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读庄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又春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是一部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及学术和普及的著作。本书初版后,有读者评论本书:“作者先后对《周易》《论语》《老子》等名著作了解读,可见作者国学底子相当厚实……对一些名人名著不人云亦云,且见解新颖、贴切”,相比当下的出版氛围,作者端正谨严的写作态度,可谓精神可嘉。

内容推荐

作者抱着澄清近年来出版的注释、解说、评论《庄子》的著作中对于《庄子》的误解、误译和“误评”的写作意图,公开地、纯学术性地指出其“误”之所在,探讨其原因。就诸多有关问题作详尽的训诂考证和逻辑分析,在批评、“论战”中形成对《庄子》原文原意的确解。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初版后,被读者誉为“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学术和普及的著作”,理由是:“一是作者先后对《周易》《论语》《老子》等名著作了解读,可见作者国学底子相当厚实;二是作者对一些名人名著不人云亦云,且见解新颖、贴切:三是作者学术态度端正,相比当下的出版氛围.可谓精神可嘉”。《我读庄子》值得细读、多读、多体会!

目录

序言

内篇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秋水第十七

杂篇

寓言第二十七

试读章节

内篇·逍遥游第一

这是《庄子》内篇的也是全书的首篇,“逍遥游”这个题目又让人很自然地把它的内容同自由联系起来,以为庄子是要开宗明义地宣告,他这部书就是谈论自由和教人如何达到自由的;全篇的内容似乎也能支持这个设想,因此,这一篇历来受到重视,被认为具有导论的性质,还有人说是《庄子》思想的总纲,是“庄书之魂”。事实是否如此,要到我们读完全书后才能讨论。为了避免给读者一个先人为主的“理解定势”,本书不采取许多注家的做法,在解读原文之前先提供若干本应是“读后感”的提示,而是对每一篇的讲解都从直接和读者一起阅读原文人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一般都翻译为北海,从后面说“海运”和末句“南冥者,天池也”看,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作者原意很可能只是指“极北那昏暗迷茫的地方”,因为“冥”的本义是昏暗,可引申出夜晚、幽深等义,并不作“海”讲,即使借为“溟”,也是如此。

“有鱼”,是说一种鱼,还是说一条鱼?《正宗》(马恒君先生所著《庄子正宗》一书的简称)作前解,从接下说“其名为鲲’’看,是对的,因为不会每条鱼都有个名字,但后文所作的描述,却又只适合于一条:要是该鱼种每一个体都化为鹏,鹏要“南徙”,又必是全族的集体行为,那场面一定更大,并且难以设想。因此,《今注》(陈鼓应先生所著《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简称)着眼于下文的陈述,译为“一条鱼”,也有道理。在古文,这“鱼”字前可以不用量词,作者也就忽略了是“一种”还是“一条”的问题,结果害得我们今天的注家为难了。

这里的“怒”是“百花怒放”这种说法中的怒,“垂天之云,,当是指从天上垂挂下来也即在天空中浮游的云朵,用以比喻鹏的翅膀之大,《今注》和许多注家都译为“天边的云”,则很没有道理了:“天边的云朵”未必大些——鲲,本是指鱼子,《国语.鲁语》:“泽不伐天,鱼禁鲲鲕。”韦庄注:“鲲,鱼子也。鲕,未成鱼也。”《尔雅》也.说“鲲”为鱼子,可见庄子是故意用个指谓小鱼的名词来称呼“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鱼的。这意味着什么?你去想吧。倒是有多种说法,但你的想法和任一种别的说法都分不出优劣的,我也就不必介绍“别人的”说法了,只说一个意思:这种引人去钻牛角尖的地方,在《庄子》中是不少的,但我不主张这样读《庄子》,理由是:这样钻出来的东西不但无可证伪,还简直不配称为“思想”。

“海运”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解释,《今注》和《正宗》分别译为“海动风起时”和“北海发生沧桑变化时”。我以为,“海运,,显是用来说明大鹏南徙的原因,而“徙’’又多半是由于生存环境的逼迫,所以《正宗》译文所体现的理解为优。‘‘运”的基本意思是运行、转动,海的大运转可能造成大鹏所需生态条件的破坏,以致它只好远走高飞,另寻安乐之处了。这是很实在的,足见庄子不想把大鹏神化。“南冥者,天池也”,不仅是对“南冥”作解释,更在于指出那里是“天池”,可作大鹏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也交代了,鹏由鲲变来,故属水鸟类,不能长期离开水。说北冥、南冥,自然是为了突出大鹏旅程之远,以见其气魄之大和视野之广。

从这开头一段,读者必是先得到一个鲜明的“大”的印象,然后是疑问与惊讶:鱼会变鸟?有这样大的鱼和鸟吗?但接下就会用“这是在说寓言,做夸张”释去这疑问和惊讶,只留下“大”的观念。读下去就会知道,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庄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一开篇就显露出来了!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也可能不是书名(从后来南朝人吴均写有一部书叫《续齐谐记》看,古人认为是书名),但这无关紧要,反正这里征引的几句话是《庄子》中所谓的“重言”,即是借用也即重复某个已经公认为权威的意见、观点或说法,来加强作者刚才说及或将要说到的一个意思的可信度。所以引文中的话不过是较具体地复述一下上一段对大鹏的陈述。有人认为句中“击”字通“激”,“水击三千里”是说大鹏起飞时激起的浪花达三千里;有人说,这“击”用的本义,拍打的意思,此分句是说大鹏起飞时先划水三千里。我以为这没有必要争论,两解训诂上都说得通,又都不过是极言大鹏之“大”,不违文章主旨。“抟扶摇而上”的解释更多,虽没有一种说法因明显有根有据而最具说服力,但也都认为是描写大鹏乘着盘旋大风直上云霄。这就够了。值得推敲的是“去以六月息者也”句。我以为,前两句是说大鹏飞行的空间大,这一句就当是讲它飞行的时间长,故应翻译为“要一直连续飞行六个月才停下来歇息”。后加“者也”,是强调地交代,这讲的是大鹏自身的性状、力量,不是申说它在执行什么任务。《今注》将此句翻译为“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颇不中肯,且不说很难讲清楚北冥那里为什么六月必有大风,又恰在海运前后,这样理解将降低大鹏之“大”的水平,张扬了它对于风的依赖性,则是很明白的,从后文可知,这就有背作者的意图了。

这里我想顺便指出两点。一是《感悟》(王树人、李明珠二先生所著《感悟庄子》一书的简称)谈到以上几句时,竞发出了这样的感悟:“其所描述的鹏飞之象,似乎既隐含道象又隐含易之象。作为道象,可以看到,鹏之去南冥,正是道行天地的动态整体态势。作为易道之象,这里的三、六、九数字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其中,九、六乃是阴阳爻的显示,而三则是八卦的整体。”这恐怕不切原文作者写这几句话时的思想实际。三和九,明明只是中国人,特别是古人用来“言其多”的数字,即使《易经》中也如此,如爻辞中就有“三年不觌”(困卦)、“跻于九陵”(震卦)句,其中三、九都不是确数,而是强调时间长、跻得高。这里当也是这种用法,极言大鹏动作之大而已。至于六,这是半年的月数,同周易的爻数巧合而已,意念、义理上哪挨得上边!自己在别处发这样的感悟,可以;说这意思原本蕴涵在《庄子》文中,就是误导读者了。我还要说:在这几句话中,也能找出“纰漏”来,例如,大鹏身长至少有三千里,它“击水”也只有三千里,和身长相等,或还短一些;它只飞九万里高,不到身长的三十倍,按比例,它岂不比很小的水鸟还“击”得近些,飞得矮些?按现代科学知识,地球一周还不到八万里(地球半径为六千七百公里),大鹏朝一个方向飞行半年,它飞到哪里去了?这些数据也能说明什么问题吗?其中是否也大有深意在?带着这类的问题读《庄子》,《庄子》还可能读得懂吗?P3-6

序言

《庄子》一书,因思想深奥、文字简古而让人感到难懂难读,所以同《老子》和《周易》一起被称作“三玄”。因此,和后二书遭遇的情况一样,注释、翻译、解说《庄子》的著作也多得汗牛充栋。毫无疑问,谁都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找来读过的。那么,我今天来增添一种,是为了什么?恕我直言,我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我出这样一本书,已无任何功利可言),而仅仅是因为,我稍微调查了一下后发现,用现代白话文写出的注译《庄子》的著作,其错误之多、之重,从一个方面说,更甚于注译《老子》和《周易》的情况,用《庄子奥义》作者张远山先生的话说,是:“今语译本则无一可读,即便字词注释无误,译文照样完全不通。”我于是想:我既然写了《我读老子》、《我读周易》,何不也写一部《我读庄子》?这样,说白了,我写此书的用意是:批评今语注庄读物中的错处,帮助读者达到对于《庄子》原文原意的了解,还庄子以本然的面貌。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上面说的今语注庄读物中的错处,不包括《庄子》研究中的学术观点,仅指对于《庄子》文本的误注、误译、误断,本书则是想通过对于有代表性的误解的评析,求得最为接近作者原意的理解。对一部著作,特别是古代经典,要真正读懂它了,才谈得上对它作阐发、批评,最后超越之;就传承文化遗产而言,更应首先是了解前人、古人究竟是怎样说的,然后在这基础上讲它的“时代局限性’,和“现代意义”,这是我再三强调的态度,必也是大家的共识;马恒君先生在其《庄子正宗》的前言中就说“本书试图把《庄子》的原意说清楚”,姚曼波女士在其《庄子探奥》的绪论中更表示:“必须指出,任何阐释必须以尊重原著、尊重作者、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问题是,尽管如此,《庄子》注家们给出的注译,大多事实上仍然是“错误百出”。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里当然可以说出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条,恐怕要归结为“注经界”缺少争鸣,就是说,在经典文献的训释、解读这个“基本学问领域”,还没有形成讨论和批评的风气,以致对于一句经文的任何一种“说法”,任何一部低劣的注经著作,都非常容易出笼,错注、妄解、误译不会遭到及时的批评和淘汰,因此,一句本来不难获得“达诂”的话,也会形成“众说纷纭,谬误共存”的局面。有鉴于此,本书和其他注译《庄子》的著作不一样,不只是提供注释和翻译,而是每遇疑难词语或句子、段落,必挑选有代表性的误注、误解、误译来加以讨论、批评,力求在辨析中理清、把握原文作者的思路,达到对于文义的最接近于他的本意的理解,同时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和鉴别能力。因此,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部批评性兼导读性的著作。

二、批评要有靶子,在注译类著作中,我选作“靶子’’的,主要是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和马恒君先生的《庄子正宗》。我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首先是因为本书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即主要是凭借今语注译读物来了解《庄子》的人们,达到对于原著的正确解读,而这两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近年来出版的注译《庄子》的著作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从而也就是我最应该加以批评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两书的作者在进行注译时,都认真参考、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一本列出的“主要参考书”,共有68本之多,事实上,它的许多注释都是在给出作者自己的理解后,还同时附有其他多位注家的意见;后一本则在前言中声明“尽量利用旧的说法”,在排除“明显的误解”时,采取的则是“以《庄子》来证《庄子》”的方法。因此我认定,就“今人”对《庄子》文本的理解而言,这两本书理当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我对此二书的批评,也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整个“庄学界”的批评了,从而有可能发动起注庄界的争鸣。

三、经文注释中的“众说纷纭,谬误共存”局面,不仅窒碍了“一般读者”对于经典原文原义的了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会对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应是不待说的,因为在这局面下,人们会很容易从经典文献中征引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而不必在该材料的准确解释上下工夫:发现符合自己需要的现成解释,则拿来就用,自然“言之有据”;没有现成解释,则自己“按需要做出一个”,不必担心受到批评。一般说来,在上述局面下,这属客观必然性,主要不是个人学术道德问题;在“浮躁”的时代,即人们做学术研究也“被迫”急功近利,因而颇多“学术泡沫”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样,在并非注译性读物的庄学研究著作中,也严重存在一个对于所引材料的解释是否正确、公允的问题。事实上,基于对经文的错误解读而达致的奇谈怪论,或精妙见解,或偏颇评断,或独特领悟,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著作中简直“俯拾皆是”。这是学术繁荣盛况下的暗流隐患。基于这个认识,我的“批评靶子”中也有属于研究《庄子》的学术著作,主要是张远山先生的《庄子奥义》,和王树人、李明珠二先生合著的《感悟庄子》。我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同样不是因为它们写得较差,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两本书是近年来庄学研究的可喜成果,是难得的力作:其基本观点如果得到学界首肯,前者将造成庄学研究的重大转折,后者则将开拓出《庄子》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但是,我发现,两书在解释征引的原文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只顾自己的需要”的问题,这反而影响了其基本结论的说服力和全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我来加以批评,则是希望能给“庄学界”的作者和读者们“提个醒”。

四、由于我把本书的对象设定为一般读者,又要兼有批评性和导读性,还力求对可能有的反批评或疑问事先做出回答,因此,我对问题的论述有时候简直是“不厌其详”,这时候,行文也就显得拖沓了。虽然有人对我说,这“将让人读来不觉费力,反而节省时间”。但一定也有人感到厌烦的。我只好请求后一类读者原谅了。我也偶尔针对我批评的观点,即兴地发表几句感想,有些话可能言重了,这,我希望,也同时相信,“有关作者”会有雅量加以接受,或予以原谅。

最后还交代三点:

1。本书给出的《庄子》原文,取自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最新修订版,该书在前言中说:“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只是改为简体字了,同通行本有较重要出入的地方,则予以说明;分章只有一处改动(作了交代),标点则一律是我自己审定的。

2。《庄子》书中现在共有33篇文章,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21篇;一般认为:内7篇必是庄子本人所作,基本思想覆盖了全书,外杂篇只是内篇的补充或发挥,多为庄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作品,观点也不尽一致。这方面的问题极多,庄学界意见分歧很大,本书完全不予涉及,且因篇幅限制,本书只解说了全部内篇中的7篇文章.另加外篇中的《秋水》篇,和杂篇中的《寓言》篇。选这两篇,自然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在《庄子》中具有重要地位,且直接是内篇思想,特别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二篇的补充和发挥。

3。鉴定本书是否值得购买或阅读的快捷方法是:抽读你比较熟悉的任何一篇中的任何一章、一段,或随意选取一个篇幅不大又比较有名的寓言(例如“罔两问景”,或“庄周梦蝶”,或“濠梁之辩”)来读一下,看是否比其他注译本要讲得稍为好一点,对别人的批评是否中肯。我可以肯定的和自信的是:迄今没有哪本书可以让你凭着它的注释和翻译就把《庄子》读懂,而本书一定可以的。

自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一年起,我每年出一本书,这是第五本了(估计是最后一本),集中在解读《论语》、《老子》、《周易》和《庄子》这四部经典上面。我不曾想到,我会在晚年写起这种书来。迄今自我感觉和评价如何?我要说:自知功底很差,所以态度非常认真;确实辛苦,但乐在其中;因为不怀功利的动机,也就自信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泡沫,不是垃圾,对读者、对社会、对传扬我国传统文化,多少会有点贡献,只要以上四部经典的研究不停止,我这几本书就不会完全失去可读性。我说最后一点不是吹牛,也是“心里话”。在网上,我看到一篇未署名的先生写的评论拙著《我读老子》的短文: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买过和看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书,包括陈鼓应、任继愈、杨润根、沈善增的书。如果你是做研究的,要写相关的论文,或许以上作者的书是你所需要的;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老子》到底说了什么,想从中得到一些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思想,看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好的东西,总是隐藏得很深,人云亦云的货色,可能不会太差,但也绝不会让你得到新的可以触动的见解。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买了几千元的书,这是我在当当第一次推荐书,而且是非常的愿意。”

讲老实话,我读了后,心里是充满感激和感动、兴奋和自慰的。够了,我已经得到足够的回报了。在《我读论语》的后记中,我在叙述完写作过程中的情况后,说:“我已是古稀之人,出版这样一部书,对我已毫无功利意义,唯求有一点所谓社会效益,这是我所期望的,上述感动、兴奋、欣慰,则是我已经得到了的写作本书的回报。”今天我要说:我所期望的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显现了(网上对《我读论语》也多有实质性的好评),我怎能不高兴、不感激呢?谢谢读者,感激社会!

希望本书同样能给读者以实在的帮助。

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