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所著的《走向混沌三部曲(最新增补版)》是一部记录作者20年劳改生涯的真实历史,是一座塑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的世纪浮雕,是一场发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间!作者用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实录了自己20多年大墙生活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20年的沧桑,那真是一种酷刑,一种上刀山、下油锅般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触皮肉”和“触灵魂”的侮辱和折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向混沌三部曲(最新增补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从维熙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维熙所著的《走向混沌三部曲(最新增补版)》是一部记录作者20年劳改生涯的真实历史,是一座塑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的世纪浮雕,是一场发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间!作者用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实录了自己20多年大墙生活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20年的沧桑,那真是一种酷刑,一种上刀山、下油锅般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触皮肉”和“触灵魂”的侮辱和折磨。 内容推荐 《走向混沌三部曲(最新增补版)》作者从维熙以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二十年的沧桑。妻子张沪的两次自杀,白发老母被掀斗遣返,儿子无辜遭人耳光,使作者心灵中最圣洁的亲情横遭践踏。骄阳下的灵与肉之裸,化工厂烈火中的再生,矿井下挥汗如雨的劳作,使作者的肉体备受煎熬;最富悲剧意义的是残酷的现实对作者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浪漫情愫和文学梦想的摧残。这其中的凄楚、苦涩和绝望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中最悲怆的乐章。 作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与自己同时代、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轨迹:从美学巨匠吕荧之殁到书呆子张赞祖的溺水而亡,从有着一只“风泪眼”的建源君到身患绝症的“肌无力”,从英木兰的生命传奇到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最可贵的是,《走向混沌三部曲(最新增补版)》中作者并没有美化知识分子(包括自身),而是以深刻的自省意识再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和生命残缺。一幕幕同类相残、豆萁相煎的闹剧在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间上演,使人在触目惊心之余,感到彻骨的悲凉。应该说,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辽阔、是大气、是深刻的文明与进化,更是一种再生。 目录 第一部 忆混沌之初 上篇 反右回忆录 寒春苦夏的混沌之初 混沌之初到“第十三名” 从“状元府”走向“墓地” 在高山之谷修筑“宫殿” “四路通”通向了“大墙” 下篇 劳改队纪事 从“土城”发配塞外 从“土城”押往茶淀 第二部 梦断“桃花源” 上篇 在昔日乾隆帝狩猎的行宫旁 三畲庄纪事 火与冰同流 作茧自缚的第一天 逃号张志华轶事 我的书与梦 挖湖造山的记忆 第一次回家探母 3月15日这一天 步入“桃花源” “桃花源”的风情史 “桃花源”对岸的那位老人 中篇 天堂与地狱相隔并不遥远 “文革”的苦戏正式开锣,我的母亲脖子上被挂上 “反革命家属”的大牌子 送“反革命家属”母亲还乡 远行者在大沙漠的足音 安身立命于阴山背后的小屋 下篇 重返老巢后的沉郁岁月 在西荒地五八二 “高尔基”、“低尔基”与一个女盲流 夜宿北砖窑的停尸房 与贼同醉 与牛为伍的三十多个夜晚 吕荧之殁 三个同类相继驾返“瑶池” 生命档案中的灵肉之裸 生命档案中的“马拉松”之役 “一号战备令”与一个猪圈 第三部 离离“原上草” 上篇 初识冰冻的汾河 高筑狱墙与“骆驼祥子” 祸起萧墙与“豆”“萁”相煎 四月雪与四月血 生死轮回无常——死者生,生者死 在王铁匠家栖身 我成了“煤黑子”的时候,张沪的命运出现转机 地下遇险与狐狸引路 李建源与“龟驮碑”轶事 背起了瓦斯检查器,走入犯人世界 难以忘却的两个犯人 再见了,乌金山 下篇 长治、伍姓湖轶事:生生死死,死死生 英木兰的生命传奇 逃犯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不知道自己被判死刑的朱希 我的一次生死劫难 魂去来兮 随风飘逝——蒲公英飞过了黄河 伍姓湖——我的最后一个劳改驿站 “死门”与“生门” 无水的干湖与有水的深井 不能割裂的尾声 附录 “四书生”四十年祭——1970年的悲怆 我的青少年时代 历史的贡献一关于《走向混沌》的通信 张光年就《走向混沌》致信从维熙 从维熙致张光年前辈 陈忠实就《走向混沌》致函从维熙 从维熙回函陈忠实 试读章节 上篇 反右回忆录 寒春苦夏的混沌之初 这是一个短命的春天。 195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刚刚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文章,5月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党中央整风指示。就在文章墨迹未干之时,毛泽东在5月15日就写出了《事情正在起变化》;6月8日毛泽东又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文件;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至此,知识分子的苦夏开始了。 1957年的早春时节,知识分子还沉溺在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春浪之中,中国几百万立志振兴中华的知识分子,对毛泽东于3月12日《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时的讲话,不是后来发表出来的修订稿)欣喜若狂。然而事态的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直到他们蹒跚着踏上条条风雪驿路,才开始琢磨出“阳谋”和“引蛇出洞”字眼中的含义。 大梦醒来迟。他们在改造生涯中泯没着报效民族的才情,磨损着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还要不断地写着喊着:“反击右派是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不该反党,我有罪!” 有的故作虔诚。 有的真在悔罪。 但也有的当场就表示了抗议。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日报》一个名叫徐钟师的普通编辑——《走向混沌》三部曲理应从他落笔。 当时,我虽然已经步入文坛,但行政关系还留在《北京日报》。记得,批斗徐钟师的大会召开时,正是“香山红叶色更浓”的晚秋时节。我坐的地方是右派专席,有漫画家李滨声,画家王复羊(原名王复祥)、骆拓、郑嘉,小品文家杨凡,记者编辑梁沙军、李道一、唐锡阳、张穆舒、张沪(我的妻子)、丁紫(徐钟师妻子)、赵筠秋、辛大明……虽然,此时我们已经是被当成老虎打过的死猫了,仍被会场的庄严气氛所威慑。 徐钟师是年长我一轮的老编辑了,我和他在一个记者组里共过事。他工作兢兢业业,平日沉默寡言,是报社里最不显山露水的人。但是他也被揪了出来,被当做挖出来的右派分子。 他走进会场,顿时使我吃了一惊:昨天他低头走路时,浓密的头发还披在额角;此时昂首站在审判席上的他,竟然成了亮晶晶的光葫芦头。老徐不但剃光了头发,还刮净了脸上的胡子。特别吸引我注意的是,他脱去平日皱巴巴的四兜制服,竟然在这样的大会上,穿起中式蜈蚣扣儿的蓝布裤褂。一种“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神色,溢于须眉之间。 会场死寂了几秒钟后,沸腾起来了:“你这是什么意思?” 沉默。 “你是蔑视反右斗争!” 还是沉默。 “打垮徐钟师的猖狂反动气焰!”口号在会场轰鸣起来。 一呼百应,连我们这群人中也发出讨伐之声。 “先整他的态度!” “叫他低头!” “这老右派是花岗岩脑袋!” 我的心怦怦乱跳,情不自禁地朝丁紫望去。她面色苍白如纸,嘴唇连连翕动。情绪沸腾的会场,淹没了她的声音。她焦急、尴尬,茫然不知所措。 好在因为徐的态度极端“恶劣”而使会议中途夭折。当愤怒的群众举着拳头高呼“打倒”、“严惩”之类的口号时,徐钟师竟然连连拱手抱拳,微笑,向群众致谢:“感谢各位关照!感谢各位关照!”没有几天,徐钟师被送劳动教养。案由嘛,据说是同意大右派储安平的“党天下”谬论,态度恶劣至极。 其实,批斗徐钟师时,已至反右后期。但在当时,他是我们中间处理最重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报社刚刚落成不久的四楼礼堂,是以新闻工作者协会集会,声讨刘宾雁的右派罪行——刘宾雁的好友戚学毅,以跳楼表演了“士为知己者死”(当然他的死还有其他原因)——为开端;徐钟师又以嘲弄反右会场,作为报社反右斗争的收场。 1957年的初夏来得特别早,刚进6月,礼堂就已闷热如蒸锅。斗争会那天,正是炎炎夏日,我坐在后排靠窗户的地方,已热汗淋淋。高’高个儿大鼻子的刘宾雁,站在批斗席上不断地抹汗。粗粗的男低音和尖厉的女高音组成的讨伐声,正在大礼堂里回荡之时,坐在我前几排座位上的一个男人,突然离位站起。当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时,他猛然登上四楼窗台,像高台的跳水运动员那样,鱼跃而下。麻线胡同一个挎着篮子买菜的老太太,被突然凌空而坠的庞然大物吓得坐倒在路旁。 会场乱了。 楼下乱了。 街上乱了。 会议被这突然事件所“惊呆”。尽管掌握会场的主席,惊愕过后以精辟的语言指出这是反动分子干扰对刘宾雁进行批判的丑恶表演,说了些“物以类聚”、“兔死狐悲”之类鼓动战斗情绪的话,但大会会场仍然被戚学毅之死蒙上了一层阴影。 血——我探头往下看时,看见了鲜红的血。 我头脑里总是盘旋着他迈上窗台,纵身跳向漠漠大气的姿态。 我垂下头。我捂上脸。 我不敢走出会场,也不能再探头下望。但耳朵里倾听的不再是那些义愤的讨伐之词,而在用全部神思倾听楼下街道上的嘈杂声音。 P3-5 序言 本书初版印数达四万册,一年光景销售一空,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图书市场在萎缩变形,但读者并没有冷落文学对历史的真诚。拙作问世后,传媒并没对其进行炒作,笔者自身更是远离媒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关注,除了书中描写了历史中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之外,还在于它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张力(引自读者来信)。 还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岁月的漫长,尽管笔者曾做了大量的回访和核实工作,但是此书初印仍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之处。比如,行文时匆忙留下的误引及错字,此次再版重印,都认真地进行了校正。感谢读者的厚爱和帮助,其中有些差错,是读者来信提示给我的。值此文学已失去信息反馈的年代,还能有大量的读者来信(详见附于书中我与光年同志的通信),给予拙作以鼓励和期冀,这是作者的最大安慰。 始自屈原在群奸的诬陷中溺水汨罗,司马迁遭宫刑后著《史记》,直到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国文化入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但这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脉系。读者大概不会忘记那秦桧也会诌几首歪诗,大汉奸汪精卫也曾披着文化人的外衣,他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类品种。也许正是由于两种文化都在繁衍生息,我在写此书时的格言则是:不求附和时尚,只求去伪存真。我想,这是深爱我们民族,并为之忘我奋斗的知识分子,都应具有的唯物主义的情怀。当然,我们回首我们曲折历史的时候,内心是十分沉重的;正是为了不再重叠历史的喋血,我们才更应该对明天奉献出真诚。如果,当未来梳理并审视昨天或前天的历史时,发现这是一部无法取代的文史著作,那将归功于一代知识分子的付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着牛的坚韧,龟的沉默,以及风云时代的虎啸龙吟,但他们也是肉体凡胎,历史的胎记以及中国古老文化负面影响注入的生命残缺,是无法回避的。因而笔者青灯冷对写此回忆录时,没有美化知识部落群体及任何个人(包括自己)的笔墨。书中有关“煮豆燃豆萁”的章节,不仅可以供爬过历史溶洞的知识分子回审自识;已然留下深深历史车辙的“前车之鉴”,理应成为历史的“后事之师”。 书评(媒体评论) 我要告诉您,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许多年都没有发生了, 即使世界名著中的小说 也没有产生这样另我多次闭上眼睛气不能出的噎死的感觉。 这是任何小说都无法取代的。 我向多位朋友推介这本书,直言有存档的价值, 对于研究民族的精神历程是最可珍贵的资料。 ——陈忠实就《走向混沌》致函从维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