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急?逃犯布莱克曼在森林公园的洋槐酒店露面。火速率刑警两名将该犯逮捕。”
刑警队长里卡尔接到电报,立即带着两名刑警动身了。
5天前,在魁北克市的一个教堂里举行了一个结婚仪式。新娘叫科拉,身材修长,金黄色长发一直披到背后,非常漂亮。新郎叫布莱克曼,个子比新娘矮,外貌平庸。他原是某市政部门的一个会计师,因贪污被判处3年徒刑,正在服刑。布莱克曼和科拉原先是要好的同事,进而产生了爱情。在科拉25岁生日那天,布莱克曼获得特殊优待,假释3天,让他同科拉结婚。
新婚之夜,科拉兴奋地宣布,他不用回牢房了。布莱克曼摇摇头说:“逃跑的话,肯定会再次被捕的,那样反而要罪上加罪。”科拉对他的话一笑置之,然后从皮箱里取出3大捆新钞票,得意地说:“我们明天就走,先到森林公园的洋槐酒店躲几天,那一带地形复杂,不容易被警方发现,等准备好了假护照,就可以远走高飞了。这些钱,足够我们快快活活过一辈子了。”
就这样,布莱克曼成了逃犯。
森林公园占地30平方公里,地形果然十分复杂。当刑警队长一行3人来到公园的一个十字路口时,正值深夜。洋槐酒店在哪里?他们打着手电筒寻找路标。糟糕?原来的路标被挖掉了。留下的3块木牌,是孩子们在这里做游戏时设置的。
他们打着电筒辨认木牌上写的字。
第一条路旁边的木牌上写道:“此路通向洋槐酒店?”
中问一条路旁的木牌写道:“此路不通向洋槐酒店?”
第三条路旁边的木牌上写道:“另外的两块木牌,有一块上面写的是真话,另一块上面写的话是不对的。我们保证,我上述的话绝对不会错。每一个想去洋槐酒店的人一定要注意,必须动动脑筋才能找到去洋槐酒店的路。”
“真见鬼?这些孩子尽给我们添麻烦!”一个刑警大动肝火。
刑警队长里卡尔却笑了笑:“根据孩子们写下的3句话,就可以判断出哪条是通向洋槐酒店的。嗯,我想明白了……”
请问:要抓住逃犯布莱克曼,刑警队员们应该走哪一条路?为什么?
她是谁
“我的卧室里有一条蛇!”
“快来呀,厨房着火了!”
“茜茜,你的孩子撞上汽车了,快去市中心医院!”
切莫惊慌,这一切也许都不是真的。事实上,如果这一天正好是4月1日,而你又住在英国,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都不是真的。因为在“愚人节”这一天,他们会跟你开玩笑,捉弄你呢!
这种风俗起源于1545年的一次不幸事件。一位叫卢夫·利尔波的挪威科学家,当时住在英国,正试图揭开飞行的奥秘。
这位科学家的行为有点古怪,但是,他毫无疑问是个聪明人。看来他的飞行试验是成功的,因为国王亨利八世收到了利尔波先生的一封信。在信中,利尔波先生声称,他已经揭开了飞行的秘密,并恭请国王在4月1日驾临威斯敏斯特寺观看他所作的飞行表演。
于是,4月1日这一天,国王和政界的要员们,都站在威斯敏斯特寺外的广场上,等待着利尔波先生从空中飞过。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利尔波倒不是存心开玩笑,他信上说的是实话。他已经掌握了飞行的诀窍,他没有在威斯敏斯特寺露面的原因,是他的飞行器出了故障,撞在一棵树上,而他本人也不幸遇难了。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悲剧。
从那以后,英国就形成了一种风俗,把4月1日定为“愚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常常用说假话的方式互相戏弄。
400多年来,这种古老的风俗始终相延不衰,以至于在押的囚犯也被允许玩“愚人节”的把戏。
关押在“丛林”监狱里的囚犯,罪行大都比较轻微。嘉利与珍妮姐妹俩,一个因为偷窃超级市场的货物而被捕,一个则因为吸毒而被拘留,两人凑巧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在愚人节这一天,姐妹俩约定:姐姐嘉利在上午说真话,下午说假话;妹妹珍妮在上午说假话,下午说真话。
嘉利与珍妮姐妹俩外貌酷似,只是高矮略有差别,简直分不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所以,当监狱的看守进牢房提审嘉利时,他也弄糊涂了。但是他知道在这一天姐妹俩的约定。
他问道:“你们俩哪个是嘉利?”“是我!”稍高的一个回答说。“是我!”稍矮的一个也这样回答。看守更加糊涂了。考虑了一会以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是几点钟呢?”稍高的一个回答说:“快到正午12点了。”稍矮的一个回答说:“12点已经过了。”根据两人的答话,聪明的看守马上就推断出了哪个是嘉利。
请问:看守到牢房去是在上午,还是在下午?个子稍高的那个是嘉利,还是珍妮?
叽哩咕噜,叽哩咕噜
有个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地的A、B、C3人被押上法庭。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官是这样想的:肯提供真实情况的不可能是盗窃犯;与此相反,真正的盗窃犯为了掩盖罪行,是一定会编造口供的。因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窃犯。审判的结果也证明了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你是怎样进行盗窃的?从实招来!”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叽哩咕噜,叽哩咕噜……”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法官又问B和C:“刚才A是怎样回答我的提问的?叽哩咕噜,叽哩咕噜,是什么意思?”B说:“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不是盗窃犯。”C说:“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己经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
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了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断定:B无罪,C是盗窃犯。
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作出这样的判断?A是不是盗窃犯?P74-76