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世多艰难,人生多困惑,不妨读读《每天学点中国哲学》中先哲的智慧,也许困惑你的问题,先哲那里早有答案。

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在其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

内容推荐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胡适给北大学生的31堂中国哲学课!

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

在其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绝对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出版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到1922年已出第八版。

目录

第一篇 哲学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

第二章 诗人们的哲学态度

第三篇 老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老子

第二章 革命家之老子

第四篇 孔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孔子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经》里的孔圣哲学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六章 孔门弟子的哲学发挥

第五篇 墨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墨子

第二章 墨子的应用主义哲学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六篇 杨朱的哲学主张

第七篇 别墨派的哲学主张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的哲学

第四章 惠施的时空论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诡辩主义哲学

第六章 墨家哲学的衰亡

第八篇 庄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九篇 孟子以前的儒家哲学智慧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里的哲学精义

第二章 孟子的哲学主张

第十篇 荀子的 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荀子

第二章 荀子论天与性

第三章 荀子哲学思想中的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一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一章 公元前三世纪的哲学思潮

第二章 法家的哲学主张

试读章节

哲学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如今也暂且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的学问,就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重要问题。平常人对这些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不算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哲学家遇到这个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区别呢?是生来就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重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中要探究的这种种人生重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在一个问题出现以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决方法,于是导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成百上千年,也没有个一定的解决之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人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人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与之相类似,随着中国历史上众多著名学者和学术流派针对这些人生重要问题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辩的不断进行,中国哲学也就随之产生并发展壮大。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则分为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是独立发展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并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并人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的哲学。到了近世印度系的势力渐衰,儒家复起,于是便产生了中国近世的哲学,历经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欧洲的思想,渐渐脱离了犹太系的势力,遂产生了欧洲的近世哲学。到了今天,这两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能发展成为一种世界的哲学,也未可知。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中国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子,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纪哲学。这个过程大概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甲)中世纪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纪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为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中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益于道家,性论折中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乙)中世纪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印度的经典,不断输入中国。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大放光彩。此时凡是第一流的中国思想家,如智顿、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部精力,发展印度哲学。那时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好比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吃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体的种种物质相结合,变成一些新物质。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产生的新物质,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

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平心而论,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尽心”“养心”,到《大学》的“正心”,是直接的影响。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动的影响。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确立。佛家已衰,儒家成为一尊。于是又生反动力,遂有汉学、宋学之分。清初的汉学家,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经典,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种种流弊。故汉学的方法,只是用吉训、古音、古本等等客观的根据,来求经典的原意。故嘉庆以前的汉学、宋学之争,还只是儒家的内讧。但是汉学家既重古训古义,不得不研究与古代儒家同时的子书,用来作参考互证的材料。故清初的诸子学,不过是经学的一种附属品,一种参考书。不料后来的学者,越研究子书,越觉得子书有价值。故孙星衍、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樾诸人,对于经书与子书,简直没有上下轻重和正道异端的区别了。到了最近世,如孙诒让、章炳麟诸君,竟都用全部精力,研究诸子学。

于是从前作经学附属品的诸子学,到此时代,竟成专门学问。一般普通学者,崇拜子书,都往往多于儒书。岂但是“附庸蔚为大国”,简直是“婢作夫人”了。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的时代。自从有了那些汉学家考据、校勘、训诂的功夫,那些经书子书,方才勉强可以读了。这个时代,有点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复兴古希腊的文学哲学,故能推翻中古“经院哲学”(旧译烦琐哲学,极不通。原文为scholasticism,今译原文)的势力,产生了近世的欧洲文化。

我们中国到了这个古学昌明的时代,不但有古书可读,又恰逢西方学术思想输入的时代,有西方的新旧学说可供我们的参考研究。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方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P2-5

序言

我们今日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有两层难处。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别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有很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方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方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研究过西方哲学史的。留学西方的学生,研究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研究“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对于西方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容易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部研究中国哲学的大作,可算是心灵手敏了。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

第一是证明的方法。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示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现他有无矛盾的议论。适之先生这部作品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苟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统的研究。古人记学术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说过了。适之先生此编,不但孔墨两家有师承可考的,——显出变迁的痕迹。便是从老子到韩非,古人划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家等的,一经排比时代,比较论旨,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见不到的。

以上四种特长,是较大的,其他较小的长处,读的人自能领会,我不必赘说了。我只盼望适之先生努力进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中国哲学史大约》,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给我们一种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那真是我们的幸福了!

中华民国七年八月三日蔡元培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者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粱启超

在中国哲学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冯友兰

这本书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蔡元培

我自信,治中国哲学,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胡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