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另一面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林振宇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人喜欢围观,围在一起干什么呢?看热闹。

譬如说,有户人家失火了,你瞧着吧,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闻讯从四面八方往这儿涌,在路上,如果你碰到其中的一个熟人,好奇地问他:“你跑得这么急是干啥去呀?”那人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说:“前面着大火了,看热闹去。”一会儿工夫,这户人家的四周挤满了人。只见失火的这家人哭着喊着忙活着,看热闹的可不急,无动于衷,好像这事儿与他们无关似的。待到消防车呜叫着呼啸赶来,一群英勇的消防队员们冲上前,经过一番战斗,终于把火扑灭了,围观的人群觉得没有看头了,这才纷纷散去。记得湘西有个女孩,因失恋爬到江边的一座大桥栏杆外欲跳桥自杀。此时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但没有一个人上前劝阻。就在女孩犹豫不决之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快跳啊,小妹妹!”女孩愣了一下,瞬间就跳下去了。呜呼,围观的中国人!

报载:成都市一位14岁的女中学生张某不慎落水,当时有上百人在围观,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下水相救。有一个男青年愿意下水救人,却首先索要1000元作为酬谢,后来见没人付钱,就拂袖而去。就这样,张某终于死在众目睽睽之下。

然而,这世间还有比围观更让人心痛的事。在广东佛山,2岁女童悦悦(化名),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碾轧,肇事车辆竟然逃逸。随后,躺在路边的尚有呼吸的小女童又被另一车辆直接从身上碾轧而去。有监探录像显示,在这将近7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有18个路人经过,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却不闻不问,见死不救,最后小悦悦被一名拾荒的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事件发生后,引发网民和社会的广泛热议,“冷漠”成为时下中国最热的话题。而在这之前,已经发生过南京彭宇案以及天津许云鹤案等见义勇为却被“反咬”的典型事例。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冷漠?是什么让中国人丢掉了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让以“仁爱”著称的礼仪之邦蒙羞?难道我们就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吗?如果道德败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危机,成为受害者。小悦悦的死亡,刺痛了国人的心灵,拷问我们的良知,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中国日益滑坡的道德?外国人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2008年5月30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公园街区,78岁的老汉托里斯被一辆本田车撞倒在路上,血流一地,司机肇事后逃逸。当时,很多行人目睹了这起事故却见死不救、无动于衷、冷漠围观,更没有人去阻挡路上驶过的车辆,避免老人再次被轧。

围观事件的发生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感到羞耻,认为这是整个城市的耻辱。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随后的日子里,人们都在反思。P3-4

后记

人生恍惚如梦,我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到何处去。或许我来自偶然,但又有其必然的因素。因为天生万物,各有其命,即便是一棵小草。也要留给大地一片绿意。人生苦短,烦恼不断,如影随形,我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尝到了生的艰辛,看淡了世事红尘,幸好有书相伴,生活才增添了几分惬意。在书的世界中,我与孔孟谈儒,与释者参禅,与老庄悟道,以此排遣内心的闲愁苦闷,追问和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爱读鲁迅的书,了解到鲁迅早年曾东渡日本学医。一次,学校放映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本军人绑了一个中国人,说他是替俄国人探听情报的奸细,要把他杀头。旁边围了很多中国人在看,他们神情麻木,无动于衷。”鲁迅就想:一个人倘使思想不觉悟,身体再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因此弃医从文,写出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大批反思和批判国民性的著作,成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在我的内心深处,鲁迅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对我以后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书的过程中,台湾的柏杨进入了我的视野。他以恨铁不成钢的爱国之心,激愤地写出了揭露国民劣根性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时间舆论哗然,有褒有贬,备受争议,更有误读者说柏杨“辱华”。“哎呀,你咋能说自己的国家和本民族的同胞不好呢?家丑不可外扬,这些话怎么可以对外国人讲呢?……”就我个人认为,柏杨对“酱缸文化”及国民性的不满,完全是出自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要知道,歌颂祖国的人未必真爱国,而对祖国不满的人未必就不爱国,这要辩证来看。柏杨写此书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国家和民族更加文明和强大,因此才勇敢地站出来,自揭国人的“丑陋”,以期革新国民人格。可以这样说,柏杨像鲁迅一样,都在进行启蒙主义思想教育,自觉地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地反思和尖锐地批判,在“立人”的基础上,重铸“民族魂”。

除了看书,我还喜欢写作,用笔来表达我对世界的感知。我认为,只有人格的独立,才能产生自由而锐利的思想,写出自己内心想说的真话。“不为名,不为利,自成高格,作文如此,做人亦是如此”,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从文至今,我一直都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有感而发的写作,从来都没有为那些有钱有势的企业家写过任何文字,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吹捧的文章,更不愿写“遵命文学”。因为,在中国,御用文人太多了,最缺少的不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家,而是敢于直面现实,敢说真话的作家。那么,什么是讲真话呢?“所谓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因此,作家是否讲真话,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作家是他那个时代的良心。”(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语)如果被人雇用,为了金钱、名誉或仕途而写作,那么,在他的笔下,是绝不会产生优秀作品的,更不必说伟大了。

然而,有人却把这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美其名日“主旋律”,这恐怕是国人的一种误饵。鲁迅的作品就没有一点儿奴颜媚骨,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揭露封建“人吃人”的社会,反思中国几千年腐朽专制的思想和文化,批判麻木愚昧的“国民性”,以期唤醒国人的精神,帮助国人日渐完善和强大起来,最终实现人性的解放,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我们试问,像鲁迅这样的作品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难道不是“主旋律”吗?只是表达的方式与别人不同罢了,也说明了“主旋律”可以而且应当有多种表达方式。

由此,不难看出,歌功颂德的作品未必就是“主旋律”,可能还会速朽,像“诗圣”杜甫,一生写了上千首诗,那些忧国忧民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其他为了生计而应景之作却很少收入《全唐诗》;揭露现实、表达不满的作品未必就不是“主旋律”,或许还会很伟大,像鲁迅的作品,我们现在都承认其伟大,恰恰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写作的实践,我实现了“自我启蒙”。在我的笔下,我写散文、随笔,写人间的真善美,也揭露假恶丑。而“丑”是属于美学范畴的,用来确定和评价现实中的畸形的、片面的事物和现象。从这个角度讲,在艺术里面,“丑”是值得表现的,因为它具有审美的价值。比如说有的演员,他把饰演的反面人物给演“活”了,这个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头脑中,却给人们以审美的享受。因此,人们决不会在憎恨反面人物的同时,去憎恶这名演员,恰恰相反,人们不由还喜欢上了他。也可以说,演员在剧中饰演“大坏蛋”的角色,绝不代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品质不好的人,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和现实生活混淆起来。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应该表现“丑”。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兴趣,而是通过揭示丑,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

或许是我生活在底层的缘故,我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写老百姓的疾苦;也或许是性情的缘故,我这人最看不惯世间不平之事,总想用杂文去激浊扬清,反映民众的心声,召唤正义的力量。沿着“鲁迅的方向”,在鲁迅、柏杨两位大师的精神感召下,我继续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深入地探索,采用文化随笔和杂文的笔法,真实地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又试图洞穿人们司空见惯的世象,用自己的眼睛,从人们看过的现象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痼疾以及至今仍然存在的病态的国民性,予以揭示、反思和批判。天道酬勤,耗时数年,呕心沥血,我终于写出了这部《中国人的另一面》。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更能让国人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力量,更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如今我们国家真正强大了,才有勇气正视自己,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气魄和风范。

然而,大凡中国人都爱听好听的话,最接受不了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即便是做母亲的,假使子女指出她的缺点,这位母亲也是满脸的不高兴。而事实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况且我们都不是圣人,哪能没有一点过错呢?《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因揭国人的疤而让一些人不高兴,不能心平气和地待之,这也折射出中国人的另一面。而美国作家贝尔·李德拉和尤珍·柏里二位先生合著的《丑陋的美国人》,也是一部写“丑”的书,美国政府不但没有查禁,反而把它拿到国务院认真研究,作为治政参考。可见,美国人的精神是多么强大。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对待“自丑陋”的态度上与美国人截然不同,足见中国人的脆弱心理,难道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而我写的《中国人的另一面》,是极易让人误读的,恐怕也会像柏杨一样,使一部分国人不高兴。他们往往会列举一些个案,进行反驳,然后妄下结论,说你的观点偏激,你写的那些不好的现象只是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而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那样。比如说。书中有一篇文章《中国人向前进还是“向钱进”》,是笔者揭示并批评当下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现象。有的读者看到此文提出质疑,反驳说,“张三没向钱进、李四没向钱进、王五没向钱进……因此,你说所有的中国人都这样就是错误的”,其他文章以此类推。在我看来,这样的驳论看似正确,实则荒谬,但持此种阅读心理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细究误读的原因,是他们在未能明确本书所指的“中国人”及“另一面”两个语词的前提下,就妄下判断和推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得出错误的结论。

中国的语言是很有讲究的,一个语词或是一个判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因语言环境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本书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文中所指的“中国人”,在《自序》中已说得很明确,“是一种笼统的泛指,是一个反映集合的概念”;而所指的“另一面”,“是对于观察者而言,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人又呈现出多副面孔,实则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性格、气质、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文化心理等,也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塑造的‘国民性”’。逻辑学告诉我们,“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体所具有”。举个例子:大前提是“人是世间万物最可宝贵的”,小前提是“我是人”,如果我们得出结论“我是世间万物最可宝贵的”,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因为在这两个前提中,所说的“人”虽是同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因此,这个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一个正确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而犯了“四项错误”。

而本书所说的“中国人”,就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这个泛指的集合体,在数量和范围上,并非指中国人的全体。书中只是断定有中国人具有某种国民性,不一定每个中国人都具有。鲁迅、柏杨批判的“国民性”就是上述的这种情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由此我们想到,对于读者来说,假使不具备语言学和逻辑学等门类最起码的知识,任何一部书都有可能误读。

当然,或许有的读者还要求作者对书中涉及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或是明白地告诉读者,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想说的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既不是执政者,也非参政的议员,哪有权力去制定什么措施或有义务提出什么议案啊?再说,我又是一个普通人,而非全知全能的“超人”,也没有资格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因此,读者的苛刻要求,作者恐怕无能为力满足了。作者所能做到的,就是采用“启发式写作”,在书中对诸多的社会现象给予揭示,引导读者独立思考,最终找出正确的答案;而非“注入式写作”,直接替代读者达成结论,或是强迫他们应该如何去做。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都是采用这种启发式的方法教育和引导民众。鲁迅的写作也是启发式的,他的著作主要揭示和批判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及病态的国民性,以期唤醒国人从麻木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通过自省来实现革新,重铸“民族魂”。

我也没有找名家为这部书撰写序,再说我也无钱请那些名家为我这个小人物写序。我认为,对于任何一部作品的评价,除了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外,读者最有发言权。所以,我自己代写了《自序》,而把写序的机会留给读者比较合适。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人的另一面》所揭示的国民性,并非全是劣根,也并非否定了一个民族。它就像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哪儿脏哪儿丑,然后让我们反思,应该如何自我完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这面镜子,就可以不时地自省,检点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而温和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地文明和进步,日渐变得强大,从容而自信地走向未来。

林振宁

农历壬辰年闰四月十五日于伊春西林

目录

卷一 道德之眼

 中国人的围观

 中国人的“WC”

 中国人的隐善扬恶

 中国人向前进还是“向钱进”

 中国人里的小人

 中国人应多管“闲事”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中国人如何修身立德

 中国人要学会忏悔

 中国人的潜规则

 中国人的诚信

 中国人为何不再信任专家

 中国人的另一种“聪明”

 中国人孝道的反思

 中国人的道德观察

卷二 文化漫笔

 中国人何时走出麻将“围城”

 中国人的婚姻

 中国人的交友之道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请别曲解慈善文化

 中国人的天命观

 中国人的交际称谓

 中国人难舍年夜饭

 中国人的情人节

 中国人里的隐者

 中国人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中国人眼中的“美女”

 中国人的饭局

 中国人敏而好学

 中国人的文化精粹

卷三 心理万象

 中国人的面子与宴请

 中国人“嫉妒如仇”

 中国人怎样看待自己

 中国人怎样看待他人

 中国人的怀旧情结

 中国人身边的陷阱

 中国人不愿当伯乐

 中国人以成败论英雄

 中国人“吹牛”不上税

 中国人嫌贫爱富

 中国人的虚伪

 中国人不愿当工人

 中国人说谎“情有可原”

 中国人读书的动机

 中国人为何吸烟

 中国人的隐忍

 中国人的职场恶习

 中国人的趋同现象

卷四 思想争鸣

 中国人离幸福有多远

 中国人谈性色不变

 中国人咋就不愿作证呢

 中国女人不应该是弱者

 中国人的谦虚标准

 中国人眼里的“另类”

 中国人,套话少说

 中国人为啥踢不好足球

 中国人喜欢“和为贵”

 中国女性因何不满

 中国人应增强现代公民意识

 中国人的“仁爱”真相

 中国人被毛遂误导了

 中国人送礼现象何时休

 中国人不差钱

 中国人,有爱就很美

后记

序言

每个人虽然只有一张脸,但是,对于观察者而言,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人又呈现出多副面孔。

譬如看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看、近看,高低又各有不同。

譬如看书,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譬如看人,以《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为例,“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形象地说明了她这个人物具有两面性。

其实,人是最复杂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莎士比亚说:“上帝给了你一张面孔,而你自己却另造一张。”可见,人不只有一面。

譬如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戴着伪善的面具显示的是一个面,可是,一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好像又变了一个人,而这时展示的却是自己最真实的另一面。

人在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情况下,呈现的是高高挂起、一团和气的一面,而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时,即便是朋友也会变成仇人,也会露出可怕的另一面。

李汝珍笔下的《镜花缘》里就有一个两面国,那里的国民人人头戴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只露出一张正面,却把那面藏了。见了儒巾绸衫时露出的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的一面,令人可爱可亲;而见了旧帽破衣时,就掉转头来,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书中的主人公暗暗走到一人身后,悄悄把他的浩然巾揭起,不想里面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脸横肉,这就是那人的另一面。

看过四川变脸戏的人都知道,穿戏服的演员脸一侧一回,袖子一挥一去,就变了另外一副面孔,而且瞬息可以不露痕迹地变换十几张脸,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面孔的人打交道时,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每天就是这样,像变脸戏似的变换着我们的面孔,而不被我们所感知和察觉。既然人是多面的,那么,中国人也不例外。如果以“这一面”作为观察的角度,相对来说,其他面都叫做“另一面”,反之亦然。中国人既有诚信的一面,也有虚假的另一面;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文弱的另一面;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另一面;既有团结的一面,也有“窝里斗”的另一面:既有自强的一面,也有守旧的另一面……

这里说的“另一面”,是对于观察者而言,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人又呈现出多副面孔,实则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性格、气质、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文化心理等,也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塑造的“国民性”;而这里说的“中国人”,是一种笼统的泛指,是一个反映集合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中国人的另一面呢?作者特别强调,正确的解释意谓“中国人具有某种国民性”,但作者从来都没有绝对地说过,这里的“中国人”指的就是所有的中国人啊!逻辑学告诉我们,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体所具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并不一定具有集合意义的中国人的某种国民性。

比如说:鲁迅揭露了旧社会的中国人具有愚弱麻木的国民性,我们不能说张三或李四是中国人,所以就推断张三或李四也具有愚弱麻木的国民性。理由是,在这个三段论推理中,所涉及的两个“中国人”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一个中国人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集合概念,而后一个“中国人”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非集合概念。所以,“愚弱麻木的国民性”是对国民整体来说的,不能适用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弄明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所指的“中国人的另一面”的确切含义,那么势必会有人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太绝对,太偏激,于是就以个案或特例来对此进行直接反驳,而违背逻辑规律,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关于中国人的另一面,也即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国民性,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作过深刻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组织能力,在没有法治精神”。19世纪末的文化大师辜鸿铭,他所描述的中国人的另一面是:“深沉、博大和淳朴;但也天生缺乏抽象和理性思维的传统,中国人就像孩子般生活在他的心灵世界中,用心而非理性去感知这个世界”。此外,也有外国人对这一课题感兴趣,比如说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根据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中国人的气质》。在该书中,作者用炭笔为我们勾勒出他眼中的中国人的另一副面孔:“无处不节俭、缺乏时间观念、漠视精确、拐弯抹角、灵活的固执、蔑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而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桑原隲藏,则说中国人“热爱和平”“崇尚祖先”“忍让妥协”“敏感多疑”。

以上这几位大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描画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的脸谱,让我们静观自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猛将鲁迅率先觉醒,并且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以期唤醒精神麻木的国人。鲁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告诉国人,中国人不仅具有“仁义道德”的一面,还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人吃人”“奴性”“精神胜利法”“愚弱”“看客心态”,等等。鲁迅之所以勇敢地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是想对此进行剖析、反省、批判和改造,最终达到提高国人精神品格、重铸“民族魂”的目的。

继鲁迅之后,台湾的柏杨不惜顶着“辱华”的舆论压力,自揭国人丑陋的另一面,写出了足以撞击与刺痛国人心灵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这部书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照见了国人的另一面:“脏乱吵”“窝里斗”“死不认错”“崇拜权势”“缺乏自尊”“不敢据理力争”“家丑不可外扬”,等等。柏杨以作为中国人应有的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尖锐地指出了国人的缺点和病态的文化,因此遭到有些人的指责和恶评,说他作为本民族的人,怎么能说自己国家和同胞的坏话呢?这些话更不能向外国人说,于是就不负责任地乱下判断,说柏杨“辱华”“不爱国”。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呢?这让我想起季羡林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而柏杨的言论是属于后者的,他的出发点是希望民族强大,他对国家的爱是赤诚的,就如“童心”一般,而不懂得保护自己,他完全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我们试问,有何理由说他不爱国呢?他才是真爱国的,他才是一个有良知的、敢说真话的、真正该大写的中国人!

大师已逝,来者可追。我们要从梁启超、鲁迅、柏杨等人的手中接过并擎起中国启蒙主义的旗帜,继续探究和剖析前人未曾发现和揭示的中国人的“另一面”,以引起国人的注意,在自省的力量下,铸就新的“民族魂”。这对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

2012年7月

内容推荐

林振宇编著的《中国人的另一面》是来自东方智慧的解密中国人的一部专著。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西方人误读了中国人,以至让他们觉得中国人很奇怪、难以捉摸、不可思议。而中国人对自身的认识似乎也比较模糊,虽然心里知道一些,但却无法用文字或语言系统地表达清楚。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都像戴着头巾,只露出一张脸,而把另一张面孔掩藏起来,以至大家不能看清中国人的全貌。

《中国人的另一面》悄然地掀开中国人的头巾,将中国人神秘的另一面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并告诉读者,中国人并不神秘,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心理、性格气质等,无不烙印着这个民族的特质。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该书又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美丑,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自省的力量下,通过启蒙和革新,最终使国人的精神强大起来。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脚步铿锵、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读《中国人的另一面》这本书。它会让我们看懂中国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兴奋、时而忧郁、时而唏嘘、时而沉思,有些片断还会引起我们的同鸣,让我们露出会心的微笑。

编辑推荐

林振宇编著的《中国人的另一面》内容介绍:大师已逝,来者可追。我们要从梁启超、鲁迅、柏杨等人的手中接过并擎起中国启蒙主义的旗帜,继续探究和剖析前人未曾发现和揭示的中国人的“另一面”,以引起国人的注意,在自省的力量下,铸就新的“民族魂”。这对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