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了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由郭耕编写的这本《心系鸟兽》就是该书系之一,收录的均为以“鸟兽”为主题的随笔作品,共计66篇,包括:《归去来兮话麋鹿》、《昆虫唤醒的记忆》、《从地球家园到生态文明》等。
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系鸟兽/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耕 |
出版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了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由郭耕编写的这本《心系鸟兽》就是该书系之一,收录的均为以“鸟兽”为主题的随笔作品,共计66篇,包括:《归去来兮话麋鹿》、《昆虫唤醒的记忆》、《从地球家园到生态文明》等。 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心系鸟兽》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之一。全书共分四篇,包括:子曰多识鸟兽名;生态文明生命观;仁厚情怀人文事;巡讲观鸟走江湖。 《心系鸟兽》由郭耕编写,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子曰多识鸟兽名 动物灭绝与黑色文明 归去来兮话麋鹿 春晨:喜遇新生小麋鹿 鹿苑惊现白枕鹤 龙年劳动节,麋鹿生产日 建筑与鸟 边境动物:福祸难料 博物、格物、惜物——在“科学家的博物情怀”研讨会上的发言 鄂尔多斯得鸟趣:金翅、啄木、白顶即鸟 珍妮·古道尔博士笔下的麋鹿 广西见识果下马 吉祥京燕语呢喃 昆虫唤醒的记忆 迁徙的秘密——似曾相识燕归来 猫,是神还是妖? 兔子的自然文化史 中国金鱼,悠游千载 蛇年小传 第二篇 生态文明生命观 奥运火炬手感言 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教化德行——现代动物园愈益重要的教育功能 成也饮食,败也饮食——《素食女王》读后感 城市公园:身心栖居之所 城市野生动物,远亲不如近邻 述评:嫦娥卫星与秦巴老虎 从地球家园到生态文明 从麋鹿到熊猫——一个法国神甫的在华传奇 福兮,祸兮? 哭砂——写在2010世界荒漠化日 湿地——不应仅是儿时梦 物种多样性:从麋鹿的保护谈起 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一种以俭为荣,以奢为耻的生态荣辱观 以生命呵护生命 理性推广素食,防患粮食危机 众生互惠而成一 遵循生态权利下的——狩猎 第三篇 仁厚情怀人文事 大兴文化新亮点,南城园囿老文脉 过节俭生活,让生命永续——介绍环保新理念:生态足印 “老郎心是老僧心”——郭耕自荐《鸟语唐诗300首》之精品 两岸互赠动物,见证双赢愿景 鸟兽不惊!普里什文的理想国度 诗文应和同心曲,我与政协沈主席 会师、会师、会师 随兽医出诊,享田园牧歌 天地做我放生池 郭耕荐书:文以护生、厚德载物 夕阳无限好,“老科”演讲团 咏牛唐诗,牧歌袅袅 原生之舞 万物本是同根生,苦苦相逼何太急——《西顿动物故事》译后感 第四篇 巡讲观鸟走江湖 穿越珠巴洛,疾步阻水电——云南珠巴洛河考察日志 春节“会盟”黄河岸,孟津湿地把鸟看——河南孟津观鸟手记 德国考察之旅 冬夜赴辽运麋麇鹿 洪湖湿地行 麋鹿白鳍豚,情系天鹅洲 湖北三阳,观鸟天堂 环保寸草心,演讲雪域行——地球之友2005赴藏演讲日志 黄河人海口、观鸟更观鸭 科普考察新西兰 “内蒙大篷车、草原生态游”——2000年国庆假期观鸟日记 2006台湾科普行 太行观鸟识鹪鹩 兔年冬晨天坛观鸟 铜陵访江豚,保护燃眉急 香港湿地行 舟山演讲兼观鸟 试读章节 奇兽“四不像”,奇在何处? 全世界有4000余种哺乳动物,能集多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恐怕不会太多,而麇鹿以其奇异形态、习性及坎坷的经历引人瞩目,它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奇、特、最。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动物种类,在分类上为单独的一个属(麋鹿属)。该属共有5种,已灭绝4种:双叉麇鹿、晋南麋鹿、蓝田麋鹿、台湾麋鹿,现仅存达氏麋鹿,即大卫鹿。 在40多种鹿科动物中,麋鹿是地球历史上进化最晚,即最年轻的一种鹿,其进化年代约200万年,与人类相近。 在鹿科动物中,麋鹿的尾巴最长,达50~60厘米,其拉丁学名属名Elaphurus,即长尾之意。它的长尾巴善于拂动,能左右画圈以驱赶蚊蝇。 麇鹿是各种鹿中妊娠期最长的种类,孕期285~300天,而梅花鹿仅有230天。 多数生活在山林的鹿,长有纤纤细蹄而善于奔跑。而麋鹿蹄宽似牛,善于在泥沼中行走,它蹄部承重压强在200~280克/厘米2,为典型的湿地鹿类。 麋鹿还是最出色的游泳能手,既不畏洪水淹没,也不受江河阻拦,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麋鹿是人工圈养时间最长的鹿种,从周代开始就有统治者圈养麋鹿,直至元、明、清。 麋鹿因长期园囿和栖于湿地,因此是最温顺的一种鹿,任何情况下都不主动攻击人,采取敌进我退、敬而远之的回避策略。 麋鹿的食性在鹿科动物中最为特殊,因栖于湿地,所以既采食草本植物,又采食禾本植物,有青草时则不去吃“精料”,不像其他鹿科动物那样贪嘴。由于麇鹿能利用多数草食动物不能吃到的水草,所以其能量转化水平也高于其他食草动物。 人们多知道梅花鹿、马鹿的鹿茸有补阳功效,却不知麋鹿之茸有滋阴补肾的功能。麋茸中不仅各项氨基酸的比例高,而且富含牛磺酸、R-氨酸、胱氨酸,这是其他鹿茸中所没有的。 麋鹿的角在鹿类中更为特别,一般鹿“喜山而属阳,夏至解角,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 麋鹿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周朝灭纣,姜子牙的坐骑是麋鹿;楚大夫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之辞;周朝的青铜器,汉代的瓦当……麋鹿的形象,栩栩如生,各朝各代有关麋的记载、描述不绝于书,全唐诗中可以找到关于麋鹿的诗句近百;清乾隆皇帝更有“麋鹿解说”之文刻于麋角,甚至中国道教的道观中还能见到麇鹿之像。 麋鹿的兴衰荣枯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野生的糜鹿在明清时已消失,其原因尚无准确考证。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当时圈养的120头麋鹿被冲散,有不少头被难民猎杀食肉。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们北掠颐和园,南抢皇家猎苑,将仅剩的麋鹿(数目不清)抢劫一空。1900年11月10日,戴维神甫在巴黎过世,享年74岁。无巧不成书的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麋鹿,同是在这一年,于中国本土灭绝,灭绝地就在当年因戴维考察麋鹿而成为麇鹿模式种产地的北京南海子。似乎戴维与戴维鹿,在冥冥中有着某种联系,不然,怎么随着发现者的仙逝,他的伟大的发现物,也在原产地消失了呢。 可以说,令戴维始料不及的是,因为他的引荐,麋鹿作为硕果仅存的一群,因为被引种到了欧洲,后来都被收藏于英国的乌邦寺庄园,才免于全部灭绝的厄运。1896年永定河洪水泛滥,南海子的麋鹿仅余20~30只。1900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洪水战乱,雪上加霜,南苑遭劫,覆巢之下无完卵!瑟瑟秋风中,德国军队追杀义和团,长驱直人,闯进了昔日的禁地:南苑。苟延残喘的麋鹿种群在战火中遭到灭顶之灾,从此,作为麋鹿故乡的中国,彻底没有了糜鹿(作为残存者的最后的一只麇鹿是1920年死于西郊万牲园的),而不幸中的万幸,如果不是戴维的引荐,麋鹿不会在英国乌邦寺一息尚存,这姑且算是西方人对劫掠中国生物资源的一种赎罪和补救吧。 戴维在1874年离华之前,在法国外交人员的协助下,陆续将活的麋鹿运至欧洲的一些动物园,既丰富了这些动物园的展览内容,更为麋鹿的劫后余生、种群延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他还将80多种植物引种到巴黎植物园,后来又被引至欧美许多国家,极大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博物学研究的兴趣,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在北京南海子采集的麋鹿,被命名为“戴维鹿(David deer)”;他在四川宝兴采集的珙桐,被命名为“戴维树(Davidtree)”;同样在宝兴采集的熊猫,被全世界称为Panda,在中法交流史上,堪称独树一帜,在生物学考察史上,可谓殊荣无上。 一个世纪前到了欧洲的麋鹿,被放在动物园中圈养,但由于没有湿地环境,范围又很小,所以非但没有繁殖,反而一只一只地死去。此时英国乌邦寺的主人贝福特公爵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收集到自己的庄园里,庄园很大,麋鹿处于半野生状态,与原来的栖息环境相宜,使濒于绝迹的麋鹿又奇迹般地逐渐繁衍起来,一战时期达88头,二战时期达255头。二战时乌邦寺的主人认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危险,为了保护麋鹿,他们将麋鹿又疏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但唯独没有回归故里中国北京,盲至1985年。 P9-11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