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千年局变(1840—1911)
一、鸦片战争
40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一个叫做夏的国家诞生了。此后,商代夏,周代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秦汉两代创立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当然,还有发达的农业文明以及沉静平和的精神世界,人们追求伦理道德和内心的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特质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但却无法回避周期性的危机。
历代王朝的开国者在一片废墟上学习汲取历史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往往能造就一段时间的“盛世”。但随着时间推移,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人民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逐渐陷于停滞。农民为求生存而起义,扫荡旧的统治秩序,在乱世中重新分配土地,直至新的王朝诞生。
历史似乎可以永远按照“周期率”不断演进下去,而无需考虑其他因素。然而,到公元1500年前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从西班牙扬帆西去。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冒险家们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船帆征服了海洋,逐渐联结起了整个世界。
沉寂的大海日益喧闹,却少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明朝水师七下西洋之后再不见踪影,因为仅仅为了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严而进行的大巡游实在代价高昂。为了不让后人再做航海梦,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珍贵的航海资料被付之一炬,要求民间“片板不许下海”的政策执行了数百年。虽几次开禁,但都昙花一现。
中国的皇帝们始终认为国家的命脉在农业,而不是商业和贸易。对于世界的状况和其他的国家、民族,“天之子”们缺乏了解的兴趣,在他们的脑海中,中国是“中央之国”,富有四海,其他国家不过是仰“中华上国”鼻息的“蛮夷”,有什么必要去了解他们?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无视这股时代大潮。然而,中国仍沉浸在康乾盛世之中,全然不知此时已身处封建社会末世的落日余晖之中,更不知世界已经天翻地覆,欧洲各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争夺利益和霸权,中国已经成为他们锁定的目标,3000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1840年4月7日,英国国会一片争吵声,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在用民主的方式讨论一个野蛮的议题:是否对中国开战?辩论进行了3天,看起来似乎是由两种植物引起的。很久以前,中国的茶叶就为西方所青睐,大量的白银因为茶叶的出口而流人中国,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使之很少需要向西方世界购买什么,正如乾隆皇帝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所说:天朝无所不有。英国无法打开并独占庞大的中国市场,一个封闭的中国绝对不符合“日不落帝国”的利益。
英国的外交官们试图说服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却因为拒绝向中国皇帝叩拜而被赶出中国。英国的走私者们干脆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鸦片的收入补偿进口茶叶的支出。从1813年至1833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只翻了一番,但进口的鸦片却是原来的4倍,一鸦片贸易让英国人掠走三四亿两白银。马克思曾愤怒地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广东禁烟,他很快认识到禁烟的关键是英国商人。起初,英国商人只不过将这位钦差大臣收缴鸦片的训令视为索贿的暗示,并未放在心上。对此,林则徐下令:中止一切中外交易,封锁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1839年6月3日,在虎门不绝如缕的硝烟中,共230余万斤的鸦片被焚毁,占1838年到1839年运人中国的鸦片总数的60%。
广州禁烟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工业城市要求英国政府采取坚决行动来维护贸易权,有人高喊:“给中国一顿痛打,然后我们再解释。”
在冠冕堂皇之下,难掩英国侵略与殖民的野心。中国的邻邦印度此时已经变成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在英国看来,富饶的中国无疑比印度更有诱惑力,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它不可能放过外强中干的中国,至于手段,并不重要,道德对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并没有约束力。
最后,战争议案以9票的微弱优势在英国议会投票通过,登上王位才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文件上签了字。
战争,已不可避免。时局如此险恶,但堂堂天朝无人以此为忧,无人知晓危机已迫在眉睫,与世界的疏离和盲目自大正是清帝国最大的危机。在闭关锁国的几百年中,中国人同时封闭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甚至出现了十分荒唐的认识。
两江总督裕谦认为英国人不能弯曲腰身和双腿,如果他们挨打,便会立即倒下。
与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茫然无知相比,英国对中国的了解要深刻得多。马嘎尔尼认为:“一个民族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而一位英国士兵则非常怀疑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因为他发现几个中国人见到一门大炮空放时被吓得魂不附体。挟海风而来的第一柄利刃已高悬头顶,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即将来临…… 1840年7月5日下午2时30分,英国远征军的19艘战舰向定海守军发动攻击。9分钟之后,守军战船和岸炮失去战斗力。当天夜里,部队溃散。
此后两年,英军多次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发起进攻,烽火在万里海疆处处点燃,呈送战报的马蹄声常常踏碎天子脚下的宁静。最后,屡战屡败的清政府被迫议和。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由此拉开。
清朝拥有80万军队,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以武力立国的大清王朝面对坚船利炮无能为力,屡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中国的虚弱一览无余。
当英军充分展示火器的犀利时,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整整落后了200余年。清军在战争全过程中未能击沉英军一艘战舰,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
技术的差距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差距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