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考已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在古代政治理论的视野中,神-人-兽的模式限定了作为城邦动物的人所能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城邦——小型同质化社会——之中遵照美德生活,即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在此理解之下,政治被视为承载一切人类事务的领域:在它之外,不存在值得关注的东西,政治知识即是除自然哲学之外的一切知识。这也正是古代世界强烈地贬抑甚或取消私人生活之倾向的根源。而对照今日的政治哲学,古今之分非常显明地体现出来:“政治”这一概念已随时间具备了相当不同的意义。以这一视角来看,政治思考无疑是依附于这一过程的,它由我们将什么视为“政治的”之观念主导。换言之,政治理论的维度首先就不应该由僭妄的哲人决定。
与自负地追求至善德性的古代政治理论相比,今日的政治哲学似乎放弃了建构一种终极观点的努力。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这一著作中,特地将现代世界的“理性多元”状况作为自由政制的基础,并用其支撑一种不同于整全性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构想。通过对“正当优先于善”这一理念的强调,他将个人权利与特定的道德价值置于不同的层面,并将前者视为政制的核心。但是,就反至善论的理想而言,罗尔斯的论述似乎有些许模糊之处。这些尚待澄清的疑难多多少少损害了对古代德性概念与现代政治之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得我们难以根据政治自由主义的观念回答以下问题:是否美德乃至一切善观念都应该被排除出政治领域?纯粹中立的政治观又如何可能?
在这里,考察来自论敌的观点或许更有助于我们解决上述困难。哈贝马斯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批评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原初状态之下空洞的理性个人形象是否足以支撑所欲达到的多元秩序,也即无知之幕程序下的权利制度对于未来的善观念来说是否是公平而完备的;其二,交叠共识的观念自身是否包含着一些非工具性的预设,也即当罗尔斯认为诸完备性学说经这一设计可以被合适地、非政治性地镶嵌于理性多元社会中时,他未能就此步骤是否承载着(基本的)道德承诺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其三,如果不在一开始就纳人公域自律的观念,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不能说是经公民深刻的理性商谈而确定的,而是被给定的——若权利制度的内容可以不经民主程序而得到确定,我们就不能说公民实质地参与了政治实践。在哈贝马斯看来,即使是政治的(而非整全性的)自由主义,也因其建构性的特质而限制了太多东西。非先验的政治理论只可能是一种程序,它无须求助于剥除个人的禀赋与财产,也无须要求诸完备性学说遵循某些(可能是后设的、包含着实质正义观念的)基本规范。它仅仅是一套公民商谈的原则:只要一种政制是经此程序而得出的,就是合乎正义的。因此,商谈伦理学的要求同时就构成了政治自律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理论并不是要承担给出——哈氏指出,无知之幕之下的所谓“设计”难掩“结果早已沉淀于制度之中”之实——一种权利秩序的任务,而仅仅是为这种任务提供伦理学上的形式要求。与无知之幕的要求不同的是,公民可以也应当带着特定的善观念参与到理性商谈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回答一种良好的政制何以支撑起多元善观念的问题。另外,理性商谈既不是前社会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它始终处于开放而未完成的政治进程之中。换言之,权利制度的内容随时可以被这种“自我理解的民主”所修正。①
然而,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商谈伦理学的诸原则也不仅仅是纯粹的程序,而是一些实质性的道德规范。哈贝马斯试图将私域自律与公域自律一并奠基于商谈伦理之上,这就又迫使我们面对先前的紧迫问题:如何能够为这些基础性的善观念证成?进而,我们应当将它们视为先验条件,还是一种经验的、现实的偏好?这些疑难直接关系政治理论的维度,具体而言,关系政治理论是否可能不依赖任何道德观念而得到确立,是否可以只将道德观念视为政制的附带产物(亦即伴随现象),而不是政治行动的理由或目的。罗尔斯在这一论题上的立场是鲜明的。他反复申说: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公平正义”同样是一种政治道德,正义与善在这一理念之上完美地嵌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实际上,这与哈贝马斯关于私域自律与公域自律相互设定的论断并无根本差异。坚持政治中立、捍卫理性多元秩序并反对整全性自由主义,并不意味着罗尔斯接受将美德(尽管是经验而非先验的)与政治完全分离开来的观念。事实上可以说,《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部分就架设于这样的立场之上:现代世界的多元秩序内在蕴含了一种善,它的牢固存在不仅不能为任何政治思考所简单否定,恰恰相反,任何有说服力的构想都应该以对这一事实的承认为前提。而政治中立的概念即产生于多元秩序之中,它的意旨就在于:任何一种合乎情理的公共观念都不能为来自政治领域的观点或力量所干涉。P16-18
韩乾,是个90后,耶时还只是个中学生,已经在博客上发表了6Q篇文章,都是关于政冶哲学和当今现实的。作者阅读之广泛,思考之深入,令人惊讶。毫无疑问,韩乾、蒋方舟、孙宇晨都是90后的佼佼者。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作者的这些思想特质都是相当宝贵的:他的哲学分析的能力,他对历史的关照,以及他明显表露的西方学术的视野和深藏于心中的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我自然也看好他的思想潜力和未来发展。
看得出他阅读的宽广和深入……对中国现代历史也相当关注,而且始终是秉持一种自由思考和独立批评的精神——包括对他心仪的一些思想家。
北京大学教授 何怀宏
极难相信,青少年当中有这般中国人。这是一颗属于当代的大脑。
特级教师 霍军
自序
第一部分 一本正经
古今之争:基础主义之思
静态世界与政治理论的维度
现代性:历史,或者一个故事
“政治成熟”:关于一种教条与偏见
自由主义及其副现象
重思中立性论题
自由主义与平等理想
政制与公民资格
无干涉的权利与反至善论的政治
论退出契约
自然禀赋应得问题
What Goes Around,Comes Around
重思支配概念
为自由意志主义申辩:效益辩护与两种自由观
The Webs We Weave
以赛亚·伯林: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
“我没有敌人”:论施密特
帝国:关于一种政治解释
意象癖
论费耶阿本德:两个非关键问题
霍克海默:启蒙理性反思与现代性批判
法律、社会偏好与承认的政治
自由主义与族群歧视问题
私人国家:承认与自我统治
两种自由
再论两种自由:能力、意愿与自我决定
消极自由有什么错?
正义战争与政治虚无主义
平庸之恶与政治神学
后无政府主义希望
无政府、国家与政治义务
自由意志、自主与现代性批判
取消物理主义与解释空缺论题
自愿为奴与践诺义务论题
第二部分 三复斯言
自由主义与理性多元社会
理性设计:政治理论漫谈
垄断与言论自由
强迫垄断与效率垄断
深刻的失败
民族主义笔记一则
民主与“观念的暴政”
现代性的地平线
很多人成为左派都是不由自主的,但是
观念史二论(一):民主与宪政
观念史二论(二):自由与传统
儒学的政治之维:公羊学与现代世界
屈原、儒家与撒娇文化
儒家范式:阐释与反思
良心论政与制度反思
作为目的或者手段的政治
烛与灰:宗教与文化散议
私人阅读与思想启蒙
政治正确与自我消解
乌托邦:漫长的告别
意识形态与历史的终结
大众的幻象
中东问题两文
九十年前的未来
政党与学生运动的变迁:对现代史的一种整体理解
“侠”、“非侠”与“反侠”:金庸的武侠世界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潮流:评述与反思
内容、逼真度、理论更替与科学进步
拉卡托斯论“迪昂—奎因论题”
方法论与归纳原理
如何批评分界标准?
经验科学的方法与知识问题
据说,我们中国人才最了解中国。于是,我们善于并热衷在言论领域与别人论辩,试图纠正对方的偏颇看法,传播真相,并捍卫自己对祖国的正确理解。这项活动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成为自上而下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同时,在各种场合中,对一个国家之历史与现状的论断,又从未像今天这样易于引发争议。当面对如此情境时,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殊异身份就显得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我们时时刻刻居于这个国度之中,时时刻刻体认着它的现实境况,我们的利益又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似乎理应是当代中国最深刻的理解者、最适宜的阐释者。
没有人会怀疑:对一个事物作出判断的前提是了解它。我的疑问是,是否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居民就是最了解该国家的人。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这一命题显得尤为可疑。设想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中仅读过一本书,他整日、整年沉浸在这本书之中,以至于对其内容倒背如流。于是,我们就此得出结论:他是这本书的最权威的专家、“最深刻的理解者、最适宜的阐释者”。然而,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人只读过一本书,他甚至无法从直觉上说出它的好坏来,更别提进一步的判断了。任何判断——价值判断——都必须建立在比较之上。没有这种比较,没有对同类事物的了解,我们不可能作出任何有意义的论说。事物对我们来说,仅仅是空洞地、无内涵地存在着。
近似地,尤其当下——对于我们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仅仅是“空洞地、无内涵地存在着”。当下,对我们而言,是并且只是一个事实。我们难以审视它们,我们不能体察到它们的特异之处,由此,我们的生活就这样建立在熟视无睹之上。更进一步,我们的思考本身就已经不自觉地将当下视为某种前提、某种先定秩序:这就是说,现实背后的力量穿透了我们,至少是严重扭曲了我们的经验。在这一意义上,对中国最不了解的人恰恰是我们自己——正是因为知道得太多,所以一无所感。 当自己的经验都已不可信任时,追问在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背后究竟还有什么,似乎已无可能。就因为此,我们绝不应该认为自己了解这个所知最多的国家。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只有通过如此比较,或许才能够体认到当下的具体问题。此即所谓“声西击东”:声泰西之学以击东方之是也。
《声西击东(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是一位90后学人韩乾的哲学学术随笔文集,内容以规范性与分析性政治哲学为主,又及伦理学、心灵哲学与科学哲学等,阐释了自由、正义、平等、国家、公民、中立、自我、支配、自然秉赋、现代性、基础主义等诸多概念的深刻内涵。《声西击东(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思藉西方哲语,足植东方大地。思想深至,见地独到,运思缜密,文字又中正、平和、理性,展露出纯正思想者的深邃、睿智与独特。
当多数大学生还在如海绵吸水般接收知识时,南京师范大学90后大学生韩乾已经开始在东西方哲学文化的海洋里沉潜了。他的《声西击东(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收集了2009-2011年间的60多篇读书笔记,显示了其剥茧抽丝般的哲学分析能力、西方学术的广阔视野、对历史深切的关照和深藏于心中的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彰显了90后新的特质,让人惊讶,又给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