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概述篇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范畴界定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部分 现状篇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回顾
2.1.2 国外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做法
2.1.3 国外关于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回顾
2.2.2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总结
2.2.3 国内针对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
2.3 国内外现状分析
2.3.1 国外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重要启示
2.3.2 国内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方向
第3部分 理论篇
3 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的基本理论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服务及服务创新理念
3.1.2 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理论
3.1.3 政府能力理论
3.1.4 公众参与理论与公众满意度理论
3.2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几个关键要素
3.2.1 制度因素
3.2.2 技术因素
3.2.3 人的因素
3.3 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体系基本理论
3.3.1 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体系定义
3.3.2 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体系特点
3.3.3 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体系构成要素
4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形势、需求及适应性分析
4.1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形势
4.1.1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4.1.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阶段性分析
4.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新需求
4.2.1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特征
4.2.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需求调查
4.2.3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新要求
4.3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水平适应性分析
第4部分 评估篇
5 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
5.1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意义
5.2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5.3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构成要素
5.4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方法
5.4.1 特尔菲法
5.4.2 主成分分析法
5.4.3 层次分析法
5.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5.4.5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5.4.6 结构方程模型
5.4.7 MCE评价软件包
5.5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
5.5.1 公路交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5.5.2 城市交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5.6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评价
5.6.1 公路交通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
5.6.2 已有调查结果分析
6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成因分析
6.1 我国公路货运服务能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6.1.1 主要问题
6.1.2 成因分析
6.2 我国公路客运服务能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6.2.1 主要问题
6.2.2 成因分析
6.3 我国城市交通服务能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6.3.1 主要问题
6.3.2 成因分析
第5部分 战略篇
7 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战略
7.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2 战略目标
7.2.1 总体目标
7.2.2 具体目标
7.3 战略重点
7.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的物质基础
7.3.2 依托科技进步,提供服务质量的技术保障
7.3.3 建立行业诚信和服务标准体系,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效率
7.3.4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行业应急救援服务水平
7.3.5 建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平台,提高行业服务透明度
第6部分 建议篇
8 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8.1 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理念
8.1.1 均等化服务理念
8.1.2 人性化服务理念
8.1.3 精细化服务理念
8.1.4 和谐化服务理念
8.2 建议与提升对策
8.2.1 提升公路货运社会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
8.2.2 提升公路客运社会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
8.2.3 提升城市交通社会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
8.2.4 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8.3 保障措施
附录
附录1公路交通社会服务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城市交通社会服务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国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案例
附录4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战略实施任务分解表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