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慕神》作者陶恕的生命故事!
《陶恕传》是一部陶恕的个人传记。陶恕是美国一位广受爱戴的社会活动家,因其众多的经典作品而为人所知,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本传记是对陶恕一生的一个概略性描述,虽然没有事无巨细地记载他的全部生平琐事,但作者以练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陶恕的形象,辅以某些具体细节,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陶恕。同时,作者詹姆斯·斯奈德也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切入,展现了陶恕风趣幽默的处事方式,和他丰富饱满的内心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恕传/天路客脚踪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詹姆斯·斯奈德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渴慕神》作者陶恕的生命故事! 《陶恕传》是一部陶恕的个人传记。陶恕是美国一位广受爱戴的社会活动家,因其众多的经典作品而为人所知,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本传记是对陶恕一生的一个概略性描述,虽然没有事无巨细地记载他的全部生平琐事,但作者以练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陶恕的形象,辅以某些具体细节,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陶恕。同时,作者詹姆斯·斯奈德也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切入,展现了陶恕风趣幽默的处事方式,和他丰富饱满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陶恕的著作不是头脑杜撰的理论,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追寻和渴慕,一字一句都带有从祷告而来的能力。 对喜爱陶恕作品的人而言,詹姆斯·斯奈德编著的《陶恕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它讲述了陶恕如何从一个不认识神的农场小伙子成长为一个影响广泛深刻的牧师、作者和布道家;它还原了真实的陶恕――他既是书痴、工作狂、振聋发聩的讲道者,也是怪老头、有意思的朋友、粗枝大叶的丈夫和父亲;他不是完美的圣徒,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陶恕传》每章附录“陶恕心得”,是陶恕的杂志专栏文章选摘,谈及灵修、祷告、读经以及教会牧养,为国内首发。 目录 第一章 陶恕其人 / 1 虔诚的祈祷 / 4 与神同在的操练 / 5 ··陶恕心得 / 7 第二章 家庭背景 / 9 乡间绅士 / 11 ··陶恕心得 / 12 第三章 农场中的童年 / 15 动物爱好者 / 17 上学不多 / 18 迁往阿克伦 / 22 ··陶恕心得 / 23 ··旁人眼中的陶恕:童年岁月 / 23 第四章 最初的渴慕 / 27 决志信主 / 29 失败的冒险 / 32 坠入情网 / 35 圣灵充满 / 37 ··陶恕心得 / 38 第五章 踏上侍奉之路 / 41 早期传道生涯 / 43 在弗吉尼亚州西部的事工 / 45 圣职之约 / 47 ··陶恕心得 / 51 第六章 新手牧师 / 53 书虫 / 56 初入文坛 / 58 ··陶恕心得 / 60 第七章 新的机遇 / 6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63 ··陶恕心得 / 66 ··旁人眼中的陶恕:记忆片段 / 66 第八章 芝加哥岁月 / 71 浮华都市 / 72 稳定增长 / 74 设施先进的教堂 / 76 战争年代中的服侍 / 78 ··陶恕心得 / 81 第九章 讲 道 / 83 圣洁和权柄 / 84 独树一帜的讲道风格 / 85 有的放矢,精心准备 / 87 按部就班的敬拜 / 89 直言不讳的讲员 / 91 讲道始于祷告 / 93 ··陶恕心得 / 95 第十章 写 作 / 97 写作和讲道 / 99 经典之作 / 101 ··陶恕心得 / 105 ··旁人眼中的陶恕:忠告善道 / 106 第十一章 主 编 / 109 严格要求,打造标杆刊物 / 111 忙碌工作的代价 / 113 提出办刊宗旨 / 115 面对反对声音 / 116 ··陶恕心得 / 118 第十二章 祷 告 / 119 上帝同在的祷告 / 121 注目于上帝 / 122 极美的自由 / 124 ··陶恕心得 / 126 ··人眼中的陶恕:优秀的传道人 / 127 第十三章 神秘主义者和先知 / 129 对上帝委身 / 130 神秘主义著作 / 132 呼召当代先知 / 134 ··陶恕心得 / 136 第十四章 诗人和诗歌 / 139 心爱的诗人和诗歌 / 143 ··陶恕心得 / 151 第十五章 家庭生活 / 153 买车没用 / 155 神枪手 / 157 教养儿子 / 158 深爱独女 / 160 贤内助 / 163 交友之道 / 165 ··陶恕心得 / 166 ··旁人眼里的陶恕:大会印象 / 167 第十六章 妙语连珠 / 169 调侃穿着外表 / 172 幽默的传道人 / 173 与罗伯特·布朗牧师的友谊 / 175 灵光乍现 / 178 幽默不等于嘲笑 / 179 ··陶恕心得 / 179 第十七章 转到多伦多侍奉 / 181 面临抉择 / 182 林荫道教会的努力 / 185 ··陶恕心得 / 187 ··旁人眼里的陶恕:事工效果 / 188 第十八章 进入完全 / 191 最后的奉献 / 192 ··陶恕心得 / 194 后记 圣徒传记是怎么写成的 / 197 附录 / 203 试读章节 失败的冒险 陶恕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很强,有着抑制不住的冒险精神。这一性格造就了他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次经历,但也使得这本传记差点就到此为止。 就在陶恕信主之后不久,他和朋友共同拟定了一个汤姆·索亚(Tom Sawyer)式的冒险计划:做个木筏,沿河而下,一直航行到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如果可能,就继续前行到新奥尔良。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制造木筏并完善这个计划。陶恕把这件事情瞒着妈妈,因为知道她绝不会允许儿子做这种蠢事。 经过几个星期的策划和筹备,已经是万事俱备了。当天夜晚,陶恕偷偷从他的卧室爬窗出去,和朋友在河岸边会合。他俩把衣物、河流地图、食物等所有必需品都装上木筏。一切就绪之后,两人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把木筏推进河流,然后驶离岸边,启程展开航行,想要亲自见识一下这个大千世界。 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露出来,月光照得河面波光粼粼,河水向他们低声诉说远方的传奇,夜色沉静而安宁。这是多么美妙的开始啊,完全符合他俩对冒险生活的所有梦想。于是他俩划着筏子连夜航行,享受着这个美好的夜晚。 天色渐晓,两人停下筏子,在岸边烹饪刚刚捕获的鲜鱼当做早餐一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享受吗? 很快,他们又回到筏子上,继续漂流之旅。阳光驱散了水面上的晨雾,气温渐渐升高,浪头也越来越高,而且越往下游水流越急。由于连夜划桨,他俩的肌肉开始疲劳,甚至有拉伤,两人变得精疲力竭。这时他们只能努力使木筏不要沉没,再也无力控制木筏的方向,木筏开始在水流中打转。 当他们还有力气的时候,控制木筏避开礁石是没问题的,但现在两人都疲惫不堪,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木筏撞在了一堆礁石上,破损得很厉害。接着,他们又撞上了另一块礁石,这下整个木筏都散了架,筏子上的人和物品都被掀到了寒冷的河水中。好在他俩的水性都很好,没有淹死。奋力游上岸之后,他们最后看了一眼那个筏子,它已经完全散架了,只剩下一根根木头在河水中翻滚。 在这次事故中,他们失去了带出来的所有东西。 他俩无计可施,只能徒步走回阿克伦。路很长,两人都为失败感到羞愧,于是闷头走路,一声不吭。陶恕心中又羞愧又内疚,觉得实在无脸面对家人:见到了家人该怎么交代呢?而且要交代什么呢?他最不敢面对的就是自己最爱的妈妈,因为最不想伤害她。可是回去后,妈妈将会有怎样的反应?想到这一切,他便没有回家,而是在城里找了个新地方住下,并且换了份新工作。 就这样一晃几个星期过去了,陶恕把自己封闭起来,认识的人一个也不见。可是,有一天当他下班回住处的时候,刚转过一个街角,便迎头撞上了哥哥曾尼。 曾尼大吃一惊,叫了起来:“这不是陶恕吗!你死哪儿去了?你知不知道妈妈因为担心你,都急出病来了!” 他不给弟弟答话的机会,接着说道:“你最好今天就给我回家!我会告诉妈妈今天碰到你了,要是你敢不回家,我就来把你揪回去!听懂了吗?你这愣小子!” 陶恕最后还是回了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所做过的最艰难而且最不好意思的事情。但最终,这件事对他来说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训,让他今后在侍奉中对也有失败经历的人充满同情。这件事同时也净化了他的心思意念,使他不再着迷于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自此以后,陶恕又不一样了,他的心安稳了下来,把他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转向了对属灵事物的追求。 陶恕的家人也注意到了他生命的改变。有一天,陶恕的妈妈正在厨房洗碗的时候,陶恕从地下室他的“圣所”里走出来。 “妈妈,你知道我爱你。自从我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之后,我就完全改变了。你是否也愿意将你的生命交托给耶稣基督呢?”于是,就在厨房里,陶恕带领他的妈妈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为救主,和主耶稣建立了关系。 之后,陶恕又向小时候常受他欺负的两个妹妹传讲主耶稣基督。妹妹们也发觉,陶恕的生命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陶恕在弟兄会(Brethren)的教堂接受了浸礼,但邻近的美以美会恩典堂对他的灵命成长帮助很大,他也成了这个教会里非常活跃的一员。加入美以美会的决定完全出于偶然,不过,他竟在那里遇见了未来的妻子。 P32-34 序言 当今世代,新书出版层出不穷,得以传世的却为数不多。在众多书籍中,陶恕的作品独树一帜,我屡读不厌,每次阅读都仿佛感到他本人在以新的方式与我的心灵对话。 作家的影响力可能遍及一个群体、一个宗派,甚至一个时代。在上帝的国度里,论影响面之广,堪比陶恕的并不多见。他扎根于宣道会,在这个大家庭中成长,然而,到如今,他已经属于所有的基督徒——论影响之深远,陶恕其人及其著作,罕有其匹。 陶恕的恩赐在于能够化繁为简,再由简至深。他毫无挂虑地行走天路,并鼓励我们也照此而行,以荣耀我们的上帝和救主。他所讲的信息简明扼要、发自肺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上帝的信仰,是我最重要的事。” 这本《陶恕传》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陶恕的生平及思想。我们可以读到上帝是如何锤炼他的一生,使他成为合用的器皿,并用他来影响所有渴望与上帝同行之人。陶恕对我生命的影响之大,远超其他任何作家,我为此感谢上帝。 基督教宣道会主席 加里·本尼迪克特(Gary M.Benedict) 后记 圣徒传记是怎么写成的 传记作者提笔作传之时,就如踏入了神圣庄严之地,只有采取最严谨的专业态度,才能承担记录传主生平的重任。你的笔下所呈现的是传主的整个人生,而且,众多读者都要借着你的文字,勾勒出他们对传主的观感,得出他们对传主的定论。所以传记作者的责任非常重大,要是所立之传误导了读者,导致他们对传主形成了错误的看法,那简直是犯下了无法原谅的错误。 在传记作者之中,基督徒作者尤其应以最求实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为读者展现传主的真实人生。但在公众之中,甚至在基督徒之中都已经有了一种对名流的“追星效应”,这实属不幸。利用传记作品吹捧名流的情况屡见不鲜。 基督徒读者对于名流的兴趣之浓厚,和世俗大众别无二致——如果传主仅仅是个好人,那么他的传记就吸引不了太多读者;如果传主是个大人物,读者就会多一些;而要是传主名气很响,那么传记就一定畅销。所以,在读者看来,传主的名气比传记本身更要紧——这显然是世俗流行的观念。 世风所及,传记作者难免受到这样的试探,就是将传主包装成为某类“名流”,以吸引大量读者。但我若把陶恕描述成一个基督教的“名流”,非把这位属灵之人惹恼不可,更不用说会完全误导读者了。所以,传记作者可谓重担在肩,作者需要对传主有深刻的了解,并将他的人生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于世,且所呈现的,必须是全貌,不能缺边短角。 当我了解陶恕其人之后,我为他的事工感到深深的欣慰。若我硬生生地把陶恕和他的事工分开,那么不仅陶恕的个人形象会显得虚而不实,读者也会对他的事工产生误解。真相就是如此:是陶恕这个人成就了他的事工,而不是陶恕的事工成就了他这个人,更不是任何其他因素使陶恕声名显扬。正是因为陶恕与上帝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在事工中才会完全被圣灵掌管,他所做的事也是源于圣灵的感动。陶恕曾这样说过:“如果一项事工不是由敬拜开启的,那它就不能算是属灵的事工。”他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必须出自对上帝的敬拜。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陶恕的事工以及他的事工具有怎样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力,我们就必须了解他这个人,包括他与上帝的关系。 陶恕生前经常发表关于写作艺术和技巧的演讲。他还是公认的传记名家,曾为宣道会中两位很有影响力的领袖——宣信博士和宣教士翟辅民牧师立传。因此,他也经常受邀就如何为基督徒立传发表演讲。 作为传记作者,我必须尽可能搜集传主的一切资料,并充分加以利用。要是我能有陶恕关于如何为人作传的演讲录音就太好了,但目前尚未找到。我手头所有的,只是这些演讲的讲稿。 这是一本陶恕的传记,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尽量符合陶恕为圣徒立传的理念。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他对立传有哪些看法。 在任何课题上,陶恕都有其鲜明的观点,而且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观点会引发哪些争议。陶恕的观点并非轻易得来,而是阅读大量资料、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到的。无论在私底下还是在公众场合,陶恕都是个爱思考的人。他经常提倡说,人在思考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花在阅读上的两倍。而他自己身体力行了这一原则。 圣徒传记对于陶恕来说是个重要的课题。他对于成就事工的人兴趣浓厚,经常会对他所读书籍的作者寻根究底,进行一番考究。他对诗人很感兴趣,总是希望尽量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 陶恕经常这样挑战我们:“去了解这个人,这样你就会了解他的事工。” 对于圣徒传记,陶恕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这类传记往往都是不真实的。虽然这么说有点耸人听闻,但陶恕确实有资格这么说。圣徒传记之所以不真实,倒不是因为传记作者胡编乱造。然而,并非只有谎言才会导致传记失真。 例如,当作者过分渲染传主的善行和美德时,就可能导致传记失真,这和利用暗房技术处理照片是一个道理。有时候,传记作者对于传主的善行和美德太过强调,以至于整本传记都在为传主歌功颂德,对于传主的错误和过失则丝毫不提。这好比雕塑家在为某人造像时将这人身材、长相中的瑕疵完全隐去,他塑出的雕像不可能逼真。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早期传记就是个好例子。大部分这类传记都完全没有提及他有任何错失之处,因而没能忠实刻画出美国首任总统的真正形象。 同样,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通篇都在描写传主的错误和失败,而对他的善行、美德丝毫不提,那么结果也会如此——作者塑造的形象将是失真的。 圣徒传记如果将传主的污点隐而不报,就是作伪。通常情况下,这些污点恰恰能够说明传主的特质。如实描写传主的污点,反而显得真实。读者如果无法了解传主的真实形象,在了解传主的事工时,心头反而会蒙上疑云。 把传记当做吹捧文章来写,当然是大错特错,但除了文过饰非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更糟糕,那就是为了市场而写作。还有些时候传记作者利用传主的生平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这么一来,所有与此目的冲突的信息,都会被隐瞒。 如果传记的写作目的是要证明某些观点,这样的话传记往往是经过精心粉饰的。读一读许多邪教创始人的传记,你就会知道这一点。那些作者写传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及证明一些特定的观点。为了这一目的,他会把与这些观点有冲突的内容修改一番,甚至完全不提。 陶恕强调,基督徒传记作者必须坚持最起码的六个原则,对他的读者负责。 首先,传记作者的态度必须客观。在写作传记时保持客观是很难的,有时作者与传主的联系过于紧密,以至于彼此之间界限模糊。为此,陶恕甚至提出如下的建议:“我们不妨请卫理公会的作者为加尔文立传,请长老会的作者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立传,请天主教的作者为马丁·路德立传。” 第二,传记作者对于传主既不应带有偏见,也不应预设结论。这很难做到,但是如果传记作者想要诚实地描绘传主,这是最基本的态度。传记作者既不应为传主隐瞒,也不应为传主申辩。他不用为传主请辩护律师,也不用为传主请控方律师,而他本人,更不应该像个律师——他应该是一位对自身技能要求颇高的肖像画家。 第三,传记作者必须实话实说。编造内容的传记,只会阻碍读者对传主的认识,并且,归根结底,会使得作品失去影响力,无法对读者产生激励作用。每当我们阅读《圣经》中的人物故事时,都会受到激励,因为即使真实的人物并不那么完美,但毕竟我们读到的是真实的他。陶恕提出此原则时曾说:“有鉴于此,我一般不去读传主的亲属所立的传记。”之后他又提醒说:“我们切不能以对先辈歌功颂德的方式拔高自己。”传主的亲属在为传主立传时,往往有着自己的盘算,并且在呈现传主生平时,也许会因顾及家族形象而缺乏实话实说的态度。 第四,传记作者必须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幽默感。人人都喜爱幽默,即使最严肃的人也有他幽默的一面,只不过在公开场合有所掩饰罢了。陶恕发现,要是我们没能发现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就说明我们还不了解这个人。每个生命或多或少都有些特别,而这些特别之处,就是点燃幽默感的所在。问题是,对传主了解得越深,往往越难以发现他的个性特点。其实,正是因为人人都有独特之处,每个生命才会如此生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果传记作者对传主敬如泰山、诚惶诚恐,就会使读者感到厌倦。其实传主既不像传记作者想象得这么好,也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坏,所以,如果你在发现传主的过失时紧张到笑不出来,那么你就是还没准备好为他立传。 第五,传记作者必须尊重读者。传记作者应该明白,读者都是有智慧的,能够理解他写的内容。因此,传记作者只需为读者提供事实,而无需代读者下结论。就让读者自行判断吧。传主生平的事实本身就能说明问题,作者不需要为此增加注释或予以解释。越是尊重读者,作者就越倾向于仅仅为读者呈现事实,并且努力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艺术化,更有技巧性。 最后,陶恕博士相信,传记作者必须把传主的整个人生呈现给读者,而不是好像在为他写讣告。因此,传记的内容应该止于传主的生平,至于传主如何被“风光大葬”,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已经和传主本人无关,而仅仅是旁人的事了。 陶恕在结束这一系列演讲时,检讨了自己在这几方面的错误。他说:“我需要检讨,因为我本人也曾违反自己所立的原则。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在这几个方面都需要改进。而最好的检讨,就是不再重蹈覆辙。” 我可能同样违反了“陶恕原则”中的一两条。但我和他一样,也会检讨,也要改进。 书评(媒体评论) 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膝盖上,而不是在桌面上。他会使你渴望认识并触到神。” ——塞缪尔·祖曼(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教授) 陶恕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引起你共鸣的人。《陶恕传》是那种能丰富你生命的书。 ——W.G.卡温顿博士(美国著名作家和电台主持人) 陶恕被称作当代先知是因他极具洞察力的写作和极深的灵性生活。 ——亚马逊评论 从年轻到离世,陶恕一生只有一种激情:认识父并使他为人所认识,无论这要他付出多大的代价。 ——亚马逊评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