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到德国了!”
我是从北京坐飞机去德国的。在首都机场,爷爷把我托付给中国民航的空姐。在飞机上,我被安排坐在只有一位乘客的头等舱里。休息时,一堆空姐阿姨们围着我说话逗笑。除了正餐,空姐给我送来了美味的蛋糕,甚至还带着我参观了飞机的驾驶舱。就这样,十个小时的飞行一晃而过,我这个十一岁的中国女孩降落在了异国他乡——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
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我就紧紧地贴在空姐阿姨们的身边,生怕一不留神,迷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从一条通道拐进另一条通道,我的耳边飘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四周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熟悉的,能依赖的人只有中国空姐,能进入耳朵里的只有空姐们说的中国话,不过这种时刻对于小孩子来说,新鲜和兴奋远远超过了恐惧。法兰克福机场大厅巨大无比,对我来说就好像到了一个奇异的星球,各种长相的外国人提着大小行李穿梭往来,机场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无论穿的戴的吃的用的,没有一样是我在杭州、上海和北京见过的。面包房里形形色色的点心特别吸引我的眼球。尤其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外国小姑娘,我更要盯着多看一会儿,觉得都是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怎么大家的长相和穿着打扮那么不一样,过着这么不同的生活。
在取行李的地方,我好奇地看着人们从一个大转盘上提下箱子。出口是一扇自动移门,门前晃动着穿绿色制服的德国警察。每当有人走出去,门会自动打开,在开启与合拢的片刻之间,里面的人可以看见外面接客的人群。我睁大了眼睛,利用这片刻时间,搜寻着外边人群中爸妈的身影。可惜还未等我看上几眼,门就又关上了。我一想到和爸妈只隔着一扇门,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上。
空姐带着我出关的那一刻,爸妈早已看到了我,一边向我挥着手,叫着我的名字,一边用飞快的速度来到人群的最前面。很多外国人都好奇地看着我这个中国小女孩和激动万分的中国父母,向我们投来了笑容,好像意识到我们一家人团聚了,为我们感到高兴。爸爸妈妈一边一个拥着我,搂着我,抚抚我的头,又摸摸我的脸。离开中国将近五年的爸爸看到女儿已经是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笑得合不拢嘴,也快三年没见到我的妈妈哭得泣不成声,我虽然也很激动,但是在如此陌生的环境中见到分别多年的爸爸妈妈也让我感到有些拘谨。
爸妈给我介绍身边的一对德国老年夫妇,他们是爸妈的邻居,听说我要从中国来,主动要求开车来接。德国夫妇看上去都七十多岁了,老奶奶一头金黄色的齐肩鬈发,涂着蓝眼影,红嘴唇,斜挎着黑色的小皮包,老爷爷满头银白色的发丝,高耸的鼻子,白衬衫外面套着深蓝色的薄毛衣,他们俩的笑脸上布满了皱纹。虽然年龄不小了,但这对老夫妇性格极其活泼,老太太看到一旁的扶手电梯,坐着上去又坐着下来,她在电梯上笑眯眯地向大家招手的那一刻,老头赶紧拿起相机抢拍了一张照片。
回家的路上,德国老头开车,他夫人坐在旁边,后排的爸爸妈妈中间夹着我。我不停地扭动着头,观赏着前方和两边窗外的景色: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像童话世界里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一幢幢小房子;远处山顶上的小城堡;公路上奔跑的各种汽车。这所有的一切让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到德国了!”在车上我学了几个简单的德语单词,如“Auto”(小汽车),“Tschuess”(再见),我觉得德语的发音并不难,就像是念汉语拼音。很快夜幕降临了,窗外的一切看不清楚了,从北京爷爷家出发时起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爸妈叫醒我。下了车,跟德国老夫妇致谢、告别后,我站在了一幢三层小楼前。进了大门之后,爸妈提醒我一定要轻一点,于是大家都停止了说话,小心翼翼地踏上了一条拐弯向上的窄窄的楼梯。虽然木头地板发出轻微吱吱扭扭的声音,但由于楼梯上铺着地毯,因此脚步声并不显得很响。
到了顶楼,爸爸打开一个房间的门,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爸妈在德国的家。这是一个里外套间,外面是客厅,里面是卧室,家里大部分的地上都铺着地毯,中间是一大整块土耳其地毯,周边围着几块长方形的小块地毯,赤脚走上去软软的。家具古色古香,客厅左边朱红色的沙发旁立着带橘黄色大灯罩的落地灯,正对着门的窗子下边摆着红色沙发椅和椭圆形茶几,客厅的中间是吃饭的圆形桌子,桌边围了几把椅子,椅子上摆着不同样式的靠垫,右边靠墙摆放着黑色的立柜,两边的木门中的钥匙眼里插着古典的大型钥匙,中间是一扇玻璃移门,柜橱里摆放着书籍和一些小摆设。
从客厅通往卧室的是一个半圆形的门洞,门洞挂着布帘子算是将里外隔开。卧室一边的天花板是斜的,斜角处摆放着一张很大的床。屋顶显然是斜的,床占了房间的一半,剩下的地方摆着沙发、衣柜,还有一个带四个轮子的小电视机柜,上面是一个笨重的大电视机。家里的墙上到处都挂着爸妈精心挑选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我的照片,其中几张还是我给爸妈写信时附上的。爸妈告诉我,房子里的家具都是房东老太太的,虽然显得有些陈旧,但欧洲老式家具质量往往都很好,而且也比较考究。我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样式的住房,但因为是爸爸妈妈的家,所以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是屋子里我的照片随处可见,仿佛全家人一直一起住在这里。
在德国的第一夜我睡在客厅里的长沙发上,妈妈一边给我铺着床,一边说:“爸爸妈妈在旁边又给你租了一个小房间,从下个月开始。现在里面的房客是一个叔叔,他只是偶尔住在这里,为了上班方便。”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我看着从窗户里透进来的一丝月光,感到面对的是德国的月亮,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到了另一个地方,爸爸妈妈就在身边,但是离杭州的外婆外公、求是小学的同学们却异常遥远了,大家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P8-11
引言
第一卷 去德国
第一章
1 多年之后爸爸说:“那时怎么了?向自己的学生借钱,如何张得开口!”
2 德国签证官被我发音极不标准的英语逗乐了
第二章
1 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到德国了!”
2 “你要是喜欢,天天都可以来喂天鹅!”
3 我很明显地感觉到,罗登太太一直站在二楼房间的窗口看着我
第三章
1 就这么一拉,我从此便被拉入到德国的教育中
2 在中国的小学,这样是不允许的
3 我竟然连考过试了都不知道
4 我庆幸学生的分数在德国是不公开的
5 鲁道尔夫太太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另外一种老师的形象
第四章
1 真没想到,在德国的班级里,一个老师包揽了所有的课
2 爸爸看到少女杂志的一个栏目叫“我的第一次(性生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 “爸爸,我不会也被遣送走吧?”
4 德国的中学主要分三类:职业预校、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
第五章
1 我的天啊,原来新学的德语词汇是什么“反对党”、“联盟”……
2 上课的时候,桑特曼老师几乎是手舞足蹈
3 “给一个年轻人上课不是填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
4 “中国的皇帝是很有智慧的,解决问题不像我们欧洲人那样野蛮!”
第六章
1 小朋友看见爸爸闯红灯,立刻大叫了起来
2 有规则和道德的地方,人的心里才能感到安全、平静。
3 “人要有勇气支配自己的大脑。”
4 发言不仅仅是人的权力,而且是人应有的义务
5 让孩子从小建立自我,学习尊重他人、接受民主的决定,遇到任何矛盾时不以暴力的方式解决
第七章
1 地理课放映一部介绍中国的片子,我才看了开头的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2 做完报告后,一个喜欢动脑筋的同学,一下子把我给问住了
3 让我最感到惊奇的是,大熊猫“宝宝”听得懂德语
4 我是不会让芊芊的妈妈把应试教育方式搬到德国来的!
第二卷 回国求学
第一章
1 邻居提出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既意外又兴奋的解决办法:北京有一所德国人办的学校
2 “欢迎来到北京,欢迎你成为德国学校新的成员。”
3 八十年代给北京德国学校的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路边、房顶和阳台上都铺天盖地地晾晒着大白菜
4 初到北京,让我感到最难以适应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1 我已经是第四次面对新班级了
2 老师索性把课本一丢,一屁股坐在了讲台上,讲开了北京的见闻
3 当一位德国母亲从老中医那里听到自己怀有两个月的身孕时,立时瞪大了蓝眼睛
第三章
1 刚上德国学校不久,我就成了全校的闻名人物
2 德国文化中为了追求民主和团结集体的力量,经常运用的方法就是收集签名
3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直传达给学生们,在很多情况下,出于人道主义的刚直不阿绝对是有必要的。”
第四章
1 当全班在谈论怎么帮我凑钱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不好意思
2 学生们通过筹款的方式解决举办活动的经费
第五章
1 小摊贩嚷嚷道:“这个老外真抠门!”
2 我的故乡在建国门外
第六章
1 我身上究竟被贴上了什么标签
2 我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也学习过起了“夜生活”
3 在这样一个外国人圈子里,我渐渐感到自己与之格格不入
4 看到她手臂上的针眼,我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那是注射毒品后留下的
第七章
1 我要重新回到德国去
2 我被拒签
3 我撒了个弥天大谎
4 校长太太说:“当着许多人编一个那么大的谎话也是需要勇气的”
第八章
1 对于我长期请假,校方看作是我自动退学
2 校长真心希望我不只是人回来了,而且心也回来了
3 高中毕业考试时草稿也是要上交的,老师需要准确把握住考卷背后那一个个独立的思想
4 “我要特别祝贺你,因为你是这所在中国开办的德国学校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姑娘。”
第三卷 德国的大学生活
第一章
1 海德堡是座大学城
2 海德堡大学没有围墙,所有设施几乎都对公众开放
3 海德堡大学的宗旨在二战后被定为“服务于真理、公正和人道的活跃精神”
第二章
1 阶梯教室的后排竟然坐着一个乞丐模样的人
2 亲爱的韦伯爷爷,求您指点迷津
3 “我的心遗失在了海德堡。”
第三章
1 首先让大家了解,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中国”
2 教授安慰道:“失恋是让人很伤心,不过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化悲痛为力量’!这样报告一定会准备得更好!”
第四章
1 “你知道汉语中,像什么社会、文学、科学、国家、艺术、历史等这些词是哪儿来的吗?”
2 中国的某些专家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3 隐瞒事实,以及创造假事实,长期来说对社会是非常有害的
第五章
1 我向驻中国的德国记者站发出了申请信
2 采访穿着花花绿绿睡衣上街的上海人
3 采访孙道临
第六章
1 学生要给考官教授提供一张书单
2 瓦格纳教授说:“看看我上次去中国时带回了什么!”
3 我的两位指导教授
第七章
1 我为去北京参加或观看残奥会的人做报告
2 他想坐着轮椅在故宫的宫殿屋顶拍照片
3 我得到了一张残奥会开幕式的贵宾票
4 残奥会的贵宾席却没有残疾人的专用通道
5 听到德国的残疾人在生活上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瞪大了眼睛
尾声 学生与教授的对话
我十一岁时随着父母去了德国生活,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内走完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对比自己在中国接受的五年小学教育,以及亲戚朋友在中国接受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我感到中国和德国在教育宗旨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完成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业之后,我想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读者讲述一下,在德国,老师怎样上课,学生怎样学习,中学生怎么进入大学,学生和老师如何相处,学生犯了错,老师如何对待,学生遇到了困难怎样得到集体的帮助,德国的大学生怎么学习和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经历社会实践等等。
德国的教育注重三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他们对于人生的希望、自信心和沟通的意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尝试、努力与取得成就的快乐,促使他们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二是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存活能力,传授给学生在社会上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的知识,训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多变和复杂的事情时所需的能力、态度和行为;三是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把他们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他人、集体、社会和社会的和谐,使他们能够自发地担负责任和义务,维护权利和自由,重视规则和道德。这样的教育最终收获的是社会上的人有爱心和诚信,对待他人能够尊重和宽容,处理事情时能够有理性和负责任,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得到维护,社会上的矛盾少了,国家也就安宁了。当然,德国曾经有一段黑暗的历史,在纳粹时期的教育中,上述这些教育宗旨遭到了极度的破坏,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作为一个在中国和德国都有成长经历的女孩,我特别想把自己在中西文化中经历的一些生活细节和趣事,跨越两国文化时遇到的困惑和艰辛,以及在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一些幸运与挫折与你们分享。回想自己走过的生活和求学道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德国人的身影,我感谢他们出现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他们拓宽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多彩。
我希望通过此作品,读者能在对那些发生在中西文化间的故事感到新鲜和乐趣的同时,充分了解德国的教育,并激发大家去思考中国的教育与德国的教育之间的差异。
一个中国女孩芊芊十一岁时随着父母去了德国生活,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内走完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在中国和德国都有成长经历的女孩,在《十一岁到德国:一个中国女孩的留学经历》一书中,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在德国,老师怎样上课,学生怎样学习,学生和老师如何相处,学生犯了错老师如何对待,学生遇到了困难怎样得到集体的帮助,中学生怎样进入大学,大学生怎么学习和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经历社会实践等等。
《十一岁到德国:一个中国女孩的留学经历》由夏芊若编著。
夏芊若编著的《十一岁到德国:一个中国女孩的留学经历》是一本朴实而精彩的书籍,描画了德国的风土人情;是一本真实的留学指导手册,可以帮助每一个想要出国留学的孩子;是一本直面教育的书,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