,在必修英语后,又选修了德语、法语,因此他对这三种语言,都有相当的阅读理解能力。方1912年之际,正当民国肇建,乱象汹涌、百弊丛生,胡适痛感国家境况,丧权失地、民不聊生,与都德笔下战败的法国几无二致,遂慨然援笔,数日之间,译毕华章。通观全文,满腔爱国热忱跃然纸上,与都德彼时心境若相符合,可谓文情交融,神追先贤。 《最后一课》初以《割地》之名发表,用这样的译名,所要表达的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一目了然。国土沦丧、国亡旦夕的焦虑,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屈辱与悲愤感。胡适又是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身份出洋,其留学本身就是割地赔款的伴生物,因此他比一般国人的体验更为痛彻。精心选择这样的小说主题,不啻回应了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最大呼声。 胡适所译Ⅸ最后一课》,是都德作品汉译引进中国的第一篇。胡适以简洁朴素的白话,将一段至悲惨事娓娓道来。尽管略有细节的删改,但那以天真孩童的口吻所传递出的深挚伤痛,深深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此后,这篇小说虽经多人重译,但总的文字基调已由胡适奠定。一百余年来,它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已在本土语境中成为中国人爱国情感激发和表达的媒介。无论时空与意识形态如何转换,它都已深切熔铸人中国人的文学情感史。 胡适此后所翻译的都德的《柏林之围》、吉卜林的《百愁门》、莫泊桑的《二渔夫》,笔下情感莫不与《最后一课》相类。在这里,翻译价值的选择,是与爱国情愫的表达紧密连接的。 胡适翻译的小说,不单有教化启迪之功,对于中国的语言改革,也有着重大贡献。某年,美国《展望杂志》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其一。他去看当选理由,读到一段颂词,不禁失笑。原来,当选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是啊,新语言! 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当时世界正进入现代阶段,老的语言工具已不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需要寻找新的语言工具。胡适在寻找新语言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短篇小说。借小说以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强救国意识,这是胡适翻译小说的初衷。但粗通文墨者对于文言文较难理解,诉诸大众的目的靠文言文无法实现。因此必须演成白话文,凭借明白晓畅的文字,迅速地直达人心——这正是“新语言”的威力所在。 在一次与通俗小说大家周瘦鹃的会晤中,胡适曾言道:“译作当然以明白为妙,我译了短篇小说,总得先给我的太太读,和我的孩子们读,他们倘能明白,那就不怕人家不明白咧。”由此可见,胡适对于新语言,着重强调的是要一种“明明白白”的表达方式。外国小说叙述的是别国的事件,传达的是别国人的情感,不仅有文化鸿沟问题,里面还存在着如何异质趋同的交流问题。倘若翻译文字不够大众化、生活化,以普罗大众的文化程度,怎能达到“明白”的层次呢?绝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到教育与宣传的功效!所以胡适终身都坚持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努力做到叙述通顺流畅、意义清晰明了——新语言也正是“新”在此处。 作为迄今仍被追捧的“文学革命的建筑师”,胡适借由翻译小说,着着实实地干了一番推广新语言的事业。他全力以赴地使用活的通俗语言去代替“半死”的文言,作为教学工具和文学媒介。1919年出版的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就是他尝试推广新语言的一个标本。该书所收录的小说、文论,大多数已全用白话。虽然尚有三篇小说系以文言文译成,但字里行间,亦已在力求流畅与易懂性了。他在该书自序中说,这些小说“不是一时译的,所以有几篇是用文言译的,现在也来不及改译了”。如果来得及,想必胡适是希望把他译的短篇小说全部用白话文呈献给读者的。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胡适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翻译理论,并以其指导自我的翻译活动。对作品主旨、题材、立意布局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选取,都是他翻译观的具体体现,而他的翻译观点、思想,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他在文学革命中的追求。 在翻译手法上,胡适主张直译。此前鲁迅与周作人所译的《域外小说集》,虽为“直译”小说之始,但因用文言文而显得古奥艰涩,读者颇难理解。而胡适尝试使用白话或者白话式文言,精粹的口语化表达,使他成为白话翻译外国文学的模范。 细读胡适的译文,可看出这是经过了加工淬炼的民间语言,生动活泼、细腻传神。譬如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上,《二渔夫》中的两位朋友,从河岸边到偷越敌军防线的一连串动作,动词使用准确、形象;他们面对敌军军官以及死亡威胁时的神情,则刻画得生动感人、意态灵活,将人物形象衬托得跃然欲出。这样的用字用词,都是文言文所难达到的。 再如《一件美术品》这篇小说,偏重于心理描写,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虽然内心都对裸女艺术品十分喜爱,但出于封建守旧的道德观念,只能欲爱还休。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被胡适以一连串缜密、委婉的白话词句曲折地表现出来,所思所想自然流淌,毫不做作,可见胡适当时的白话水准已达到较高程度。 胡适从事翻译活动,有着多重目的。相应地,他也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包括间接翻译、直意译结合、译文前后添加介绍评注等,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试举一例,其所译欧·亨利小说《戒酒》,所采用的就是直意译结合的方式,并不完全恪守原文。他认为“有时原文的语句本不关重要,而译了反更费解”的,就“删去不译”。《戒酒》开头的原文有一百多字,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费解”,胡适毫不犹豫地将原文浓缩成一句话:“巴伯·白璧德戒了酒了。”如此一来,便为不熟悉欧·亨利风格的中国读者扫清了障碍。虽然人为地消解了原著的时代语言特色,但对接受方的顺利阅读是有益处的。 纵览胡适翻译小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他选择小说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以启蒙、教化民众为主,到中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再到后期回归小说的文学性本身,这样的变化是与胡适自身的境遇变动紧密相连的。但无论小说的主题如何改变,通过所翻译小说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从中引介新颖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写作技巧,是胡适永恒不变的目标。他笔下译介的名家,从都德、莫泊桑、吉卜林到契诃夫、高尔基、欧·亨利等,均是百代不朽的文豪。彼等佳作经胡适翻译者,合计二十一篇,文学养分充足。可以说,我国新文学最初一代的作家,大多数都曾经从中吸收过营养。 作为纵横学界、政界的文化偶像,翻译外国小说的先锋,胡适当年堪称仅次于鲁迅的畅销书作家。《短篇小说第一集》于1919年初版,《短篇小说第二集》于1933初版,均风行一时,不断加印。至1947年时,总销量计有数十万册之多。这在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是极罕见的。胡适翻译小说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不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这正是我编注此书的初衷。盼有发微抉隐之功,则是我辛勤浸浸后进一步的心愿。 本书以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一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8月第19版)、《短篇小说第二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4月第2版)为底本,参校以《胡适全集:第四十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逐字逐句认真勘证,同时对繁难处做了必要的注释。力求以最严谨的态度,将胡适翻译小说的全貌精确呈现给广大读者。 百年风雨,俱化纸上年轮。钩沉故纸,不望名动,但求有知音同赏。唯愿这本小书,能给予读者哪怕薄物细故的裨益,那都将成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王新禧 2013年12月于福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