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馀墨》是作者来新夏最新文学随笔集,由两部分组成。上卷《阅世篇》是作者对现代都市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点评;下卷《读书篇》是作者对各类图书所撰写的序言、后记和读书札记。文章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富有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砚边馀墨/纸阅读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来新夏 |
出版社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砚边馀墨》是作者来新夏最新文学随笔集,由两部分组成。上卷《阅世篇》是作者对现代都市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点评;下卷《读书篇》是作者对各类图书所撰写的序言、后记和读书札记。文章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富有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来新夏,浙江杭州人,著名历史学家,现为南开大学教授。著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地方志》《路与书》等。这本《砚边馀墨》收录的就是他的随笔作品。 《砚边馀墨》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卷上 阅世篇 晨练警语 坎儿 老境 补差 人生幸福达为先 饶了孩子吧 葡萄是甜的 快乐的尴尬 “活该”的效应 金牌背后的眼泪 题字种种 杂议广告文化 婚礼 廿年风雨廿年情 奉命停刊启事 故乡的思念 半字偈 蹭戏——劝业场怀旧 从故宫偷东西 岁末半月记——2005年12月16日至31日 从“陈垣同志遗书”说起 与朱家溍晤谈 我与千石诗林 关于《来新夏的名字》——答王树基先生 我的自纠状 卷下 读书篇 《匏园诗集续集编》后记 《80后》序 《来新夏说北洋》序 《浙江图书馆志》序 《震动与回响》序言 《傅鸣山文选》序 《草堂书影续集》序 《大户人家》丛书序言 暑天的阴凉——读张阿泉《慢慢读,欣赏啊》稿 读《厦门市志》 《天津六百年纪念》序言 关于天津的几部区志 《红桥区志》读后 喜迎《北辰同志》问世 《津南区志》读后 《河东区志》序 《河北区志》序 给天津市地名办的复信 一部新人耳目的镇志——读《十里长街——坎墩》 传统经典 家庭弆藏 清代关于扬州的杂书 跋:《唐魏郑公洪范真迹卷》拓本 试读章节 “活该”的效应 “活该”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但它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在听到或背后谈论到与自己有宿怨的人遭遇不幸或发生意外事故时,为了发泄积愤而詈之日“活该”,这是一种幸灾乐祸的丑恶心态,心胸狭隘而绝不可取。另一种则是恨铁不成钢,含有怜惜而希望对方醒悟的急切之言,多为面对面地警示晚辈和亲近的人,俗语所谓“过得着”的人,这是君子爱人以德的亲切,我常用这种语词劝慰和警醒儿辈、学生和亲近的朋友,但也要用的是地方,否则得到的是不同的效应。 在童年时代我住在外婆家,有一位调皮乖巧的小表妹常在一起玩。她常冷不防地搞些恶作剧,然后就逃掉,我就拼命地追,追到就刮她鼻子,以示惩罚。有一次她在逃跑中绊了一跤,哭起来,我在旁拍着手大声说:活该!活该!她立即止住哭,破涕为笑,反过来连声说:你活该!你活该!于是又和好如初,仍在一起嬉戏。 在为人父时,自己的一双儿女常和邻居孩子一起玩,有的孩子比较蛮,我曾提醒他们,少和这些孩子玩,他们置若罔闻。终于有一天,他们哭着回来,说是被别的孩子打了,哭得很厉害。他们的母亲一边抚慰,一边似乎要去向对方家长讨回公道。这时,我一边阻止妻子的无聊行为,一面叱吼儿女:“活该!”果然效用非凡,孩子醒悟过来,明白这是自讨苦吃,自己招惹来的是非,立时收住哭声,回到自己房中默坐。以后再也没有出过类似事件。 在我晚年时,有位早期学生,年近花甲,已在中外学术界颇有名声。为了进一步使他致力的专业有更大的发展,他奔波异国,筹办研究中心,募集经费,为他人作嫁衣裳,可说竭尽心力,但是由于事必躬亲,对财政管理严格,惹得那些想分一杯羹的人们,意见纷纷。我曾劝他放手,他依然痴迷。终于四面楚歌,落了一身毛病,精神恍惚,几乎完全失去记忆。他来看我,倾吐苦水,我没有正面劝慰他,反而一头雾水,赠以“活该”二字。他始而愕然,继而默然,终而欣然,觉悟到自己确是好心办了错事。自作多情,自寻烦恼,真是“活该”。从此,心情渐好,许多事也想得开,放得下,于是,身体有所恢复,我又一次尝到活该效应的甜头。 这只是几个例子,还有若干次处理机会,都得到应有的效应。于是我自以为这是万灵妙药,可以无往而不利,但后来终于有一次失机。有一位虽然交往不久,但彼此还谈得来的中年小友,对她的性格也有所了解。她是异国婚姻,对丈夫很依顺。她的丈夫没有固定职业,个人爱好兴趣也广泛,又喜欢交往一些女孩子,她虽很不悦,但仍然到处奔走,拼命挣钱,并为洋丈夫的事业出力。我曾劝过她,但效果不大,我也就不再多言。有一天,在电话中听到她遭到家庭暴力,被老外丈夫打伤。我很恨她的软弱,便像说孩子,说学生那样,重重地说了句:“活该!”自以为能把她喝醒而奏效,孰料事与愿违,反而惹得她非常不高兴,甚至以为我幸灾乐祸,我也感到惶惶然。仔细想一想,我过于相信“活该”这一语词的效应,以为放之万事而皆准,但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对象。因为当时有许多亲友在劝她,或息事宁人地和稀泥,或同仇敌忾地表义愤。她猛听到我这样一种杂音,感到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再者我们的交往一直较和好,彼此也从没有什么“过节”,但终究交浅不能言深。我既未考虑语境,又找错了对象,把对子女和学生的办法用在只有一两年交往的女士身上,未免有点托大,使对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我原来期望的效应。于是我也回敬自己一句:“活该!” P27-29 序言 闲身自有闲消处 一九九三年三月,我正七十岁,已是教授离退休年龄的最高限。我无怨无悔地办了离退休手续,准备优游林下,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偶尔在整理旧物时,发现有我用墨笔写的唐朝僧人释齐己的《遣怀》诗,我的书法素不甚佳,但尚称端正,一面自我欣赏,一面从头到尾地读了如下内容的全诗: 流水不回休叹息,白云无迹莫追寻。 闲身自有闲消处,黄叶清风蝉一林。 诗是最容易被人以意逆志的,也不知是感悟呢,还是一种精神的合拍?这首诗莫不是在警示我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离休生活?这首诗非常直白地告诉我:对过去的一切要无怨无悔,对未来的期待也要无欲无求,空下的身子自会有打发日子的去处,最好像蝉那样,不再噪鸣,隐入林中,静观黄叶的飘落,面迎徐来的清风,甘手享受寂寞。我特别欣赏诗中“闲身自有闲消处”那句,我不正是闲身码?那就要找寻闲消处。蝉在黄叶清风中,抱树入眠,蓄积力量,等待来年的炎炎夏日,蜕变而出,再求一逞。我则志在淡泊,身无长技,数十年来只会抱书夜读,码字爬格子。既想变变原有的面目,又想轻松潇洒一点。于是乃就观书所悟,贡其点滴,冀有益于后来;窥世所见,析其心态,求免蜡炬春蚕之厄;知人论世,不媚世随俗,但求解古人故旧之沉郁。遂运以秃笔残墨,随意兴之所至,笔而书之,自诩为“衰年变法”,实则依然难忘红尘,为蝉所嗤笑!不数年而积稿盈尺,新知旧雨多敦促成书,于是粗加甄选,于一九九七年出版第一本随笔集《冷眼热心》,自是年必成一册,续成《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一苇争流》……诸集,得友朋多方鼓励,不其然而然地跻身于学者随笔之列,得再求一逞之乐。 二○○三年以还,年逾八旬,专一从事随笔写作已达十年,集成字数殆达二百万字,随意散置,家人时以分门别类,再成随笔选集为请,我颇善其言,乃选存少量旧作,益以新稿,于二○○四年分别编成数集,已出版者有以问学为主的《学不厌集》,以评骘人物为主的《只眼看人》,以读书为主的《邃谷书缘》等,向读者贡献所得。 闲身自有闲消处,十多年过去,隐身于随笔行中,也算一份闲消处,二○○八年,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年期盼之奥运在京举办,万象更新,举国欢腾。林下野叟,无以为贺,适呼和浩特张阿泉老弟函邀加盟《纸阅读文库》,乃集未结集之篇什付之,分为两卷,卷上为《阅世篇》,记人间百态,目之所及,略寓针砭。卷下为《读书篇》,为各方嘱托校读文稿,形诸序跋,稍贡一得。谓之“砚边馀墨”,当括全书总要。暑日昼长,若手此一册,或能以之祛暑遣闷,聊尽中华老民之贺意,不禁拊掌微笑。孰意望九之年,犹得为尘世一展身手,为奥运擂鼓喝彩,不亦一大乐事乎?设天假以年,更当奋蹄出枥,再成一集、二集……决不萌“挂笔”之念。念兹在兹,幸知我者鉴察,知林下犹有一蝉也。 二○○八年奥运前夕写于南开大学邃谷 二○一○年春再订正 后记 《唐魏郑公洪范真迹卷》拓本 大唐名臣魏征(五八○~六四三年),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人。唐太宗时历官至侍中、太子太师,以修史功封郑国公。初事李密,建成,未获展布,终以良禽择木之智,于“玄武门之变”后,归隶秦王李世民门下。及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魏征以能言善谏侍左右,一生进谏言二百余事,而垂范后世,太宗曾论其事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及魏征之逝,太宗至有“遂亡一镜’’之叹!史称其“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魏征雅擅文辞,尤具史才,曾受命与修前五代史书。《旧唐书》本传详记其事云:“初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征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绪论,皆征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左光录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二千段。”前五代史书存数百年之风云变幻,皆荣列正史,为中华通史不可或缺之一环。魏征又奉唐太宗之命,以六经诸子为依据,辑录自古至晋有关治国之文献,成《群书治要》一书,虽体仿魏文《皇览》,而所收为完篇整段,视《皇览》为胜,称早期类书之名著。又惩礼记编次不伦,乃以数年之功撰《类礼》二十卷,太宗览而善之,别录数本,藏之内府,并赐太子及诸王,其著述之见重于时若此。 魏征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大书法家,据说其书法敦实浑厚,上开雍容立国气象,下启北海、颜、柳之绪。又精鉴赏,尝先后与虞世南、褚遂良共赏内府珍藏,所言多得太宗赞许,时令签署以昭信。不佞浅学,仅知魏征之善书,而恨未亲见其墨迹! 乙酉初夏,申生建国伉俪来访,见赠魏征书洪范真迹墨拓卷子本。为贞观三年所书《洪范》有关王道片段,时魏征方五十岁,初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之际。《洪范》为《尚书》重要篇章,言治国之大法,选书为论王道内容,共五十八字云: (前缺原文‘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十二字)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日:会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 此段选书,写于贞观三年二月,为太宗建政之初始,魏征书王道之古训以作警示,似与魏征善谏性格相合。其书法浑厚雄伟,颇具大家风范,颜柳受其影响,显然可见。书后有跋数通,一为文彦博跋七十二字,称魏征书法“朴茂之气,扑人眉宇”,但所署仅“文彦博谨跋”五字而无衔名,无年月,似与通例不合。二为黄乐之跋百零二字,写于庚午七月既望,中有缺字。黄跋称魏征所书“古劲之中,自含婀娜,宛然肖其为人”。并述其得此方册于湖北,而携归浙江,复以之归河北保定吴占良氏,并请吴代己题跋一通。三为河北吴占良氏跋,写于甲申立冬,文字较长,叙此拓本之流传颇详,言此本全称为《唐魏郑公洪范真迹卷》,曾著录于朱家活先生所著《历代著录法书目》(原著录于清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卷二,杨恩寿《眼福集》初集十四卷卷一),旧藏陈垣斋家,剪贴成册。吴氏于十四年前即庚午年得之于黄乐之,今则以申君建国有意制石,立晋州公园,而复制相贻。按甲申为二○○四年,庚午为一九九。年,恰符“十四年前”之数。其流传缘由,约略可见。 余既读魏征书《洪范》今拓本及三跋,不仅补未见魏征书法之憾,且知其辗转流传之径及申生制石之创意。惟未见原石,难知其形制。此拓本究据何石,石又出何地,石之高低宽厚若何,残石是否存世,质之藏者,一无所知。三跋又均未述及。三跋附魏征书幅后。究系书于石上,抑写在拓本方册之后,抑已镌刻于申生新制碑上而反拓者,又魏书及跋文均有缺文,则所拓当为残石。而拓本既经旧藏者“剪贴成册”,当见原拓,何旧藏者竟无一言一跋。吴占良氏既言得此册于“旧藏陈垣斋家”,而为何又不著陈氏转让一事?诸多存疑,尚待考订说明。申生既以卷子本来质,理当掬诚相告。制石之议,若尚在拟议,似可少缓。若已上石立碑则应有置疑说明。老朽悖言,谨为跋尾,至祈高明指正! 二○○五年十月六日跋于南开大学邃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