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湘安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湘安所著的《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一部昭示中国文化核心密码的论著!

一部揭开中华文明内在真相的论著!

一部探索中华民族崛起的千年机遇以及路径前途的论著!

文化是空间的,文明是时间的;文化是本土的,文明是普世的。

世界文明史的全部内涵,可以概括为文化法则,文明定律。

内容推荐

陈湘安所著的《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是一本探索并论述世界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核的书;一部探索并论述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的书;也是一部探索并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复兴的机遇、道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的书。

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在近代落伍了。中华文明落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文明能否复兴、能否再度崛起?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机遇期。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如何把握这个机遇,这部《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向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意味深长的见解。

目录

序/陈嘉映/1

导言/3

前言/1

第一章 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5

 一 中华文明面临的世纪挑战/5

 二 当今世界文化的最大问题/11

 三 历史上东西方是如何被划分的/14

 四 文化是什么/17

 五 文化的法则/23

 六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25

 七 文明的定律/31

第二章 世界文化的深层结构/38

 一 文字是文化的核心秘密/38

 二 世界文化的三大板块/52

 三 中间地带不是中心/56

 四 全球文化的两极化结构/60

 五 文化结构中的主体性/65

 六 文化结构中的反向性/72

 七 文化结构中的排他性/81

 八 全球文化的整体结构/83

第三章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89

 一 东方文化的核心国家/89

 二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93

 三 对中国文化反思与批判的怪圈/101

 四 中国文化的千年之争:道还是易/108

 五 儒学的历史命运/112

第四章  回到中华文明的原型/118

 一 我们要回到哪里/118

 二 果壳里的中国——中华文明的内核/120

 三 河图洛书的秘密/124

 四 中华文化的原始数学/127

 五 道和易都源自中国原始数学/131

 六 千古一图的真相/136

第五章 丢失了千年的皇冠/145

 一 一个丢失了千年的皇冠/145

 二 数字:令人惊叹地改变了历史/150

 三 欧洲文艺复兴——人类第一次数字革命的成果/156

 四 中国历史上的数学尝试/161

 五 欧洲文艺复兴——一个重大的集体误读/166

第六章 中国的两次文化复兴/169

 一 中国文化史上两位伟大的学者——扬雄与中国第一个文化盛世/169

 二 中国文化史上两位伟大的学者——邵雍与中国第一次文化复兴/177

 三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186

 四 重新发现莱布尼茨/191

 五 历史注定要记住的人——白晋和莱布尼茨/197

 六 波澜未兴的第二次文化复兴/204

 七 文化冲突导致的历史终结/208

第七章 东西方的相互推动/213

 一 中国震惊了欧洲——谁先发现了谁/213

 二 万年航海的主题:到中国去——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流/220

 三 发现中国,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东方启发了西方/230

 四 西方推动了墼石/247

 五 回放一百年/254

 六 舶来品对中国影响有多大/258

 七 东方的莫比乌斯环——两极文化结构的循环调节机制/261

第八章 中国科学的中断/266

 一 科学发展的中断/266

 二 杨振宁语出惊人/273

 三 周期性毁灭的命运/276

 四 西方文明最伟大的传统——个人原创思想不可侵犯/280

第九章 东方文明的崛起/289

 一 东方文化复兴的前夜/289

 二 中华文明崛起的千年机遇/293

 三 世界文明的涨落/299

 四 美国文化传统的主体精神/304

 五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310

 六 一种新的文明精神/317

 七 中国将为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320

参考书目/328

后记/332

试读章节

Part I 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

一 中华文明面临的世纪挑战

这部书是关于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将来会成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中国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回答一些世界向中国提出的挑战。

世界已经开始看到了现实中的“中国道路”。但是,什么是中国道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自身的一些重大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我们数千年至今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为世界文明做出什么贡献?

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更大的深层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和军事问题,也不是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冲撞和均衡问题,而是文化和文明问题。

伴随着“经济中国”的起飞,将会可能发生一个“文化中国”的伟大复兴,这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共识。但是,中国文化将向世界展现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谁来描述她的清晰的面貌?从我们给国外展示的文化形象,从每年各地进行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和演讲中,无论有话语权的官方或是引导大众的学术界,都没有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界定。换句话说,我们还不能像西方向世界推出的“民主、人权、自由”几个简单的词汇清晰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西方已经向中国提出的一个挑战,也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世纪性尴尬。

第一个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的声音曾经颇以为自豪地传遍了世界:

“中国的廉价商品充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中国却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和学说。”①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洪源认为:撒切尔夫人这是公开挑战:你们“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没有独立于西方文明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儒教》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

“从十九世纪到如今,在中国无论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在许多方面都是从西方搬来的。而我国仍然非常缺乏系统地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虽然也有所谓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但大多是舞蹈、杂技、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或者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这些交流也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之外,难道中国文化中就没有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提供有意义的资料吗?”②

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也与之完全一致,只要是中国年或国家间的友好活动,除了展示经济奇迹,我们似乎只有舞蹈、杂技、舞狮子、扭秧歌这些一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来表达中国文化。

在国际舞台上,如何表达中国文化经常成为令人尴尬的问题。

西方人也许不会理解中国文化对外交流遇到的最大问题竟是如何表述中国文化。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外国人士的提问,总是令人费一番思索,或者干脆不知回答什么。201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报》③报道了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中国的展出情况:

“以往的对外文化传播,一般重视戏曲、杂技或歌舞等大众演出项目,作用范围有限,观众所受影响也囿于浅层,无法对中华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产生全面的体认。如今,则注重交流平台的高端性,瞄准高端受众和主流文化活动,内容也往深层次发展。”

报道说: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中国馆在“国际艺术节引起强烈反响”。

为筹备这次展出,文化部正式引入评审委员会机制,就15个候选方案进行数轮答辩,最终投票选择北京大学美学教授的策展方案。策展方认为,从中世纪到近现代,“光”在西方艺术中始终占居核心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有哪个概念与“光”对等呢?于是找到“味”这个概念。从羊大为美到五味杂陈,“味”在中国文化中堪与“光”相媲美。

于是,展览的主题被确定为“弥漫”,通过花、酒、茶、药和熏香五种典型的中国气味(最初是要从味觉人手,后改为嗅觉),展示中国文化的美学内涵。

文章说,弥漫展赢得了“西方主流学界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如果说光“代表了一种超验或科学地看待世界的西方文化立场,那么弥漫在空中的难言之‘味’,则代表了中国人感知和超越世界的特有方式。”它“没有着眼于浮表的文化象征物,而是从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出发,深挖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者引用了国外批评家维恩认为中国馆方案不同寻常,有意给国际观众介绍难以捉摸的“中国性”。

外国批评家的评价说明了中国概念表达的模糊性。中国的“味”与外国的“光”可以相媲美?用味道展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在科学方面,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出现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答案。随后的“钱学森之问”,更加重了这个问题的分量。2009年春节国家领导人来看望钱老的时候,他提出了这个被经典化了的问题:“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一直是这个样子。我90岁了,想到了中国长远发展,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P5-7

序言

陈湘安君好学勤思,近年来尤关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及中西文化比较,于是有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一书。

全书主要内容是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回顾,作者视野宽阔,从《易经》到当今的数字化,从希腊罗马到美国。从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看,简易言之,中国文化在汉朝达到高峰。此后,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次复兴或复兴的苗头。第一次复兴是在宋朝,这次复兴,可以视作汉朝之后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康熙朝标志着第二次文化复兴的苗头,然而,这复兴的苗头,在内外政教保守势力的干预下,“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凋谢了”。而这次凋谢,使得中国错过了首批现代化国家的浪潮,从此落后于西方,作者对此深以为憾[6.7]。

湘安并不是站在无何有之乡冷眼旁观中西文化的发展,不难读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基于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切关怀。作者论断,今天我们面对的所有文化问题,在一百年前都已经出场了[7.5]。正是这种看法,给予文化发展史研究一种新的意义。

与当前复兴儒学的主流声调不同,作者对儒学持相当的警惕,“中国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儒家的垄断地位和独尊思想”[3.5]。文化发展的标准,在作者看来,是科学。据我理解,这里,科学主要指的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进展,而是科学精神,或广义的理性精神。作者论证了中国历史上科学精神的昌明,实际上,西方开始系统了解中国之时,曾对中国的科学精神多所赞誉。可是,在中西碰撞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科学精神正在衰落。作者深深惋惜近代中国的不幸,但他并不悲观。作者判断,当今的数字化革命将能够打开中国文化的魔盒,中国文化值此千年一遇的契机,有望重新崛起[9.2]。

在诸种科学中,作者尤其重视数学。因此,他把扬雄和邵雍视作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因为这两位先哲,一位系统阐发过三进位制,另一位系统阐发过二进位制。我没有钻研过中国思想史,依我的粗陋知识判断,扬雄大概真是不适当地被忽视了。邵雍也颇有独特之处,刘师培论宋学曾说他“别标一帜”,推显幽微直承汉学。

书中有很多新见,其中有很多值得更深入的讨论。这里无法就书中的众多具体观点展开评论,只就一个笼统的问题提一点自己的初步看法。在文史学中,没什么“当且仅当”之类的推理,然而,或不如说因此,我们格外期望资料和论证厚于结论,读湘安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常有不满,觉得很多结论来得过快过易,例如称1977年西汉汝阴侯墓发掘出太乙九宫占盘“确立了《河图》、《洛书》为中国文化之源的理论”[4.3],似乎就有理据薄于结论之嫌。愿此书作为一个契机,引发读者从一种新视野来看待中国文化,从而能更深入地探讨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

陈嘉映谨识

后记

我相信人生是有使命的。

使命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向往,是你从年轻时已萦回于脑,一生都最有兴趣最想去做的那件事。对我来说,就是要写一部关于世界文明与中国文化的书——“东西方文化密码”。

1994年,我第一次站在欧洲的土地上,那里的文明程度让我深感震撼。今天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那个年代,正如1979年大陆人刚从深圳跨入香港时,那种内心的惊讶,已经不可想象。时间就是这样,一切都会随之渐行渐远,最后消逝得无影无踪。

从1997年底我到香港工作,见识了这个被英伦文明塑造了一百年的地方,从那时起,揭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核,特别是其中的中国文化之谜就成了我内心挥之不去的向往。为此我进行了十几年思考,搜集大量资料,追根寻源,想把隐藏在东西方文化深层的自然法则揭示于世。用了三四年的业余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文化学者一般不愿去轻易触碰的宏大叙事,这部横跨了太大的时空的论题也使我发现,阅读的资料越多,越是接近尾声,我就越感到难于将这个宏大的命题全部写出,那些不断发现的新材料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我们可以将许多曾经断裂的历史连接起来,对许多重大问题有了全新的看法。

在我的博客的题词上,我曾这样写道:方而不割,光而不耀,和而不同,追寻中国文化的秘密,是我一生使命。

如果说生物密码在生物学中被称作基因,文化密码也应可以称为文化基因,那么这部书的名字也可以叫做“东西方文化基因”。

之所以称为基因,是因为它们不是人的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支配这些随心所欲行为的内在的基元。

在人类生存史上,文化虽然是人所创造的最值得赞美的产物,但它却令人意外地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形态,在深层次上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或行为左右。它不仅不受不同政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外来文化的支配,而是相反,这些王朝、政党和意识形态只有代表它的时候才能够存在和繁荣,只有符合它的存在规律的时候才可持续发展。无论来自内部或外来的力量,都不会改变它的基本模式。

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从来不依人的意志,并且其结果又常与人的初衷相悖。从个人对渺小的人生命运的设计,到大人物对战争或国家未来的预测,大多都出乎人的想象。

例如数学的发明开始并不是为了大众,最早由毕达哥拉斯领导的数学团体就是一个秘密社团。为了担心无理数的发现被人知晓,可怜的发现者竟然被投河献身了。

信息社会的出现也是超越了英国政府的意志和愿望。为了保密,限制信息的流通,大型计算机发展起来,它们最初是英国政府为了破译敌方密码和计算导弹轨道,所以被严格保密不得有任何泄露。直到2000年英国政府才揭幕它的一个官方文件,名字被伪装叫作《关于金枪鱼的普通报告》。为了保密,人们长期不知道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应该归功于英国而非美国。显然事态的发展最后都没有随了这些人的意愿。

从民族国家文化形态来看,对于中国文化的存在,不论是来自内部秦王朝的焚书坑儒,元代对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清廷厉行的文字狱,文革的彻底砸烂;还是来自外部的大规模文化入侵,有人常年紧张的“全盘西化”的威胁,所谓美国人的全球化文化战争,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基因的原生形态;即使把书全烧了,书生全杀了,只要作为文化载体的华人不死,汉字不变,中国文化就依然存留。它的种子保留在每一个华人的生命体中。

长期以来,人们从两个方面对文化了解不够真实:

一是认为文化既然都是出自人的杰作,只要有钱有权有军舰,就能掌握话语权,把自己的文化强势推向世界,统治天下;而不了解世界文化是一种主体性存在,这种存在的性质像客观规律那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并不像某些女明星那样容易委身权力或者金钱。恰恰相反,只有权力和金钱用来滋养文化的时候,它才会焕发夺目的魅力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是人们所热衷从事的政治体制、军事冲突、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受到自己所依存的深层文化影响和支配的结果。文化才是原因背后的原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从不相信几部好莱坞大片就能把世界占领了,更不相信那些名为现代文化战略专家的忽悠,好像把什么都能推向世界占领他国文化市场;既不相信某类中国传统大师的说法,家传的老东西个个价值连城,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相信欧洲中心主义的残余,中国文化早已一无是处,无可救药了。

只有一个事实是值得庆幸的:我们躬逢这样一个时代,中国文化有关重大问题的突破和发展正好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几乎无人感到,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要获得真正的大发展,需要一次探险,一个郑和、哥伦布或达尔文式的文化发现。尽管现时代的信息爆炸,知识进入了猛烈增长时期;尽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浩如烟海,可是今天我们走在这块土地上,依然像走在一片无际的荒野。中国文化中深藏的许多暗物质和谜团,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偶尔在星空闪现一下神秘的身影。有许多重大的谜题待人解答,这是中国古人留给今人的最大机会,也是新世纪交给中国人的最后一个宏大课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未来中国的文化复兴就是一句空话;而没有中华文明的复兴,整个中国的复兴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中国文化的复兴,正如中国的民族解放一样,需要像二十世纪初打碎封建枷锁,推翻三座大山那样,有一批新理想主义者的奋勇前行和不懈努力,冲破目前的官本位复兴、潜规则盛行与物色欲横流的恶劣风气,冲破思想滞障、权力至上、信仰虚空、蔑视真理的重重障碍,找到真正的中国文化生机勃勃的原始生态,生发中华文明的价值能量,点燃新时代人心所向的理想之光,以此照亮我们未来的前程。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并不是站在无何有之乡冷眼旁观中西文化的发展。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基于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切关怀。作者论断,今天我们面临的所有文化问题,在一百年前都已经出场了。正是这种看法,给予文化发展史研究一种新的意义。

与当前复兴儒学的主流声调不同,作者对儒学持相当的警惕。文化发展的标准,在作者看来,是科学。据我理解,这里,科学主要指的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是科学精神,或广义的理性精神。

作者判断,当今的数字化革命将能够打开中国文化的魔盒,中国文化值此千年一遇的契机,有望重新崛起。

——学者陈嘉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