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兴 等编著的《中华民俗一本全》以民众普遍关注的各种民俗为对象,共分为节庆民俗、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六个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种具体民俗,对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动、功能、讲究逐一进行描述和说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民俗一本全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张廷兴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延兴 等编著的《中华民俗一本全》以民众普遍关注的各种民俗为对象,共分为节庆民俗、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六个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种具体民俗,对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动、功能、讲究逐一进行描述和说明。 内容推荐 张延兴 等编著的《中华民俗一本全》以民众普遍关注的各种民俗为对象,共分为节庆民俗、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六个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种具体民俗,对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动、功能、讲究逐一进行描述和说明,《中华民俗一本全》基本囊括了中国民俗的所有相关知识,内容丰富、实用、全面,是一部民众读得懂、用得上的中国“民俗百科全书”。 目录 绪论: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 一、民俗是民众创造的文化体系 二、民俗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三、民俗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 节庆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庆民俗 一、春节 二、元宵 三、二月二 四、清明 五、端午 六、七夕 七、中秋 八、重阳 九、腊八 十、祭灶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一、壮族传统节日 二、瑶族传统节日 三、藏族传统节日 四、维吾尔族传统节日 五、回族传统节日 六、蒙古族传统节日 七、朝鲜族传统节日 八、彝族传统节日 九、苗族传统节日 十、傣族传统节日 十一、满族传统节日 十二、其他少数民族节日 第三节 新兴节庆民俗 一、纪念节日 二、外国节日 第二章 礼仪民俗 第一节 育儿民俗 一、求子习俗 二、满月习俗 三、百日习俗 四、抓周习俗 五、起名习俗 六、生日习俗 七、成年礼仪 八、教育习俗 第二节 婚姻礼俗 一、传统婚姻观念 二、传统婚礼程序 三、特殊的婚姻形态 第三节 丧葬礼俗 一、咽气殓尸 二、开丧吊唁 三、出殡 四、下葬 五、服丧 第三章 生活民俗 第一节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 三、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四、居住讲究 第二节 行旅民俗 一、交通设施 二、交通工具 三、出行讲究 四、交通、行旅行规 五、通信 第三节 饮食民俗 一、食俗的起源及范围 二、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 三、饮食的讲究 第四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民俗文化意义 二、衣料与缝纫民俗 第四章 生产民俗 第一节 气象民俗 一、气象观测 二、气象农谚 第二节 节 气民俗 一、二十四节 气 二、节 气民俗传承 第三节 稻作民俗 一、鞭春牛 二、讨彩话 三、开秧门 四、请五谷神 第三节 麦作民俗 一、送粪 二、犁地 三、播种 四、田间管理 五、打场 第五节 渔猎畜牧民俗 一、渔业民俗 二、狩猎民俗 三、畜牧民俗 第六节 作坊民俗 一、作坊的传承 二、行业神崇拜 第七节 商业民俗 一、商人的类型 二、忌讳和口彩 三、招牌与店号 四、店幌 五、其他讲究 六、市声 七、经商谚语 第五章 交际民俗 第一节 家庭与家族民俗 一、家族及其范围 二、家政与家务 三、家庭养老风尚 四、亲戚交往 五、邻里睦善 六、家族活动 第二节 村落民俗 一、村落类型与村落生态 二、村落命名习俗 三、村规民约 第三节 江湖民俗 一、复杂的江湖社会 二、江湖语言习俗 三、江湖组织与规矩 四、手工业习俗 第四节 语言民俗 一、我国各地极其丰富的方言现象 二、称谓语系统 三、语言崇拜 四、粗俗语 五、熟语 第六章 娱乐民俗 第一节 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 三、四大民间传说故事 第二节 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起源与类型 二、民间歌谣的功能——以广西民间歌谣为例 第三节 民间谚语 一、谚语的分类 二、谚语的特点 第四节 剪纸民俗 一、剪纸流派 二、剪纸分类 三、茕见的剪纸图案 第五节 年画民俗 一、年画的定名 二、年画的功能 三、年画的代表产地与代表作品 第六节 玩具民俗 一、泥塑玩具 二、布制玩具与棉塑玩具 三、日常生活游戏娱乐玩具 四、人生礼仪玩具 五、节日玩具 第七节 游戏民俗 一、儿童游戏 二、斗赛游艺 三、节日游艺 四、智能游艺 五、生活游艺 六、观赏游艺 第八节 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类型 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 试读章节 什么叫民俗?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之内,民俗文化则是在特定区域中,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是地区及其群体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民俗也叫民风、习俗。 一、民俗是民众创造的文化体系 民俗属于民众创造的文化体系。民俗是存在于民众之中、被民众传承着的一种传统文化事象。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在我国漫长的农耕社会历史上,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部落与部落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包括相互吞并和相互融合。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战争等非常态的局势和行为,使得民众生活在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朝不保夕,自然没有条件过上安定生活。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五分之四的时间是处于和平时期,生活自然占据了第一位,民俗现象得到了传承发展,增加了不少新的时代要素,而新的民俗现象也不断涌现。 民众日常生活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人民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思维,中华民族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体系,包括文化结构、文化机理、文化功能,以及这些文化的复杂的载体,这就是民俗。当然,民众的文化有良俗,也有陋俗。这里面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图财害命,就是陋俗,如赌博、买卖婚姻、跳大神;而对先人烧纸祭奠、烧香磕头,则是民俗,而不是陋俗。这就是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和统治阶级文化对民俗不重视,或者急功近利想改造民俗结果却不甚理想的原因。 当然,民众的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肯定受统治阶级文化与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影响。所以,民俗的东西不一定都来源于民间,不一定只在民间呈现。西周就以礼治国,教化百姓,“礼仪之邦”的文化特征日益鲜明,以“礼”为核心的民俗风格才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移风易俗,形成了新风俗新风尚,有生命力的传统民俗也得以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保护就是建立在文化平等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民俗文化工程。 民俗是民众的精神家园,包括了民众思想精神人生体验的方方面面,人们在自己创造、借鉴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各种宗教信仰和人生礼仪等各种民俗中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理的慰藉。目前,许多罕见而宝贵的民间技艺和民风民俗正逐渐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壤,全国所使用的80多种地方和少数民族语言中,已有10多种正处于濒危状态,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家庭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大家注意到的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人生礼仪,仍然被民众自觉地传承,并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如在闽南地区,泉州南安洪籁迎天香、厦门同安西柯吕厝村送王船等民俗活动,均由当地民众自主举办,且有数万人参加。 民俗是民众的民间法规。它维系着民众生产、生活、交际、精神活动的正常运转,规范着一定区域、一定人群、一定历史阶段的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具有民间法规的意义。它来源于民间对万事万物包括自身的认识,其中不乏很宝贵的经验教训,遵守这些认识和经验教训,就会得到组织、群体的认可,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包括组织惩罚与所谓的“天谴”。而在漫长的民众基层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历代统治阶级一般都尊重民众已经形成的一些风俗习惯,采用的是村民自制的管理方式。这更加延续和强化了民俗对民众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民俗反映了我国民众探求科学与文化的漫长历程。民俗的事象大多是民众生存方式、生产生活知识智慧、经验的展演,以及独有的民俗思考原型。其中有很多都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众多民俗事象,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因此,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与农耕文明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是我国五千多年人类进程的伟大文化成果;二是具有农耕文明的一些局限性,例如“拿钱消灾”、结婚闹房“越闹越发”、“好马不吃回头草”反对寡妇再嫁、“富了修坟,穷了改门”等观念,这些都是有害的。 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种民俗事象,不论是科学的,还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不论积极健康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落后的,也无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无不从正面或反面与科学、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许多民俗意识和行为蕴涵着一定的科学知识、道理;有些主要展现了人们的求吉避祸心理,表达向往健康长寿、家人平安、生活美满、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尽管其中有些风俗仍然带有某种迷信的成分,但它们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既娱神又娱己的丰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存在多少有害成分。有一部分民间风俗特别是信仰和禁忌,原来是有害的,但是后来逐步演化为象征性、礼仪性的,从而有害成分大大降低。由于中国处在封建落后的时代几千年,非理性信仰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非常繁杂,有些本质上是科学的、有益的习俗,却往往用一层非科学的神秘外衣进行包装。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民俗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它们本来就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是农耕文明社会,一个是现代工业、信息社会,但两者又绝非水火不容。从系统论角度看,民俗是一个系统,科学是一个系统,其内容不同,功能各异。民俗与科学、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不断撞击与融合互补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上民俗变异的情况看,人们对民俗中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一般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由深信不疑发展到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最终使之发生功能转化,或用科学知识、健康文化、进步的文明去取代。 民俗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最为对应的基础学科是民俗学。民俗学,国际术语Folklore,英文原本的文字含意,就是民众的智慧。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