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陶澍后裔献给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传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最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我的先祖陶澍》(作者陶今)跟读者一道走近一个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陶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先祖陶澍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陶今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陶澍后裔献给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传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最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我的先祖陶澍》(作者陶今)跟读者一道走近一个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陶澍。 内容推荐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这本《我的先祖陶澍》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我的先祖陶澍》的作者是陶今。 目录 引子 上篇 盖其有以泽苍生也 第一章 出生 预言 家世 少有的父亲 众口纷纭的婚姻- 换了皇帝 第二章 追求功名之路 首战告捷 适时的挫折 荣归故里 第三章 诗说 消寒诗社 政治家诗人 与朝鲜使者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儒衣从此凛朝衫 父亲去世 丁忧尤与讲学 第五章 首次外差 赴成都典乡试 取士的原则 第六章 京官的日子 漫长的等待 有容乃大 毋以善小而不为 为御史能言 第七章 再次出差 巡视南漕 在吏科供职 第八章 终于外放了 兵备川东 初露锋芒 整顿川盐 第九章 又换了年号 不走运的皇帝 道光登基 大用之始 中篇 平生衣被志万家 第十章 进入江南 廷对 清理安徽省的财政 修志 第十一章 安徽的治理 水患 小革放赈之弊 兴义仓 皖省治水 缉捕与刑案 第十二章 创行海运- 漕运受阻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大运河 河海之争 天灾人祸 大功告成 无奈的结局 第十三章 智者的联合 第十四章 巡抚江苏 漕务弊政 逐一整顿 与学政的冲突 约束水手 另开运道 第十五章 江苏的水利治理 “水利最关紧要” 解迷“猪婆滩” 疏浚吴淞江 徒阳运河之叹 孟渎三河 鼓励地方治理 第十六章 道光帝的烦心事 边惠 短命的“万年吉地” 下篇 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第十七章 总督两江 擢升江督 黄玉林事件 纲盐与纲商 淮盐积弊 第十八章 钦差来江苏 朝廷的干预 淮南的初步整顿 士绅闹起了京控 第十九章 兼理盐政 又揽上了一桩差事 私盐问题的初步处理 丧子之痛 第二十章 家庭生活篇 妻室 儿子 女儿 第二十一章 水啊。水 得益于水,苦于水 赈灾经验的文献 第二十二章 改变祖宗成法 淮盐税收的症结 穷则思变 定策海州 言官鲍文淳发难 第二十三章 一个被埋没了的设想 淮南变革的设想 请辞惹怒皇上 海防事件 陈端事件 两住言官发难 第二十四章 黄河 黄河母亲 改河之议 言官的发难 第二十五章 推广票盐 票盐大见成效 皇帝又高兴了一回 教民与养民 与邻省的关系 内部问题 第二十六章 不能回避的政策不公, 与贵庆的矛盾 盐税政策不公 第二十七章 淮南的竭蹶 纲盐末路 银贵钱贱 京察 该来的事终于来了 缉私 第二十八章 票盐出现了问题 利弊相随 再到海州 第二十九章 与林则徐同舟共济 兴水利 言官许球发难 许球再发难 第三十章 皇帝的恩荣 道光帝赐了墨宝 再请复设盐政 痛失右臂 会见左宗棠 回到故乡 第三十一章 返江宁 疏忽惹祸 胡林翼 盐运使之死 第三十二章 禁烟 世界与中国 我们怎么就选择了鸦片 屡禁不止 苟有人心,孰不切齿痛恨 悲壮的替罪羊 第三十三章 最后的日子 病痛的折磨 最后的答卷 东南亘天堑,一柱问谁撑 后记 试读章节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旧称戊戌年的十一月三十日,陶澍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小淹乡。但关于具体地点,却有几种说法。有说是陶家溪,有说是在石螂溪,因为这些地方都留有他的遗迹和传说。陶澍在为其曾祖父写的行述中说:“世居安化一都之小淹陶家溪。”既是“世居”,则从曾祖父以上的数代,就都是居住在陶家溪的了。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择地别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父亲兄弟三人分家时,陶澍已经十岁,那么,他出生在小淹陶家溪是无疑的了。至于石螂溪也有“陶家老屋”,则并不是陶澍这一支的居住地。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澍, “及时雨”的意思;霖,《左传》中说“霖以救旱”;汀,“水边绿洲”之意。从前的人给孩子取名字,除了讲求大富大贵外,“五行”“生克”之说也是非常看重的。不过,陶澍的名、字、号里都带着“水”,却与此无关。那么,为儿子取名字的父亲,为什么会对水有如此的渴望呢?他这样说: 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冬,谷骤责,而 长子适生,因命之日:澍,字以子霖,盖其有以泽苍生也。 陶澍的父亲叫陶必铨,因为家乡的资江又名茱萸江,于是自号“萸江”。萸江先生一辈子就是教私塾,没做过别的什么营生。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个僻野乡间连温饱都顾及不了的穷塾师,竟敢于期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像雨露一样滋润苍生、被泽万民!这心也太大了。然而,奇妙的是,他的预言竟然在数十年后应验了。可惜,陶老先生离世太早,没能见着这一天。 安化是湖南中部山窝里的一个非常贫穷的县份,但这里的地理环境却十分瑰丽。其境内层峦叠嶂,绵亘数百里。陶澍曾如数家珍地说,在他故乡的四境,有大平、桦香、紫云、石峰、芙蓉、乌云、梅等十数座山峰。山上竹林婆娑,古木参天,各种树木交替生衍,终年浓荫砸地,人迹罕至。数十条溪水从山隙中汩汩溢出,蜿蜒曲折汇入山脚下贯穿安化全境的资水。资水全长一千八百里,最宽处约有二里许,其水最为清澈甘洌。关于故乡的资水,陶澍也有过相当精彩的描写: 资水之发都梁也,芳风藻川,兰馨远馥。比出浦口,合夫夷,会云泉;千岩万壑,喷薄交输;碣而为七十二滩,邃而为四十八溪,泓而为二十四港。然后同声并力,以达于洞庭,在沅湘间,独为一派。居然别开门户者,其源既清,无浑流以入之,故能昌其气而沛乎莫御也。 “小淹”这个名字,也颇有些来头:相传南宋嘉定十七年夏,赵昀(即后来的理宗皇帝)从邵州去临安(杭州)继位,路过此地时,正逢石门潭涨水,致使他一时无法成行,不能不在此地流连数日。因此,他将这里取名为“小淹”,“淹”是滞留的意思。 从前的方志学者,是将地理与民性联系起来看的,认为“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仔细想想,此说不无道理。安化则得天独厚,既有伟岸之山又有灵秀之水,这便造就了该地居民耿直而聪慧的性情。 湖南陶姓渊源,有据可查的,当追溯至东晋陶侃,再往上,就难有准确出处了。 陶侃是东晋时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史书上曾记载他的相貌与一般汉人不同,于是后人猜测他可能是少数民族人(奚人)。总之,他这样的长相,再加上出身贫寒,很为当时人轻视。不过,他自己倒不因此气馁。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不懈地努力着,终于因屡建军功,一路晋升,累官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加封征西大将军、就封长沙郡王,成为东晋具有文韬武略的名臣。史书上颇为详细地记载着他的事迹,说他无论是身为小吏,还是位极人臣,都忠于职守,四十年如一日。比如,“陶侃运甓”。说陶侃在远离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广州任职时,常于每天一早,亲手将一百块砖头运到室外,傍晚时分,又把砖头一块块地搬回室内。日复一日,令他的部下很不可解。陶侃解释说:“我们都在准备恢复中原,可现在生活过于安逸,难免精神懈怠,意志消沉而误将来大事,运甓权当励志而已!”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部众,大家一改往日的闲散,振奋起了精神。又传说他最勤于政事:不仅所有公文必得亲自批阅,还“性纤密好问”,也就是说做事特别过细,看过了,批过了,还要去调查访问落实。这个好处是使他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处理案件,史称“门无停客”。陶侃最著名的,莫过于“惜阴”之说。他常对属员说,人生短暂,决不可贪图享受,优游卒岁。他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晚年时,他不愿插手朝政,打算回妊沙度老。临行前,他将所有军械、器仗和牛马、舟船造册登记,加盖印记,封存于库中,钥匙由自己掌握,并不委托于人。直至见到姗姗来迟的继任者,亲自面交一切,他这才登船出发。 当时尚书梅陶在给曹议信中说:“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陶侃就封长沙后,子孙渐渐繁衍,散居吴楚。史书上还认为陶侃对长沙胜迹岳麓书院有开拓之功。因为,他曾在麓山上种杉结屋,命名“杉庵”,后来岳麓书院就是在其址上建筑的。这里还有他开凿的水井,人称“陶太尉井”。麓山寺前的六朝松,据说也是他亲手所栽的。这些古迹遗址现在多有存留,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有这样令人自豪的先人,陶氏族人奉为楷模自然不在话下。 陶姓人中有名的还有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虽然只相隔三代,陶渊明与曾祖父的性情似乎很不相同,他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避世的气节以及其田园诗文闻名于世的。除了这两位,陶澍的先祖中做官发迹的人就很少了,只有六世祖在明朝做过四川一个很小的县,汶川县的知县,他的儿子也只做到了江西星子县主簿。P5-7 序言 摆在我眼前的,是陶澍后裔献给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之一。他是清朝中叶经世派的政治领袖,又是近代洋务派的先声。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崛起,陶澍是先导者。故《胡湘文库》编委会决定整理他的全集。2007年6月,由于丁双平、夏剑钦、曾主陶、陶用舒等老朋友的再三推荐,我勉为其难地承担《陶澍全集》的主编。2008年10月,忽然收到一封信,署名是“文毅公之六世孙女陶今”。当时,我并不认识陶今女士。信写得非常谦恭有礼。信中还说:“屡经战乱、政治运动,又经历多次捐献和查抄,陶公后代各散五方,各房所保存的先祖遗物,像手迹、书画、印章等,丧失殆尽。我曾设法收集,收效甚微,每每感叹:不肖子孙,愧对先人。”我读了信,既感动非浅,又感慨颇深。 2010年初,我阅读安化县陶澍研究会主编的纪念陶澍诞辰230周年的论文集《晚清第一人才陶澍》,其中有陶今女士的文章(徒近我的先高祖——陶澍》。这篇文章文笔非常清秀。首先追述1987年第一次回故乡并拜谒陶澍墓园的情景,接着写回长沙后拜访堂叔陶成龙先生,第一次看到了《陶文毅公全集》;然后,写自己反复阅读、收集陶文毅公著作。文章写道:“没有电脑,完全靠手抄。好在那时图书馆的古籍借阅不要钱。我……抄了一本又一本,因为延续时间长,常常从前抄的忘了,又重抄,反反复复,以致家人都笑我‘文抄公’。为了追寻先人足迹,我专程到了他任职的苏州、南京、上海等地,遍访相关古籍及其遗迹。随着资料的完备和系统,我对先高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灿烂的一生,并非只是陶氏族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历史这部巨著中不能被遗忘的一章。”看了这篇文章,我增进了对陶今女士的了解。 2010年5月,在安化县举行《陶澍全集》发行暨学术研讨会,我才见到了陶今女士。她面容清秀,言谈举止彬彬有礼。 这年年底,陶今女士纪念先祖陶澍的这本著作脱稿了,想请我提提意见,我欣然同意。看完初稿,我到她家拜访,受到陶今女士与她丈夫刘先生的热情接待。我们长谈了很久,更加了解到陶今女士对先祖的一片真诚与写作这本书的艰辛。她从开始动笔到写完初稿,断断续续用了二十年时间。大段的时间都浸在各地的图书馆阅读和抄录。有了电脑后,就把手抄的文字资料转录到电脑上,随手扔掉了原来的稿纸。有一次,电脑操作失误,十几万字的资料都丢失了。这是她多年来的心血啊,于是放声痛哭。女儿劝她不要再写了,太辛苦。但她停了一段时间,又拿起了笔。她说:“在写作期间,我患过几次大病,骨痛,心脏病,胃肠病,几乎要死。唉,总算都过去了。” 这本怀念先祖的著作,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作者通过认真研读陶澍本人的著作以及相关的著作,加上设身处地的想象、合乎逻辑的推理,不仅勾勒出了陶澍的生平梗概,而且描绘出了不少具体的细节。同时,书中所写的关于陶文毅公的每一项活动,她都能寻根溯源,不以讹传讹,也不人云亦云。如:有人把扬州的没落归咎于陶澍的盐政改革,本书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有人认为魏源长期在陶澍幕府出谋划策,盐政改革的思想来源于魏源,陶澍只是实行者,本书对此作了实事求是的考证。“禁烟”等章也写得颇有特色。总之,这本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陶澍这位历史伟人。 曾国藩在咸丰六年写信给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陶今女士没有做官,也没有丰厚的财富,但是,喜欢读书,而且明理。她用二十年心血,铸造出对先高祖的一片忠诚,点燃祭奠先高祖的一瓣心香。她面对历史伟人陶澍,面对陶氏族人,面对社会,都是可以无愧无悔的。 七十六岁翁陈蒲清 2011年11月1日 后记 读完本书,读者的感觉也许与我一样:传主其实就是一位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官员。 他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只是尽本分,然而,历时历代能够如此尽本分的官员实在非常难得。正因为如此,他虽然立足于两江,其影响却放射到全国,其名声从当时延续到如今。也有不少人为他惋惜,认为他“死不逢时”,怎么就恰恰死于1839年呢?上不达“古代”,下不至“近代”,处于最被忽视的“临界”。作者倒以为,万事皆有定时。战乱的年代,看重武功,建设的时期,需要能臣。现在,正是经济建设的时期,重视这位理财家的时候也许到了。不过,他留给我们的,要紧的不是他的名字,乃是他的精神。 我起意写此书,实始于1986年到安化的一次采风。当地文化工作者朱耀华、姚旭天先生对陶澍如数家珍的讲介,又领我翻山越岭地到故地考察,使我对先高祖有了颇为震撼的、全新的认识;接下来,陶用舒、石彦陶二先生的《陶澍年谱》,又让我系统地了解了那一段历史;而故叔成龙先生不厌其烦地帮助指点,更加深了这方面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在写作过程中,我的丈夫担负了大部分家务,并数次为我看稿,提出修改意见;书将成之际,又幸得陈蒲清高师的多方扶持和指教。先生以七五高龄、百忙之中为我逐字逐句地审稿,并亲为拙作写序……这一切无私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是我得以坚持下来的原因。也是本书终于得成的关键。在此,我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敬意向他们致谢! 本人才疏学浅,虽然一再核对史实和词句,书中的错漏仍在所难免,切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陶今 2011年12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