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月之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乔纳森·史密斯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同名电影《二月之夏》华丽上映,首部全球发行中国首映的英文电影,吴征送给妻子杨澜结婚17周年的礼物!

一个寻找自由的女人,一个思想守旧的士兵,一个充满天赋的艺术家。

你的洛丽塔,我的柏拉图,一段以毁灭为结局的三角恋!

乔纳森·史密斯所著的《二月之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一段纠葛缠绵的艺术家的感情,配合着节制优雅的英格兰风情,慢慢上演……

内容推荐

《二月之夏》是乔纳森·史密斯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二月之夏》讲述:1949年,即将退休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穆宁斯。在告别晚会上对现代派艺术展开了一场野蛮攻击,在当时的艺术界、评论界乃至普通民众心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辩。即将大功告成的穆宁新,却因为演讲中的某一个单词,陷入了对往事痛苦的思索中。

与此同时,听众之中也有一人和穆宁斯同时把回忆的帷幕拉开。

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一段纠葛缠绵的艺术家的感情,配合着节制优雅的英格兰风情,慢慢上演……

试读章节

请安静,欢迎院长出场,1949年

到了院长隆重演说的时刻了。那轻轻的敲击声,要求肃静的声音,就在他的右耳耳际,他听得明明白白,那声音清楚干脆,坐在首席上的每个人也都能听得真真切切。不过那个时候,那些准备公开讲话的人——如果你也曾经有过那样的经历便能明白——总是坐在他们座位的边缘处,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一直战战兢兢,嘴唇干巴巴的,不敢吃不敢喝,却非常想上厕所,就仿佛是在纽马克特起跑线上整装待发的骑师,全神贯注,一触即发,明白全世界的眼睛都聚焦在他们身上。

对于院长来说,是有成千上万的耳朵在等待。

但他并不紧张。一点也不。如果紧张的话,他会提前将整个演说稿写下来,但是他没有,只是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在菜单背面草草写下了只言片语而已。院长一贯主张,美酒佳肴当前,必须享受。实际上,他期待着这次演说,期待着发表他的杰作。他知道需要讲些什么,才能聚集起民众,上帝在上.他马上就要开讲了。

他等待着信号。

但是,那轻轻敲击桌子的声音,对他来说虽然足够大,但是对于充满了男性玩笑的大型艺廊来说却不够,对于远处缭绕的雪茄烟雾中直冲屋顶的陶醉笑声来说也不够。远处桌子边那些年轻的院士们,他们能够隐约听到主持人的敲击,却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方式,假装没有听到。很多年前,当时的院长坐在他们的位子中时,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使用着同样的延迟策略,只是那时候的光线更加昏暗一些。所以,看看远处的与会者们并没有因为首席上优雅的敲击声而缄口时,他转身告诉主持人再试一次,只是这次“加点料进去”。主持人是一个胡子笔挺、瘦骨嶙峋的男人,对院长的话心领神会,恰到好处地敲击着手中的小锤子。他敲得迟缓而响亮,表达的情绪内涵比“先生们现在就看过来”要丰富不少。

此刻,那加高的音量以及刻意的间歇,达到了效果。即便是最喧哗的桌子也陷入了沉默。寂静刚一笼罩,穿着耀眼红衣的主持人,便将自己木桶一般充实的肺部一喷而空,他响亮的声音掠过所有人的头顶,经过墙壁上错落点缀着的画作,穿过道道红木门,投射到皮卡迪利大街…之上。  “各位殿下,”主持人加重语调,“殿下”一词更是增添了他的效果,带来一片肃穆的安静,“各位大人,主教阁下,爵士以及各位尊贵的先生们,请安静,欢迎皇家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穆宁斯爵士出场。”

是的,就是在说他。

请安静,欢迎一个萨福克磨坊主的次子,一个来自乡下的孩子,但是,康斯坦布尔,伟大的约翰·康斯坦布尔,也是一个萨福克磨坊主的儿子,能够追随他的脚步,难道不应该骄傲万分吗?

另外,主持人的风格中有些东西很讨院长喜欢。他一向主张,好的主持,就如同炮击练习:清洗炮筒,装填弹药,设定轨道,然后便向着敌人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击。瞄准,开火!敌人被尽数歼灭。敌人?在伯林顿府的宴席上?

什么敌人?

但是敌人就在那里,全都各就各位。

主持人在那里抑扬顿挫地强调着自己的措辞时,院长在逐字逐句地品味着其中的深意。他喜欢所有清晰明朗的音节。他对自己说,那是介绍人的正确方法,就像他身后的主持人那样,没有喃喃低语,没有对不入流的打击。

“各位殿下”——确实,格洛斯特公爵就坐在他的右边,坐得还算笔挺,只是服装糟糕……

“各位大人”——每张桌上都有外交使节,天知道都是从哪些国家来的,有个可能是土耳其人的阿基凯基先生,居然还坐在首桌。

“主教阁下”——没错,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刚才还站着喋喋不休呢——加上那个怪诞的陆军元帅,他能够看到桌子的那头坐着的老蒙蒂…。更不必提那些多得可以车载斗量的爵士,数不胜数的绅士,四处都充斥着浆洗过的衬衫,加了衬垫的裙子,另外还有几个根本分不清楚名画和马尿渍有何区别的娘娘腔点缀其间。

现在,稳住,阿尔弗雷德,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小心,老小子,你现在可不是在车马酒馆里,你可是在一个文明开化的团体中,周围都是伟大正直之人,他们可都体面端庄,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听你这位即将退休的院长的演讲。上帝,他们很快就能听到了。

主持人最后的几个词“阿尔弗雷德·穆宁斯爵士”落地之时,响起了表示欢迎的掌声,基本上是来自温斯顿和靠近首席的那些人。不过公正地说,掌声已经足够表明对他担任院长期间的所作所为的肯定。掌声静下来之后,阿尔弗雷德爵士又吞了一大口酒,一种他给自己挑选的相当好的红葡萄酒,然后检查了一下他的扣子。一切安好,他站了起来。

宴会在皮卡迪利大街伯林顿府的三号大厅举行,房间被一百八十个与会者挤得满满的。院长扫视了一遍点着蜡烛的桌子,然后将两只拳头指节朝下放在了白色的桌布上。这是他在讲话的时候喜欢采取的一个姿势,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姿势能够减轻压在他一双病腿上的重量,还因为这个姿态是他喜欢的攻击姿态。

此刻,他就是如此。

而他们,都在这里。

院长面对着学院成员。他不愿意嚣张地称其为他的学院。他面对着他们,和整个听着无线电的国家,从约翰欧格罗兹到兰兹角,千千万万善良的人都调好了自己的无线电,愿意去听用最简单平实的英语讲出最简单的真相的普通民众,也都做好了准备。

那么,真相就要登场了。

“各位殿下,”他缓缓地开场,“各位爵士,先生们。”他充分享受时间,斟酌玩味着每一个音节。自从一个晚上之后,他就主张,只有充分享受时间才是理智的,骑着马慢走在乡间小径,轻松地回家,总是最好的。急急忙忙,你只会马失前蹄。他是有过惨痛教训的。不过,问题是,他不仅仅是慢,他是太慢。而且无意识中,他的声音沾染上了那个主持人的音调。

“我,”他开始说道,“最——近有——些烦——恼。由于某些特——别——的约——定,这些致辞总是推到院——长身上。”

在这些音节当中有很多的齿音和擦音。院长知道,齿音和擦音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他不留心,很快,他就会开始背诵爱伦·坡的《乌鸦》,或是像粗俗的无赖绕着嶙峋的石头蹭来蹭去一般。

稳住,他对自己说。稳住,阿尔弗雷德,稳住。

P2-5

序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

——献给我的妻子杨澜

活着,是一个不断失去但又不断获取的过程。

而爱,是一个不断消耗而又不断激活再生的过程。

从生命的内耗与不可重复性来看,是这样的。就像小说中康沃尔海岸边的礁岩承受潮起潮落的击打,女主人公弗洛伦斯从临摹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开始,到为穆宁斯爵士的《晨骑》当模特,到陷入生死恋情,直到身亡后,墓碑上刻着的只能是“阿尔弗雷德·J.穆宁斯的妻子”。而她的真爱吉尔伯特只能凭《晨骑》之画上她的倩影,在回忆中追逐着畴昔。而那二月的夏天,却再也不会回来……

这情境,是英格兰乡间风味的,也是中国古典意味的,苍凉,哀伤。于弗洛伦斯是“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于吉尔伯特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于阿尔弗雷德则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时间却已倏忽而过四十年,初见岁月里那一群泼洒豪情的青年才俊也已风流云散,湮灭于英伦的绿色原野与蓝色天空之中,最后转换为各种语言小说译本的文字符码,大抵如此。

这正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缘起之一。

当代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它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读英国人乔纳森·史密斯的原著时,我就常常有深层沉浸之感,眼睛关闭,心灵敞开,画面不是以视觉而是以文字与想象为路径,勾勒、描绘、着色,在大脑里完成并徐徐展开,与之相伴的有拉莫纳海湾的涛声、风声与海水腥味,有飘荡着蓝烟的画室中喧嚣的人声。

小说的作者乔纳森·史密斯的文笔是节制而细致的,就像哈罗德·奈特作画,所有的物事都在它该在的位置,保持着上帝赋予的秩序,以物性的天然来讲述。弗洛伦斯的错误选择是从哪里开始的?结婚当夜的自杀未遂又是因何而起?作者连一句妄测也不肯给,呈现给读者的只有一匹马的白色颅骨,一个华美的装满玫瑰叶的碗,两个游离于婚姻之外深深相爱的人,花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在海岬上游荡,荆豆豆英爆裂的声音,身体与身体适当的距离,手与手相握的力度,那些痛苦的快乐,那终于诉说的抚摸,所有刻画都是哈罗德式的,精致到极致,克制到极致,潜滋暗长着动人心魄的美,这一切构成了美丽的二月之夏。

乔纳森·史密斯的文笔又是狂放而激烈的,像阿尔弗雷德的画风,叛逆、奔放、热情,不管攫取还是控制,都如同燃烧,一团激情熊熊的火,裹挟着人直达死亡。事实上,只要涉及阿尔弗雷德,作者总是不吝笔墨:阿尔弗雷德退休时纵横捭阖的演讲,初到拉莫纳的夺目光彩,派对上的诗情;洋洋洒洒的信,热恋中的霸道,甚至无礼,还有那终于爆发时的愤怒,带着强力的破坏性。激情燃烧后留下的教训是:婚姻也许错了,爱与友情却可以是真的。死亡结束了一切。包裹里的画“晨骑”的再现,让我最终记起那个爱着马匹,爱着朋友,理解并宽恕,并且曾为一只狐狸奋不顾身的阿尔弗雷德。是的,那就是真实的阿尔弗雷德,全面的立体的浮凸于纸背的阿尔弗雷德。

他的全名是阿尔弗雷德·J.穆宁斯,英国最著名的现代派画家与印象派艺术家之一,曾出任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一段由真实人生而来的故事,一部关于生命、爱与艺术、残缺与铭记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艺术循着自己的路走到现代派的今天,就像人生与爱情总是循着自己的方向径自前进。全球大战的风云,也淡化为小说背景音乐中的一点变奏,情节的连贯与跳跃都收束在滨海4、镇这个乌托邦拉莫纳的地域内,乔纳森·史密斯成功地保持小说独特的纯净、细腻和迷人。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与电影。

好看?似乎太简单了吧?当今的小说与电影,能看的不少,好看的不多。好看,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部纯粹的小说或是一部故事电影的首要的和终极的目标。

因此,我与我的朋友王秀莉一起翻译了它,我又出任了这部电影的制片出品人,并力邀好友陆川导演担任执行制片人,并负责电影的最后剪辑。就连电影中的交响乐伴奏与歌曲,我也亲自参与了创意与选择的过程。相信在声、光、色、文字等全方位的展示下,一个在充满旖旎风情带着金黄怀旧之光的20世纪初的英格兰大地上发生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会姗姗走进你的心灵。《二月之夏》将是全球有史以来第一部在中国首映的英文片。

其实,我参与投资的前3部电影均是以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故事作为基础而创作的。凭着对故事本身的敏感与洞察,我在成百上千个文本中,选择了《卑贱人生》、《二月之夏》与《摩纳哥的格蕾丝》作为我投资并亲自出任制片人的,三个故事。从《二月之夏》中的20世纪20年代年代的英国艺术学生弗洛伦斯,到《卑贱人生》中同时代的美国纽约,被关押在埃利斯岛上的波兰移民姐妹中不得不以性作为代价,为生病妹妹换来食物与药物的姐姐。而《摩纳哥的格蕾丝》则将重心放在成为摩纳哥王妃的美国明星格蕾丝·凯利在1962年——她33岁那一年,如何斡旋戴高乐与她丈夫的冲突,成功地保全了摩纳哥公国独立的故事。这三个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故事,成功打动了妮可·基德曼、杰瑞米·雷诺斯、玛丽昂·歌迪亚等奥斯卡奖获得者及其他多位世界一流艺术家参与创作及表演。这三部电影及与之有关的小说和音乐亦会在2013年陆续与全球观众见面,作为我试水之初的作品,希望观众多指正批评。作为电影界的新人,我确实努力也尽力了,只能以惶恐不安的心情等着它们的面世之日。我在奔波谋生了15年后,终于能够归溯我曾经文学青年浪漫的一面,将一部热爱的英文小说拍成电影,译成中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我必须坦诚地说,我全身心地享受这个过程。

再回到《二月之夏》小说中文版出版这一话题,我在此衷心地感谢王秀莉女士的鼎力相助。她的介入,使整部小说的可读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也促使我这个多年不动笔杆子的人打起精神来努力修饰好每一段文字,以不致文采落后于秀莉太多,再次感谢她。同时也要在此感谢凤凰联动的张小波先生能够促成此书的顺利出版。

2012年是驿动的龙年,历史将证明这是对中国及世界极不寻常的一年。而我在创意上的驿动催生了这三部产品,均得在一年之中得以完成。我将这几部作品献给我的夫人杨澜。2012年又是我们结婚17周年,感谢杨澜以难以想象的容忍与真诚无私的爱,陪伴了我17年,风雨同舟。我、导演与作曲共同选择,并由我与秀莉翻译了英国诗人乔安娜·沃尔费什的诗《赛伦的催眠曲》为《二月之夏》主题歌的歌词,并以此为本序做结:

赛伦的催眠曲

在那海的波涛之上

沉寂的夜

白马与人共舞

赛伦的歌声传来

由海鸥呜叫声伴随

她的催眠曲

传递着迷途中的爱恋

对我唱吧

只在那银色的月下  当太阳升起

我的爱就将飞散而去

迷失于赛伦的催眠曲韵律中

直到天明

都与白马共舞

银色的月儿

太阳的愁苦

吟唱不止

伴着海鸥的呜叫

她轻声吟咏着:赛伦的催眠曲

赛伦的形象因为“星巴克咖啡”的Logo而为我们熟悉,她是希腊神话中福耳库斯与缪斯的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的总称。赛伦天籁般的歌声,可诱惑及伤害人类。人的--@需要抵住情感及物质层面的各种美丽诱惑,才能走向天意注定的结局。我谨在此祈告善良的人们彼此的情感,在人生中的每一年,一月至十二月均能保持夏天般的炽热,也真心祝愿大家都能顺顺当当地沿着各自的路,一生走好。

吴征

2012年11月9日,巴黎至北京飞机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