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咽的澜沧江》是作者竹林继《生活的路》之后的第二部知青小说,书稿完成于1988年,1995年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呜咽的澜沧江》中的主要人物是由北京、上海去云南参加兵团的知青,通过他们的经历、遭遇,展现了在那一特殊时期上山下乡的一批知青的所见所闻所思,突显了特殊背景下人性的扭曲、生命的挣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呜咽的澜沧江/中国知青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竹林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呜咽的澜沧江》是作者竹林继《生活的路》之后的第二部知青小说,书稿完成于1988年,1995年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呜咽的澜沧江》中的主要人物是由北京、上海去云南参加兵团的知青,通过他们的经历、遭遇,展现了在那一特殊时期上山下乡的一批知青的所见所闻所思,突显了特殊背景下人性的扭曲、生命的挣扎。 内容推荐 竹林编著的《呜咽的澜沧江》以陈莲莲与龚献之间悲剧性的恋爱为主线,通过这批知青在兵团中种种骇人听闻的遭际,揭示出一些当权者在革命旗帜的掩护下,以革命的神圣名义,干下了骇人听闻的勾当,践踏了最起码的人权。由于故事发生于十年动乱期间,《呜咽的澜沧江》也可以说是对“文革”那场浩劫的反思和批判。书中刻画了龚献、孙耀庭、何士隐、李凯元等青年远离父母,在特定的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接受改造期间各自的精神面貌。有的既来之则安之,有的则望着蓝天、绿树和远岸,灵魂日夜感到不安。 目录 序一 序二 一 啊,澜沧江 二 “修养”的弧线 三 别了,妈妈 四 墨江的启示 五 活给人家看 六 权力野兽 七 幸福是向魔鬼讨来的 八 跷跷板上的小姑娘 九 缄默的星空 十 危险的情书 十一 黑心树 十二 山路迢迢 十三 人生的真谛 十四 我们的热血 十五 将“人类之爱”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十六 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十七 “萨拉蒙”上的猫头鹰 十八 灵魂的涅槃 十九 蚂蚁冢上的泪水 二十 菩萨变成的曼陀罗花 二十一 美梦醒来是噩梦 二十二 死不瞑目 二十三 最后的晚餐 二十四 我欠了我自己 二十五 我要活 二十六 世界瞎了两只眼 二十七 虚假的泡桐花 二十八 象牙少女 二十九 灵与肉的搏斗 三十 魂兮归来 跋 追寻人生价值的壮丽诗篇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啊,澜沧江 我想,终我一生,不会再看到像澜沧江这样奇丽、这样凄艳、这样汹涌而剽悍的河流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河里游泳。 那水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有时舒缓,有时湍急,有时恶浪滔天,有时光滑如明镜;有时你抬起头来。只见蓝天白云、绿树远岸,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你的怀抱之中。 你张开双臂欲去拥抱,可是突然间,矗立在面前的是黑色的嶙峋怪石,它们露出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你欲后退,欲犹豫,欲改道而行,可是激流裹挟着你,恶浪推拥着你,在那样的淫威下一切都被撞得粉碎,连同你的思想,你的肉体,你最后的欲望…… 也有这样的时候:在你的周围什么也没有,无边无际的空旷,无色无嗅的混沌;你呼唤得不到回应,你责问没有解答;世界的额上写着“虚无”,你的心里一片空白。没有花的娇红,没有草的嫩绿,没有天空的蔚蓝,甚至也没有墓穴的昏黑。白花花的沙砾燃烧着干渴的欲火,岁月和飓风留下的爪痕像一串道家的符咒。 “请谈谈你的成才道路。”“请你谈谈如何打破旧的习惯势力,第一个穿上‘比基尼’参加比赛?”“听说你曾经双腿瘫痪过,请问,你是如何重新站起来顽强锻炼并夺得全国健美冠军的?”镁光灯对准了我,鲜花向我抛来。我站在人生光辉的顶峰,可是崩溃随之而来。 没有外界的触动,没有人为的压力。这种崩溃是我心底的情绪。它仿佛一座雪山,被地心喷发的火焰烧灼了,只有倒坍,除此之外,没别的出路。 我说,我的河没有了,它消失在沙漠里,连一丝湿润的踪迹也不曾给我留下。 即将成为我丈夫的那个人发出轻快的笑声:“如果你愿意,你也许能看到密西西比河,看到莱茵河,看到泰晤士河和尼罗河……” 是的,世界上的名流大江数不尽,可是,我的河在哪里?我的澜沧江,我的蔚蓝和浓绿,我的雨雾和光明,我的爱,我心中的河…… 绿色的孔雀还在浓雾中沉睡,林中的小鸟已唱出了清晓的歌,牛奶似的乳胶汩汩流进我的铁皮小桶,我悄悄采下一朵火红的攀枝花掖在我胸前的第二颗纽扣上。 我是贫穷的。我的双颊缺少血色。我没有新的衣服,没有香的脂粉。我唯一的装饰是一头浓密的黑发,还有,就是这朵掖在破旧军装前的火红的攀枝花。 在大海一样浩渺的亚热带雨林中,丛生着密密的香茅草和玉石一样纯净的野缅桂;巨石上爬满青苔,砍倒的茅竹像断臂一样搭在湍急的溪流之上。 奇异的怪藤像巨蟒一样绞杀着巍巍古木,妖冶的花草在伟岸的树背上发出妓女般的笑声。在墙一样陡峭的断崖中间,谰沧江轰鸣而下,像奔腾的列车,像咆哮的野马。 蹑足走过摇晃的竹桥,哦,澜沧江,我战战兢兢地匍匐在你的脚下。你呼啸着奔向自由,初升的太阳为你披上斑斓的彩衣。于是,我的花朵和我的容颜一样黯然失色。 我羞愧地摘下胸前的小花,把它抛进河里。破碎的花儿转瞬即逝,不曾留下一点点红斑。 哦,澜沧江,澜沧江,你的激情似这水流滔滔滚滚,无穷无尽,不会在乎花瓣上的一滴露珠。 然而你确确实实卷走了我心中的花朵,哦,澜沧江! 这条江,我是经常想着的。 在成千上万次单调枯燥的训练中,我所看到的,不是胜利的桂冠,不是成功后的喜悦,而是这条江,我痛苦和欢乐的源泉,我悲哀和忧愤的深渊。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想着它,别人谁也不会理解。有关那条江和那个地方的电影、画报,还有旅游介绍等之类的文字,我是从来不看的,不看也不听。仿佛那是我的一个禁忌,其实是我的伤口。 只有我自己能任意拆开伤口上的绷带,享受彻骨的疼痛给我带来冰冷的快意。 那条江就在这里,在无所不在的空气之中。只要那个被称之为生命的东西还留在我的躯壳中,我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默默地、无言地存在。坐在通向虚幻的门槛上,我悄悄地望着它……唉,我血管里流动的血,我身体里密布的神经;肌肉可以锻炼,可以重新塑造,血和神经却永远无法改变。 我因此而看到了另一个我。 也许那就是本来的我;不过也许并非如此。 我因此而对现在的我产生了怀疑。 问题是,世界上只允许有一个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P1-4 序言 萧乾 一代的反思 读书人出远门打点行李时,总先考虑路上该带点什么读物。万一选得不当,读不进去。旅途难免有些惆怅,仿佛碰上了一位不称心的旅伴。 五月下旬在飞滇之前,我一边往手提箱里装牙膏、衬衫,一边就在琢磨着该带什么书的问题。我选了一中一洋。洋的是一位英国友人刚寄来的一本有关乔伊斯的新著,中的我选了竹林的《呜咽的澜沧江》。这是一本描述上海知青赴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兵团的小说。半个多世纪前修筑滇缅公路时,我也曾跨过发源于西藏途经云南而注入东南亚的那条名河——澜沧江。竹林这个长篇小说我曾粗读过,一直认为值得再读一遍。于是,它就成为我今番滇行中的伴侣。 这部长篇最早于1989年发表在《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总第14期)上。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准备出版大陆版。此行我看的是台湾智燕出版社的1990年版。全书分3l节,共480页。这个台湾版,出版后就在台湾和美国、加拿大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台湾还为此专门出了评论集子(见台湾智燕出版社《两岸文学互论》第一集)。 竹林是以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起步的,是八十年代我国文艺界涌现出的几位既有才华又刻苦勤奋的青年女作家之一——而且是安于寂寞的。她先后出版了《蛇枕头花》、《苦楝树》、《晨露》、《蜕》、《地狱与天堂》等十几本长篇和中短篇集子。她的短篇小说《网》、《过了清明花不好》等被译成英文。最近获悉,夏威夷出版社即将出版她的中短篇小说集。她是新时期献身文学事业的一位女作家。 初读此书,我曾以为这只不过又是一本以知青为题材的长篇。的确,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由北京、上海去云南参加兵团的知青。然而这次重读它,发现它的内涵远远超出知青生活的描述。小说以陈莲莲与龚献之间悲剧性的恋爱为主线,通过这批知青在兵团中种种骇人听闻的遭际,揭示出一些当权者在革命旗帜的掩护下,以革命的神圣名义,干下了骇人听闻的勾当,践踏了最起码的人权。由于故事发生于十年动乱期间,《呜咽的澜沧江》也可以说是对“文革”那场浩劫的反思和批判。书中刻画了龚献、孙耀庭、何士隐、李凯元等青年远离父母,在特定的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接受改造期间各自的精神面貌。有的既来之则安之,有的则望着蓝天、绿树和远岸,灵魂日夜感到不安。龚献则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真谛来对照兵团领导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抗。知青们自称是“蚂蚁”,而称掌握改造大权(最关键的是先放谁回城)的团部领导为“太君”或“两只脚的禽兽”——他们打着共产党的招牌,干的是惨无人道的勾当。书中描绘了李凯元活活被打死,以及团部广播员露露被衙内小李和副团长轮奸后怀孕以至分娩的情节,最为惊心动魄。露露原是一个容貌秀丽、口齿伶俐的姑娘,尤其感人的是她还有一副侠义心肠。当她看到“权力野兽”扑来时,她赶紧丢给莲莲一根月经带,使她逃过一场灾难。“太君”们手里的王牌就是“招工表”,他们掌握知青们回城的大权,也就掌握了他们的命运。这些“权力禽兽”还有一套从林彪那里领来的理论作挡箭牌,就是所谓“大节”和“小节”,因而,他们只要把语录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呜咽的澜沧江》对“文革”时期的“假、大、空”,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主要都是通过几个知青的一些“歪话”表现出来的。如说“真理早就打扮好了,它穿着金色的外衣……黑与自,好与坏,善与恶。香与臭……不过是这光辉所到之处的一堆色彩缤纷的橡皮泥,可以被人随心所欲地捏成方的圆的……”在政治生活中,“要紧的是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待”。小说描写这些知青对于走过场的政治学习大多持有怀疑以至反感,认为大概“见到的所谓真理太多了,所以,当它无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面目出现时,我都只能向它投去疑惑的一瞥,同时傻乎乎地张着嘴巴,对它的召唤不置可否”。 干部家庭出身的龚献是个有理想、肯动脑筋、不人云亦云的张志新式的人物。“文革”初期,自从他目睹童年女友(跷跷板上的小姑娘)竟然用皮鞭去打他的父亲,他就开始对“四人帮”那套“造反精神”产生了怀疑。他笃信马克思主义,但他不认为要革命就得否定人性,也不认为人只有阶级性。 从搭窝棚起,龚献同莲莲之间就有了感情。莲莲一直为他那精神力量所吸引。“四人帮”倒台后,他们本可以结合。莲莲又由于误以为自己染上了麻风病而坚决拒绝了他的爱。龚献最终由于反对“两个凡是”而被判为反革命分子并被处决了。 通过龚献与莲莲的爱情悲剧,以及兵团李凯元、露露和在大红山上学大寨移土造梯田时坍方摔死的女孩子的悲惨命运,作品深刻地控诉了极“左”路线对民族和国家的危害,揭露了“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这里是兵团)中对青年一代的糟蹋与残害。同时,作者不仅仅是停留在控诉和揭露上,而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有时是作者自己的旁白与议论),在努力寻找出造成这场悲剧的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的,甚至是理论方面的原因。 正因为作者是站在当今时代的现实高度上去分析和观察已经过去了的“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因此,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就不同于一般的直接描写知识青年的不幸和苦难的伤痕文学,而是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上,回过头去审视和总结这一代青年人的奋斗与思考、失落与追寻,从而,就赋予这个看似已经陈旧了的题材以新的内涵。值得指出的是,第一部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它的作者,也是竹林。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全国性的会议,讨论《生活的路》的时候,对上山下乡运动做了否定结论的昆明会议尚未召开。因此,可以说《生活的路》这部作品的真正的社会意义,不仅仅在文学艺术方面。 《呜咽的澜沧江》的另一个特点是真实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妇女的命运。作品通过陈莲莲母女俩的痛苦与不幸、艰难与曲折的生活道路的描写,将中国妇女受到的传统的、现代的种种压迫都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陈莲莲的母亲受尽了社会的政治压迫和生活压力,甚至她的亲兄弟都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利益而出卖和欺侮她。她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存,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屈服,以替人倒马桶为生。她也不得不向自己的本能屈服,在扭曲的性爱中寻找自己的寄托。但她以一株被弯曲而仍然坚韧不拔地生长的竹子为生活的榜样,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当然,她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作品的女主人公莲莲,更是从单纯的少女时代就受到歧视和精神摧残,及至到了兵团,则更经历了政治、生活和爱情上的一系列苦难和不幸。可贵的是,作品不是简单地写这些不幸,而是通过主人公向社会和人们发出激愤的呼吁,用主人公的行动向自身和社会进行内省和追寻,并且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其深沉的问题——中国女性如何做一个大写着的人!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1958—1961年,我曾在唐山柏各庄农场劳动过三年多。1969一1973年我又在湖北咸宁蹲过三年半的“五七”干校。《呜咽的澜沧江》之所以吸引我,可能是它唤起了我不少痛苦的回忆,也勾起当时我的一些感触。这是一部以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反映那段生活的作品,它无情地揭示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改造”会给被改造者的灵魂留下怎样的阴影。 不言而喻,知青同“五七”战士之间的共同点是很多的。首先,下去都是为了接受改造,因而,下去之后就有了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区别。王牌都在改造者手里,平时是工种的分配,最终,他掌握着回城大权。小说里所捕绘的为了回城而在劳动中争当标兵的情况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兵团与干校在一点上是不同的:知青都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而“五七”干校则既有少壮也有老弱病残。一到干校我很快就发现,工种的分配不是按体力强弱,而是看政治情况。我那时已六旬出头,而冯雪峰同志还大我许多。我们连的头头将我借到旁的连劳动时,竞交代“此人能扛二百斤”。挑石修桥可是重活,我亲眼看见雪峰同志一连挑了好几天。 《呜咽的澜沧江》对那种“主与奴”式的改造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那样的改造只会把人变成鬼。它会扭曲人的本性,泯灭人性中的善良,鼓励矫揉造作与虚伪,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歪曲并丑化革命,从而达到与“改造”正相反的结果。 时代终于前进了一步。身历其境的一代青年又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当他们回过头去再看那段生活时,发现了许多荒唐与谬误。他们不能不对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改造世界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政治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我想,通过这样的反思,尽管也许还有彷徨,但最终,他们会找到希望的。 1992年5月30日干西双版纳 后记 本书是继《生活的路》之后我的第二部知青小说。书稿完成于1988年。1989年上海《小说界·长篇小说专集》(第十四期)和加拿大华文文学杂志《女性人》全文刊载。1990年我国台湾智燕出版社出版该书繁体字本与评论专集。书稿在前两个刊物发表时名为《女性——人》,智燕出版社出书时改为《呜咽的澜沧江》。大陆直到1995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略作删节后出版,但其间书商却有大量盗印。 现恢复原稿全部内容,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再版。在此向武大出版社致意。 作者 2013年中秋节于上海嘉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