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
佘时佑所著的《数字密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36个数字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见解独到,饶有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数字密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佘时佑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数,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 佘时佑所著的《数字密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36个数字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见解独到,饶有趣味。 内容推荐 佘时佑所著的《数字密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36个数字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见解独到,饶有趣味。《数字密码: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是一本很有看头、令人回味的有关民俗的知识性读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生命之数 第二章 “三”:繁衍之数 第三章 “五”:缤纷之数 第四章 “二”:注目之数 第五章 “四”:通达之数 第六章 “八”:情趣之数 第七章 “十”:满贯之数 第八章 “六”:共荣之数 第九章 “九”:极大之数 第十章 “七”:奇巧之数 第十一章 “百”:风采之数 第十二章 “千”:盈余之数 第十三章 “万”:魄力之数 第十四章 “十二”:遐想之数 第十五章 “十八”:青睐之数 第十六章 “十三”:浪漫之数 第十七章 “十六”:花季之数 第十八章 “二十四”:平凡之数 第十九章 “三十六”:神秘之数 第二十章 “十五”:满月之数 第二十一章 “二十”:朝气之数 第二十二章 “三十”:而立之数 第二十三章 “十一”:新生之数 第二十四章 “十四”:受用之数 第二十五章 “十九”:俱妙之数 第二十六章 “二十一”:悬念之数 第二十七章 “二十八”:幸运之数 第二十八章 “十七”:广交之数 第二十九章 “亿”:庞大之数 第三十章 “四十”:不惑之数 第三十一章 “六十”:耳顺之数 第三十二章 “七十二”:喜闻之数 第三十三章 “二十五”:银禧之数 第三十四章 “五十”:半百之数 第三十五章 “六十四”:归纳之数 第三十六章 “七十”:古稀之数 试读章节 “三”是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数词,《论语》“三”字多达56次。《数字合称词海》收录含“三”的词约3556条,比《辞源》《辞海》等书分别收录的含“三”词语多五倍。其本义是数门,即“二加一”的和。如《广韵》:“三,数名”;《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战国策》:“鲁仲连辞让者三”等。在古人看来,凡事不过三。因此,“三”义表示多数、多次,唐欧阳询书虚指。远古时候,人们的数觉范围十分有限,他们的语文中,除了一、二、三,就很难有别的数字了。如《诗·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等。“三”还可作名词,如:三尊(君、父、师)、三元(天、地、人)、三气(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天、地、人)、三灵(天、地、人)等。“二”确实不太多,但加一成“三”便多起来,如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石为磊,三车轰隆有声,三日晶晶闪烁,三火焱焱燃烧,三牛四处乱奔…… (3)句 数的描述,常成为警句,耳熟能详,引人人胜。于谦是明朝浙汀钱塘人。幼年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学堂去上课,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戏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于谦回到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要梳成双髻了。”又过了几天,兰古春恰好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被梳成三岔,又戏道:“三角如鼓架。”于谦对道:“一秃似擂槌。”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于是告诉于谦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必定是国家栋梁。”果然,两年以后,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恰好有一巡按到那里的寺院游玩,随从官员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能对。有人说:“可让于谦这小秀才来试一试。”于谦也不谦让,随口答道:“一介书生。攀风、攀龙、攀桂子。”众人无不拍手称好。 “三”如果意味多的话,则“一”就意味少了,因此对联常在上下联中分别嵌入“三”和“一”,使对联工整有趣,如“千程怀抱三杯酒,万里千山一水搂。”“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增广贤文》:“再i须重事,第一莫欺心。”做事要再三考虑慎重对待,做人第一条准则是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往往同友人交往三五天后,印象就不像刚见时那么好。 在《南史》中,“三……二”连用有几例。《后妃下·梁元帝徐妃传》:“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人房”;《曹武传》:“子世澄、世宗并蒙抽擢,三二年间迭为大郡”;温庭筠《千子·华州参军》:“君可三两日就礼事”;《金瓶梅》:“武大只做三两扇炊饼”;《红楼梦》:“三番两次的病,可不是为着这个是甚么”;《水浒》:“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诸葛亮《出师表》:“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句中的数字均是较为明显的相除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三”被神秘化的程度较高。它被看成一个事物的聚合体,形成三三连用的格式。如“三三不尽,六六无穷。古龙世界,天下归一”。本意指用三或六去除十,是永远除不尽的,喻数日庞大。《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红楼梦》第九十回:“三三两两,唧唧哝哝议论著。”《素问·三部九侯》中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元,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九则九之”等。《左传,十八年》中“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已多,将何以战”,是说楚国有三件恩惠,我却有三件怨恨。怨既已众多了,怎能战呢?三件怨恨便认为是多了。《左传·定公十三年》说:“三折肱,知为良友。”“三折”是指多次折断胳臂。当今流行这样的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剑客,必有一强;三角恋,必有一伤。” 尚“三……五”连用的风尚在周朝就十分盛行,表示不确定。最常见的有“三五年”等,是“少”的含义。《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日:“故务其三时,修其五祀,弃其九族,以致其礼裎,于是平民和而神降之以福。”《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说。”不同文献在对同一史实予以记载时,表约数的“大数冠小数”和“小数冠大数”格式常常互换。如在《晋书·文苑·赵至传》中作“三五里”,嵇绍《赵至叙》中“五里三里”,在唐代许嵩《建康实录》中作“三五人”,《三国志·吴书·三嗣主孙休传》中“五人三人”,在《太平御览》卷四一中作“三五”,《法苑珠林》卷四一引《幽明录》中“五三桃子”,而《宋书·后妃·文帝袁皇后传》中之“三五万、三五十匹”,在清代翟颢《通俗编》卷三二“三二年”条中作“五三万、五三十匹”等。 不少名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一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袁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凸现出先贤刻苦攻读、持之以恒,并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治学经验。可见“三”与“五”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大。 在古代作品中,“三七”连用较常见,多表年龄,如“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寿联:“古稀双庆,又添一度春秋;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三七”连用常表年龄,如“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太平天国发布过《奉天讨胡檄》,其中有“三七之妖运告终”之句;三国时陈琳《神女赋》称“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意即东汉初到建安之年,义该交厄运了;《汉书·路温舒传》亦记有,路温舒的祖父曾说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指210年)”,可见三七二十一及其倍数均不吉,至少在汉末已有此观念。清代郑燮《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这里的“三七开”说出学习、创作艺术品应有自己的个性,不能模仿照搬他人的一套。 “三……六”也经常连用,如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却求人六月霜。” 在汉语中,“三”有其丰富的含意。汉语常用“三”及其倍数“九”表示多数。清人王中在《三九》中说:“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为数,二加一为三。故三者,数之成积而为十则复归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为数之也。”还说,“生人三措辞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多。此语言之虚数也。”《红楼梦·簪菊·蕉下客》:“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等。枯燥的数字经文人之手,嵌入对联之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二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以“三”表示多数,古已有之,翻开典籍比比皆是。梁启超集宋词句成佳对:“春瘦三分轻阴便成雨;月明千里高处不胜寒”。 P20-22 序言 数,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足客观存在的。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数。如在《吕氏春秋》中,养生要“尽数”,治国要“任数”,围君发布政令要“无逆天数”,万事万物巾都蕴含着“不得不然之数”。《序意》篇提出“无为而行”的理想政治是“行其数,循其理,平其私”。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巾,无不对“数”予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用“七”总结概括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当今流行语“用数字说话”,清楚地表明,数对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巾,制订规划、拟立项目、测算收益、科研报告等,数都是无法回避的。2l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数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湿得越发重要。 数是无限的,但有一些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甚高、影响格外深远的数,如一、三、五、二、四、八、十、六、九、七、百、千、万、十二、十八、十三、十六、二十四、三十六、十五、二十、三十、十一、十四、十九、二十一、二十八、十七、亿、四十、六十、七十二、二十五、五十、六十四、七十36个数字。 我们首先对《辞源》中的数字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始编于1908年,修订再版多次,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1988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修订版,共收词条近10万。经过认真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数字是:三(出现673次,不含组合数词巾的单字数词和大写,下同)、一(601次)、五(443次)、九(302次)、二(含“两”,下同,268次)、六(236次)、四(234次)、百(216次)、八(192次)、十(162次)、七(145次)、万(131次)、千(80次)、十二(35次)、十八(21次)、十三(17次)、三十六(17次)、十六(11次)、亿(11次)、十五(8次)、二十四(8次)、二十二(5次)、十七(4次)、二十八(4次)、七十二(4次)、十一(3次)、十四(3次)、十九(3次)、三十二(3次)、六十(3次)、七十(3次)、一百零八(3次)、五百(3次)、二十一(2次)、三十(2次)、六十四(2次)。 《辞海》是一套兼收语言条目和百科条口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开始策划,1936年成书,之后历经多次重大修订。2004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共收词语15400条。由该书统计所得,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十六个数字是:三、一、五、二、四、六、八、九、百、七、万、十、千、十二、十三、十六、十八、二十、二十四、三十、十五、十一、十四、十九、三十六、六十、二十二、六十四、二十一、七十二、亿、五百、十七、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这些数字与前面提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相比较,有33个是相同的。 200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共收词6,5万条,反映了目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数字是:一、二、三、五、百、四、万、八、千、十、七、六、几、十二、十三、三十、亿、十八、二十四、八十、十一、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八、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二、二百五、三百、三百六十、八百。与前述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相比较,30个数字相同。《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源》相比较,存在差异,但仍有30个是同时出现的。 2002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常江编著的《数字合称词海》共收12700余条,是目前收录数字合称词最多的工具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收录以“一”“百”“千”“万”“亿”等开头的合称词,但名列前茅的36个数字绝大部分仍同前几本工具书相同:三、四、五、八、二、十、六、七、九、十二、一、十八、十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十五、十一、十四、十九、二十八、三十二、十七、三十、二十二、四十、百、二十五、二十三、六十四、七十二、一百零八、万、八十、七十、千。 熟语是习惯用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影响深远。我们对这类工具书也展开了研讨,如在198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数字是:一、三、千、万、百、二、四、五、八、十、六、七、九、三十六、二十一、三十三、九十、十一、十二、十八、二十四、十三、十四、十九、二。卜二、二十八、三十、二卜五、五十、六十四、七十、七十二、六十、三百、九百、亿。这些数字与影响最深远的36个数字相比较,有31个是相同的。 1994年4,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谚语大辞海》巾使用频率最高的36个数字是:一、三、千、二、十、百、万、五、八、九、四、七、六、三十、十五、十八、四十、八百、二十、五十、七十二、九十九、十二、六十、八十、三百、三百六十、三十六、九十、一百二十、五百、亿、十三、十四、十六、十七。这些数字与影响最深远的36个数字相比较,有28个相同。《中华谚语大辞海》与《辞源》相比较,有27个相同。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看到一个基本事实,即21以内的小数和百、千、万等大数的使用频率普遍较高,中间的数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特别是72以上的数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影响力也就小些。 当然,我们对其他工具书和名著使用数字的情况也展开了统计。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定,得出上述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基本数字。这些数字主要指过去、现在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数字对我们的影响力还会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些基本数字的作用不能忽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36个数字曾经或正在发生的影响力,该书将通过汉语、民俗、历史与礼会生活、文艺、地理、宗教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通过统计,我们不但排列出了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还对有些数字的本来面日子以还原。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偶数崇拜的习俗,总以为二、四、六、八、十等偶数最受人们关爱。但现实告诉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是一、三、五等奇数。对偶数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过去不少人认为,“二”和“四”不好使,特别是“四”,认为它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是所有数字巾人气最低的,很不受欢迎,理由是“四”和“死”谐音。但事实告诉我们,“二”的使用频率名列第四位,“四”名列第五位。同时,我们还看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如“三”不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独占鳌头,且其倍数六、九、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三十六、六十、七十二等,均列入了影响中国人生活的36个数字之中。这些数字占了总数的36%。过去评价毛泽东诗词时,认为他喜欢用“千”“万”等大数。其实,并非毛泽东有此爱好,《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千”和“万”的出现频率早就很高了。 本书不是简单地列举数字,而是通过数说数字的影响力还原其本来面目。本书的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运用性也由此建立起来了。同时,这本通俗读物配有较多数字书法插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对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字研究者等也具有参考意义。 俗话说得好:“凡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数字的每一次变化都在隐性或显性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对这些数字的再认识,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历史、认识我们的社会、拓展我们的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养成关注数字的良好习惯,在数字上多下工夫,力求让非物质文化尽快转化为物质文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