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编著的《绿山墙的安妮》内容介绍:马修和玛丽娜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单身兄妹,他们住在美如仙境的绿山墙。这一天马修穿着最体面的白领衫套装,戴着白色假领结去了火车站,因为他们打算收养的小男孩今天到。可是当马修兴高采烈地赶到车站时,发现那里只有一个又瘦又小的姑娘——安妮。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安妮住进了美丽僻静的绿山墙农舍,她的一言一行都将经受玛丽娜的刻板挑剔眼光,以及村民们的保守务实眼光的检验,形势对她十分不利。然而,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看到,安妮的生命热情融化了一切敌意的坚冰,她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蒙哥马利编著的《绿山墙的安妮》可以说是一部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众所周知,世界文学中一直有着丰富的“孤儿故事”传统,《绿山墙的安妮》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成功地刻画了独具人格魅力的孤儿安妮:她倔犟勤恳、活泼乐观、酷爱幻想、待人真诚;她好动又好奇,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个性魅力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聪明勤奋,赢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她知恩图报,当马修突然去世,绿山墙农场面临困难时,她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就近当了教师,以便照顾年迈体弱的玛丽娜。她与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奥利弗·特威斯特、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芬不同,这个红头发的小姑娘更加真实生动,更加亲切自然。因为安妮的形象并非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是她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根据自己的身世加以创作的。
蕾切尔·林德太太住在艾枫里大街没入山谷的地方。谷里簇拥着赤杨树和吊钟花,一条来自卡斯伯农场附近山林的小溪流穿谷而过。小溪在上游横冲直撞,冲击出深潭和瀑布,因湍急的水势著称,但流到林德太太居住的山谷面前却乖乖地安静了下来——连小溪经过蕾切尔·林德太太门前也学会了循规蹈矩。也许因为它知道,蕾切尔·林德太太警惕的跟睛绝不会放过一切顽皮捣蛋的事物,无论是小溪还是孩子,一概追究到底。
艾枫里居民往往过于关注邻里琐事,而忽略了自己的活计。但林德太太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事事游刃有余。她不但家务活儿干得漂亮,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主妇,同时还经营着一家缝纫店,周末协助主日学校的工作,还是教会互助会和外联部的核心成员之一。尽管工作忙碌,林德太太还能挤出充裕的时间坐在窗前织棉被——艾枫里的主妇间流传着令人生畏的传言,她至今已经织好了十六条。林德太太坐在窗前,目光时刻窥伺着艾枫里大街,艾枫里坐落在圣劳伦斯湾突出的三角形半岛,两侧临水,因此任何人往来艾枫里都逃不出林德太太的法眼。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林德太太和平常一样坐在窗前。和煦的阳光透进窗户。斜坡上的果园盛开着粉白相间的花朵,惹得蜜蜂嗡嗡乱响。托马斯·林德——大家叫他“蕾切尔·林德的丈夫”,是一个矮小谦和的男人,他正在谷仓后面的山地里忙活,赶在播种季节的尾巴撒下芜菁籽儿。马修·卡斯伯这时候也应该在绿山墙农场外围那片红色湿地播种,林德太太昨天在威廉·布莱尔的店里听见他和彼得·莫里森的对话——当然,这肯定是彼得·莫里森开口问的,因为马修-卡斯伯从来不会主动谈论自己。
下午三点半的时候,马修·卡斯伯不紧不慢地驾着马车穿过山谷,出现在山丘上。他穿着最体面的白领衫套装,驾着栗毛牝马,似乎要离开艾枫里出一趟远门。马修·卡斯伯到底要上哪儿去呢?
换做是艾枫里的其他居民,蕾切尔太太可以轻易由种种迹象将他出门的原因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是马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难得离家的人。一定是因为不同寻常的紧要事情才会出门。他是个顶顶内向的人,不喜欢跟陌生人交际,也不愿意到需要和人交谈的场合去。马修竟然穿着白领衫套装驾车出门,这种事可不常见。蕾切尔太太苦思冥想,始终不得要领,这种怪事把她一下午的好兴致都破坏了。
“喝完茶我就跑一趟绿山墙,向玛丽娜打听打听。”尊贵的蕾切尔太太终于打定了主意,“农忙的时候他一般不进城,更不可能去访亲寻友。如果要补购种子他不会盛装打扮,还驾着小马车上路。瞧他优哉游哉的样子,又不像是着急赶车请医生。肯定是昨天晚上临时有事,让他今天不得不出门去。我完全摸不着头脑,就是这么回事。不搞清楚缘由,我可一刻都安不下心来。今儿我非得弄明白马修·卡斯伯为什么要离开艾枫里。”
林德太太喝完茶就出发了。卡斯伯的房屋隐藏在树木环绕的庞杂果园里,离林德太太居住的山谷不到四分之一英里,但从七拐八弯的乡间小路走过去要远得多。马修·卡斯伯的父亲和他儿子一样沉默内向。宁愿离群索居,选择这片毗邻森林的土地来建立家园。绿山墙农舍就建造在这片垦地的边缘地带,从主干道上几乎难以望见。艾枫里的居民大都靠近主干道居住,方便大家互相往来。蕾切尔太太一直认为,在这么幽僻的地方居住根本算不上“生活”。
“这只能算是找个地方待着罢了。”通往绿山墙农舍的那条小路荒草丛生,布满了深深的车辙,两侧支棱着野玫瑰的枝条。林德太太边走边抱怨:“住在这么荒凉的地方,难怪马修和玛丽娜性格孤僻。树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伙伴,不过谁知道他们怎么想呢,这里的树可真够多的。甭管怎么说,我宁愿和活人做伴。他俩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像爱尔兰人说的,就算上绞刑人们都能自得其乐。”P1-2
谁会幸福得像花儿一般?——是孩子们。因为成年人只会感到幸福,但不会幸福如花儿似的动人、纯粹、芳香。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会像孩子那么纯真清澈,除非他成熟的身躯里,有一颗孩子的心脏。由此可见,给这篇小文章取这个名字,再贴切不过。
今天恰好是六一。我走在街上时,看见超市门口聚集着很多家长和孩子,一个把自己装扮成巨大米老鼠的人在给孩子们散发着小礼物。礼物其实只是一块再简单不过的糖果,但是孩子们很兴奋,因为那是米老鼠发给他们的。
米老鼠是谁?是他们最真实的美梦。
带孩子出来玩的父母拉着孩子的手,拥挤与疲惫使他们显得有些狼狈。孩子们灵巧却也笨拙地走着,浑不在意这份拥挤与疲累,他们或牵着一只气球,或拿着新买的玩具,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这些幸福的孩子让我想起了《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她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被收养,又被遗弃,然后又被一对上了年纪、相依为命的兄妹收养。
在安妮身上,最令我喜爱的是她那富有灵气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她的生命力健康蓬勃,像是一条虽然激荡却依然澄澈的溪流,仿佛直接从源头涌出,既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又尚未受到任何污染。对她来说,每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惊喜,而且她不怕盼望落空,因为她已经从盼望中享受到了喜悦。正如她说的那样:“梦想可能永远不会成真,可是没有事情能阻止你享受期待的喜悦。”安妮还拥有玫瑰般的想象力:看见五月花,她觉得自己身在天堂,看见了去年枯萎的花朵的灵魂;她还想象自己是囚禁在孤独高塔上的迷人公主,等待英俊王子乘着黑炭似的高头大马前来营救……她生活在用想象力创造的美丽世界中,请不要说安妮虚无缥缈,她的想象之花确确实实结出了果实——安妮使她周围的人在与从前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品尝到了从前未曾发现的甜美。
我不但喜爱安妮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被她深深感动。因为安妮的命运非常不幸,但是她从不因此绝望。她当然会感到悲伤,可是她很乐观,她善于在悲惨的境遇里发掘欢乐。她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与爱,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感恩,是她对能拥有生命、享受生命而产生的感激之情。于是她的生活中只有惊奇与赞美,还有什么比每天都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更让人幸福的呢?难怪安妮整天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挑剔这个世界而存在的,所以他们看到的与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世界的丑陋和肮脏。于是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坐在河滩上,看着平淡无奇的河水载着匆匆而逝的时光,不断从眼前流过,看着看着,就老了。他们回首一生,原来只是失望与无奈。
另一种人就像我们的主人公安妮,不管身处多么糟糕的境遇,他们都能看到那些美好。那些淤泥中的鲜草,瓦砾中的奇花;丑陋中的善意,贫瘠中的富庶。于是他们乐观、积极向上,每天都会不断发现惊奇,每天都因这些惊奇而欢乐。他们也会感到烦恼,但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这些欢乐。他们坐在河滩上,看见无数的“奇珍异宝”从眼前翩然飞过。他们内心激荡着兴奋,时间在他们眼前留恋地随风舞蹈。他们回首一生,全是满足与激动。
其实,我们在客观上经历的都是一样的:吃喝拉撒,悲喜纠缠,从生于虚无到归于尘土,毫无二致。可是有的人一辈子在痛苦,有的人却一辈子在欢乐。想怎么打发这辈子,全看自己的选择。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选择欢乐,都能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就像乐观的安妮那样。
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