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程砚秋全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伶伶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继《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出版)之后,精心创作的又一部全面展现京剧艺术大师多彩人生的厚重之作。

本书讲视界扩展,不限于“程身”,而对程派艺术做了鸟瞰式论述。程派艺术是一门与梅派艺术一样博大精深的京剧派别,它由程砚秋创立并推向颠峰,所以程砚秋的人生轨迹也就是程派艺术发轫发展的过程。写程派艺术不能不写程砚秋,写程砚秋也不能不写程派艺术。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继《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出版)之后,精心创作的又一部全面展现京剧艺术大师多彩人生的厚重之作。

作品依据丰富的史料及对知情人的采访,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程砚秋如何通过刻苦与勤奋,从一个苦孩子渐入艺术堂奥,最终到达辉煌的顶峰-如何以过人的胆略和勇气,应对人生的痛苦与波折。作品以对程砚秋生活、艺术、思想、性格、心理、情感、家庭等多侧面的探究,化作对人物形象真实的、细致的、深入的刻画,向读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生动的、立体的、完整的人。

目录

第一章 罗瘿公救赎,程砚秋脱离苦海 

 十三岁的程菊侬倒嗓了

 程砚秋其实不姓“程”

 卖身学戏

 初识恩师罗瘿公

 受尽师傅虐待

 借“春阳友会”学艺

 七百银元赎身

 随名师学戏

 拜“通天教主”为师

 在罗瘿公身上感受到父爱

 搭班梅兰芳的“喜群社”

 与余叔岩的“误会

 与谭鑫培之子合作

 被“庆兴社”抛弃了

 自组班社“和声社”

 最早的两部新戏

 首次出京城赴天津

 第一次赴上海

 集中排新戏

 “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

 与俞振飞的分分合合

 被敲诈勒索

 迷上了赌博

 罗瘿公编剧的最后四出戏

 痛失恩师

第二章 程砚秋与梅兰芳:亦师亦友亦对

 拜梅兰芳为师 

 梅夫人做媒

 徐碧云事件

 与“梅党”的矛盾

 跻身“四大名旦”

 师徒对台

第三章 金仲荪时代,“程派”奠

 初识金仲荪

 金仲荪续编《碧玉簪》、《聂隐娘》

 对王瑶卿的“义”

 “鸣和社倒戈”事件 l

 又一次集中排新戏

 赴香港演出

 出《霜杰集》

第四章 受李石曾影响,初涉政治

 到东北演出《文姬归汉》

 南京之行庆祝东三省“易帜”

 被市长邀往上海

 空前之《荒山泪》和《春闺梦》

 “九?一八”后停演

 升任中华戏曲音乐分院副院长

 改“艳秋”为“砚秋”

 第一次收徒

 被传“盗卖文物”

 游学欧洲

 十九条建议

 谈“程腔”

 第一次乘飞机

 想转行当话剧导演

 呼应现实之作《亡蜀鉴》和《费宫人》

 赴法未成行

 “炒”了梁华亭

第五章 翁偶虹,程砚秋的第三任编剧

 被阎锡山禁演

 初识翁偶虹

 永远的经典《锁麟囊》

 从未在北京演出过《女儿心》

 戏校被迫关门

 拒演捐献飞机的义务戏

 火车站单打独斗众特务

 在青龙桥当农民

 被日伪搜捕

 与张君秋的情谊

 程门弟子

 战后重登舞台

 创办“功德学校”

第六章 周恩来说,我是程派

 在“无聊赖”的围城期

 与周恩来失之交臂

 参加世界和平拥护者大会

 五项建议

 西北戏曲调查

 贺龙赠宝刀

 西南戏曲调查

 “戏改”与“戏宰”

 绝唱《英台抗婚》

 赴朝慰问

 拍摄戏曲艺术片(荒山泪)

 周恩来、贺龙介绍入党!

 戏,唱完了

末篇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人说,艺人倒嗓。无异于倒命。对于艺人来说,嗓子是本钱,是饭碗,一旦倒不过来,或者倒“歪”了,本钱就没有了,饭碗也就没有了。旧时梨园行里,因为倒嗓的不顺利而从此惜别舞台的艺人不在少数。在倒嗓期,安心休息,细心保养,合理用嗓,是安然度过这危险期的重要保障。

有一天,十三岁的程菊侬(程砚秋原艺名)在东安市场的丹桂茶园,和女老生李桂芬正兴致勃勃地唱着《武家坡》,突然嗓子就哑了——提前倒嗓了。可悲的是,他不能停止唱戏,因为他的师傅荣蝶仙不允许。他是被“写”给师傅的,母亲在“卖身契”的文书上是签过字的,约期前后共九年。在这九年里,他不属于自己,他是师傅的人,得随时随地听命服从。师傅不允许休息,他不得不拖着半哑的嗓子,继续挣扎着穿梭于各大戏园。

屋漏偏逢连阴雨。恰在此时,他的师傅接到上海一家戏院“天蟾舞台”老板许少卿的邀请,约他带着小菊侬去上海演出。

且不论许少卿的人品,作为生意人,他的确很精明、有眼光。四年前,即1913年,在北京城初露头角的梅兰芳被许少卿看中,邀往上海演出。尽管当时许少卿邀约的头牌是须生王凤卿,梅兰芳只是挂二牌,但许少卿却敏锐地嗅到了年轻的梅兰芳自内而外的大牌气味,感受到了他的天才潜能,因而,给予梅兰芳“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的美妙宣传。梅兰芳也不负他的期望,在上海一炮而红;可以说,沪上演出是梅兰芳演艺生涯的重大转折。

时常往来于京沪两地、专门邀约京角儿的许少卿,以猎人似的眼光也盯在了程菊侬的身上。此时,程菊依年龄虽小,但已渐有名声。许少卿认为,邀童伶去沪演出,不仅可以少付包银,又能满足十里洋场各色人等的猎奇心理,可谓一举两得。于是,他找到了荣蝶仙,将一个包有六百银元的包裹递到荣的面前。

上海,对于京城的艺人们来说,不仅仅是扩大影响的阵地,更是广纳财富的宝地,因为上海戏园开出的包银往往高于京城戏园。许少卿当年开给王凤卿的包银是每月三千二,梅兰芳是一千八,而程菊依是童伶,他才开出六百。但是,对于荣蝶仙来说,这六百银元仍然不是个小数目。面对金钱的诱惑,一向对程菊依严厉而刻薄的荣蝶仙诺诺应承,立即命令菊侬收拾行装和行头,准备出发。

程菊侬虽然年幼,但并不懵懂无知。他知道,在倒嗓期,如果留在京城边唱边歇,嗓子不一定倒不过来。但是到上海演出,不可能有边唱边歇这样的好事,不仅每天都有戏,如果上座好的话,甚至有一天之内唱日夜两场的可能,这样高强度的用嗓,嗓子就完了。

这可能是程菊依走上戏路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冷漠。然而这个时候,他更多的只是难过,为可能丧失的饭碗而难过。他想到如果嗓子不能用了,他可怜的母亲该是多么伤心,也想到如果不能唱戏了,一家人的生活更将不堪。他对于荣蝶仙,没有怨恨。荣蝶仙是他的启蒙师傅。戏曲界的师徒关系,最能体现“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样的传统。师傅的命令,他不能有异议,更不敢有反抗,他本能地悄悄抚了抚大腿后侧的一片突起的血疙瘩,那是被师傅毒打后留下来的。

程砚秋其实不姓“程”

北京南城天桥大市(又叫穷汉市)弯齿胡同一个破旧的大杂院里,一间又黑又小的破瓦房,就是程菊侬的家。屋里空空荡荡,只有炕上的苇席和几床破被子。这是他出生以来的第八个家。与前七个家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屋子越搬越小,屋里的东西越搬越少。

坐在炕上拥着破被子,黑暗中呆坐着的是他的母亲托氏。

一直以来,托氏每天必做两件事:一是挎着小柳条筐上街买煤球;二是买香纸去前门里关帝庙烧香,企盼儿子菊侬能够早日出师挣钱养家。

然而,老太太最近听说菊侬倒嗓了,偏偏又要被师傅逼着去上海演出。想着儿子不仅出不了师,就连戏路可能都要中断了,她不免心生伤悲……  “程”家其实并不姓程,也不是汉人,而是满族正黄旗人。菊侬的官名叫承麟,字菊侬。实际上,承姓也不是菊依的本姓,据《民国人物小传》记载,他本姓“索绰络氏”。但是据托氏回忆,承麟的祖籍在东北吉林长白山(今吉林省通化、临江一带),即“巴特鲁”,先祖姓李。老太太的依据是一张家藏的文牒:用宽达一指、长尺许的白毛头纸书写的敕令,上记巴特鲁兵远征朝鲜的事,表彰了先祖的战功。

巴特鲁兵远征朝鲜,大约是在1636年到1637年,率将就是清太祖皇太极。

1644年,程的先祖随摄政王多尔衮统军入关,进驻北京,隶正黄旗籍。按照托氏的说法,就是“揪着龙尾巴来的”。

目前很难考证出程的先祖死于哪一年,不过可以确知是战死沙场。因为身首分离,尸体没有首级,因而被赐黄金首级,葬在北京德胜门外西关厢小西天祖茔。

潘光旦在其所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中说,程砚秋的五世祖名英和,字煦斋,号树琴,为乾隆朝仕官,也有传说曾任道光初年相国,著有《恩福堂笔记》。戏剧史料编辑家、《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一书的作者张次溪,在其《燕都名伶传》中也说程砚秋是“满洲煦斋相国五世孙”。托氏手中确有一方“四代翰林之家英和之印”,或许可以佐证。

程砚秋的曾祖父是何人,有不同的两种说法:普遍的说法是阿昌阿。这可能缘于托氏的回忆,她说:“砚秋的曾祖父阿昌阿、曾祖母王氏,也是官宦门第。”但是,“中国京剧史》在对小生演员金仲仁的介绍中说,程是“清礼烈亲王的后裔”。。另有人说,金仲仁的祖父是曾经官拜奉恩将军的阿昌阿,因此金仲仁承袭奉恩将军之爵名。如此说来,阿昌阿应该是皇族身份。如果说金仲仁的祖父果真是阿昌阿的话,程砚秋的曾祖父就不可能是阿昌阿。同时,阿昌阿的皇族身份,也意味着他可能不是程砚秋的曾祖父。

马叙伦在其所著《石屋余渖》中说:“程砚秋同志的曾祖父是穆彰阿。”据《清史稿·穆彰阿传》记载,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嘉庆进士,任内务府大臣、直上书房、翰林院掌院学士、大学士、军机大臣。在鸦片战争时期,他是最主要的主和派,一度被视为战争失败的直接责任承担者。程砚秋的先祖是正黄旗籍,而穆彰阿却是镶蓝旗人,因而穆彰阿似乎不可能是程砚秋的曾祖父。P2-5

序言

2000年,在我编撰的《程砚秋史事长编》一书正式出版时,我在该书“后记”中曾说:“2004年初将是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先父的文集、艺术论文集、剧本全集、日记、图片集、唱片集等等的编辑出版工作将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史事长编》一书的出版不过是其中九牛一毫耳……”亦只是抛砖引玉而已,盖因与之有关的《程砚秋全传》、《程砚秋画册》、《程砚秋戏剧文集》、《剧本全集》、《程砚秋演出剧目总志》、《程砚秋日记集》《御霜收藏名人手扎集》等等,均有待去继续完成。而这一切确是一件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决非一本《史事长编》所可能包容得了的,更决非一两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京剧“四大名旦”(“四夫须生”亦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和艺术现象,他们对于京剧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与革新,立足于传统(宫廷的与民间的)之上批判地汲取民间和外国戏曲艺术传统的精华而融会贯通,创造出为中国人民大众喜I司乐见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从而大大丰富了全人类的戏剧艺术宝库。“四大名旦”这几位前辈经由艰苦生活历炼和伟大艺术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和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故我曾深切期望有识之士和有志于从事中国戏剧史和程派艺术研究的同道共同合作,将这一有益于当代及功在后世的大有意义的工作努力进行下去。至于我自己,依旧认准目标坚持下去,埋首笔耕不辍,不敢稍有倦怠。

2004年,在先父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中央政府关怀支持和众多戏剧专业工作者及朋友们的积极参予下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举行了纪念演出和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程砚秋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程砚秋唱腔集》、《程砚秋经典唱腔伴奏集》、《程派完全手册,中国京剧杂志纪念程砚秋先生百年诞辰增刊》,亦使我经多年努力收集编纂的《程砚秋画册》、《程砚秋戏剧文集》得以付梓面世。这使我们对砚秋先生遗著的发掘整理审定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程砚秋全传》、《程砚秋剧本全集》、《程砚秋日记集》、※程砚秋演出剧目总志》、《程砚秋戏装全集》、《程砚秋戏剧艺术评论集》(按:1997年萧晴同志曾编辑出版一册)、《御霜收藏名人书信集》以及回忆录等,还都有待于筹集资金安排人力进行整理编辑审定与出版,任重道远,而我今已七十有四岁,时不待我矣!所幸经我编定的《程砚秋日记集,1930—1957》及拙著《悠悠岁月 难忘故人情——回忆我的父亲程砚秋》均已定稿发排,并在热情的朋友们支持下即将于2007年出版;《演出剧目总志》正由我与陈志明先生合作编制中,《中华戏曲高级专科学校校史》则由李玉茹师姐的女公子、英国利兹大学教授李茹茹女士接手完成。相信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会使程派艺术的研究工作又将有一个新的发展。

……

由上述可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仅是剧学和武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所以我常说,学习程派艺术,不单单只是学习程腔和程派表演身段、水袖或程派本戏,首先应当认真学习砚秋先生的为人,方能真正体味到程派艺术的精髓,才能真正将程派艺术学到手!所谓文如其人,艺如其人,即指此。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人们常言父亲的性格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或者说就是悲剧性的。父亲的本戏大部是苦戏,也就是悲剧,演的多是被恶势力迫得走投无路家破人亡的戏剧,抨击的多是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歌颂的主要是那些敢于以鱼死网破精神反抗旧社会邪恶势力的女性,而表现这些烈妇侠女那或如泣如诉般的哀怨,或慷慨激昂声震天宇的控诉,无论是低回婉转的悲鸣或撕云裂帛般有若猿啼深谷九转回声的哭述,配之以出色的舞台表演手段、表情,均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紧扣剧中人物的声腔、身段和表演艺术深深地将观众抓住,令他们与剧中人同声同气同呼吸共命运、共掬一把悲情泪,令人们目击美好的一切毁于一旦的同时感到自己灵魂的升华!如果没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将这些悲剧人物刻划得如此栩栩如生,如此摧人泪下,如此憾人心魄,如此叫人难忘!遗憾的是,不少学习程派艺术的人往往只学了程派外在的特征,却没有悟到学到程派艺术的灵魂,故尔形似而神不似,或者自以为“出新”实则却谬以千里,根本原因亦在于此。

在祝贺《程砚秋全传》正式出版的同时,我深切地希望它能唤起更多人研究砚秋先生传奇式一生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对程派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程学研究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能有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问世。

程永江

20HD6年11月14日于北京

《程砚秋故居》

(注:程永江先生系程砚秋先生的第三子。)

后记

在写了《梅兰芳全传》之后来写《程砚秋全传》,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程砚秋全传》终于写完了,感觉是复杂的:如释重负,意犹未尽,欲说还休。

程砚秋是位很有思想的艺术家,对社会、对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又多映射在他的戏里,所以他的戏有较强的思想性,这也是他的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程派戏的另一个特点是悲剧多,这与程砚秋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因早年生活坎坷,程砚秋对人生比较悲观,其人生态度又反映在了戏里面。

本书讲视界扩展,不限于“程身”,而对程派艺术做了鸟瞰式论述。程派艺术是一门与梅派艺术一样博大精深的京剧派别,它由程砚秋创立并推向颠峰,所以程砚秋的人生轨迹也就是程派艺术发轫发展的过程。写程派艺术不能不写程砚秋,写程砚秋也不能不写程派艺术。本书尤其注意发现与表现二者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更着力探讨程砚秋的人生对程派悲情戏的影响,以及悲情戏对他的悲剧性格的反作用,由此对传主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

在写了梅兰芳之后写程砚秋,禁不住常常拿他二人作对比:一样的刻苦用功,一样的才华绝世,一样对艺术精益求精,一样的摘取了艺术皇冠……。两人当然也有诸多的不一样:家世出身,性格心理,机遇命运,为人处世的方式……。无论相同或差异,都会在对比中显出意味,因而有意义,也有意思。

本书是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

作者于南京小仓山

2007年5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