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位市长眼里的中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隋国庆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隋国庆编著的《一位市长眼里的中医》从市长的角度向百姓讲述中医的名家、经典著作,神奇的诊疗技术、中药等知识,图文并茂。本书从治病的药物来看,中医用的都是中草药,价格低廉,适合于大众。而西药因为其研究成本非常高,使用不了几年就被淘汰了,又要研制新的药。比如,从磺胺到青霉素,一直到万古霉素,寿命都很短,淘汰率很高,研究费用也很高,所以药品价格也很高,贫困阶层的人们接受不了。

内容推荐

阅读隋国庆编著的《一位市长眼里的中医》可以轻松地了解我国古代14位著名的中医药名家、10部中医药经典、14种古代中医技术、30种中药及部分民间灵验单方、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的中医药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一位市长眼里的中医》从而使自己全面认识中医,科学地运用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目录

第一部分 品味中医名家

 一、中医药的始祖——炎帝

 二、医学祖师——扁鹊

 三、医圣——张仲景

 四、卓越的外科医生——华佗

 五、炼丹的名医——葛洪

 六、山中宰相——陶弘景

 七、药王——孙思邈

 八、针灸铜人的创造者——王惟一

 九、儿科之圣——钱乙

 十、金元大医家——刘完素

 十一、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十二、研究传染病的泰斗——吴有性

 十三、好学的名医——叶天士

 十四、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王清任

第二部分 品味中医经典

 一、黄帝与大臣的医论——《黄帝内经》

 二、中国药学诞生的标志——《神农本草经》

 三、神医扁鹊的绝活——《难经》

 四、向鬼神挑战的武器——《伤寒杂病论》

 五、切脉的导师——《脉经》

 六、深受百姓欢迎的“急诊手册”——《肘后备急方》

 七、第一部针灸学——《针灸甲乙经》

 八、百岁名医的奉献——《千金方》

 九、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十、推迟42年出版的著作——《医林改错》

第三部分 品味中医医术

 一、神医扁鹊的神奇诊断术——脉诊术

 二、奴隶的创举——食疗术

 三、樵夫的奇遇——刺穴术

 四、蛛蜂斗的启示——绿苔祛毒术

 五、无可奈何的选择——导尿术

 六、中医的特色——针灸术

 七、自缢和溺水者的急救——人工呼吸术

 八、为了心灵的窗口——金针拨障术

 九、畅通呼吸通道——鼻息肉摘除术

 十、骨折和脱臼的整复——正骨术

 十一、为嘴唇美观而施行的手术——唇裂修补术

 十二、蜜蜂引来的灵感——灌肠术

 十三、消灭天花的举措——人痘接种术

 十四、健康长寿的保证——养生术

第四部分 品味中医本草

 一、醉酒病人引出的发明——麻沸散

 二、明代军中的贡献——定心丸

 三、来自神奇传说的祖传秘方——六神丸

 四、六神丸的复制品——人丹

 五、消失的名药——万金油

 六、从老虎那里学来的奇药——云南白药

 七、皇帝的赏赐——大红袍

 八、马援军中的药方——擂茶

 九、汉武帝欲求的长生酒——龟蛇酒

 十、黄贵妃的药方——冰糖葫芦

 十一、名医孝母剂——“头脑”

 十二、神农氏病中的发现——生姜

 十三、从“神医”蜈蚣那里学来的妙方——接骨方

 十四、曹雪芹创造的妙方——定黄灵

 十五、联想结出的硕果——人工牛黄

 十六、中药之王——人参

 十七、本草王国中的“国老”——甘草

 十八、因宋太祖而得的药名——地龙

 十九、李时珍的救命药——黄芩

 二十、霍去病战车前的野草——车前

 二十一、皇帝赐名的中药——白及

 二十二、武则天的美容妙方——益母草

 二十三、治愈唐太宗痢疾的单方——牛乳煎荜茇

 二十四、美丽的姐妹花——金银花

 二十五、杨贵妃的驻颜秘方——杏仁

 二十六、白鹤衔来的仙草——川芎

 二十七、能消石的草药——金钱草

 二十八、楚国百姓的颂歌——吴茱萸

 二十九、姜维的明志药——当归

 三十、华佗妻子的功劳——芍药

第五部分 品味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的中医药

 一、关云长刮骨疗毒,华佗的外科手术是何其神妙——《三国演义》中的中医药 

 二、孙悟空行医朱紫国,妙手回春——《西游记》中的中医药

 三、吴用智取生辰纲,蒙汗药立下汗马功劳——《水浒传》中的中医药

 四、林黛玉常服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红楼梦》中的中医药

试读章节

上古时代,人们不知医药,一旦生了病,只能任其自然。是炎帝尝遍百草,发现了用中草药治病的诀窍,开创了中华民族中医药学的先河。

炎帝又叫神农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姓姜,名石年。父亲是上古时代少典部落的首领,母亲女登为少典正妃。石年生于烈山,又名烈山氏,也称连山氏。

炎帝诞生的时代,原始先民们的生活十分艰难,生产力十分低下。他们使用的是石块打制或磨成的形似斧、刀、铲这样极其简陋的工具,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吃的是采集来的野果和渔猎来的动物,穿的是兽皮和树叶,住的是山洞。其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不仅时常会遭到野兽的侵袭,而且随时面临着疾病和毒瘴的威胁。就在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下,炎帝神农氏成为了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

望着部落的成员得了疾病,不知如何医治,一个个从身边死去,炎帝心如刀绞,发誓一定要找到治病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治疗部落里的病人呢?炎帝冥思苦想,还是一筹莫展。有一年的冬天,炎帝从山上打柴回来,一不小心,整个人掉到了河里,由于河水寒冷,炎帝被冻得发抖,肚子突然疼得要命。他躺在地上,一手抓着河边的野草,一手捂着肚子。为了克服疼痛,他不自觉地拔起野草放进嘴里嚼,嚼着、嚼着,没过一会儿,肚子一点都不疼了。炎帝觉得很奇怪,就把那棵野草挖下来带回家去研究。他嚼的野草叶、茎、根感觉到它们的味道甘苦,从治好自己肚子痛的病来看。这野草有祛风、解毒、止痛的作用。后来,部落里有几个人得了肚子痛的病。炎帝用这种草药给他们治好了,他给这种草取名叫马鞭草。炎帝从马鞭草能给人治病中得到启示,开始尝试百草,研究用草药治病。

从此,炎帝不论寒暑,经常背着背篓外出采集各种植物。采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它的气味,观察它的颜色,嚼出它的味道,并感受其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它的“平、毒、寒、温”,确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了便于记忆和方便教给人家,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或功用给植物命名。,

在一次采药的时候,炎帝发现路边树木间长着一种拳头样的果子,青色中透着淡黄色,就采了几个品尝,由于饥饿,一连吃了3个,然后坐在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他感到口干舌燥,浑身不舒服,心想不好,恐怕此物又有毒性。他身边还留着几块生姜,连忙拿出来吃了两块,还是不行,他又把附近的几种植物叶子摘来几把,逐一尝试。当试到附近那种常绿灌木叶子时,感到味道苦涩中带有一些清凉。根据以往的经验,凡是苦味中又带有清凉味的植物,都有解毒的作用。于是赶紧嚼了一把嫩叶子,人慢慢地舒服多了。炎帝高兴极了。他把那种翠绿的树叶叫做茶叶。所以后人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荼”就是现在的茶。

炎帝尝遍了百草,从中懂得了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于是。他一边采药,一边给人用不同的草药治病,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此,他更加细心研究。并分别进行整理,终于发明了医药,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部落里的人因病死亡的就少多了。

相传炎帝在位期间,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惜的是,他在一次采药途中,见到一种藤状植物,绿叶黄花,就摘过来尝试,觉得腹部疼痛难禁,服下茶叶等解毒药草依然没有效果,不久就断肠而死。因此,后人叫这种毒草为“断肠草”。

炎帝为了拯救人们而牺牲了自己,人们没有忘记他,尊称他为“药王菩萨”。为了纪念他发明医药方面的贡献,将白鹿原上他曾经洗药的地方,命名为“洗药池”,又名“天池”。

炎帝神农氏不仅治好了许多病人,还流传下来许多药方。后来,医生们根据炎帝传下来的药方,并将其发扬光大,整理成《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药物365种,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三类。这部书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有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怎样互相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作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咳喘;大黄可以泻下;常山可以疗疟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证实。

炎帝发明中医药学是他在漫长的采集活动和不断尝试,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了解草药的治疗作用中总结出来的。古书中“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就是对神农氏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后人根据他的这种方法,将中医药学赋予了新的生命。

炎帝将药物学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便利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帝王世纪》中说他“尝味草药,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就是有力的证明。

炎帝还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疗养方法,有利于人们养生。他采取了一系列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如实行定居生活,提倡蒸煮食物、宣传医药知识等。

炎帝首创了原始中医药学,奠定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对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2-4

序言

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国术。从古至今,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被西方的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令人遗憾的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医进入中国,中医被边缘化,渐渐被国人淡忘了,人们对它越来越陌生。2005年,韩剧《大长今》由湖南卫视引进。在中国热播,产生了一种出入意料的效果,就是掀起了中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党中央、国务院也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振兴中医药的必要,颁发了加快发展中医药的决定,制订了中医药发展的规划,推出了“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活动,让公众较全面地了解中医药,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服务。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们那里还很贫穷,基本上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加之,那时候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助体系没有建立,医疗设施比较落后,医疗技术水平也较低,更没有医疗保障制度,所以,我们这些农民生了病,一般采用民间流传下来的土方法,即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别瞧不起这些土方法,许多还真有效,还不用花什么钱。我小时候身上经常生疮,每次我都是采一些中草药,捣碎后敷在生疮处。都奇迹般地好了。每次患感冒,都是用生姜、红糖、辣椒、葱根熬汁喝,随即出一身汗,感冒也就治愈了。特别是有一次到湖里去修堤,得了风湿病,很严重,我抓了一些小黄鳝,洗净,用谷酒煮食,再采一些去风湿的中草药煎服,居然也治好了。所以,我从小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后来上了大学,到城里工作,可对中医药的情结没有变。在大学我学的是化学,化学和医学同宗同源,有许多交叉的知识,所以对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工作后,我选定科普作为我的追求目标,要搞好科普,创作出好的科普作品,必须广泛涉猎各门各类的科学知识。自然,中医药知识也不例外。我购买了许多中医药书籍阅读,结交了全国一些中医药名家,向他们请教,渐渐地培养出了对中医药的兴趣。

几千年来,中医药不仅为人类防病治病、保健延年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历代医家、养生学家、道家、佛家的经验积累,古今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药诗、药联、药谜、药事,民间流传的许多神话趣谈、典故珍闻,富有哲理,韵味无穷。她既是中华民族的医学遗产,也是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建的一座文化宝库。对于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正如作家柏杨所说的:“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弃儿,如果没人伸出援手,中国这一支优秀的文化结晶,恐怕要从地球上扫地出门,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基于此,我产生了编写这本书的想法,其目的不是为了治病救人,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拯救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成千上万的历代医药学家孜孜不倦探索的结晶,她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世界医学殿堂占有一席之地,自有她的伟大之处。

人类发展医学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而根据许多研究表明,现代医疗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只占8%。人类真正实现健康长寿,不能完全靠医疗,而是要靠防御,靠保健。中医的伟大之处,就是其诊疗思想、医学模式和理论基础。从古至今,中医药学家把中医的医术分为三个档次,上医医国,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医欲病之病,将要得的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的。中医提倡的“治未病”就是医未病之病。

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指未病煎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患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调神大论》中就用带着发性的比较阐明了这个问题,提出如果一个人的病乱已成,再吃药治疗就好像是口渴了才想起打口井,那不就是晚了吗?(“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不亦晚乎?”)生于公元581年的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从小多病,却活了101岁,就是他崇尚“治未病”理论的结果。

二是提倡病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认为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应该在疾病的早期就给予有效地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的“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时候。我们如果不及早防止,病毒就会长驱直入,进入肺部,再医治这个人就非常困难了。病毒进入肺部,必须经过呼吸道,如果我们及早治疗,增强呼吸道的防卫功能,病毒就不可能冲破像敌人冲破国门一样,长驱直入地深入到大后方——人体的肺部。

中医的“治未病”的理念,我认为就是目前大力提倡的“以预防为主”先进的医学理念,不仅过去适用,现代适用,将来也还是适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疾病的预防,坚持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一旦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这可能是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具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传统医药近百年来被扭曲了。1912年北洋政府时期,一些大学教材把中医排除门外;1929年南京政府提出《废除中医案》;1935年《中华医学》主编于英秀提出“废医存药论”。就是在1962年,中药工作也大滑坡,原来进入医院的那些中药大多都退出去了。可是就在我们的先人创造出来的国术被他的部分后人否定的时候,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即对我们神奇的中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苏联远东研究所研究我们的东北三味药,一是吉林的人参;二是辽宁的五味子:三是黑龙江的刺五加,他们的实验发现了这三味药对血压、血糖和血细胞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即低的能上去、高的能下来,这令他们感到十分惊讶。苏联远东研究所的研究认为,中医强调的是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直接治疗疾病。

人体和一个国家一样,一个国家有警察和军队,警察是维护国内的治安,防止不法分子的破坏,军队则是用来抵御外来之敌侵犯的。人体有一个免疫系统,就像警察和军队一样,抵抗各种细菌、病毒等对人体的破坏。中医的作用就在于培本固原,激活人体的潜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使细菌和病毒无法侵犯人体。一旦它们侵犯了人体,则可通过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驱逐来犯之敌,使病体康复。而西医则是努力找出病因,除恶务尽,通过药物杀死侵犯人体的细菌和病毒。虽然西药治疗见效快,但是只是权宜之计。人实际上是细菌和病毒的寄生体,细菌和病毒来到地球有几十亿年了,人类才几百万年,人身体内的细菌数量是细胞数的10倍,细菌和病菌是杀不完的。从理论上讲,在杀死细菌和病毒的同时,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也会被杀死,从而使人体内的生态、微生态环境被破坏,这确有顾此失彼之虞。

从治病的药物来看,中医用的都是中草药,价格低廉,适合于大众。而西药因为其研究成本非常高,使用不了几年就被淘汰了,又要研制新的药。比如,从磺胺到青霉素,一直到万古霉素,寿命都很短,淘汰率很高,研究费用也很高,所以药品价格也很高,贫困阶层的人们接受不了。

但是,西医对人体的构造、血液循环、病毒理论、药物化学分析有一整套理论,知道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药效快,能迅速将病治好。而中医凭的是经验,治疗效果缓慢。因此,在现代,应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如何结合,这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当代医学工作者去不断探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