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贺泽保规编著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精)》与中国教课书大不相同的隋唐史,一般教课书对隋史一笔带过,作者却颇为重视,且观点新颖;一般教科书侧重于政治史,《绚烂的世界帝国》却对社会史多有撰述,有血有肉,颇具可读性;关于文化,作者重点介绍唐代的诗歌艺术与历史学成就,其他一概从略,避免了国内教科书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毛病;作为断代史,既重点突出,又具系统性,既严谨,又鲜活。本书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日本因其与中国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无论是在宏观框架还是具体史实上,这套书都为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气贺泽保规编著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精)》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之一。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精)》讲述了:【隋】
公元589年灭掉南朝最后的陈朝、结束自东汉来以来四百年的分裂、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隋朝第二代皇帝炀帝通过开凿大运河以及致力于对外征战,大力强化中央集权。然而,同时却以远征高句丽的失败为转折,迅速地走向了衰亡,隋朝实可谓二世而亡。隋代的律令、科举等各项制度则为其后的唐代所继承。
【唐】
隋炀帝死后,山西的李渊接受隋朝第三代恭帝的禅让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
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凭借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为中心的律令体制,极大地充实强化了国力,推出了以国际大都会长安(现在的两安)为首都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在经过了因武后的周朝而带来的中断以后,第六代皇帝唐玄宗再度复兴唐朝,涌现了李白、杜甫、颜真卿等杰出人十,也迎来了文化史上繁花似锦的盛世。可是,自八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开始到九世纪后半的黄巢之乱这一期间,社会政治的混乱却不断加剧,公元907年被朱全忠篡权而归于灭亡。
第一章
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
隋朝的建立与文帝的开皇之治
隋朝及其时代
从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文帝取代北周建国开始.到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部下刺杀为止,隋朝实际上是一个仅延续两代共计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然而在这一时期之内,公元589年,隋朝终于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的雏形。隋朝通过开凿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等多方面的事业,不仅奠定了其后唐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隋王朝所完成的_丁作量,实际上相当于其他王朝的数倍。
从历史上来看,隋代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时代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由此出发可比较中立地观察前后的历史,既能全面地总结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又可以为理解其后唐朝的出现做出铺垫。除此之外,我感到,在考虑隋王朝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以及思考隋王朝在历史上所具有的意义时,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隋室杨氏的谱系和其周围的文武官员们的背景以及制约并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因素时,我们强烈地感到,这一时代的确与南北朝紧密相连,尤其是受到了来自北朝的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隋王朝建立以后,却也正是把这一点,即如何摆脱南北朝的影响当作自己最大的政治课题,并为此倾注了全部精力。因此,倘若把与南北朝相联系的前者看成是社会性侧面的问题,那么则可以说后者是政治性的问题。隋朝及其整个时代,可以说就是建立在由上述两个方面交织扭曲而成的状态之上的。隋朝正是在力图化解这种扭曲的过程中,大踏步地迈向了建设新国家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以为,还是应该从“隋唐”并列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隋代这一时代。
正如本套丛书的前一卷《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的作者所论述的那样,在谈论魏晋南北朝这一时代的特色时,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贵族制。贵族制既反映了当时从国家到社会的秩序原理,也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其二是非汉族(胡族、北族)的存在。即被称之为“五胡”的汉族以外的民族,开始进入了汉族的世界之中。到了北朝的后半期,汉族原住民与北方来的胡族(非汉族)之间的融合、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从中产生出了新势力即下一个时代的领导者。隋、唐统治阶层的中心人物正是从这一新的势力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在另一方面,支撑贵族制的门阀(家世门第)观念无孔不入渗透的结果,反过来引起贵族制受门阀的制约,导致其丧失活力、地位发生逆转,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停滞和行政资源的浪费。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当时代的钟摆开始走向统合之时,传统的贵族制则成为巨大的绊脚石和枷锁。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两大支柱——贵族制与从北族发展而来的新势力发生了冲撞。两大支柱撞击的结果,使其各自失去政治影响力。而这一冲撞发生的时代正是隋代。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本章中将重点从政治史的角度出发,去接近并描述隋朝这一时代。隋朝这一迥然有异于其他王朝、时间短暂而内容丰富的三十八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其帷幕吧。
隋室杨氏的出身
隋文帝(庙号高祖)名字叫杨坚。自称其出身于关中(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参见附图83《隋唐关中地区图》)汉族名门望族之一的弘农郡华阴杨氏。看起来这一出身似乎十分高贵,但其中却存在着不少疑点。实际上,在北魏时代,杨坚的祖先居住于长城沿线的武川镇(今属内蒙古),负责镇守北方边境。如果要说杨氏与弘农华阴的杨氏家族有什么关系,那也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确切地来说,应当把杨氏看作在很早以前就与北方民族通婚,且已完全融人塞北荒野世界之中的一族。
关于杨氏与北方民族的瓜葛,一般的意见都是从杨氏与鲜卑系统(其后的蒙古系统?)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坚之父杨忠身材魁伟,乃身高七尺八寸(超过两米)的大汉,且相貌出众,仪表轮廓分明。他的武艺也十分高强,据说杨忠与猛兽格斗时,用左臂夹住兽腰,以右手拔掉兽舌,一举将猛兽制服。这一形象令人联想到,杨忠恐怕不仅仅与鲜卑系各族有关,在他的身上,很可能还有匈奴等民族的混血因素。P19-22
翻译介绍国外的中国通史类书籍,以《剑桥中国史》最为著名。那是比较专业的通史,比较通俗些的有台北稻香出版社1990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通史》。该书是从日本讲谈社出版的十一册《新书东洋史》中抽出前四册(即先秦至清代的中国历史)编辑而成,作者伊藤道治、谷川道雄、竺沙雅章、岩见宏、谷口规矩雄,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这套书被当做台湾地区大学中国通史课的教材,到2004年印刷了7版。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中国通史》,也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作者就是曾任日本“唐史研究会”会长的气贺泽保规教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气贺泽教授的这本隋唐史,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一般教科书对隋代的历史总是匆匆带过。气贺泽先生对于隋朝的历史,则颇为重视,有些看法颇为新颖。作者特别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就,认为高颎、苏威几个人合作,短短几年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从而奠定了隋朝开皇之治的基础。作者特别强调佛教对于巩固隋朝统治的意义。认为隋文帝即位之后反周武帝废佛政策而采取的一些崇佛举措,对于争取人心至关重要。作者甚至认为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罢免宰相高颎之事,简直就是一场“政变”——政治路线的改变,其背景就是以杨勇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实力与以杨广为代表江南地域集团之间的斗争。
为了论证这种看法,作者还进一步分析说;其一,杨勇作为太子,未来是皇帝的接班人,势必将继承高颎大力柞进的关中中心主义的政治路线。其二,在末世思想盛行的河北出现了一种新佛教教派即三阶教,高颎是其忠实信徒。位于首都大兴城内的三阶教的真寂寺(唐代改称化度寺),就是在高颎捐赠的宅基地上建造的。由于这一教派筹集信徒的因为布施的缘故,积聚了雄厚的财力,十分团结,往往成为权力阶层的眼中钉,屡屡受到打压,终于八世纪中叶灭亡。而三阶教遭受的第一次镇压,就发生在前述开皇二十年。自不待言,高颎的下台与此有密切的关联。其三,杨素有过人的才能、有显赫家世的影响(弘农杨氏),之所以未能融人政界主流、处在高颎的阴影之下,总是心有不甘做老二。杨素在隋平定江南以后征讨南朝残余势力,开始在中央政界崭露头角,他与杨广两个不愿意做“老二”的人一拍即合,于是策划了这场政变。
一般认为隋朝由关中本位路线向非关中本位路线的改变是在炀帝即位以后才明确起来,即是隋炀帝改变了隋文帝时期推行关的中本位政策。但是,本书认为,实际上正是隋文帝本人在选择杨广为皇太子时,已经决定了转换路线的大政方针。作者特别强调佛教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甚至推测,隋大业三年(607),即倭国的推古十五年,倭国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朝递交了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开头的著名国书,明确地表明过访问隋朝的目的是“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僧侣)数十人来学佛法”。为什么倭国使者会这样说呢?这里提到的菩萨天子,虽然指当时的隋朝皇帝炀帝,然而炀帝实际上并非如使者所说的那样虔诚地信奉佛教。那么,为什么遣隋使团里会有这么多的僧侣呢?
作者分析道,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圣德太子或推古天皇就派出过一次遣隋使。在当时的倭国使者看来,隋朝五光十色的先进文化和文物之中,唯有佛教最为引人注目也最重要,而且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佛教笼罩于隋朝政界的气氛。倭国使者带回日本列岛的这些情报信息,在促使古代日本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整备的同时,也一定直接促成了七年之后的大业三年派遣大规模的以佛教使节团为重点的赴隋活动。
就全书的侧重点而言,作者对于贞观之治评价不高,论述简略;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则与同时期日本等东亚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权做出联想。与一般中国教科书或者断代史不同,作者对于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长安和洛阳的城市景观、五代山及房山云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专门的叙述。对于唐代制度史(日本学者称律令制)、东亚国际关系史都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作者以日僧圆仁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为基本史料,详细讨论了圆仁在九世纪中国各地所遇到的风物人情、乡村社会,特别的在山东新罗侨民社区等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以上这些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丰富了本书的血肉,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序章“急剧动荡的东亚”和末章“如何理解‘唐宋之变革’”有助于读者高屋建瓴地认识唐代在整个中古史以及东亚世界的历史地位。对于文化部分,作者重点介绍唐代的诗歌艺术与历史学成就,其他一概从略,避免了国内教科书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毛病。总之,全书的章节布局重点突出,但是又照顾到一般断代史应有的系统性;作者的文字严谨而晓畅,娓娓道来,不像一般教科书的刻板。书后的几个附录“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
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谨向读者朋友郑重推荐。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
2012年5月2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两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气贺泽教授的这本隋唐史,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