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贤宗法师,号宗雄,福建人。四岁入道,冠岁披缁。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香海禅寺住持。
从过去的经验中解脱出来,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当下我是谁》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等。本书平实的语言,讲出了很多人生的真谛。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拥有轻松快乐的好心情,能以悟禅的智慧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领悟人生的生活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当下我是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贤宗法师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贤宗法师,号宗雄,福建人。四岁入道,冠岁披缁。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香海禅寺住持。 从过去的经验中解脱出来,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当下我是谁》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等。本书平实的语言,讲出了很多人生的真谛。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拥有轻松快乐的好心情,能以悟禅的智慧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领悟人生的生活智慧。 内容推荐 《在当下我是谁》是华语世界心灵成长畅销书 “慈悲系列”之在当下篇。 《在当下我是谁》是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读经典。 《在当下我是谁》通过贤宗法师的人生体验,让你从过去的经验中解脱出来,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本书告诉你,你的一生,只需要一次彻底改变你命运的顿悟。 目录 第一章 河水任它去,我只在岸边 思维的宽度 河水任它去,我只在岸边 苦难就像利剑,而你可以把它变成花朵 一念之间 法如清水 一切在当下 坦荡之心 第二章 逍遥游 不落空 寸阴是金 他骑骏马,我骑驴 不计较 还你一世的泪水 行如虚空 为自己的心活着 逍遥游 第三章 当下承担 一粟沧海 拔除痛苦 当下承担 简单 白衣卿相 掌心的命运 妙高台 不当主角 第四章 在当下,时刻觉醒 祗园奇迹 学无止境 每个人都有一盏灯 时刻觉醒 观照“五心”,剥去贪嗔痴 像莲花一样纯净 君子之和 第五章 在当下,自净其意 安于当下,身心合一 在当下,自净其意 无法抗拒 坐禅 恺撒之死 布施 倏忽凿混沌 火内栽莲 第六章 四念处 四念处 观身如身 观受如受 观心如心 观法如法 当下的生命 一念当下,一念天堂 试读章节 苦难就像利剑,而你可以把它变成花朵 解脱生死,就是解脱人生的困扰。 佛陀原本是王子,他之所以出家,是因为看透了世间的生、老、病、死。年轻时,我们很少去想哪一天自己会老,哪一天会死掉。 世间的痛苦是什么?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给你一个窝窝头,这可能是你一生当中吃到的最美味的东西,而等你吃上十个八个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它们并不是那么美味了。 痛苦和快乐都是相对的,所以人生没有至乐之道。我们只有不断地变换环境,不断地刺激感官,才能找到一点快乐,所以佛陀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 我们应该对当下的处境充满感恩之心。如果心不平衡,就是让自己活在饥饿里面。饥饿是什么?就是佛学里面讲的“饿鬼”。 我们虽然是人,但如果我们的贪婪之心永远不能满足,我们就会变成饿鬼。假如你一年有十万元收入,还想着别人有二十万元收入,这时你就永远活在饥饿的状态里,得不到幸福。很多人就是这样不会满足,不会在知足而喜乐的当下生活。 大家有没有满足于现状?有没有用心用力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有没有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家人、属下、老板,感恩身边每一个给你工作、给你做饭、给你扫地、给你种菜的人? 我们能这样时时感恩吗?能感恩你就能得到喜乐,能感恩你就能知足于当下,能感恩你在工作中就会找到无限的快乐。每天笑呵呵地活着,即使生病了,你也感恩这个病痛是来考验你的。 佛学里面讲让自己解脱,要从当下做起,不要去寻求很玄妙的东西,当下你就可以让自己解脱。解脱什么?就是得到清净的心,对万事万物充满喜乐。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困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喜乐的心,总是在分别、执着、挑剔,在种种问题当中生出不顺遂的心态。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向外攀求和计较,就永远找不到快乐。 一些大学生问我,师父,怎么去找男朋友?我说,你喜欢就好,但不要按照你的想象去挑剔对方,要有多高、要有多富、要有多帅等,如果你坚持这些外化的标准,很多问题就会隐藏着,说不定你会找到一只“中山狼”。 要让自己得到解脱,就要有一颗欣赏的心。当你去欣赏别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美丽和动人的地方。如果用一颗挑剔的心去看待别人,再完美的人站在你面前,也会有一大堆问题。 我们要欣赏别人,我们要欣赏生活,我们要欣赏世界,我们要欣赏一切的一切。 佛学里面讲到的解脱首先是观念的解脱,把我们内心当中对物质世界的那份苛刻之心解脱出来,从小我之心解脱出来。当你的这份心解脱了、放下了、打开了,你就会发现一切问题展现在你面前,你都能接受,没什么大不了。 能不能解脱不是别人能给我们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内心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真正的极乐世界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而地狱和饿鬼也在我们身边。你选择极乐世界就可以远离地狱,你选择喜乐的人生、知足的人生,你就会远离饿鬼。 实际上人的智商都相差不了多少,除非极个别由畜生转过来的那种人,榆木疙瘩一样,实在说不通之外,唯一不同的就是思维方式。有的人看问题就是一根筋,不会换个角度去思考,不会从多方面去理解。佛学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内心当中对事物片面的认识打开。如果只从自己习惯的一面去认识事物,就会产生很多错误,总认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嘴巴所尝到的、鼻子所嗅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很大,容易发生摩擦,所以,明智的人就会“求同存异”,在差异中求得生存,而不会去强求别人要和自己的看法完全一致。 古代人认为地是平的,天比地大一点而已,海的尽头就是万丈深渊。靠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认识无限的世界是没办法做到的,既然没有办法做到,我们为什么要一味地去找第一因呢?就好像鸡和蛋哪个先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未解之谜一样。 佛陀曾打过一个比喻,一个人突然间被一支毒箭射中,旁边的人要帮他把身上的箭拔出来。他说,等等,找找看这支箭是哪里射过来的?这支箭是什么东西造的?别人为什么要射我?等他把原因找到的时候,人也死掉了。 佛学一直强调不要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第一因,这根本不重要。一切现象其实就是生死的循环,这边死掉,那边生起来,此起彼伏,轮回不息。 重要的是当下,重要的是你现在的心态,重要的是如何以喜乐的心去欣赏你当下所碰到的所有的人、事、物。 佛学的智慧就是解脱的智慧,就是教我们在当下如何去打开自己的那份执着,如何让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快乐而得到快乐。 P15-19 序言 如水常流通 (代序言) 最早知道贤宗法师,是2008年在香海禅寺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布力佛商论坛”上。佛陀说过把佛法托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期使这些拥有最强大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人群,能够成为佛教发展的有力外护。不过当时国内理论界对佛商的界定还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心理建设中去,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贤宗法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智慧课堂”学习的社会各界精英,为了继续学习佛学,于200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禅学会”,请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来学校演讲,也组织会员到各地佛教道场参访。我们对贤宗法师的访谈《世情通达见禅心——香海禅寺住持贤宗法师专访》,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贤宗法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禅与现代生活》,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经过长时间酝酿、准备,复旦大学禅学会定于2009年3月21日到桐乡游学,由我讲两天《维摩经》,并参访香海禅寺。当天我正在位于虹桥的上海干部教育中心,为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局级干部传统文化研习班讲解《法华经》。当时约定,复旦大学禅学会下午4时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体坐大巴出发,大约在5时,与我在虹桥附近的延安西路上会合。但那天下午讲课不久,我在论及借佛敛财等问题时,可能情绪过分激动,血压突然升高,课程没法进行下去了。幸好在座的有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他们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去检查。周院长坚决反对我继续后面两天的课程,已经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合的数十名会员只得中止这次游学。 待我血压平稳后,禅学会于4月17日继续进行一个月前中止的游学,但人数已经减少很多。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守住自己的学术本位,我的教育对象是校内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即便带队到寺院参学,也只在寺院外的场所讲学。在我看来,白衣到寺院中讲佛经,是与孔门舞墨、班门弄斧一样的蠢事。负责那次游学行程的禅学会会员黄丽君也是贤宗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宾馆会议室两天的场地费要六千元,而现在只有区区十几个人,实在有点儿浪费。她转告了贤宗法师的建议,说可以到香海禅寺去,同时为正在那里举办的有几十名企业家参加的禅修班讲课。贤宗法师特别强调:寺院中有专为居士讲课的讲堂,寺院本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正是贤宗法师的这句话,使我放下原来的顾虑,到寺院并班教学,也避免了在宾馆和寺院间的来回奔波。在这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几个类似的研修班都曾到香海禅寺举办参禅和教学活动。 六祖惠能大师以“如水常流通”来形容佛法的智慧通透无碍,贤宗法师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通达。作为佛教学者,我认为当今中国佛教正处在冲决围墙困境的前夜,存在需要解决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妥善处理政教关系;第二,学术与信仰的划界与合作;第三,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第四,在家与出家和合的教团建设;第五,大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第六,佛教发展中契理与契机的统一。贤宗法师原来是佛学院的专职教师,研究的是高深的佛教义学。他曾经告诉我:在八年的教书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最多的就是未来的佛教该怎么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以佛法思想帮助人们走向更加圆满和快乐的人生。他在桐乡这个空间中,以禅师“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悲愿和智慧,进行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纲领性的表述。菩提自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必须借由善知识开启。佛教存在于世间最根本的意义,即《法华经》所说:佛与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贤宗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他建立清净庄严的道场,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现代化的佛教基金会和各种弘化形式,用佛教的核心价值智慧与慈悲接引社会各界,使佛教堂堂正正地进入主流社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