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乔恩·克拉考尔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由乔恩·克拉考尔编写。 目录 序言 一生的寻找 第一部分 出走 01 搭便车的男孩 02 SOS 第二部分 新生 03 再见,亚特兰大 04 流浪,流浪 05 一路向西 06 生命中的空白 07 贞洁无瑕的道德 08 愚蠢?傲慢?疯狂? 09 不同寻常的人生 第三部分 追寻 10 噩耗还是来了 11 权威与叛逆 12 无法原谅的错误 13 冒险的代价 14 野性的呼唤 15 两个不安的灵魂 第四部分 觉悟 16.荒野重生 17 灵魂的原乡 18.真实的幸福 后记 附录 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熊掌罂粟是一种在莫哈韦沙漠某个偏僻角落里生长的野花,十分稀有,属于濒危物种。每年春末,它会绽放出一大片纤弱的金黄色花朵,而在一年当中的其他时间,它们褪去华服,朴实地挤在干裂的土地上。1990年10月,麦坎德利斯离开亚特兰大三个月后,一位名叫巴德·沃尔什的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被派往米德湖国家度假区深处,调查并记录熊掌罂粟的数量,以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植物的现状。 熊掌罂粟只能生长在含硫酸钙的土壤中,这种土壤在米德湖南岸很常见,因此沃尔什带领一支考察队伍直奔那里。他们开车从坎普尔巴路拐进无路可走的野地,颠簸三公里后来到德特里塔干河床。考察队员们把车停在湖边,开始攀爬干涸河床陡峭的东岸,一个扑满碎白色硫酸钙的大斜坡。几分钟后,当他们快要爬到坡顶时,一个考察队员打算停下来喘口气,他回头看了看河床底部。“嘿!往下看!就是那儿!”他喊道,“那是什么东西?” 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在河床的边缘,距离他们停车点不远的滨藜丛中,有个看起来很大的东西藏在一块深褐色帆布下。考察队员们扯下帆布,发现是一辆没有车牌的黄色达特桑。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这块大铁砣我不要了,谁能把它从这里弄出去它就是谁的。 车门没有关,地板上全是泥,显然是陷在了最近突然暴发的那次山洪里。沃尔什向车里看去,有一把吉他、一个装有4.93美元零钱的平底锅、一个橄榄球、一个塞满旧衣服的垃圾袋、一套渔具、一个新的电动剃须刀、一把口琴、一圈电子产品连接线和20多斤大米,仪表盘上的小柜里还放着一把车钥匙。 发现这辆可疑的车以后,考察队在附近搜寻了一番,试图寻找其他同样“看起来可疑的东西”,然后就离开了。5天以后,一位考察队员回到这里,很轻松地发动汽车,把它开到坎普尔巴的国家公园管理处维修厂。沃尔什说:“他把车开到90多码,他说这车的性能很好,跑起来就像赛车一样。”为了查清这辆车的主人,考察队给有关执法部门发了一封电报,还在电脑系统里排查西南各州的车辆违规记录,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什么都没有找到。 最终,考察队通过车的序列号查到车主是赫兹租车公司,而赫兹公司答复说,这辆车原本确实属于赫兹车队,但是早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作为二手车处理掉了,而且他们也不想把这辆车领回去。“哇哦,太好了!”沃尔什当时想,“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样的车用作缉毒工作的掩护车真是再好不过了。”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国家公园管理处在这辆旧达特桑的掩护下佯装毒品买家,在犯罪肆虐的国家公园地区抓获了不少毒贩子,还在布尔海德城郊的停车场抓获了一名冰毒大毒枭。 “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开这辆车,”捡到达特桑两年半以后,沃尔什仍然很自豪地说,“随便加一点油,它就能跑上一整天,而且车况特别稳定,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好车,车主为什么不要它了。” 没错,这辆达特桑的主人正是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离开亚特兰大以后,他开着这辆车一路向西,于7月6日到达米德湖国家度假区。他心情很好,兴高采烈,得意忘形,不顾路边的警示牌,开着他的达特桑离开公路拐进郊野,意图穿越一片铺满砂石的宽阔河床。在河床上开了3公里以后,他到达河床南岸,当时气温高达49摄氏度,空旷的沙地向远方无限延伸,热浪升腾,闪着灼人的光芒。麦坎德利斯把帐篷扎在柽柳树荫下,在仙人掌、鼠尾草和环颈蜥的陪伴下享受他新发现的自由。 德特里塔干河床由米德湖延伸约80公里,深入金曼北部山区。这是一片干涸的土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河床表面十分干燥,沙尘四起。但是一到夏季,滚烫的空气从焦干的土地上升起,就像水壶里的气泡,翻腾着冲上天空。上升气流积聚成积雨云,堆积在莫哈韦沙漠9千公里以上的大气层里。就在麦坎德利斯在米德湖边扎下帐篷两天以后的一个下午,一大片厚厚的罕见的雷雨云出现在空中,带来一场瓢泼大雨,冲向德特里塔干山谷。 麦坎德利斯扎营的位置只比主河道高三四米,昏黄的洪水从上游呼啸而下,他仓促收拾行装,却只救出帐篷和一些露营装备,唯一能通行的车道也早已被洪水吞噬。还好,洪水并没有把车冲走,也没有造成损坏,但是浸湿了引擎。麦坎德利斯尝试了几次都无法发动,他不耐烦地一通乱试,结果耗尽了电池里所有的电量。 电池没电了,达特桑就没法发动。如果麦坎德利斯真想把车弄出来,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出去寻求国家公园管理处的帮助。但是工作人员一定会问他不少烦人的问题:为什么违反规定把车开到河床边?他是否意识到他的车已经有2年没有年检了?为什么不参加年检?他是否知道自己的驾照已经过期了?他的车为什么没有上保险? 如果他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一定不会相信。或许,他应该试着用一种玄妙而务虚的方式来解释这些问题,比如,最近他刚刚成为梭罗的拥护者,支持《论公民的不服从》,以蔑视法律法规为最高道德准则。显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不会听信这满嘴胡言,他们会让他填写很多复杂的表格,给他开出许多罚单,然后通知他的父母。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省去这许多麻烦:丢下车,徒步旅行。而这正是他的决定。 麦坎德利斯并没有因此而心烦意乱,相反,他觉得特别开心,把这次洪水事件视为一个处理多余装备的机会。他把车用褐色的帆布盖好,取下车牌并藏好,将来复枪和几样以后可能用得着的东西埋起来。接着,他做了一件连梭罗和托尔斯泰都会为之赞许的事情:把身上的现金都掏出来,在沙地上摞成一叠,点燃一根火柴,让这一堆可怜的1美元、5美元和20美元纸币化成灰烬。 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以上这么多细节,是因为麦坎德利斯把烧掉纸币和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通过日记和照片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并在动身前往阿拉斯加前把这些资料留给韦斯特伯格保管。他的日记以第三人称叙述,语气自大,情节夸张,但现有的证据表明,他并没有篡改事实,诚实一直都是他坚守的信条。 P29-32 序言 一生的寻找 1992年4月,一个来自东海岸殷实家庭的年轻人徒步走进麦金利山以北的阿拉斯加荒野。4个月后,几个猎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 尸体被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的编辑请我调查这个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亡经历。我了解到,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出生于华盛顿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1990年夏天,麦坎德利斯刚从埃默里大学毕业不久,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改了名,把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给慈善机构,烧掉了钱包里所有的现金。完成这一切以后,他启程上路,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做一个社会边缘人,游走于北美大陆,去寻找一种原始的、超然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家人从未得到半点消息,直到人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他的尸体。 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份长篇报道,发表于《户外》杂志1993年1月刊。随着时间流逝,当这个故事被更新鲜的资讯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我却发现,我对麦坎德利斯依然久久不能忘怀。我忘不了他饥饿致死的事实,忘不了我和他之间某种模糊的、隐约的联系。接下来,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追溯那条带领他走向死亡的扑朔迷离的路,了解他旅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细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理解麦坎德利斯的行为,我把他的故事扩展到更广的主题:动人心魂的荒野、高危运动对年轻人的致命诱惑以及父子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等。种种这些,都包含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里。 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公正的传记作家,相反,我被麦坎德利斯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无法对他的悲剧故事保持中立。在这本书里,我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叙述的影响,我想我也确实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仍要提醒读者:在描述麦坎德利斯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年轻时的故事,这样做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从侧面解释克里斯·麦坎德利斯那些让人费解的行为。 麦坎德利斯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有着固执的理想主义,和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他崇拜托尔斯泰,尤其欣赏这位伟大的作家放弃毕生的财富和地位,甘愿与贫困为伍的精神。麦坎德利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着效仿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严格的道德观,他的亲朋好友觉察到了他行为的转变,先是感到惊诧,随后为他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当这个孩子最终走进阿拉斯加荒野的时候,他并没有天真地以为自己前往的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桃花源,他真正想要寻找的,是冒险、苦难和托尔斯泰式的自我放逐。而这些,正是他在阿拉斯加日夜面对的东西。 然而,麦坎德利斯没能挺过16个星期的严酷考验。若不是那么一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失误,他本可以在1992年8月默默走出阿拉斯加荒野,就像他默默走进时一样。他犯下的小失误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永远离开我们以后,他的故事成为了小报头条,而他的家人则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丧亲之痛。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人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表示了关注。《户外》杂志刊载我的文章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杂志社收到的读者来信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信件表达了两种尖锐碰撞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欣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读者则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一个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恋狂,根本不值得媒体广泛关注。我将在这本书里陆续表达我的观点,但我也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读者能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后记 1992年春,一个男孩走进阿拉斯加荒野,再也没有走出来。 2012年春,这个男孩走进我的案头,透过纸张,我和他一起回顾了他短暂的一生,从此,他留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出走”、“离开”、“逃叛”、“远行”,这些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是20世纪一些美国年轻人的选择。现在,我们身边也渐渐有了类似的故事——有人放下看似前程似锦的工作,选择去他乡做义工;有人放弃读万卷书,选择行万里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极限运动这一职业…… 种种选择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疑问: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自称很迷惘?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父辈定义的成功?为什么他们“竟然”漠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为什么他们以出走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理想主义? 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给出答案。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 这不是一本读起来感觉很顺畅的书。作者克拉考尔没有按时间顺序向你娓娓道来麦坎德利斯的一生,而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视角,根据手上仅有的一点线索开始探寻,用交错的时间和空间,为你渐渐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细节甚至带有明显的想象的痕迹。 但这也正是阅读本书的乐趣所在。从翻开它的第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个窝在沙发里等着别人给你讲故事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解开麦坎德利斯死亡之谜的侦探,用你自己的推理和想象力,让麦坎德利斯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当你沉入他的世界,你会发现,也许,麦坎德利斯不过是另一个你,在另一个时空,代你进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行。至于这次远行的前因与后果,付出与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判断。 书评(媒体评论)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某种东西在闪光。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我羡慕不已。 ——肖恩·潘 一个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某种追寻的令人震撼的故事。 ——《纽约时报》 任何想流浪荒野、拥抱自然的人,都应该读这本扣人心弦的书。 ——《华盛顿邮报》 我一直坚信,人从自然中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亲近自然的天性。在国内各地游荡途中,我结识众多的当地人,他们或是马夫、向导、山民、猎人,或是与我萍水相逢的酒友、同车路人,不少人曾这样叹息:“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像你一样登山、探洞、滑雪、旅行……”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天性却因为各种限制无法付诸行动,人生难免遗憾。更多的人则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性,这接近于悲剧。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荒野生存》,我相信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潜藏的天性。 ——《户外》杂志(OUTSIDE中文版)总编辑 杨波 自由和梦想的口号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如何实现?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只在乎你眼中的世界如何。好还是不好,因为Alex这样一个切口,我们得以窥视到无比巨大的命题,几乎关系到未来走向的一个命题。感谢带来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因为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Alex ——《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 左手 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