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制服怒水泽千秋:李冰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李劲松、何晓玲编著。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
《制服怒水泽千秋:李冰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李劲松、何晓玲编著。
《制服怒水泽千秋:李冰的故事》介绍了李冰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李冰之前的古代巴蜀
巴川蜀水
古代的巴蜀地区,地处现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省。众所周知,四川省以其世间罕见丰富的水资源,享有“千水之省”的美誉。自古以来,巴川蜀水便闻名于世,其江河之众多,其水势之浩大,其山川之秀美,堪称世间一绝,而古代蜀地的经济、政治重心——成都平原,更是由这些江河中的岷江、沱江直接造就而成的。
岷江和沱江被人们比作是哺育“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母亲,这片肥沃的平原土地。就是由它们的支流长期冲积形成的。
岷江,发源于凯山的弓杠岭和郎架岭,在这里,众多小溪汇成巨流直冲而下,过松潘,经茂汶,从崇山峡谷中奔腾而出,直达成都平原的顶端——灌县(今都江堰市)。灌县的南端,建筑有举世闻名的水利设施都江堰。岷江被这座历经两千余年的古老大堰劈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条支流:外江,自成都平原外沿直抵新津:内江,则分成若干支流及人工干渠,彼此交织着穿过成都平原,到达新津。在此,内外江合二为一,在四川盆地中曲洄前进,在乐山脚下,汇合大渡河水,浩浩荡荡奔向宜宾,融入长江。岷江全长735千米。流域面积12.88万平方千米,是四川省内水量最大的河流。
沱江,源于龙门山西南支的九顶山,由湔江、石亭江、绵远河三支水流汇集成一股,从金汤县赵家渡出发。穿金堂峡谷,走四川盆地。蜿蜒702千米,到达泸州汇入长江。
岷、沱二江在巴蜀大地上遥遥相望。彼此几乎平行地向前奔流,在他们之间,不时会有几条支流将其纽带磐地联结起来,使之彼此响应着流过平原地区。
正是这滔滔江河,造化了肥沃的土壤,哺育着芸芸众生,同时,也启蒙了历史悠久的巴蜀文明。
然而,奔流的江河一面泽及着巴蜀大地,一面又以连绵不绝的水患肆虐着生存在这里的人们。由于巴蜀地区降雨量丰沛。地面径流丰富,每每因排水不畅,导致水灾接踵而来。但是,恰恰也正是这不断的水患,成就了巴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科技文明,并随之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治水英杰:杜宇、鳖灵、李冰……
古蜀沧桑
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迟至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这里即已出现了许多氏族部落。但是,蜀和巴作为一个早期国家出现,则是在殷末周初,有文献记载,当时这两国的军队曾参与了周武伐殷纣的战争。
最早的蜀王是蚕丛氏。他统领的氏族部落生活在岷山中,他们也不时尝试着向平原发展,但不断发生的水灾使他们望而却步,最终还是蛰居山中了。
蚕丛氏之后的蜀王柏灌氏,率领部众从山区迁徙到平原,在以灌县为中心的地区活动。灌县。地处成都平原的顶端,地势较高,这里濒临岷江,水资源丰足,是发展农业的理想的平原高地。 此后,鱼凫氏作了蜀王。他的部落栖息水边,生活足迹遍及成都平原地区,他们以其在青铜冶炼、制玉、纺织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作为古代巴蜀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三星堆文化,被世人誉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中的又一大奇迹。
上述所及的三代蜀王朝,均是以渔猎生活为主。农牧生产为辅的部落军事联盟集团,他们在蜀的统治皆历经多年,一般人们习惯上认为他们彼此是先后承传的关系。但据考古发现所证实,其间也伴随着一段时间的并存关系。
P11-13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