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云所著的《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是台湾现实主义画家吴耀忠的传记。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部寻找吴耀忠的画作和采访他的朋友的报告文集,通过画与人的交织重现出吴耀忠的人生轨迹与艺术创作历程。与吴耀忠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林丽云,通过不断的追查、访问、搜索,找出吴耀忠散存各处的画作共130余幅,她与“寻画小组”一步一步发掘深藏于每一幅画作之中——持画者与吴耀忠之间的动人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丽云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丽云所著的《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是台湾现实主义画家吴耀忠的传记。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部寻找吴耀忠的画作和采访他的朋友的报告文集,通过画与人的交织重现出吴耀忠的人生轨迹与艺术创作历程。与吴耀忠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林丽云,通过不断的追查、访问、搜索,找出吴耀忠散存各处的画作共130余幅,她与“寻画小组”一步一步发掘深藏于每一幅画作之中——持画者与吴耀忠之间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部寻找吴耀忠的画作和采访他的朋友的报告文集,通过画与人的交织重现出吴耀忠的人生轨迹与艺术创作历程。让迷失在岁月中,逐渐被世人遗忘的画家身影再度清晰起来,如黑暗中的一抹星光,相隔四分之一世纪之后的今天,依旧震慑人心,以那无告的颓废、无尽的寂寞及无法熄灭的热情。从理想到幻灭,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历史的命定也好,是自身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这个精神传承却真实的活在我们的天空里,如影随形。 《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由林丽云所著。 目录 第一章 为何寻画 第二章 三莺大桥的两端 第三章 成为一名画家 第四章 真理在海的那一边 第五章 深夜与天明之间 第六章 黑暗中寻找星星 第七章 远行 第八章 在狱中 第九章 蒙尘的明珠 第十章 为你看最后夕阳之美 第十一章 自画像与向日葵 第十二章 青春的火焰 第十三章 革命与颓废 第十四章 安息吧,亲爱的朋友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为何寻画 乘着西行的列车, 我沉沉地掉进梦乡里啦, 我梦了个梦, 使我难过极了, 我梦见了自己,和早先的几个朋友…… ——鲍勃.迪伦《梦》,摘自李双泽《再见上国》 我只见过吴耀忠一次。 1982年夏,我大学毕业,好友钟乔从《关怀》杂志转进《大地生活》杂志担任主编,加上当时介绍我到《自由日报》工作的好友陈素香还持续为《大地生活》杂志写稿,所以有时我会跟着陈素香到杂志社走走。在已经非常非常模糊的印象里,那是杂志刚出刊的某日午后,编辑室里有人聊起了吴耀忠,大约说他闷在三峡老家,一早起来就喝酒,拿到什么就喝什么,床底下满满都是大大小小的空酒瓶。我特别记得,当时说话者以一种略带气愤和忧心的口气继续说,他再这样喝下去,迟早会出事。接着就听到杂志社发行人兼工作人员徐璐说,那要不要把他找出来玩玩、透透气呢?徐璐的建议很快获得大家的唱和,于是,没多久我就看到了吴耀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但也是最后一次。 事后回想,我之所以牢记这段情节,应该是那时我已经知道吴耀忠这个人,而且对他为陈映真小说《将军族》和《第一件差事》所画的书封作品留有深刻印象所致。对于当时有机会认识吴耀忠这件事,想来我是有着粉丝般的心情罢!否则不会几十年后还留下那么鲜明的印象,甚至连他说过的少数几句话也都深印脑海。 记忆中的场景是从一家地下舞厅开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北的年轻人流行到地下舞厅取乐,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到KTV一样。地下舞厅的舞池通常在场子中间,座位要么环绕着舞池,要么集中在某一边,那晚我们去的地下舞厅属于后者。至今我仍清楚记得,吴耀忠边喝酒边笑着说:“青春真好。”坐在他旁边的我,一时间无法会意,只好随着他的视线往前看,舞池中的男男女女,在轰轰巨响的音乐声中,快速且随意的舞动着肢体,他们的剪影映照在身后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墙面上。 青春真好?那年吴耀忠四十五岁,刚离开春之艺廊,自弃似的酗酒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而我二十五岁不到,初初接触左翼思想和党外运动,诸多的疑惑和惊奇盘绕心中。理想主义的浪漫让我怦然心动,只是否定、批判既有对社会、国家的认知,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惶恐与不安,但无论如何,我对吴耀忠的印象是美好的。他身材高瘦,举止相当斯文,初显颓败的神情透露沧桑,话少而且说得很慢,与人互动的态度诚恳温柔。年轻朋友跟他胡扯瞎掰时,他也都只是轻轻地笑着。总体而言,吴耀忠与这群小他二十岁上下的年轻朋友玩在一起时,显然是既轻松又开心。 离开地下舞厅,有人觉得不过瘾,起哄杀到淡水老街续摊。两部出租车,吴耀忠仿佛被挟持般地坐上了出租车。我跟他同车并排在后座,有点酒意的吴耀忠,表达更自在,话也慢慢讲开来。在车上,他提到每次从台北回三峡,总是顺着老街的骑楼走回家,一路上经过几家棺材店,店家在屋内大厅刨棺木,木屑难免飞落在骑楼上,他喜欢一边走一边顽皮地捡起木屑闻嗅,猜猜今天刨棺师傅刨的是有钱人家还是穷人家的棺木。说完这段话,吴耀忠还自顾自地笑了起来,当下我油然升起一种奇特的感受,师大毕业生、政治犯、画家、理想主义者、艺专助教、画廊经理、叛乱分子、酗酒者,还有眼前说着这样故事的吴耀忠,竟然会是同一个人。老实说,那时候的我,心中的疑惑和惊奇也因为吴耀忠而更加深沉了。 第一次提起想要帮吴耀忠写传,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年新店的房子重新装潢,朋友非常喜欢家中新装潢的木工手艺,因此转告了当时也正想重整旧屋的陈映真夫妻,那是我第一次在私下场合和小说家陈映真面对面。看完家中木制家具,大家围坐餐桌喝茶、聊天,我鼓起勇气,表达我想帮吴耀忠写传的心意。听我这么一说,陈映真的双眼瞬间满是温柔的笑意。他笑着对我说:“哈!他是一个很浪漫的艺术家喔!” 陈映真说,吴耀忠的父亲于1979年过世时,留下一笔钱要给吴耀忠结婚时使用。当时吴耀忠有一位非常要好的红粉知己,但碍于对方的身份,感情谈得非常浓烈而痛苦。办完父亲的丧事,吴耀忠拿着这笔钱,带着他的红粉知己在岛上四处旅行。根据陈映真的说法,吴耀忠租舒适的旅店、品上等的好酒、点美味的佳肴,直到钱财散尽才结束这段凄美的旅程。接着,我忍不住追问:“那这位红粉知己呢?”记得当时陈映真以不是很确定的口吻回答了我的提问:“听说吴耀忠过世后她一心向佛。” 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曾听闻受访者提起吴耀忠与这位红粉知己的惨烈恋情,诗人施善继是吴耀忠出狱后的好友,他曾数度见过这位让吴耀忠同时陷入快乐与痛苦的红粉知己。 P1-3 序言 古老神秘的“纳斯卡线” ——相隔三十年,吴耀忠的故事在我家展开续集 从1980年到2013年,“吴耀忠”这个名字曾经在我家“隐居”了好长一段时日。可是,他为我所作的一幅素描,虽随着我的迁徙时隐时现,但最终都会出现在我家墙壁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他可以算是我家一名不可或缺的成员了。通过他的素描,他赋予我眉宇间的神采,我们当中似乎有一种外人所不能解读的语言,我感觉到他内心的灼热和寂寞。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一个时代,像一场舞台剧,我们在同一布景先后出场,灯光或明或灭,闪电与雷交加……后来每当人们看到这张素描,问起我是谁替我画的,我就指着素描右下角一个简单的签名“吴”,说道:“一位姓吴的朋友。”也有些时候,对方若是美术工作者,我就会补充说出他的全名——吴耀忠。他的名字是什么意义呢?台湾美术史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没开过个展,作品更零落四散……没有几个人会听说他的。属于他的那个青春烈焰燃烧的年代早已湮灭,朋友多半老病凋零,有的或已改弦易辙,或起伏沉……我也早把他与那个年代的狂飙人物、景物,如陈映真、黄春明、星夜拉着我陪她四处寻找陈映真的好友——痴心的“连”,以及当年的台北文化地标“明星咖啡屋”、台北风景人物——摆书摊专卖诗集的诗人周梦蝶……一起收集成为一张一张值得记忆的风景画片,我将他们存在心底深处了。 2013年6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日子,我接到台湾新竹交大与清大联合的“寻画小组”成员陈瑞桦老师的电话,他劈头就嗫嚅地问我:“是不是有一名叫吴耀忠的人帮你画过素描?”我吃惊地反问他:“你怎会知道?……”于是,相隔三十年之后,吴耀忠的故事在我家展开了续集。我真是又惊又喜,激动得几乎要哭起来。这个我关心的画家吴耀忠,在他过世了那么多年之后,终于有人要为他“寻画”了。2009年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的陈瑞桦以及服务于(台湾)交通大学的林丽云、苏淑芬两名研究工作者,在“教育部”提供一年驻校作家专家补助款的基础上成立“吴耀忠寻画小组”,并展开近三年的四处寻找吴耀忠画作的研究调查工作。当“寻画小组”的另一位成员林丽云递给我她的专书《寻画》,还亲自逐篇读给我听(我因目疾已无法阅读)时,我才了解他们做了了不起的工作,而丽云的著作更是写得少见的好,例如,她写吴耀忠的《成为一名画家》一文,说明台湾美术界在日本殖民时代,启蒙了台湾本土画家,承接法国印象派之外,融合日本浮世绘的外光写实技法……她对流派辗转变化有相当精细而深入的追踪和交代,也就是说她对一个现象的记述不止是平面的,而是像一个雕塑家一样,把肌理和纹路一笔一笔地刻画出来,而全书每一篇章都用这样深刻而负责的笔法来完成。她的触角敏锐,又能循不同的轴线,平行而深入采访,使挖掘出来的历史更立体化,而她的文字风格绵密又优美,结合记叙报道和学术探讨两者的优点,是我长久以来很少发现兼具两者长处的综合体。 之前半年(2012年6月)在北京,我们结识了蜜蜂书店经营人张业宏,他的经营理念和行事风格留给我们的印象至深。这时,我们立刻想到要把《寻画》这本书推荐给他出版。当我们在电话中跟丽云提起这件事时,她向我们说,她也曾经在北京接触过一个气味相投的出版人,我们几乎同时喊出“张业宏”这个名字。今年(2013年6月),我们赴北京,顺道将合同带回来给丽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同构型使远在天边的人如此容易相遇。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台湾白色恐怖风声鹤戾唳,吴耀忠与台湾作家柏杨虽不同案却先后被捕入狱,同时监禁在台北景美看守所一段时日,成了“狱友”。70年代后半,两人又先后出狱。翌年(1977年),我和柏杨结了婚。1980年的一天,柏杨带回了三幅吴耀忠为我画的素描。2008年,其中一幅被收藏家索去,我自己留下一幅,另一幅则捐赠给台南大学“柏杨文物馆”——就是陈瑞桦电话中问起的那幅。意外的事还有一桩,认识寻画小组不久,发现陈瑞桦、林丽云夫妇竟然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住处相距不到十分钟车程。 如今曲未终、人不散,从陈映真一“连”一我一柏杨一吴耀忠一陈瑞桦一林丽云一张业宏,以半个世纪时间的酝酿,跨过台北一台南一新竹一北京,海峡两岸的空间俨然有一条古老的“纳斯卡线”,正在形成一幅神秘的图腾。就像有人从高空鸟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发现空旷的高原上有类似巨人行过的遗迹,就像永劫之前,那里曾经有过文明繁华的古都,更有人说那是外星人的足印……如今月落星殒,风生水起,生命原是一个谜样的轨迹。 吴耀忠走了,虽然自始至终我从来没有亲自见过他——那并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他的画留下来了。我们面对这幅古老而神秘的“纳斯卡”图腾,我禁不住自问:“我们的内心将涌动出什么样的启示?” 张香华 书评(媒体评论) 革命者和颓废者,天神和魔障,圣徒与败德者,原是这么相互酷似的孪生儿啊。几个惊梦难眠的夜半,我发觉到耀忠那至大、无告的颓废,其实也赫然地也寓居在我灵魂深处的某个角落里,冷冷地狞笑着。 ——陈映真 耽饮着生命苦酒的耀忠,有谁愿意用宽谅一点的心去看他内里不可卸脱的防痛、政治的压迫、情爱的纠缠吗?而他以十年的时间喝酒至死,再不回头,我们的盼望、期许,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淑世的理想,几曾真正触碰到这一孤独者病痛的症结。 ——蒋勋 从理想到幻灭,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历史的命定也好,是自身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这个精神传承却真实地活在我们的天空里,如影随形。 ——陈光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