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芳编著的《肩上的童年》内容介绍:一张枣红色的古床,雕花栏杆,床檐和床前两侧嵌着镂空花板。古床临窗,窗后是一片竹林,月光下影影绰绰。在我眼里,古床像一只船,在竹林里悠悠飘着。我睡在古床上,睡在母亲的怀里,梦做得就像船一样漂浮。清早,母亲起床烧早饭,坐起身抓起褂子往身上甩,褂边长长地掠过我的脸,一股凉凉的味道。我被这凉凉的味道惊醒,听母亲和床那头的父亲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我迷迷糊糊地喊母亲。她将我抱到怀里,我闻到一股暖暖的味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肩上的童年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曹文芳 |
出版社 |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文芳编著的《肩上的童年》内容介绍:一张枣红色的古床,雕花栏杆,床檐和床前两侧嵌着镂空花板。古床临窗,窗后是一片竹林,月光下影影绰绰。在我眼里,古床像一只船,在竹林里悠悠飘着。我睡在古床上,睡在母亲的怀里,梦做得就像船一样漂浮。清早,母亲起床烧早饭,坐起身抓起褂子往身上甩,褂边长长地掠过我的脸,一股凉凉的味道。我被这凉凉的味道惊醒,听母亲和床那头的父亲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我迷迷糊糊地喊母亲。她将我抱到怀里,我闻到一股暖暖的味道。 内容推荐 曹文芳编著的《肩上的童年》内容简介:曹文芳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妹妹,《肩上的童年》讲述了她与哥哥、父亲之间动人的童年往事。《肩上的童年》收录的精美散文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温情点亮生活。细节打动人心,分享人生感悟,传播幸福哲学。 目录 辑一 褪色的河塘1 母亲的味道3 码头5 起床歌8 摸呆子11 单眼皮的烦恼14 理发仪式18 最后一片西瓜20 紫色的嘴唇25 午间薄荷茶27 不做小动作30 我的武术梦33 北京布鞋37 丢失的照片41 会跳舞的女孩45 还不完的糖债47 竹林边的喊声52 向母亲“挑战” 56 找来的巴掌60 辑二 南来北往的雁65 水的印记67 药罐子71 碗的乐章75 抓鱼·捉鸟·养鸽子79 我们的头儿85 借来的手表89 肩头上的电影95 青青西红柿98 犯错误的瞌睡103 溜公园106 嗑掉日子的葵花籽110 特此证明114 哥哥的鞋117 北京的暑假121 洁癖/25 麻木无知129 辑三 天堂的烛光133 校园135 父亲的病(1) 142 父亲的病(2)147 年迈的学生152 写作的梦157 北京之行161 永远的家166 哥哥回来的夏天170 最后的陪伴174 风烛尘归178 父亲,再见183 《草房子》——写给父亲的纪念 试读章节 家家居河而住,穿过屋后的竹林,便是碧青的河,河水清澈见底。 河边码着长长的石阶,石阶而“下”便是一米见方的青石板。母亲时常蹲在这石板上汲水、洗衣。这就是我眼中的码头。幼时的我喜欢蹲在石码头上,遥看对岸的农场和河面的景致。 仓房上爬满了青枝绿叶的藤藤蔓蔓,墙角横着一只只大石磙子,不知从哪儿来的野猫,慵懒地躺在上面,很寂静。 河面上有一只两头尖翘的小木船划过,水浪轻轻拍打着码头的石板。要是一条带棚顶的大船摇过水面,水浪就奔跳着撞击石板,撞出L-层层浪花来。一群白鹅游过水面,犹如一朵朵白莲飘着,水浪温柔地抚摸着石板,喃喃细语。大多时候,河面和农场一样寂静,闪着波纹,一波撵着一波走,亮灿灿的。 我喜欢看河面的景致,更喜欢在石板码头上折腾。 我从河岸的石板上,一层一层地往下跳,跳到紧挨水面的石板上。再一级一级往岸上爬,就这样上上下下地折腾,跳得汗涔涔的,倒也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石板码头便成了我最好的玩伴。 一到夏天,河两岸的孩子们扑腾在河里找凉爽。而我喜欢戴顶草帽,拿来小水桶、小铁锹、小刷子,趴在河边一遍遍地刷洗码头上的石板。 先蹲在青石板上汲水,提上河岸,从第一级泼下去,清澈的水落在石板上,夹着泥水咕噜噜往下流,又流到河里。 我用水一层层地冲洗。 石板的东边嵌在泥土里,水一冲,泡软了的泥土粘在石板上,我就用小铁锹铲。然后,用小刷子一遍遍地刷洗,刷得兢兢业业。 一洗就是半天,码头被我洗得水淋淋的,我自己也汗淋淋、水淋淋的。 石板被刷得没有一点泥,没有一丝灰尘。 谁要上码头,我堵在岸边,绝对不允许他们穿鞋踩在清洁的石板上,偏要他们光脚。母亲要洗菜提水,来河边次数多,有些不耐烦,埋怨我一天到晚把码头洗得湿漉漉的。姐姐们笑我顶个热太阳洗码头,是吃饱了撑的。哥哥说我是个“勤劳”的小傻瓜。只有父亲夸赞,小小年纪就能那么耐心地做事,长大了可不得了。 不管大家怎么说,看着被清水涤洗得一尘不染的石板码头,我的心里一片沁凉。 我惬意地坐在光亮的石板上,托着下巴,静静地看对岸农场和河面的景致。 农场上落满夕阳,躺在石磙上的野猫不知躲哪儿去了。只见漂亮的姑娘站在水边,用长长的舀子从河里舀水,泼洒在那些青藤蔓上。 天空的晚霞落到了河里,染得河水红彤彤的,在河里找凉爽的孩子们早回家烧晚饭了,河面很寂静。一只晚归的水鸟,羽毛洁白晶莹,掠过水面,飞进岸边的青青竹林,留下一串清脆的呜叫,倒增添了河面的幽静。 我坐在清爽的石板码头上,心里透亮,看什么都是一片明净。P5-7 序言 一晃,40多年过去了。 因为文轩我认识了文芳,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看着她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那是1 972年,我在县文化馆工作,任务是辅导青年业余作者。初秋的一天,镇文化站站长约我去文轩家,看他创作的几篇小说,迎接我的自然是文轩,还有他的父亲曹桂生先生,身后跟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这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从她的年龄和长相,我能认出她是文轩最小的妹妹。后来在讨论作品时,我总能感觉到那双好奇的眼睛,一直在暗处注视着我们。 当年天真的小女孩,现在成了作家。文芳在这部书里,着重写了三个人:哥哥文轩、父亲,还有她自己。 要说文轩、文芳兄妹俩,先得从他们的父亲曾桂生先生说起。这是一位很有头脑的人,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把一所偏僻的默默无闻的乡村小学,打理得像花园一样,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翠竹扶疏,还有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桌椅,无不使人。旷神怡……这一切,都是他带领师生用勤劳的双手营造出来的。身为一校之长,他仍坚持给学生上课,没课时就像个大孩子,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因此成为全县教育代表战线的一面旗帜。有一段时间,前来参观取经的人,一拨一拨的,络绎不绝。在村里,人们对他十分敬重,不论大人和孩子,都称他老校长。村干部和乡邻遇到什幺疑难杂事,都要登门找他商量,听听他的意见。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剖析得有理有据。他热爱这片土地,熟悉村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喜怒哀乐了如指掌。他有着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后来成7文轩和文芳创作的宝贵资源。在他的。目中,文学是那么带高,那幺神圣,他比搞文学创作的人还要热爱文学,为把文轩和文芳培养成作家,呕心沥血,不惜一切。当我和文轩接触之后,便把热切的期盼落到我的肩上。我每次到他家给文轩看稿,为留我多住几日,总是倾其所有接待我,早饭熬一锅自种的大米粥,贴几锅香气四溢的米面饼,煮一碗成菜——青豆成,还要倒上半碗香油,再抓一把白糖蘸着吃。别说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即使在当下,也是不错的,具有田园风味的款待。他的过分热情,使我于。不安,不得不加快看稿改稿的速度。每当我离开时,他总要问:“多晚再来?”文轩考取北大后,他睑上的微笑显得更加灿烂。 老校长的。血没有白费。如果说我是看着文芳长大的,那幺,更是看着文轩成才的,而且是成大才,人中年就著作等身,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作家。老校长坚定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传承——放寒假回到家里,短暂的几天也不搁笔。苏北的冬天非常冷,屋后的小河结起一层厚冰,寒气从门窗灌进屋里,他穿着棉鞋仍冻得手脚发麻。那时没有取暖工具,便让他母亲再做一双特大的棉鞋套在脚上,彻夜不眠。陪伴他的是一盏油灯,小河里冰块嘎巴巴的断裂声,还有在屋外走来走去的父亲的身影。村里人看到这不灭的灯火,都说老校长家要出人才了。 文芳读完师范,开始接触文学创作。老校长固执地认为。她和文轩一样有着文学的天赋,于是又把退休后的精力投入到文芳身上。后因脑梗半身不遂,他每天拄着拐杖从住地出发,在行人如流的大街上,走十多华里再返回去。一天和我在街头相遇,欣喜地告诉我,文芳也开始写小说了,并埋怨文轩对她帮助不够,总是逼她自己想,自己写。其实,就文学创作而言,“逼”何尝不是一种辅导方法,把要表现的生活想通了,想透了,作品中的人物逼着你去写,不写就安静不下来,也就进入了创作的意境。一个“逼”字,蕴含着多少兄妹之情。老校长还告诉我,他把他生活仓库里的材料,一半给文轩,一半留给文芳。我安慰他说,有文轩的引导,文芳会写出好的作品。 文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未过多长时间,我就读到了她发表的短篇小说,独特的视角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使我感到震惊。文芳很勤奋,很刻苦,很努力,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家庭事务,都没有使她放下手里的笔,接下来出版的几部长篇,才华横溢,一部比一部精彩,深受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可惜老校长走得太早了,未能看到她成为一名实力派的儿童文学作家。 文芳的创作势头正猛,潜力很大,我相信她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我期待着。 李有干 2012年11月5日 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