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美国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埃姆斯·米歇尔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翰·埃姆斯·米歇尔编著的《最后的美国人》将时间定格在了2951年的北美大陆。那时的美国及美国文明早已沦为波斯帝国大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是波斯上将卡恩·李在2951年横跨大西洋并重新发现北美新大陆后才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公之于众。作者通过卡恩·李将军的日记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情节不太曲折但却很有趣味的探险历程。考察队从今天的纽约登陆,考察了纽约和华盛顿两座城市,从废墟中看到了美利坚昔日经济的繁华和文化与社会土壤的贫瘠与落魄。

内容推荐

约翰·埃姆斯·米歇尔编著的《最后的美国人》以日记体形式,记叙了波斯上将卡恩·李在2951年横跨大西洋,重新发现北美新大陆的故事。考察队一行首先在纳·优克(纽约的波斯语发音)登陆,然后前往华盛顿。随着考察队在曾经盛极一时的梅尔蒂卡(美利坚的波斯语发音)古遗址当中徘徊,他们也开始探究梅尔蒂卡文明失落的原因──他们穷极智慧却只会单纯模仿;他们酒肉声色,沉溺在无尽奢华的商品世界当中──所幸他们最终被可怕的极端气候变化瞬间收割殆尽。如果本作于当今,人们一定不会无视其中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当今美伊冲突的冷嘲热讽;然而,作者却是在百年之前的十九世纪末做出这些大胆而惊人的“预测”──只希望在现实当中,接下来事情不会像米歇尔所描述的那般糟糕透顶、一语成谶。

目录

五月十日

五月十一日

五月十二日

五月十三日

五月十四日

五月十五日

五月十六日

五月十七日

五月十八日

五月十九日

五月二十目

五月二十一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二十日

七月二日

七月三日

七月四日

七月七日

试读章节

诺甫突然间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船上精力最充沛的人!我们都一样地高兴,因为我们的发现实在了不起。今天早上,我还没起床,诺甫就跑到了船舱里,他已经忘了我们的主仆关系,抓着我的胳膊就要把我从屋里拽出来。他激动万分,话都说不清了,我也没听懂他的意思。不过,我还是紧跟着他出来了,并且很惊讶一个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为什么能走得如此之快。诺甫像头小牛一样跳上窄窄的楼梯,尽管我年轻体壮,但是却跟不上他的步伐。

但是当我们来到甲板上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和昨天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因为昨天下午我们下锚时,周围的一切已经笼罩在暮色里了。

就在我们正前方,海湾的中间,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比我们船上的桅杆还高出好多倍。更远处,也就是雕像的后方,是一条水面宽广的大河,我们的船就停泊在这条河道上,河面在旭日的照映下,波光粼粼。东面,诺甫所指的方向,他的手指因激动而颤抖不已,那里是一片没有尽头的城市废墟。它延伸到了大陆的深处,甚至远到了视力所不及的地方。在我们右侧一条稍小的河流旁,矗立着两座巨大的建筑,高耸入云,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守护着膝下早已荒芜的街道。我们听不到一丝声响,水面上也没有任何动静。这里安静的如同沉睡中的死神。

我陷入沉思之中。

就在我们观察之时,一只叫不上名字,但类似苍鹭的鸟沙哑地叫了一声,从巨大雕像的下方飞了出来,朝着城市飞去。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我大喊道,“我们这是在哪儿?”

诺甫回答:“是啊,这到底是哪儿呢?王子殿下,如果我知道我们的位置,我就能解释这一切。但是没有一个旅行家提到过这些废墟。波斯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过这个民族。是真主安拉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失落的世界。”

我们用了不到一小时便登上了陆地,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条占代的街道上。路面上的杂草和野花在荒芜的环境下恣肆生长、挤作一团。年代久远的大树的枝干刺穿了建筑物的窗户和屋顶,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不过,它们形成的树荫又显得如此及时,因为岸上的酷热如同烤炉,我们都觉得难以忍受。街道两旁的建筑稀奇古怪,保存的也出奇的好,许多铁窗框里的玻璃甚至还完好无损。

我和诺甫穿过厚厚的草地,四处漫步,我们对所见之物兴奋异常,也对这里的奇丽景致感到欣喜。这里阳光灿烂,到处都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废墟上爬满了艳丽多姿的野花。没多久,我们就发现自己站在曾经的一个公共广场之上,如今这里基本上成了一片浓郁的树林。

我们坐在一块掉落在地面的屋檐上,凝视着身旁高大的建筑。这时,我问诺甫是否依然不确定我们身处何地,而他回答:“我这会儿还是不能确定。这里的建筑风格与古欧洲的类似,但是建筑风格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于是我就打趣着对他说:“噢,诺甫,那我们可要长见识了。你还真是大智若愚。你可是在历史和语言方面造诣颇深的老师啊,要是说你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还浑然不知,你在伊斯法罕帝国理工的学生们可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诺甫回答:“王子殿下,您说的一点儿没错,没有谁是无所不知的。”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这片树林之际,地上一块向上翘起的石板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似乎有不同寻常之处。这块石板早已从它的支柱上掉了下来,被高高的野草半掩着,躺在我们脚边的地面上。它的表面有一些用粗体浮雕刻出的奇怪字符,这些字符和一千年前刚凿出来时一样的棱角分明,轮廓清晰。我把石板指给诺甫看,随后我们俯身察看上面的字迹。P18-22

序言

《最后的美国人》的作者是美国人约翰·埃姆斯·米歇尔(JohnAmes Mitchell,1844~1918)。从网上有关他本人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介绍来看,这个人在美国都不算知名的作家,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仅有的几部文学作品没有通过译界展示给中国读者,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作品少、不知名并不代表他的所有作品都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儿文学价值。通过译者的翻译体会来看,米歇尔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文学构思能力非常之强,相信读者读过本书后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最后的美国人》将时间定格在了2951年的北美大陆。那时的美国及美国文明早已沦为波斯帝国大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是波斯上将卡恩·李在2951年横跨大西洋并重新发现北美新大陆后,才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公之于众。

作者通过卡恩·李将军的日记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情节不太曲折却别有一种趣味的探险历程。考察队从今天的纽约登陆,考察了纽约和华盛顿两座城市,从废墟中看到了美利坚昔日经济的繁华和文化与社会土壤的贫瘠与落魄。

如果作者把这本书写成一本未来人类的考古日记的话,那么它的文学价值也就不值一提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不同历史时期的人进入到同一个时空之中并产生了直接的碰撞,从而在丰富了小说情节的同时,也深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却忽略了民族文化和文明发展,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小说的最后,乔治·华盛顿的巨型坐像在目睹了“最后的美国人”的悲惨结局之后,终于“慢慢低下头”,也许它是在强迫自己接受一个无奈而痛苦的结局。

这本书吸引译者眼球的内容还不止这些。作者对美国人一夜之间突然灭绝给出了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如果您想到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是1902年,您就不得不叹服,在科技还不甚发达的20世纪初期,作者就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如此敏感的预测:人类是可以改变自然并利用自然的,但自然界的威力却是人类无法抗衡的。如果这本书放在今天来写,完全可以起个另外的名字:《后天·后传》。

译者

2013年6月18日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