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美)佩玛·丘卓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六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位坐在艳阳下的老太太将菩提心的精要传给了我。那一天我经过她家门前时,心里感觉十分孤独、愤怒与缺乏关爱,我踢遍地上所有的东西来发泄心中的怒火。她笑着对我说:“小女娃儿,千万别让生活麻木了你的心!”

就在那一刻,我领受了菩提心的精髓:我们可能被生活磨得麻木不仁,因而变得愈来愈愤慨和恐惧;我们也可能让生命经验软化我们的心,使我们更加仁慈,而且能敞开心胸面对那些令我们深感恐惧的事物。我们永远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如果我们问佛陀:“什么是菩提心(bodhichitta)?”他很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名词意会起来比言传要容易多了。他可能鼓励我们从自己的生活去发现个中含意。他也可能为了诱导我们而附带说明只有菩提心才能疗愈创伤,因为菩提心能转化最顽强的心,以及最恐惧、最偏执的头脑。Chitta的意思是“心智”、“心”或“心态”,Bodhi则意味着“觉醒”、“证悟”或是“彻底敞开胸怀”。有时彻底敞开的菩提心又称为“心中的柔软地带”,就像裂开的伤口一样脆弱而柔嫩。它多少也等同于我们爱的能力。就算是最残酷的人也拥有这个柔软地带,就算是最凶猛的野兽也疼爱它们的子嗣,如同创巴仁波切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事物,即使是玉米薄片饼。”

菩提心有时也被视为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能力。如果无法体悟到苦,我们就会继续遮蔽它,因为它令我们感到惊恐。我们会以自己的意见、偏见和谋略砌成一堵一堵的防护墙。这些防护墙都是因为深怕受伤而形成的障碍,它们会进一步因为各种情绪——愤怒、渴望、漠视、羡慕和忌妒、骄傲和自大——而变得更坚固。幸好我们心中还有这块柔软地带——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关怀的能力。它就像是这些墙中的裂缝一样,每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在重重的障碍中还有一道天然的出口。透过修行我们将学会找到这个出口,我们将学会掌握住那脆弱的一刻——关爱、感恩、孤寂、困窘、不妥——来觉醒菩提心。

有时菩提心也被模拟成破碎之心的伤口。破碎之心有时会滋生出焦虑和恐慌,或是愤怒、嫌恶和非难,但是在那坚硬的甲胄之下,却埋藏着仁慈的哀伤。透过这份仁慈的哀伤,我们和那些深深爱过的人紧紧相系。这份真诚的哀伤可以让我们领会到大悲之心。每当我们狂妄自大时,它会使我们谦卑素朴;每当我们严厉无情时,它会柔软我们的心;每当我们昏聩时,它可以让我们觉醒,并且能穿透我们的冷漠无情。如果我们能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连结的一份恩赐。

佛陀说我们从未出离过解脱的境界,即使是进退维谷之际,我们也没有远离那觉醒的境界。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主张。即使像我们这样充满着烦恼和困惑的普通人,也拥有这个被称为菩提心的解脱之心。菩提心的温暖与开放,才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及状态。即使我们的神经官能症’凌驾于我们的智慧之上,即使我们感到最困惑无助时,菩提心仍然像开阔的晴空一般始终存在着,并没有被暂时出现的乌云所减损。

然而我们对乌云是如此地熟悉,因此我们很可能难以相信佛陀的教诲,不过真相是,就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我们仍然能触及这份高尚的菩提心。无论处于苦境或乐境,它始终能裨益我们。

一名年轻女子写信告诉我,有一次她到中东某个小镇旅行,被当地的人围堵。只因为她和她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所以这些人对她们讪笑、叫嚣,甚至准备拿石块砸她们。她当然觉得惊恐万分,不过,一件有趣的事在她身上发生了。她突然和历史上每一个曾经被辱骂憎恨的人结成了一体,她终于明白那份被羞辱和怨恨的滋味是什么了:不论被怨恨的理由是出自于民族主义、不同的种族背景、不同的性取向,还是性别歧视。某个东西被敲开了,她突然以崭新的识见,同理了千千万万被迫害的人类,她甚至能理解那些憎恨她的人与她所共享的人性。这份深刻的连结感、众生一家的感觉,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菩提心存在于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无量菩提心(译注:又称“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脱离一切概念、意见和习染的当下体悟,那是一份无法执取的至善,就像心知肚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失一般。第二个层次是相对菩提心(译注:又称“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在面对痛苦时仍然开放心胸的一份能力。

那些全心全意觉醒无量菩提心与相对菩提心的人,就是所谓的菩萨或精神勇士——不是那些打打杀杀的战士,而是闻声救苦的和平勇士。这些男男女女心甘情愿在火宅之中进行自我锻炼,这句话意味着,精神勇士或菩萨涉入充满着挑战的情况,为的是减轻痛苦。这句话又意味着,他们心甘情愿穿透自欺和自己的惯性反应,并致力于揭露那根本而无欺的菩提心。譬如像特雷莎修女与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都可以说是杰出的精神勇士;他们发现最大的伤害其实来自于我们的侵略性,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理解这层真理。

P2-5

目录

第一章 菩提心的特质

第二章 探入泉源

第三章 人生基本的事实

第四章 学习安住

第五章 精神勇士的口诀

第六章 发四无量心

第七章 友爱

第八章 慈悲心

第九章 自他交换法

第十章 发欢喜心

第十一章 加强欢喜心的训练

第十二章 扩大心量

第十三章 与敌人相逢

第十四章 重新开始

第十五章 五力

第十六章 三种惰性

第十七章 菩萨的行动

第十八章 无依无恃

第十九章 强化的神经官能症

第二十章 当情况变得困难时

第二十一章 道友

第二十二章 过渡期

发愿回向文

附录相关练习

序言

圆满的情绪疗愈

(台湾)慧炬出版社社长

郑振煌

人生充满苦痛,苦痛的来源有二:一是自己的身心,二是外在的世界。因此,解除苦痛的途径就有两个,一是圆满自己的身心,二是圆满外在的世界。人类的进化都是沿着这两条路线。圆满的个体身心和整体世界,在现实人生中几乎是不可得的,于是出现宗教的理想世界,成为古往今来人类的终极目标。

在众多宗教之中,佛教是最贴近人生、最人本的。佛教唯识宗认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观”,外在世界皆系个人心识所显现;如来藏思想更认为一切万法都源自“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圆满”的佛性。因此,佛教解决痛苦的根本之道,便是“止息妄心,证悟真心”。

妄心受到无明和烦恼的熏习,暴起如四十里流,因而覆盖真心,轮回不已。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在力求“止息妄心,证悟真心”。大乘佛教倡导践行菩萨道,内涵包括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四弘誓愿、菩提心。历来诠释菩萨道的论点甚多,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是藏传佛教最常引用者。

寂天是8世纪南印度的一位王子,在那烂陀寺出家,以中观应成派的自性空宗义撰述《学集论》、《经集论》和《入菩萨行论》,前二论批注大乘经典,《入菩萨行论》则发扬菩提心和六波罗密,自阿底峡、宗喀巴以下藏传佛教诸大师讲释者不计其数。

本书以寂天的《入菩萨行论》和阿底峡的《修心七要》为基础,配合现代情境详述如何透过自利利他解除痛苦,进而圆满佛道。该书紧扣现实人生,不啻为现代人最佳疗愈手册。您不必是佛教徒,本书不是为佛教徒而写的,而是为一切尚有苦痛的众生和世间而作的。

全书译笔流畅生动,堪称佳作,对于擅长方便说法的西藏大师,有如虎添翼之功,使曲高的菩提心和六波罗密更能和众,诚乃众生之福。

内容推荐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就现代人普遍经验的恐惧和困境,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清真相,了解无常、苦、无我的基本人生事实,觉察身心变化,做到有勇气面对进而安住当下,让友爱、慈悲、喜悦自然发生。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作者佩玛·丘卓阅历丰富,语言风趣平实,在行文中结合自身经历、亲身体晤,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将心理过程的细致剖析和培养勇气、转逆境为喜悦的方法,娓娓道来。阅读《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如同行路有亦师亦友的同道相携相伴,温暖而踏实。

编辑推荐

佩玛·丘卓相关作品:《转逆境为喜悦》、《当生命陷落时》、《与无常共处》。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基本上仍承接着精神勇士修心的传承,但是就实修方法的解析而言,本书可以说是更深一层地以现代化的诠释技巧,翻新了藏密体系中最重要的《阿底峡修心七要》,以及寂天《入菩萨行论》中的四无量心法。

但愿每一位与此书有缘的读者,都能逐渐熟习菩提心法的修持,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友爱、慈悲、喜乐与平等心,改善人我的关系。只有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踮起双脚远远眺望着世界和平的朦胧愿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