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熠宸主编的这本《妈妈最该读的儿童保健书》系统讲解了新生儿的生理特点、特殊表现、喂养、护理及注意事项;1岁内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如何添加辅食、补钙、预防接种、睡眠指南等:2~3岁孩子生理发育的测定、膳食原则、病理呵护以及适当的按摩护理;4~6岁孩子,则继续讲解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和病理特点,并重点介绍这一阶段孩子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此外,本书还根据孩子生长发育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设立了“常见的错误儿童保健观念”、“妈妈必须学会的望诊”、“儿童各种不适症状的护理”、“儿童紧急伤害的护理”等章节,从实际生活出发,将育儿中会遇到的各种状况总结起来,并详细讲解原因、预防方法和应急措施,给妈妈以最清晰的指导。当然,对于妈妈在现实生活中最关心的“孩子如何长高、如何养成良好姿态”等热门话题,本书也有相关具体指导。
如何照料0~6岁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安全、美好的幼年、童年,是妈妈们最应该操心的事情。《妈妈最该读的儿童保健书》正是想妈妈之所想,解决妈妈之难题,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出发,介绍了如何做好0~6岁孩子的保健,给妈妈们提出了最科学、最具操作性的指导,让每个妈妈都成为自己孩子的保健专家。
《妈妈最该读的儿童保健书》由赵熠宸主编。
观孩子“口水”
流口水几乎是每个婴幼儿都会有的一个经历。这主要是因为它其实属于生理性流口水,主要与食物和乳牙萌生的刺激有关系。
1.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不流口水的,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出生后的第1周,其唾液的分泌量过少,仅够湿润口腔黏膜,因此我们很少看到新生婴儿流口水。4~6个月之后,由于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吃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能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会明显增多。再加上孩子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的动作来调节口水,因此当唾液分泌稍多的时候,就可能流出口外。另外,很多孩子喜欢将手指头、橡皮奶头放人嘴中吮吸,这样也就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另外在长牙期间,因为牙龈肿胀,有些微痒,也有可能刺激口水流得更多。一般来说,到了2~3岁时,孩子的乳牙逐渐长齐,流口水的现象就会很大程度上减轻。
虽然口水流出会让孩子看起来不那么干净,但口水却对孩子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促进吞咽、刺激味蕾;促进舌头和嘴唇的运动,帮助说话;还能保持口腔潮湿,维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另外,它还有一些抗菌作用,可在牙齿的珐琅质上形成一层无菌细胞成分的薄膜。以减少蛀牙的发生。
孩子流口水这一现象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吞咽能力及嘴唇的闭合能力增强时,这种流口水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2.流口水有时也预示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口水现象都属正常,有些时候孩子是因为生了某些疾病才流口水。以下这几种情况,就是妈妈们需要格外留意的。
(1)口咽黏膜炎:如果孩子常常感觉口、舌疼痛,并且伴有口水流出,则可能是口腔中出现了糜烂溃疡。
(2)喉咙发炎:如果孩子口水流个不停,还伴有发烧、流鼻水等症状,则很有可能是因感冒引发了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吞咽不良导致口水流不停。
(3)病毒感染:孩子在感染手口足并以及水痘等疾病的时候,都有可能引起口腔及舌两旁起溃疡,从而导致疼痛、吞咽困难,并且使口水增多。
(4)口腔溃疡:孩子的嘴唇、口角或者嘴巴周围出现口腔溃疡或是口腔炎的时候,也会使孩子因为疼而吞咽不便,从而使得口水流得更多。
(5)神经障碍:如果孩子存在昏迷、面部神经麻痹、延髓麻痹、智障、脑膜炎后遗症,也会导致唾液分泌过多,引起口水外流。
(6)咬伤:假如孩子不小心咬伤自己的皮肤,使口腔内出现伤口,则会使孩子因为害怕疼痛感而不敢吞咽口水,使得口水外流。
除了上述导致的口水外流情况之外,普通的流口水虽然是正常现象,但妈妈也不能过分忽略。由于孩子的皮肤较薄,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消化酵酸,所以当口水流到嘴角、脸庞、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肤时,很容易让皮肤的角质层被腐蚀,或是因为潮湿而导致霉菌感染,产生发红或湿疹、发炎等症状。
因此,不管是疾病导致的流口水,还是正常的流口水现象,妈妈都要精心对待,以防因此而使病情恶化或者导致新的疾病产生。
P38-39
0~6岁的孩子,像一个美丽的小天使,给全家带来无尽的欢乐;0~6岁的孩子,又像一个易碎的水晶球,需要妈妈无尽的呵护,才能健康长大。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又是家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对于出生1年之内的孩子来说,他们与成人的生理特点有诸多不同,喂养、保健方式也需要仔细琢磨: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身体像一个“微缩版”的成年人,但依然脆弱亟需保护:对于4~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生理特征在无限接近成年人,但在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地探索之余,他们受伤害的几率也会增大。所以,如何照料0~6岁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安全、美好的幼年、童年,就是妈妈们最应该操心的事情。
这本书正是应了妈妈们的需求、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出发,介绍了如何做好0~6岁孩子的保健。本书系统讲解了新生儿的生理特点、特殊表现、喂养、护理及注意事项;1岁内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如何添加辅食、补钙、预防接种、睡眠指南等:2~3岁孩子生理发育的测定、膳食原则、病理呵护以及适当的按摩护理;4~6岁孩子,则继续讲解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和病理特点,并重点介绍这一阶段孩子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此外,本书还根据孩子生长发育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设立了“常见的错误儿童保健观念”、“妈妈必须学会的望诊”、“儿童各种不适症状的护理”、“儿童紧急伤害的护理”等章节,从实际生活出发,将育儿中会遇到的各种状况总结起来,并详细讲解原因、预防方法和应急措施,给妈妈以最清晰的指导。当然,对于妈妈在现实生活中最关心的“孩子如何长高、如何养成良好姿态”等热门话题,本书也有相关具体指导。
可以说,这本书“想天下妈妈之所想”,系统罗列了育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抱着“解决所有妈妈之难题”的美好愿景,给妈妈们提出了最科学、最具操作性的指导,使妈妈们面对“不会表达”的孩子时而不再措手不及。
全书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结构新颖,通俗易懂,具体实用,为家庭必备读物。本书力图把深奥的医学知识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使妈妈们一目了然。同时尽量以最为科学的章节方式呈现出来,以求便于妈妈们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查阅。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都能够顺利、轻松地抚养可爱的宝宝;也祝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妈妈温暖、恰当的呵护之下,快乐、健康地长大!
最后,我要在此感谢王学明、于富荣、刘红梅、林道成、刘子嫣、商芬霞、安雷、于富强、王春霞、于凤莲、王勇强、曹烈英、于国锋、刘玫、覃思正,是在他们的热情催促下,才使本书得以尽快完成。另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论文,吸收了不少其他人的成果和观点,限于本书的体裁,不能一一注明出处,诚对各位作者的劳动表示感谢和敬意。
编者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