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足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足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掩(de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P2-5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我想,我们或许还可以说:如果说《三字经》更多地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也有六十岁的说法)的年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是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晓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我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颂的《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很多人一定会喜欢节目中的女声吟唱,她们的声音是如此动听,将《弟子规》蕴含的美和雅表达无遗,吟唱者是著名的“黑鸭子”组合,我深深地感谢这三位美丽的女孩子。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正因为如此,当然绝不仅仅因为如此,这本《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没有署“著”,署的是“主讲”。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的中国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2010年6月30日于沪上履冰室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书撷取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本书适合作为:企业文化培训读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学经典通俗读本、学生道德教育读本、国学爱好者通俗读本。
本书是百家讲坛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