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的历史之最(古往今来话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恺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历史流变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历史之最。王恺所著的《中国的历史之最(古往今来话中国)》以中国的历史之最为对象,依据正史,客观公正地撷取了一百个中国历史之最,概述其出现的背景及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朝代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教育方面、建筑方面等,对影响民族历史的重要思想及流派、重大发明创造,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表述。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中丰厚的文化遗产,给青少年读者以历史的熏陶,培养青少年在曾经的先进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家。我们的先祖们在历史的流变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历史之最,辉映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时空,也辉映着异域国度的天空。系统地梳理一下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在曾经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先进文化。王恺所著的《中国的历史之最(古往今来话中国)》依据正史,遍览古今,客观公正地撷取了一百个中国历史之最,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概述了每个历史之最出现的背景及过程。《中国的历史之最(古往今来话中国)》侧重于科技文化,尤其对于影响民族历史的重要思想及流派,重大发明及发现,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表述。《中国的历史之最(古往今来话中国)》以时间为序,以使读者对于先人创造的先进文化有一个明晰的概念。

目录

综述

第一章 文物考古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城头山遗址

 中国最早的宫城——二里头遗址

 中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灵台

 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汉魏故城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大学——洛阳太学

 中国最早的文艺大学——鸿都门学

 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金谷园

 中国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宁寺塔

第二章 历史人物

 中国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商高

 中国最早实行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

 中国最早出使西域的人——张骞

 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中国最早的中医师——扁鹊

 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祖冲之

 促进民族大融合贡献最大的皇帝——拓跋宏

 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李世民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玄奘

 第一个遍游中国的外国人——马可·波罗

第三章 经典著作

 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易经》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尚书》

 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中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中国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

 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山海经》

 中国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史记》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

 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

 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

 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本草》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梦溪笔谈》

 中国古代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中国最完备的药物学词典——《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中国字数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中国最长的叙事诗——《格萨尔王传》

 中国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红楼梦》

第四章 历史景观

 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的万里长城

 中国最大的遗址性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

 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圣地——敦煌石窟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中国古代最高建筑——明堂、天堂

 中国窟龛造像最多的石窟——龙门石窟

 中国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

 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

 中国现存最高的纯木建筑——应县木塔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世界最大的皇宫——北京故宫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第五章 科学发明

 中国最早的乐器——骨笛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后母戊鼎

 世界上最大的编钟——曾侯乙编钟

 中国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中国最早使用钢铁热处理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漆器的国家

 中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中国最早的水车——龙骨水车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使用雕版印刷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世界最早的地震监测器——候风地动仪

 中国最早创立割圆术

 中国最早在世界上测量子午线

 中国最早总结提出二十四节气

 中国最早的天象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

 中国最早的地图理论——制图六体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第六章 历史事件及其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中国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朝代——西周

 中国最早的本土哲学—一道家学说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

 中国最早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中国最先创设科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孟昶春联

 中国古代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最早开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

 中国第一家百年老报——大公报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文物考古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我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最早来自哪里。随羞元谋人的发现,使东方人类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

我国目前己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已经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这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齿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

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个是左上内侧门齿,另一个是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有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类似,如确认为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我们想象一下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是怎样的情形吧:榛莽丛生,森森郁郁,这里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石器捕猎它们。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己埋藏了250万年。

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城头山遗址

中国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在哪里呢?让人吃惊的是它既不在长期为都的洛阳、长安,也不在其他名声显赫的城市,而是位于湖南澧阳平原中部的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澧县县城西北10千米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占地15万平方米。从1991年开始,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省内外专家先后9次历时九年的科学发掘,确认它是一座距今约6 500年,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它为探索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城”。

P7-8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各族人民很早就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从事着辛勤的劳动。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无数不朽的人文社科成果,同时还完成了许多推动人类进步的、卓越的发明创造,创下了一个个历史之最。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在西方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中国曾长期在许多科技领域内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不断吸取外国科技成果,结合本国情况加以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成果或科技成果传播到其他国家,与各国人民一道,在推动世界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人文社科而言,《周易》是中国哲学的原点,又是一本神秘而深刻的书。《周易》哲学的魅力在于凝聚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它直接启发了另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的诞生,以至今天它们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书,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的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科学技术最早萌芽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而其雏形的形成是在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从洛阳二里头夏代遗址考古来看,中国的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这时的中国广泛使用铁器,也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到了两汉及魏晋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两汉时期,从社会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本主义)、国家型制(中央集权)到官僚体系(六部、百官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甚至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政策,都无不成为其后持续大约两千年历朝历代封建帝王所效法的模式和样板。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许多门类,大多是在两汉时期奠定下其后影响悠久的模式,并且出现了实际上是为后世树立了样板的各种著作。

汉武帝时期编制的《太初历》,通过西汉末年刘歆编制的《三统历》,在《汉书。律历志》中记录流传下来。《汉书·律历志》以及其中所录载的《三统历》便成为其后历代《律历志》以及历代各种历法的模式和样板。阴阳合历的模式,其中包括了气、朔、闰、交食、五星、晷漏等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这种历法的基本模式、框架一直被遵循下来,甚至在西方近代历法已经传入的明清时代(《大统历》、《时宪历》),也没改变。数学方面则出现了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要目的,以《九章算术》为模式范本的体系。医药学方面,形成了以《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经典的医学理论,和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学体系。地理学方面形成了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的疆域地理志的体系,成为后来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所遵循的模式。此外在地图绘制、建筑,还有制瓷和造纸,这些造福全人类的发明,也都在汉代形成其基本模式的。对我国后世产生久远影响的各个学科的体系大都在汉代形成,这与汉代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虽然还不能说其间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大一统作为时代的潮流,时代的趋势,也不能不对各个学科体系的形成施以时代的社会影响。人们开始总结先秦以来各个学科所积淀下来的知识和经验,继往开来,形成了诸多学科自身发展的体系。正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所说:“汉兴以来,承用秦法,一至今日者多矣。”

秦汉以来,由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置了天文、农、医、建筑、水利、冶铁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管理机构和各级官员。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完全被控制在这些机构和官员的手中,形成了官办、官营的局面。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的设置,对新技术的快速推广起到良好的作用,它可以使农耕、钢铁、土木建筑、漆器制造等技术迅速在全国各个地方推广开来。由于财力、物力、人力都“雄厚”,这时可以兴办比较大的项目和工程。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经议论道:“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老的中国官僚社会当然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但它却要大大胜过欧洲封建社会或希腊奴隶社会。”汉初的数学家张苍、耿寿昌,著名科学家张衡以及对造纸术进行过重大改进的蔡伦,都曾是这样的官吏。其他如天文仪器的制造,水利工程的修建,长安、洛阳的都市建设,宫廷和皇家园林兴建,两汉长城的整备等也都无不仰仗官办官营的优势。稍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隋唐时期的繁荣,使科学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隋唐时期完美地继承和发扬了汉晋南北朝文化;第二,国家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社会稳定安宁,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如农商手工工业的发展及南方的开发,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第四,隋唐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包并,使科技发展能够博采众长;第五,统治阶级开明的政策。

在以上这几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终于使隋唐时期的科技得到飞速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正式发明,改良了书籍印刷的技术,对后世文化有很大推动作用。黑色火药在宋初首次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已经在北宋军队中用于辨明方向。北宋文人沈括撰写《梦溪笔谈》,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著作之一。

北宋之所以能出现科技发展的繁荣局面,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经验累积,有助于技术的改良,这种累积从量变引发质变,从而在宋朝出现技术革新的飞跃。从时间上来说,在经历了唐末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宋朝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统一使社会进入恢复上升期,带动了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同时上升。从环境上来说,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尽管导致军备和外交上的积贫积弱,但是换来了国土内部的安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繁荣的城市商业一方面刺激了生产需求,使生产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提供了技术改良所需要的资金,从目的和成本上都支持了科技的发展。从文化上来说,宋代在经历了长期战乱后文化重整和复兴,统治者对文化的禁锢少,使知识的交流较为活跃,从而促进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有助于科技的发展。

到了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元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历史还呈现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元代古老中华民族的经济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向全球异域传播,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经济科技文明发展的进程。

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

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建筑学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称享誉中外的建筑学艺术瑰宝。

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甚至中国古代后来在这方面的论述,亦无超越王祯者。

明朝末期,正是西方科技文化理论大发展的前夜,而明朝广大士大夫阶层已经普遍研究西学,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上各有千秋。中国明朝,尤其是晚明67年中出了不少世界级水平的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埔的《律学新说》(1584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3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640年),等等。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些著作相对于近代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哲学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西方是颇具亮点的。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尚未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尚处孩提阶段,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隐居荷兰。而同时期的明朝已经进入了西学东渐的高峰,学术环境开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译西学著作,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

到了清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衰退,不仅比历史上其他时期要慢,同时也落后于同期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江西景德镇制瓷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竖起中国古代解剖学的不朽里程碑。王锡阐生活在17世纪,是我国清初著名天文学家。他能够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学的成果,吸取二者之长处。而他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因此有所发明和创造,写出了《晓庵新法》一书。书中吸取中、西天文学优点,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吴其浚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宦迹半天下,每到一处,都亲自考察植物。他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植物1 700多种,比《本草纲目》还多500多种。吴其浚对他所记载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对每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均有描述;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他纠正了前人记述植物的许多错误。书中还附有精确的植物插图。这是一部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著。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数学新成就的出现,中国数学显得落后了许多。但仍有些不甘落后的数学家取得一些成就。李善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李善兰是清朝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在艰苦的岁月中,他写出许多数学著作,晚年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李善兰著的《方圆阐幽》一书,对我国数学科学作出贡献。当时李善兰还未接触到西方的微积分。他却根据自己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原理。英国人伟烈亚力也认为李善兰所著,“其理有甚近微分者”。1688年,清代陈溟子著的《花镜》记载了三百多种花木果树的品种和栽培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艺专著。1759年,清代赵学敏等写成《串雅》。这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1830年,清代王清任(1768—1831)写成《医林改错》,对过去的人体解剖知识的一些不确切之处作了校正,为我国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清代,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国家。1708一1718年,清初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六百三十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在测量中已发现纬度越高的地点子午线每一度的距离越长的事实,在实际上第一次用测量方法证明了地球为扁椭球形,对解决当时世界上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产生重大影响。《皇舆全览图》第一次记载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物理学上,尤其是光学,清代也有突出的成就。在建筑上,清初工匠出身的雷发达(1619—1693)和他的子孙七代,先后主持了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玉泉山、香山、北海和中南海等的规划设计,为我国古代建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科学家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表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后期我国也不乏人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清代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詹天佑、冯如等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无数历史之最,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在此将所有的历史之最一一录入,一定会有很多的遗漏。好在本书作为一种综述,通过对繁杂多样的历史之最进行梳理归类,让人们对我们的家底能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从而为他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本书根据所选内容在篇目上分为:文物考古、历史人物、经典著作、历史景观、科学发明及其他等类别,在表述上,尽量采用已达成共识的方式,客观、公正、完整地进行评述。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但其中难免会有疏漏与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