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识交际》编著者高兴宇。
导语:我曾经问一位大学物理教授:“物理学定律能否与社交技巧联系起来?”这位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可能;这两样东西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们无法联系在一起。”我没有辩论,而是将我撰写的借物识交际文章交给他,请他阅读。第二天,他打电话对我说:“想不到呀,科学常识与人际交往果真有共性,这种格物致知思路别致新颖呀!”
如今,我把这些文章加以整理,汇成了本书,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和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借物识交际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高兴宇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借物识交际》编著者高兴宇。 导语:我曾经问一位大学物理教授:“物理学定律能否与社交技巧联系起来?”这位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可能;这两样东西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们无法联系在一起。”我没有辩论,而是将我撰写的借物识交际文章交给他,请他阅读。第二天,他打电话对我说:“想不到呀,科学常识与人际交往果真有共性,这种格物致知思路别致新颖呀!” 如今,我把这些文章加以整理,汇成了本书,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和帮助。 内容推荐 《借物识交际》编著者高兴宇。 《借物识交际》借助简单的事物来洞悉复杂的社交,如借助物理学中的惯性、钟摆特点、热传递、同频共振,化学中的催化剂,数学中的辅助线,大自然中的蚂蚁、蜜蜂等等。该书是一部交际一仿生学、社交新说。以物来理解交际的思路,对解开人际交往的困惑有很大帮助,可以让人们轻易地掌握交际规律和处世秘诀。 目录 01 借助心理的惯性 02 交际要善于蓄势 03 巧用冷热水效应 04 认识运用热传递 05 同频共振获友谊 06 催化剂帮助成功 07 如何提高自己的磁力 08 红橙黄绿青蓝紫 09 认识四种形态的人 10 交际的味觉规律 11 交往的四项法宝 12 言谈巧用辅助线 13 知晓凹地处世学 14 学会批评寄寓术 15 寻求别人的批评 16 八条心理预报学 17 细微处做大文章 18 高端交往三规则 19 埋伏中绽放奇彩 20 言语交涉与武术 21 交际巧用借景术 22 活用曲线言谈术 23 表里不一十二种 24 让阳光充满社会 25 交际与对症下药 26 对发脾气的比喻 27 如何被众人拥戴 28 成功交际的大厦 29 说出柳暗花明来 30 拥有腾飞的翅膀 31 拥有更多的熟人 32 人际交往的五味 33 需要良好的心态 34 要使话语响当当 35 人际交往的绊脚 36 交往的三级台阶 37 学习动物的精神 38 应对动物的骗术 39 巧用激将劝他人 40 先谈感兴趣话题 41 让他人有自豪感 42 学会天真式幽默 43 糊涂实是缩身术 44 相处的养花理论 45 友谊的四项比喻, 46 要有大树风格 47 软中带硬说话术 48 人情练达的标志 后记 试读章节 漂亮的导游小姐莫菲,被年长她十岁的男士沈通喜欢上了。沈通心里明白。冒昧地提出这事,只会遭到她的拒绝。富有心计的沈通在和她交往中注意做到了三点。一是逗她开心,常常用小幽默、小笑话引得她笑声不断。二是给她惊喜,一次,莫菲到深圳出差,沈通竟然奇迹般地捧着一束香水百合出现在莫菲的面前,让莫菲激动不已。三是给她关怀,譬如说,莫菲头天晚上没睡好,沈通第二天不但会一眼看出她脸上所带的倦容,而且还认真地关照一番。如此下去。莫菲渐渐地对沈通产生了好感,后来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在一个春意融融的上午,沈通郑重地向莫菲求爱,其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莫菲全然忘记了年龄相差过大这个恋爱障碍。 在这个事例中,沈通对莫菲的三点做法,就是靠增加内劲来蓄势的做法。当所蓄的势到了一定高度,自然就会消除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假若沈通不先这么做,就冒冒失失地向莫菲求婚,其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 三、积极行动来蓄势 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你会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汗水,多做了一些贡献,多搞了一份投入;可能你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更多一些,分析得更透彻一些,解决方法更恰当一些;可能你的谈话先声夺人,咄咄逼人,情理服人……这些人际交往中的积极行动,会使你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从而在心理上、气势上压过交际对方,这种积极行动的方法就是蓄势的方法之一。 老李是一家大型物资交易中心的谈判高手。五十多岁的人啦,每次与人谈判,都要比对方早到十分钟。随从的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他们问老李:“您比对方大一二十岁,为什么不让对方去等您呢?”老李微笑着说:“与人约会,如果你比对方晚到几分钟,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见随从们没有回答,老李接着说:“如果晚到,心里就感觉好像欠了对方什么,因此在心理上就稍占下风,谈判中该争取的事项也不好意思争取了。反过来说,如果先对方而到,心里便会有一种充实的感觉。有了这种优越意识,在谈判开始时就处于优势地位,这对以后整个谈判事件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旱一点到达,还可以熟悉一下周围环境,培养出和对方见面的心情。既然早到有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早到呢?”随从们听到这些,都向老李竖起了大姆指。 老李的约会早到做法,是人际交往中积极行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蓄势方法。因为早到,就增加了自己的一点气势,挫掉了对方一些锐气,从而使谈判朝着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四、选择环境来蓄势 心理学家泰勒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学校的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个最好。每个小组里,既有支配能力(即影响他人能力)高的学生,也有支配能力低的学生。泰勒安排一半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让另一半小组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倾向于寝室主人的意见,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比在别人熟悉的环境里更有影响力。在交际活动中,选择熟悉环境也是一种蓄势方法。如果想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就应该把交际场合尽量安排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从而能够借助熟悉的环境来为自己增添力量。这个熟悉的环境,可以是自己家、自己办公室,也可以是自己居住的地区、经常去的公园,等等。 美国的ANM公司与日本的山田株式会社计划进行一大宗买卖。他们开始争论的焦点不是质量,也不是价格,而是谈判地点。ANM公司想把谈判地点定在美国的某个城市,而山田株式会社则打算把谈判地点安排在日本的某个风景区,他们最后争论的结果是,谈判地点不在美国,也不在日本,而是选择了日内瓦这个另外的地方。 ANM公司与山田株式会社都有各自的心理专家,他们明白,谈判地点定在自己的国家,就会使谈判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使谈判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能够在熟悉环境里讨论事情,也要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因为这样做对方也就没有了这种优势。 以上蓄势方法,既可单独用,也可结合用。不管是单独用,还是结合用,一定注意要使所蓄的势达到足够的程度,因为达不到足够的程度,就不能达到蓄势的目的,这好比水库水位达到指定高度,才能有效地使用水电站里的发电机一样。四种蓄势方式的相反做法,便是减势的做法。一般来说,蓄势是有益的,减势是有害的。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既要蓄势,也要避免减势。P8-P10 序言 交际与物同理 十年前,我们当地一所学校举办了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四十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我有幸给他们教授了几节课。 学生们都是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刚接触社会,不但对公共关系茫然无知,对人际交往也颇感头痛,不知从何下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这堂课很成功。 我对他们说:“你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求知,肯定很有缘分。” 学生们齐声说:“是。” 我接着说:“养育你们的父母现在肯定在思念着你们,盼望着你们。” 学生们齐声说:“是。” 我又说:“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必须学好公共关系。” 学生们齐声说:“是。” 我继续说:“然而,学习这门课程难度很大,因为你们是第一次接触。” 学生们大声说:“是。” 我也大声说:“但是,你们肯定会轻轻松松地把这门学问吃透。” 学生们照旧回答:“是。” 我顿了顿,说:“一方面课程难度大,另一方面你们又认为能轻轻松松地学好,你们不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吗?” 他们一时哑住了,想不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左看右看,然后纷纷说:“是呀,是呀。” 我微笑着对他们说:“这是因为心理惯性,你们才这样一味地回答‘是’。你们都知道,小车往前行驶,当刹车时,车辆还会向前滑行,这在物理学中叫惯性。其实,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有此类的惯性现象,当一个人说‘是’时,他会一直‘是’下去。将来,你们搞公关,一定要像刚才我这样有一个不断获得‘是’的前奏,这样,你们才会轻松地得到对方的‘是’,从而获得成功。” 此时,学生们静静地看着我。我说:“学公共关系并不难,你们只要把物理学中简单的定律、常识移植过来就行,因为交际与物是同理的。” 学生们还是静静地听,我知道他们此时一定很纳闷,肯定不清楚我最后这句话的意思。 我给他们做了一个试验。我将一个空杯倒满水,然后再往里倒,水都溢出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倒不进去水了?” 学生们回答:“因为水杯满了,所以盛不下了。” 我说:“要想使这个杯子装上新鲜的水,只有将原来的水倒掉才行。同样,一个‘思想满满’的人是装不进‘新思想’的。因此说,向一个自以为是、听不进劝说的人公关,首要的任务是摒除他的成见。这,就是借物识心。” 学生们活跃起来,他们开始对我说的东西感兴趣了。为了加深认识,我请学生们观看外面的风景。透过教室窗户,我们看到不远处有一座人工湖。湖水清澈平静,宛如一面镜子,教学楼、树木、天空等都倒映在湖中。 我问他们:“假若现在起了大风,湖面会怎样?” 学生们说:“湖面会波浪起伏。” 我接着问:“波浪起伏的湖面是否能映出周围的景物呢?” 学生们肯定地说:“不会。” 我说:“心与物同理。人在平心静气的时候,看待事物、认识道理是清清楚楚的,但一个人心澜难平或者怒涛汹涌时,却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明智的行动。既然如此,我们在搞公关时,就要尽量避开那些内心不平静的人,因为此时的他们是听不进我们的真知灼见的。” 此刻,掌声响起来了,学生们异常兴奋,他们就像看到了一件非常美丽、以前闻所未闻的宝物。 经不住掌声夸奖的我笑哈哈地继续说:“钟摆往左摆动大,往右摆动也大,对你越苛刻的人越会帮助你;你如果正直、善良,那么你也会将此‘热传递’给你的生意伙伴,从而有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如果你与另一个人兴趣相同、脾气相投、看法相近、目标一致,那么你们也会像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那样,与其取得共鸣,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好朋友……”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这就是我的第一堂课,其实,我所教的这些内容在教材上是没有的。我以前也和这些学生们一样对社会、对人性茫然无知,出于学好、弄通交际的目的,我不断摸索、总结,便有了这套心得。今天,我把我的交际与物同理的心得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想传给他们一种学习公共关系的切入方法,授给他们一把处理人际关系的钥匙。我相信,这个方法、这把钥匙会派上用场的。 十年时间过去了,这些学生靠个人的努力,进步都非常大。四十多名学生中,有一人靠自学、靠进修,成为心理学博士:有三人,成为我们当地赫赫有名的青年企业家;还有一人,被一家保险公司评为全省销售状元…… 虽然他们的老师,也就是我,混得差一些,可当我听到他们取得的优秀成绩时,我内心也是非常激动的。 后记 20年来,我用心撰写了一些交际与口才、做人与处世、人性与心理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一项特色,就是借物识交际。 许多人,尤其是初涉世的青年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头雾水,以物来理解交际的思路,对解开人际交往的困惑有很大帮助,能够让人们轻易地掌握交际规律和处世秘诀。可以说,简单的事物能够撬起复杂的社交。 在我写稿的鼎盛时期,几乎每期《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交际与口才》等名刊都有我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良好反响。 一位刚到银行上班的青年朋友来信说:“看了老师撰写的《催化剂助你社交成功》的文章,顿觉交际豁然开朗。” 一位朋友看了我博客的《借助交际惯性》等文章后,留言说:“借物来解说人际交往,很有趣。”我博客的许多文章,被《读者》《格言》《意林》等名刊转载,还被新浪文化网站推荐到首页。 一位名叫“绯鱼水域”的网友在她的博客里推荐了我的文章《凹地处世学》,还加了一段推荐语:“看自《中国青年》2008年16期46页,很喜欢的一篇文字,里面的东西能够让人走得更远……”该篇文章,还被厦门市某组织工作部门评选为最喜爱的文章。 被广泛传播的还有《冷热水效应》这篇文章,它在心理学、交际学等领域得到赞同、认可,上了百度百科,还被台湾地区出版的《世界最著名的黄金定律》等图书收录。 浙江某大学“美文阅读”评比,将我撰写的文章《人际蓄势说》列为一等奖。《方圆处世说》《同频共振获友谊》等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和课外选读书目、试题集以及多种畅销图书。 我曾经问一位大学物理教授:“物理学定律能否与社交技巧联系起来?”这位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可能;这两样东西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们无法联系在一起。”我没有辩论,而是将我撰写的借物识交际文章交给他,请他阅读。第二天,他打电话对我说:“想不到呀,科学常识与人际交往果真有共性,这种格物致知思路别致新颖呀!” 如今,我把这些文章加以整理,汇成了本书,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和帮助。同时,向为该书出版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3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