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从春秋笔法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分析“笔法”的核心要义及其对经学、史学、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展示其在意义建构范式、表意体系、阐释传统与史学叙事等领域与西方思想的激烈碰撞,试图以此阐明,除借助传统翻译学、史学、叙事学手段外,如何通过扎根中国经学与史学,在西方语言体系与文化架构下呈现中国“经”“传”中的“微言大义”,回应中国史学的基本立场和精神,进而引导西方读者在看似“断烂朝报”式的文字罅隙间窥得中国文化的基本生成与运行机制,抉发异质文化圈间“互识”“互补”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绎春秋笔法与述而不作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进入跨文化沟通的语境中,成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指向。 作者简介 薛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ister)翻译硕士,河南大学翻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研究、翻译理论批评。近五年,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重点项目1项,出版译著1部,在中国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已获得学界的一定关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经学与传统史学 1.经学的崛起与瓦解 2.中国“经”“史”传统与“新史学” 第二章 “经”“史”之间的《春秋》 1.“经”“史”传统中的“六经” 2.《春秋》成书与《春秋》之志 3.身份的悖论与《春秋》之义 第三章 “经”与“传”:“《春秋》三传”的生发源头 1.“传”的语源学追问 2.“口传注经”:“三传”生发源头 第四章 文字与声音:“三传”的书写与流播 1.左丘明之“惧”与康有为之“惑” 2.文字与声音:《春秋》“三传”的选择 3.必要的“绕道”:瞽矇、太史与《春秋》的“双向”诠释路径 4.“消失”的书写和“缝接”的口传谱系 第五章 读者之“意”与圣人之“志” 1.圣人无“意”?来自孟子的回答 2.东方之“意”遭遇西方之“意”:从于连到理雅各 3.重叠的“圣人”与多维的“语境” 第六章 “圣人绝四”与“述而不作” 1.“圣人绝四”——在“知人论世”的尽头 2.“述而不作”——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元命题 3.“意义”:在“述”与“作”之间 4.“述”“作”之争与《春秋》“三传” 第七章 历史的“生命”与《春秋》大义 1.“太官厨”与“卖饼家”:对历史语境的记忆与遗忘 2.子路的沉默:当苏格拉底遭遇孔夫子 3.《论语》对话《春秋》:“问”的动机与前提 4.“不朽”的追问:历史的“意”与“义” 5.《春秋》“五情”与春秋大义 第八章 “述而不作”的翻译与翻译的“述而不作” 后记 序言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经 典与诠释都是永恒的命题 ,持续构成稳固、连续的 民族文化心理。经典之于 中华文明、之于儒家,绝 不是尘封于时间背后的万 卷简牍,也从不试图包含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旨箴 言。从“六经”到“五经”“九 经”“十三经”,儒家的经典 体系中若存在某种一以贯 之的“常道”“大法”,其必然 深植于此生此世、际遇伦 常的语境之中,提供在当 下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 贡献对价值与意义的判断 和思索。这就意味着,儒 家经典始终处于“一个人生” “一个世界”之中,长久保持 对人心、人情开放的理论 面向。也正是如此,儒家 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启 了永不间断的诠释进程, 而从经典到诠释,“述而不 作”乃是一大前提。 “述而不作”为《论语·述 而》起篇,汉儒以降皆以 之为夫子修《诗》《书》 ,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的精 神指南。群“经”之中,尤以 《春秋》因居间“经”“史”, 最能彰显“作”与“述”间的微 妙张力:《春秋》以“述而 不作”的史学精神昭示着先 圣先王的隐退,又在“其义 丘窃取之”的盛大诠释实践 之中揭示一个全新时代。 正是在此意义上,《春秋 》是古与今、“经”与“史”的 交汇,是经典,亦是诠释 。其所采取的表意模式与 书写体例,被奉为春秋笔 法,成为儒家经义诞生的 起点,统贯中国“经”“史”研 究及文学创作。然而,正 如儒家一切核心术语一样 ,春秋大义坚定拒斥与生 成、调节、变化相对的“存 在式”考察,其旨趣并不在 对字、词、句,或者某一 抽象概念作定义性的追问 ,而是提供一种看待意义 生发的指向和态度。春秋 笔法“微而显”“志而晦”,但 其初衷并不是要隔绝思想 、阻断交流。相反,它呼 唤的是直觉、直观、充满 诗意和情感的意义体验, 追求的是意义平实朴素的 内在性流露。在“显”与“隐” 之间,春秋笔法精心平衡 和维护着经学诠释生态, 滋养着儒家经典的性与命 。由是观之,“述而不作”深 得春秋笔法的要义精髓, 其不以揭示“唯一真相”与“ 永恒意义”为目的,但却反 复展现并证实了意义确实 存在超越古今、跨越文化 不朽生存的可能。而这也 恰是中华典籍外译存在的 前提和必然走向。 薛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