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及格主义/南桥谈教育
分类
作者 方柏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方柏林所著的《及格主义(南桥谈教育)》是“南桥谈教育”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知识不是力量》),仍然有不少教育对比的文章。书中所举的例子,所说的道理,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再现或者说明美国教育和我们在观念、思路、策略等方面和我们的同或不同。

内容推荐

方柏林所著的《及格主义(南桥谈教育)》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思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虎妈”——耶鲁教授蔡美儿用中国式教育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又让这些中国父母陷入矛盾之中。孩子到底要如何培养?家长能否从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里各取所需?留学海外、教育移民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及格主义(南桥谈教育)》中“美国教育卧底”方柏林利用自己身为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工带来的便利,从日常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析出中美教育里可以彼此借鉴的地方。说到底,在这个信息过剩,各种教育方法满天飞的时代,更重要的还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建构。

目录

上篇 接点地气好成人

 纸糊的“虎妈”

 “拼爹”时代说教育

 读书有什么用

 一瓶牛奶的八种职能

 走出胡萝卜和大棒式的激励

 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人墙”父母的危害

 课外活动并非韩信点兵

 从体育教育到健康生活

 苦逼的教育

 常识的多元

 从小开始学习对付网络欺凌

 直面苦难

 吃生活

 接点地气好成人

 美国大学对华“扩招”

 专业不是死胡同

中篇 直击他乡的教育

 捶打美国教育

 衰而不败的美国教育

 美国学校如何对付问题儿童

 美国学校的学生接送管理

 校园枪击案后的安全和安全感

 开着卡车去哈佛

 新学年的搞怪开场

 及格主义

 寻枪

 一台垂而不死的答题卡阅读器

 初中的一天

 美国课本和中国课本里的狮子

 一千个蒙娜丽莎

 美国小孩怎么写作文

 美国暑期作业

 蕾切尔的挑战

下篇 重新想象教育

 人本思维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应属财政最大的优先

 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重新想象教育

 大学能不能办小点

 学历门能否催生用人“硬指标”的“软着陆”

 加快开放学术成果数据库

 社会攀比的教育渊源

 素质教育的素质赤字

 亚裔学生是数学天才还是数学呆子

教育是一生的功课:与财新网的访谈(附录)

试读章节

“拼爹”时代说教育

据胡润《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中国33%的千万富豪拥有海外资产,投资海外主要有两个目的:子女教育和移民。而移民的目的,很多也是为子女的教育,所以这两个目的,有时候可并做一个目的:换个环境,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机会。

在这场用脚投票、孟母三迁的大戏中,通常为人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家长自己,也是子女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倘若家长自己不行,即便用钱铺路,移民到了美国,会发现依然无法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

美国人也在反思,作为家长,自己到底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撰文称,我们讨论教育问题时,大家经常辩论如何改变学校教育方式,提高教师绩效,但讨论有一个盲点,即父母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确实,美国关于教育的讨论,有很多是围绕着学校的话题在做文章,比如那种公立私办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能否起到典范作用,要不要向绩效低下的学校学生提供“抵用券”(vouchers),让其去上私立学校,教师工会是否过于保护教师权利,以致不能优胜劣汰,等等。弗里德曼没有否定改进学校教育的必要,但他引述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发布的一份报告,在学生一年级时,如果家长每天与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在PISA测试中,成绩要明显胜于很少有父母“陪读”的孩子。他认为“改进父母”是化解美国教育问题的好办法。

弗里德曼提出的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它印证而非违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其实连奥巴马都在去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家长应该多多参与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目前又是总统大选前期,在教育领域,关于政策侧面的讨论更多,似乎与普通人无关,而这种家长需要更加负责的说法,则把教育重又变做“教育兴亡匹夫有责”的话题。

美国人通常认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家长更为负责。关于“虎妈”(耶鲁华裔教授蔡美儿)、“狼爸”(香港人萧百佑,将三个子女“打”进了北大)的相关介绍,更是让他们误以为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很多。弗里德曼文后有一位读者指出,你什么时候听到亚洲家长抱怨孩子作业多的?不过这个说法千万不能断章取义。以中国家庭为例,在美国,孩子作业本来就少,家长们将其和自己当年在国内上学的作业相比,当然嫌少不嫌多。但是我去国内的时候,很多家长抱怨小孩作业负担太重。这种多乎哉不多也的讨论,除了证明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并无多大借鉴作用。

事实上,以我的观察,中国对子女的教育参与,从广度上深度上,都不如美国家长。中国家长在金钱上舍得投入,总觉得花了钱才对得起孩子。但是在时间上则很吝啬,很少投入,甚至不闻不问。比如阅读,有多少中国家长周末会带着孩子跑图书馆,一包一包往家里借书的?有多少中国家长给孩子晚上念书,念到他们人睡的?在美国,这就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父母带着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父母在学校的“命令”之下和孩子一起做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

不容否认,美国有很多家庭父母双方中有一方(通常是母亲),会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辞掉工作带孩子,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在家上学”群落,家长不上班,学校与家庭合二为一,自己在家教孩子。在国内,绝大部分家庭是双职工家庭。与美国母亲生完孩子辞掉工作带孩子的情形相反,国内有些父母亲在产假之后,便“辞掉孩子带工作”,匆匆回去上班。带孩子的不是父母,而是祖辈或是保姆。是这些人在被迫越位,担负着本应由父母担负的职责。爷爷奶奶和保姆是什么水平,孩子将来就受制于这个水平。有时候大家认为这是经济条件有限,不得已而为之。于是大家宁可去挣钱,好花钱给孩子请保姆请家教,给他们的未来攒钱。他们忘了自己本可“抄近路”,直接给孩子花时间,帮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很多家长业余时间在打麻将,吃吃喝喝,四处应酬,却没有时间去陪孩子看看书。而更为让人担心的现象,是大量留守儿童在农村,由老人抚养,父母完全缺位,这些儿童的未来,不由让人担忧不已。

我相信未来的“拼爹”,会包括这种教育上的“拼爹”。不肯给孩子花时间却肯给孩子花钱的爹妈,或许只是解决自己不能陪伴孩子的内疚,未必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给他们。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的水平将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这种水平,未必是文化水平,也应该是我们对于孩子习惯上的培养,性格上的磨砺,做人上的教导,这一切,都无法推卸给祖父母,也无法外包给保姆和家教的。

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一个坏消息是,没有人天生懂得怎么做父母。一个好消息是,人总可以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终身长进,甚至和孩子一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热衷于移民,还不如热衷于持续的学习。P7-10

序言

水龙头边谈教育

有一年,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学生碜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Pmgram for Intem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5100名来自上海的考生力拔头筹,远把美国考生甩在了后面。我所在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一所高校里,教授聊到此事,跟我说贵国学生好不厉害。我说这说明不了问题,我们的教学是“在考试指挥棒之下开展的教学”(teaching tothe test)。虽然目前美国也有了这种倾向,尤其是在布什时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实施期间,但是据我看,和中国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小孩被抽去参加一次全国教育进步考试,学校又是发通知最后又是发证书,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平时很少有这种“大考”。而在中国国内,这种大范围的统考十分普遍。

除了国内的学生擅长考试以外,在美国的中国以及其他亚裔小孩,学习成绩优秀者比比皆是。最近我们州举办数学考试,得前几名的几乎都是华裔学生。如初中组第一名的获得者就是我们桐城老乡潘先生家的千金。

为什么亚裔小孩成绩比较好呢?有人曾经总结,华人教会或者中文学校之类社区组织,促使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成为一种“学习型社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另外还有群体压力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发觉是学时的差别。

过去我在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读书时,我们一位教授菲尔·都迪上课的时候说了一句疑似玩笑的话:各种各样的教学奇招,最后发现效果都有限,最有用的是“学习时间”(time on task)。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课外时间造成的差异是其一。人晚饭后几个小时做什么,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回家之后,中国小孩家长有时候会督促学习,甚至上额外的辅导班或者请家教。美国小孩则有很多热衷于其他活动,例如高中阶段的拉拉队表演之类,这种活动就很耗费时间。所以如果计入这些因素,大家比较的前提条件就根本不一样。这里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到底是让学生的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交代的人?

将国内和美国的教育对比,学时和学习的过程也一样是盲点。比如中国小孩从早学到晚,在校时间和朝九晚五的时间差不多,甚至还要“加班加点”。在美国,比如我们小孩,是早晨八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这样一天下来就无端少了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另外,很多小孩还得把时间耗费在等校车上。

不过美国还不是最轻松的。我过去住的小区,有很多人来自波斯尼亚,是战争后到美国来的。我们小孩经常和波斯尼亚小孩玩耍,我问从波斯尼亚来的小孩他们喜欢不喜欢美国,有个小孩抱怨说:太苦了,上学就跟上班似的,早晨去,到大下午才回来。我问那么你们老家呢,那个小孩说他们老家上学只是上午。

我跟那位赞扬中国学生厉害的教授,说到学时的问题,顺便问他为什么美国不让中小学五点放学。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样会非常便利。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三点下课,这个时间不上不下,安排接送非常不便。教授说,你不知道,跟你们中国的小孩不一样,你们的小孩都比较尊重老师,上课守纪律一些。美国很多老师,几个调皮学生对付下来,到了三点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哪里能熬到五点?他问我中国。老师是怎么做到的。我说一般来说,语文老师上完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就走,然后数学老师上,然后是英语老师上,有时候也有几节课连上的情况,但大体上交叉穿插,老师是可以缓一口气的。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是,“坐班老师”(homeroomteacher),一个老师什么学科都教,对付下来确实不易。我问上四年级的女儿,这个老师什么时候休息,她说只有上一些特殊课程如音乐、体育、美术的时候她才不在。

这种学科不分得那么清楚的教育,有利有弊,弊端是老师太累,有时候一门学科里基础可能打得不是太牢靠,好的地方是没有过早割裂学科之间的关联,以至于能够在现实世界和课堂之间,仍能建立起各种关联。

在这两种不同体系之下,小孩面临的问题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美国小孩乘坐校车上学,会遇到校车上的“小霸王”(1bully)问题,学校会有校车的时间安排问题。

这些都是有趣的“过程因素”,你从单纯的成绩上看不出来。而忽略这些过程因素,仅仅侧重于某种教学方法,不管是中国教育学美国,还是美国教育学中国,都注定难以成功。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地方召开一个国际会议,来宾包括来自阿拉伯沙漠的一些人。这些人住在会议中心,最感兴趣的是不是会议的议题。几个阿拉伯老兄,在厕所里呆住了,那水龙头一拧,水哗啦就下来了。他们想,这多神奇啊,在他们的沙漠里,有时候为了找水,要花上几天几夜。因此,会议结束后,他们买了一些水龙头带回去了。

希望以后教育界在做中外对比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看重结果,尤其是考试成绩所代表的结果,而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本文所提的诸如学时差异这样的过程因素上,如若不然,任何比较和借鉴,何异于买水龙头回沙漠?

本书是“南桥谈教育”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知识不是力量》),仍然有不少教育对比的文章。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也在用“水龙头”的例子警醒自己,没做到的地方,希望读者帮我纠正,大家一起努力。书中所举的例子,所说的道理,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再现或者说明美国教育和我们在观念、思路、策略等方面和我们的同或不同。这种不同,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或者工作人员也和我一样,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异国他乡的教育,尤其是细节的过程。介绍多了,接触多了,我想我们的教育者、家长和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让我们自己的教育不断地改进。

《知识不是力量》出版后,在上海2666图书馆的座谈会上,有读者问我:基础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病。很多家长考虑移民国外,问我怎么看?

当时我回答,环境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心态也重要。在美国,也有很多华人家长相互攀比,孩子学习习惯和负担和国内一样。我有一友,在马里兰州。那里学区很好,竞争激烈,不亚于中国。有次他去看脊椎医生,医生说有很多小病人是父母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小孩。家长对他们“推”得很厉害,大家相互攀比的恶习犹存,小孩负担很重。这些家长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喜好、特长和精力,盲目跟风,换个环境也是白换,因为最终也只是新瓶装旧酒,把中国的日子搬到美国来过。我的母校南京大学的外国语学院有个著名外教,叫B0b Riggle,他总是告诉学生,自由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由未必在他乡。离开了“大环境”的人,脑子里还可能带着过去的笼子,身体换了地方又有何用?反过来,我们通过各种接触,卧游他乡,打开了思路,那么何处没有开阔的教育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教育问题是关注人数最多的话题;在中国,教育问题也是最令人绝望的话题。南桥有理性,有见识,也很有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讲的都是共识和常识。因为他是父亲,不是中国的教育官员,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晓(《半生为人》的作者、作家、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南桥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质和异同。他的随笔汇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诙谐幽默中蕴含了真知灼见和一颗赤诚之心。

——雷静博士(雪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亚洲教育手册》的作者)

最近常写专栏的人中,徐贲和南桥的文章我比较愿意仔细读,前者是成名学者不论,后者很年轻、观点也不尽成熟,但那种闲适、自信但不压迫人的风格看起来比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学尼曼学者,专栏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