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情,奢华豪宅与质朴民居
在北方的城市中,能够保留着大量老街道、老房子的城市已经不是很多了。可在蔚县,看到老建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蔚州古城的古民居,很有北方民居传统的建筑特色。古民居基本上都是用青条石作基石,白灰垒砌青砖灰瓦,有的配以精细的砖、石、木雕刻和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房顶起脊,安置吻兽,室内方砖墁地。房顶是板瓦、筒瓦双层覆顶,屋顶起脊吻兽,富于变化。屋顶有迎山、春棚、单坡各种形式。门窗、门楼也多是精雕细琢,油饰彩绘。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是蔚县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古民居的所有房屋,都是向朝南的院内开窗。一是加强了房屋的防盗功能,二是增强了房屋的保暖性能。这些建筑一是美观大方的砖瓦房,二是造价低廉的土坯白灰房,三是冬暖夏凉的拱券窑洞房。
蔚州人杰地灵,多出名门望族。他们有的在各地经商,有的在京城做官,甚至在朝廷出任尚书。这些商贾与官员在宅居建筑方面,讲究质量精良和传统建筑的美,其中以四合院居多。在众多四合院中,又分三进院、二进院等不同形制。
有部分大户人家,还要把四合院扩建为九连环院,在中轴线上建六进庭院,往东或往西再接连三进跨院,构成九座院落。各房院尊卑分明,功能齐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院中院,院套院,院跨院,院院相通,屋屋相连,布局严谨气派,住着舒适豪华。
中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观念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和影响的,在建筑格局上讲究“端正方位,正中对称”,讲究“正房单数,两厢合偶”,也就是正房为“三、五、七间,不盖二、四、六(指房间数),只建出单数,不建出偶数。而院中的厢房又是东西两侧各建三间,合起来是六间。
蔚州民居的街门,一般开在整个宅院的东南角,这是为合八卦的“巽”位,是个大吉方位。在蔚州不论普通四合院还是富豪权贵家的气派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用瓦盖顶。也有少量的为北方黄土高原流行的传统窑洞“穹顶”形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檩、椽等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基本可以比较科学地传递到立柱上,而墙壁只是起到隔断的作用,不承担房屋重量。蔚州古城的古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上这一最重要特征。
蔚州老宅院建筑非常结实,有“老骡子破瓦房——寿命最长”、“墙倒屋不塌”等古老的谚语形容,形象概括了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蔚州先民在建筑个人居舍时,会精心设计其朝向、方位等,考虑到自然界的风、光等影响因素。他们首先会考虑到房屋的采光效果,并且要考虑到防风沙和族人间的来往等问题。注意到外观的建筑美与实用价值的统一,这也是蔚县古民居的建筑特色之一。他们往往把墙壁筑得很厚,墙里面用土坯砌筑厚厚一层,墙体外面再包上青砖,这样的墙既遮挡风沙,又有冬暖夏凉的保温效果。
蔚州古民居一般都是向纵深排列,所以会形成院落南北长东西窄的效果。院内的正房与厢房的格式、布局合理,可减少风沙的侵袭,也方便主人与邻里之间的来往。每个居室都搭有灶炕,这样的居室升起火来既取了暖又做了饭。当然,这是针对普通居民说的。
蔚州的古民居,建筑特点鲜明,都是外观封闭,轴线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礼制观念。一些大家豪宅的建筑,已经超过了使用的价值和意义,而成为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象征,所以在建筑时主要考虑的是风格、韵味与气势。 古城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蔚州当地曾流传有民谚:“伐尽两柳林,建成蔚州城”,可见当时的工程之浩大,所建城内民居房舍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其建筑风格多为明清时期比较古典的建筑风格,不仅古色古香,风情别样,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八方游人驻足。
P54-58
太阳每天东升西沉,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天空下面的土地,特别是存在于土地上的人和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们已经离昨天越来越远。
近30年来,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蔚县了,但面对蔚县厚重的历史文化,依然感觉自己仅仅是走马观花。以后如果有机会,依然会选择到这里来。
人类永远是往前走,却也永远都会往回看。没有一直往前走、不回头看的人。现在由北京来蔚县过年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华灯初上,静静感受着塞北的寒冷,面对斑驳的老墙,听那高亢的乡村曲子,尝着清泉泡的香茶,一切尘埃尽散,感觉心空无物。其实,春、夏两个季节来蔚县也很美,走在田边的地垄上,凝视着古村堡外的一片片绿色的庄稼,望着没有一丝污染的明媚阳光,看淡淡的白云飘向远处的山峦,舒服极了。
蔚县的景色之美,美在其浓郁的历史和民间文化上。这是一种真实而又遥远,平淡而又美丽的文化。这个宁静的地方,用宽厚的胸怀接纳着城市来的疲惫游客。
现代大城市遗忘了的淳朴老农,没有一点怨言,甘愿生活在这个相对要落后得多的地方,并保留着自己的天然秉性。城市和乡村是生活的两端,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城市的时候,城市却已经很难感受到那份乡村的可爱了。城市里的人,有了钱又有了时间,才想到乡村来,寻找失去已久的那份朴实。
蔚县民间文化的辉煌是蔚县人民创造并保护下来的人文美景和文化遗存,今天还有很多人做着这项工作。
古建筑是古城生命的记忆,多少代人曾在这里出生、离去,多少代人走进这些建筑,又从这里继续出发前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城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被拆掉了许多历史建筑。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古旧的城市建筑,是一个历史文化城市的“根”,拆除了这些古老的建筑,古城就失去了自己的“根”。
我认识的蔚县朋友,为蔚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挖掘所做的工作,令我感动。他们曾经一起为蔚县的发展笑过、哭过,他们都很怀念一起肩并肩走过的岁月。我们要铭记和感激这些在历史上或是今天为蔚县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作为蔚县的政府顾问,我很不称职,没有为蔚县的发展出多少力。不过我一直在想,蔚县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灿烂的文化,有很多好东西,如剪纸、打树花等,但如何让世人了解,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想写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蔚县。写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特别快乐的事。就像自己在给自己讲历史故事。
写作期间,重新看了不少有关蔚县的书。真的要感激所有为研究和宣传蔚县付出过心血的人们。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就来源于他们的研究,包含着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把自己书桌上摆着的有关写蔚县书的书名记录下来,我们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工作。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田永翔老先生,他已经76岁了,身体也很不好,却时刻关心着蔚县剪纸事业。我去他家时天还很凉,他拉着我的手,到很冷的西屋去看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剪纸。
新开馆的蔚县剪纸博物馆的藏品,还不及老先生自己藏品的零头。田先生收藏的这些珍品,就是一部蔚县剪纸艺术史。只可惜目前还在一间又潮又湿的老房子里,有些点彩剪纸,颜色已经浸漫,非常可惜。
真心希望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后继有人,能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让一代剪纸大师王老赏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2年,我第一次到蔚县。此后的30年特别是近几年,承蒙中共蔚县委员会和蔚县人民政府邀请,自担当蔚县的顾问以来,走过蔚县大大小小很多的古村落。往事如烟,蔚县的往事,已经成为经久耐读的故事。
第一次去蔚县是先坐火车到张家口,然后坐长途汽车,一路颠簸,走了很久,才到了一座又小又破的县城。我至今还记得,那辆老汽车沿着丘陵路艰难地爬行,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再也走不动了似的。而现在从北京到蔚县一直是高速路,十分畅通。
改革开放以前,蔚县是一个很贫穷的地方。蔚县古城和众多的古城堡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贫穷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没有钱盖新房,所以就没拆老房子,结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时全国比较富裕的地方,基本上把古城给拆了。
现在一些所谓的古城,不过是现代城市里有几处古迹而已。历史的痕迹已经成为碎片,很难找到古城的感觉。在蔚县就不一样了,每次站在蔚州大地上,我的思绪都会回到历史的记忆中,会想起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笑过、哭过的人们,还有那些早已随着昨日风烟,淡出生命时空的故事。
蔚县的“蔚”字,在字典、词典里的字义解释只有短短的一条:地名,在今河北省西北部。“蔚”的读音是yu,这个字,人们常常读错。
蔚县方言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蔚县人说普通话稍微快一点,外地人就会听不懂。只有在说“蔚”字时,蔚县方言中的读音和标准普通话中的读音才完全一样。千年蔚州,九朝古城的一切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这本书里,我想把蔚州被岁月灰尘掩埋的往事,把划过历史天空,在蔚州留下心灵轨迹的昨天人物,把孤独山峰所见证的阳光和风雨,讲给大家听。阳光之下,我想带领大家去感受千年蔚州,去认识这座九朝历史文化名城。
“蔚”字做地名,还不仅是中国的蔚州。我去韩国时,发现韩国也有一个叫蔚州的地方,就是蔚州郡。这个地方是韩国最大的传统瓮器生产基地。蔚州郡温阳邑外高山里的瓮器会馆,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外高山瓮器节”。韩国的蔚州可能和中国的蔚州有渊源。今天的蔚县人,还是把在别处都叫缸的器物叫做瓮。
我虽然了解蔚县,却很难用一种程式化的语言来描述这座城市,感觉用简单的赞美之语无论怎么概括蔚县都不合适。现代社会给蔚县古城赋予了更多新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座简单的古城,又是一座复杂的古城。
说蔚县简单,是因为这个城市在今天的社会中并不显得特别重要。现在的蔚县只是河北偏北的一座县城,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也没有太多引以为傲的内容称耀于世。
说蔚县复杂,是因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城市曾多次担当过重要的城邦角色。而且这座古城以其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闻名华北,甚至可以说是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蔚州古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充满遐想的地方。所以,不论是古老的蔚州,还是今天欣欣向荣的蔚县,都绝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可以形容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蔚县,我只能说,蔚县是一个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用心解读的地方。
《蔚州:被岁月掩埋的往事》由董耀会编著。
《蔚州: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内容简介:
它曾是京畿西北的重要屏障,它曾是晋冀两省的咽喉要道,它就是太行山下的千年古城——蔚州。这座曾经的代王城,至今仍呈现着最真实的历史。在中国北方已经较少能见到像蔚县这样保存有成规模古建筑群的城市,这里的剪纸艺术,民间社火丰富多彩,是中国北方最美的古城之一。
《蔚州:被岁月掩埋的往事》作者董耀会多年来对蔚州古城进行考察,记录下了这座古城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的变化。当过去的辉煌变成了遗迹时,就是历史。蔚县的代王城遗址和蔚州古城,还有遍布蔚县的古村堡,就这样向我们诠释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