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嘉熙、林培政主编的《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精)》内容介绍:刘仕昌教授人品高尚,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是广东中医界最受尊敬的老教授之一。他依据地方特色,倡导岭南温病学研究,善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岭南温病学之泰斗。他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叶天士和吴瑭两家,但又有发展,主张以叶氏卫气营血辨证为主体,又吸收吴氏腑腑相关观点,较好地处理了温病两大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刘仕昌教授重视临床实践,师古而不泥古。其遣方用药轻清灵巧,寒温合用,清化并举,在临床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最为人称道的是,在2003年肆虐中华大地的那场“非典”疫情中,他以89岁高龄战斗在第一线,带领后辈们创造了整个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病患零死亡的奇迹,被誉为“最老的抗非典功臣”。
钟嘉熙、林培政主编的《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精)》是对岭南一代名医刘仕昌教授医疗经验的全面汇结。全书通过医家小传、术业精粹、临证一得、医案采菁、验方撷英、诊余医话、薪火相传、年谱大事八个部分,配合珍贵的图片,生动而立体地展现了刘仕昌丰富多彩的从医经历,广博的才情,精湛的医术,珍贵的经验和高尚的医德,精要易览、实用性强。《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精)》对于中医同道具有极强的学习和启迪作用。
引言
医家小传
一、天高地阔。自甘医囚
(一)少承家学,矢志从医
(二)省城深造,造福乡梓
(三)负笈再造,留校任教
二、慈怀济世。德艺双馨
(一)仁慈心:仁者爱人,无有分别
(二)悲悯心:医寓天道,誓救苍生
(三)圣贤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治学严谨,因材施教
(二)重视实践,推陈出新
(三)君子谦谦,精勤不倦
术业精粹
一、承前启后。融汇创新
(一)学宗叶、吴,融汇创新
(二)拓宽温病诊断方法——辨咽喉
(三)丰富温病治疗方法——三法并举
(四)推崇伏气学说
二、温病辨治,注重地区特色
三、力倡经典,善治急症
(一)主张经典回归临床
(二)擅用温病辨治疫病
(三)运用温病“三宝”经验丰富
临证一得
一、病毒性脑膜炎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分期辨证施治
二、登革热治验
(一)热毒壅盛、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二)临床证候变化复杂
(三)治疗以清解疫毒为本
(四)病案举隅
三、流行性出血热治验
(一)毒热夹湿为其病机
(二)治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本
(三)后期治宜清余热、补气阴
(四)对危重症状应及时处理
(五)病案举隅
四、肠伤寒治验
(一)清热祛湿,贯穿始末
(二)疏理气机,治疗关键
(三)分型辨治,灵活变通
(四)变证需防,余邪宜清
(五)病案举隅
五、肺炎治验
(一)治以宣肺为本
(二)寒热虚实宜分
(三)四时季节用药各异
(四)应变必须及时
(五)病案举隅
六、病毒性肝炎治验
(一)清热化湿以泻肝
(二)行气活血以疏肝
(三)滋阴养液以柔肝
(四)益气健脾以养肝
(五)病案举隅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验
(一)心肝肾虚为本,心脉瘀阻为标
(二)遣方用药,攻补兼施
(三)兼证繁复,灵活辨治
(四)病案举隅
八、肝硬化治验
(一)虚实夹杂,攻补兼施
(二)培土解郁,肝脾同治
(三)祛湿养阴,软坚散结
(四)药食同疗,调摄生活
(五)病案举隅
九、原发性肝癌治验
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治验
(一)本为脾虚,运化无权
(二)标为湿困,邪滞肠道
(三)治以理脾化湿,清补并用
(四)病案举隅
十一、慢性肾炎治验
(一)审病机,关键在脾肾
(二)辨证候,须分寒热虚实
(三)论治法,重在扶正祛邪
(四)病案举隅
十二、慢性前列腺炎治验
(一)湿热蕴结,气滞血瘀为其病机
(二)详察证候虚实
(三)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四)病案举隅
十三、糖尿病治验
(一)养胃阴以滋化源
(二)补脾气以生化源
十四、功能性低热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型辨治
十五、暑湿治验
(一)察病因,明病机,为辨证关键
(二)辨证型,析证候,为论治重心
(三)清暑温,保津气,为治疗法则
(四)病案举隅
十六、时邪类疟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型辨治
十七、胃脘痛治验
(一)肝胃不和,虚实夹杂为其基本病机
(二)辨证论治
(三)病案举隅
十八、痹证治验
(一)风淫湿滞,痹证所因
(二)气血盛衰,寒热所偏
(三)祛风除湿,逐邪为主
(四)病案举隅
十九、头痛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用药特色
(三)病案举隅
二十、失眠治验
(一)心脾两虚
(二)痰浊阻滞
(三)肝气郁结
(四)阴虚火旺
二十一、谈谈清暑益气法的运用
二十二、对小儿温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一)小心温病,多先犯肺
(二)易夹湿滞,证候多变
(三)审察咽喉,细按胸腹
(四)遣方用药,轻巧灵活
(五)病案举隅
二十三、耳鼻喉热性病的常用内治法
二十四、运用止嗽散的经验
二十五、中风的用药经验
(一)活血祛瘀,通腑泄热
(二)清热涤痰,开窍醒脑
(三)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四)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五)病案举隅
医案采菁
一、麻疹(1例)
二、风温(3例)
三、感冒(1例)
四、咳嗽(2例)
五、哮喘(3例)
六、暑湿病(8例)
七、湿温病(3例)
八、大头瘟(1例)
九、眩晕(5例)
十、胸痹(3例)
十一、痹证(6例)
十二、腰痛(1例)
十三、郁证(1例)
十四、失眠(5例)
十五、便血(2例)
十六、面瘫(2例)
十七、消渴(2例)
验方撷英
一、茵芩薏苡仁汤
二、涤暑透湿汤
三、少阳分消汤
四、前列宝
五、平消渴方
六、痹痛方
七、头痛三宝
八、刘氏湿热清
九、健脑丸
诊余医话
一、叶天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一)叶氏著作小览
(二)叶氏在医学上的贡献
二、对吴瑭学术思想的初步研讨
三、叶天士小儿温病学说初探
(一)阐发小儿温病病理特点
(二)确立小儿温病四时辨治体系
四、试论温病神昏谵语的辨治
(一)病因病理
(二)辨证施治
五、试论温病斑疹
六、温病诊疗的几个问题
(一)临证诊察要全面
(二)病因病理须辨明
(三)立法用药宜精当
(四)病案举隅
七、略谈温病与治法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治法
薪火相传
一、传人选介
二、朝花夕拾
(一)学习刘老敬业精神,为中医药文化增添光彩(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彭胜权)
(二)杏林奇葩,教师楷模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林培政、钟嘉熙教授、史志云教授)
年谱大事
一、医家年谱
二、大事专记
一、天高地阔,自甘医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南粤之地,一提起“半城山色半城湖”,人们就自然会想到素有“岭南名郡”之称的惠州市。这里既吸纳了山之仁,又攫取了水之智,百代流传的“从者云集,人竞向学”的学风更是培养了很多颇有成就的才子名臣。
在惠州东向,由寻乌和安远两水与广东龙川县的贝岭水汇合而成,经惠州流至东莞市石龙镇入珠江出南海的就是中国地理上赫赫有名的东江。东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孤悬华南敌后抗战8年的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他们当时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从香港营救出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1945年,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也就在这个地方,有一位郎中,很早就在当地百姓间开始了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他就是后来被惠州市政府和人民誉为“东江之子”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仕昌。
(一)少承家学,矢志从医
1914年9月,刘仕昌出生于美丽富饶的东江之滨惠州的一个中医世家里。父辈们饱览医书,自学成材,行医济世,在当地颇有名气。作为家里的男丁,他一出生就被寄予了光大家业的厚望。从识字开始,父辈们就有意在医学方面给予熏陶,常常让他背诵《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中医人门书籍。尤其是父亲,在每天诊病之暇,亲自为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这为刘仕昌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
幼时的刘仕昌目之所及皆医典药名,耳之所闻皆诉病问苦之声,父亲处方时的一丝不苟,辨病时察言观色的细致,患者病愈时由衷的喜悦和谢意,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让刘仕昌深切懂得“医同良相”道理的是父亲虽以医出名,却因善缘广大而为人们所信赖,在云浮县行医时甚至被推为副县长,从此不仅驱除病魔,亦调停民间各种争端,治理社会秩序,为广大百姓所敬重。
幼承家训,加上耳濡目染,刘仕昌深深感受到中医治病救人之神效,这更让其对中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大志。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法门,随着面前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对中医学习成痴的刘仕昌理论积累飞进。这时,他已不满足纯书本理论了,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外出应诊。其时父亲一面传授医术,一面要求他攻读历代医典。从《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有陈修园的72种医书,夜夜挑灯夜读,边读边诵边记,反复思辨,并结合患者例证,加深理解。就这样,白天跟诊实践,晚上读书印证,几年后刘仕昌的临证经验已经日渐丰富,具备了独立出诊的能力。
俗话说:“家传一张纸,师传万卷书。”如前所述,刘仕昌的家人都很希望他能继承家业,成为一名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而他本人也不负众望,在学医的道路上走得扎扎实实。1934年,凭借多年的积累,刘仕昌顺利成为惠阳县第一届考试录取的中医生。随后又于1935年参加广州市卫生局第六届考试,被录取为中医生,开始独立行医于乡里。
说起广州的那次考试,还有一段关于刘仕昌年龄的掌故。故事的起因是,2004年有人偶然发现刘仕昌教授身份证上赫然写着出生于1904年,依此推算,当时还健在的刘仕昌教授算是全国硕果仅存的百岁名老中医了。于是,有人带着疑问去问他。刘仕昌教授笑了笑,也不多言,翻箱倒柜地找出一张小纸片拿给他看。这纸片就是1935年刘仕昌考取的可“效力全省”的开业执照!
原来,当时刘仕昌虽已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达到了申请行医执照的条件,可是刚中学毕业只有21岁的他被申请行医执照条件中“必须年满30岁”这一条给难住了。再空等10年,对于希望能更早一点救助贫病百姓的他,绝对不是心中所愿。于是,从医心切的刘仕昌灵机一动,偷偷把年龄改大了10岁,顺利取得了行医执照。
(二)省城深造。造福乡梓
拿到行医执照不久的刘仕昌,虽然声名在当地渐起,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是经常碰到棘手的病例,面对着病人充满希冀的眼神和自己有心无力的境况,他再度感到知识之不足。这时,恰逢西学东渐,现代医学教育的兴起,更让他决心学习深造。1935年,刘仕昌进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读书,并于1938年7月顺利毕业。
毕业时正值日寇南侵,战火纷飞,瘟疫流行,惠州当时也常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死伤很多。年轻的刘仕昌心急如焚,从没忘父辈们“大丈夫立于天地问,必造福百姓”的谆谆教导,决心利用所学知识,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即返回惠州。
当时在惠州的药材行业字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寿堂、广寿堂和世宝堂,它们或是历史比较久远,或是品种规模较大,深得当地百姓信赖。按道理,出身中医世家又接受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刘仕昌如果到这几家药店坐堂的话,是相得益彰的。然而,刘仕昌却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到经营时间不长的打石街百元堂坐诊。原来,他看重的是这家药店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能惠及更多的平民百姓。其时的惠州,疫症流行,天花、脑炎、麻疹疯狂肆虐,人们穷困潦倒,悲惨万分,常因身无分文而无力治病。刘仕昌看病从不问贫富,更不怕被传染的风险,只要哪里有病患需要,他就会在哪里出现。而且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异常艰难,他却常常不收或为病人垫支医药费用,救助了很多妇孺病患。很快,刘仕昌的医德术就远播四邻乡里,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百元堂也渐渐成为比肩上述几家老字号的药铺之一。
在刘仕昌心里,中医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只有发扬光大、自强不息才对得起祖先。因此,在业诊的同时,刘仕昌还应校友夏稚威之邀,兼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主讲教师。在这里,刘仕昌与余道元、汪少云、夏伯宽等同道一起为学生编讲义、传心得、指导临证,深得学生敬爱。可惜的是,随着战乱的进一步升级,学校在开办3年之后,被迫停办,但这也为惠州中医后来的发展保有了难能可贵的星星之火。P4-9
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广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200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促进广东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要将广东从“中医药大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这无疑为广东中医药的腾飞增添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中,《岭南中医药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的出版就是一项具体的措施。遵《文库》编委会之嘱作序,略述感言如下。
从中国文化发源来看,中国文化的主流发源于中原一带。中医药学是从中原传入岭南的。晋代有葛洪、支法存、仰道人等活跃于广东,唐代开始有李喧《岭南脚气论》等以岭南为名的方书,可见医学与岭南挂钩,岭南医学成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分支,为时至少已有千多年了。
晋唐时期,岭南的中医学就已经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在研究当时流行的脚弱病(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症)方面成果突出。唐代《千金要方》卷七论风毒状第一:“论日,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仕人多有遭者,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可见岭南医学善于创新。另外,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肘后备急方》等书中还可见葛洪、支法存等对蛊毒、沙虱热(恙虫病)、疟疾、丝虫、姜片虫等传染病有不少治疗方药,对岭南热带地区传染病的研究成就亦较为突出。这些成就不是由中原带来,而是吸取多地民间医药精华,加以总结得之。
宋代开始,岭南医学界人才辈出。先有陈昭遇,开宝初年至京师为医官。陈昭遇与王怀隐等三人历时11年编成《太平圣惠方》;又与刘翰、马志等九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绍兴年间(1137年),潮阳人刘昉著的《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宋代岭南已有国家级的医家出现。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其中就收录了不少宋代医家的经验方,标志着具有岭南特色的方药学已初步形成。
明清时期是岭南中医学大发展的年代。明代,有邱睿、盛端明等有名望的医家出现;还有浙江人王纶所著的《明医杂著》,是其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的;一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亦是在粤地一再印行方传世。上述著作对岭南医学的影响很大。清代,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何梦瑶,被誉为“南海明珠”;儋州罗汝兰著《鼠疫汇编》,丰富了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治经验;清末,西洋医学传入我国,岭南首当其冲,出现了朱沛文等主张中西汇通之医家。岭南医学的中医小儿科继续取得突出成就,在清代中期刊行了罗浮山人陈复正的《幼幼集成》后,清末又有程康甫著《儿科秘要》,由博返约,把儿科证候概括为八门(风热、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脾虚、疳积、燥火、咳嗽);治法约以六字(平肝、补脾、泻心),举一反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民国时期儿科名医杨鹤龄继承程氏学说,著《儿科经验述要》。杨氏在育婴堂从17岁起独立主诊病婴,每天巡视、处理危重病婴数次,故育婴堂可称儿童医院之雏形。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危重病儿的经验,后来自己开业,日诊两三百人。西医张公让曾不断观察其诊证,亦深为佩服其医术之精也!
而广东草药在清代至民国时期也得到很好的整理,名作有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增补食物本草备考》和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为中药材增加了不少岭南草药品种。
上述可见,岭南医学至清代挟其岭南之特色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广州就有医学求益社之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医学会,以文会友,每月一次。被评得第一名者,发表论文于报端。上月头名即为下一届论文的主审员,无形中开展学术之竞争。后继者有广州医学卫生社。但岭南医学之发展达到高峰则是在民国时期后,主要是在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方面成绩突出。民国时期,学校教育开始举办,著名的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与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均为岭南中医学界培养了许多人才。虽然民国时期受国民党政府消灭中医的压迫,但岭南医学学术仍然日益繁荣,影响至香港和东南亚一带。中医药为岭南人民健康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回顾岭南医学发展的脉络,晋代中原移民带来的先进医术与岭南地区医药相结合;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医药学术带入岭南,又促进岭南医药学的发展,加上自身的成就,岭南医药学成为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医药学派。历史同时也表明,医药事业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当代广东改革开放已先行多年,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聚集人才。可以寄望今后,岭南中医药学必将产生飞跃式的发展,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
研究地方医药学,其实也是为中医药学事业整体作贡献。自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提出医学模式理论以来,西方医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实我国传统医学一开始就重视心理、环境因素,中医药学研究还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时间因素,故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去研究疾病预防和治疗。
对于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过各种讨论。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论述了四个主要经济区域与人的性格和社会风俗的关系。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将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相联系,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征与社会性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将地理环境看作是精神的舞台,认为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至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的是事物普遍的客观规律,但科学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客观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总是有着对特定时间、地点与人群的针对性,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也对科学实践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医学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医学技术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但其实际应用必须考虑到个体的特点。中医自古以来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地理环境、气候与人的体质对疾病和医药的影响,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唐代《千金要方》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就是具体的例子。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医学发展水平不一。而每一个地区医学水平的提高,往往也充实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实际内涵。元代朱丹溪对南方人体质和疾病的认识,就很好地补充了此前以北方经验为主的医疗知识。明清时期江南瘟疫流行,又促使了温病学派的形成。岭南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疾病谱也有特殊性,药材资源又相当丰富,若加以认真研究,完全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理论。每一个地区中医药特点的形成,必然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继承性与实际运用的创造性相结合的结果。小的突破,至少丰富了中医临床的风格,增加了地方性的应用经验;大的突破,有可能形成新学说,带来整体性的变革。所以,研究地方医药学,其意义同样是相当深远的。
现代中医药研究,必须坚持以临床为出发点。近代岭南有许多临床水平出众的名医,饮誉国内外。现代岭南中医药发展应继承这一良好传统,抓好临床学术的传承。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文件中很重视对名医学术的整理和对基层中医的培训,是十分有远见的。本套《文库》也注重对当代名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这种整理就是学术传承的一种方式,并可为更多临床中医提供参考。
另外,岭南中医药的发展也应加强理论的研究。岭南医学发展历程如果横向比较,有全国影响或有重大突破的中医学理论著作还是不多的。这也许与以前岭南远离北方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心有关。但在学术交流频繁、信息渠道通畅的今天,要想中医药理论有大的发展,关键还是要加强研究,提高水平,要对临床经验进行凝炼和升华,对中医药理论进行务实的思考。近年,我们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就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并被纳入国家“973”计划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在处于思想解放前沿的广东,完全应该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 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又完全可以应用最新科学技术。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治疗疟疾,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实践,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抗疟新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SARS,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其科学原理。但这种研究必须坚持中医药学主体性和中医药理论的主导性。
同样,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广东中药产业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中药的种植和中成药的生产销售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像民国时期创立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前辈所说:“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万万(现在已远不止此数了),民生国课,多给于斯。”产业的发展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又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策略,也是重要的课题。
《文库》囊括了前述各方面。这些学术、临床、科研及产业等的成果和经验得以系统整理出版,是岭南中医药界的盛事。岭南先贤梁启超先生诗云:“世纪开新幕,风潮集远洋。”相信《文库》能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汇集新知,刊布精义,成为21世纪岭南中医药腾飞的基石!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